•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在教育系统宣讲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3日在教育系统宣讲。中央宣讲团成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宣讲报告。


    上午,怀进鹏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围绕党的二十大的主题、主要成果和报告起草过程,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应对风险挑战,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部署,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等九个方面作了全面宣讲和深入阐释。主会场及分会场近20万人参加报告会。


    怀进鹏在报告中表示,教育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落实到教育强国建设上。


    下午,怀进鹏到北京师范大学,与青年学生代表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心得体会,并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勉励同学们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切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奋力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2022-11-04
  • 建设“双师型”队伍 夯实职教基础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职校要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明确“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教师企业实践时长每年不少于1个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专业课程教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这一目标的设定,为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改革职院相关考核评价体系提供了动力。


    所谓“双师”,是“教师+技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的简称,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其实,早在2017年,国家层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度明确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


    办好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队伍是必然要求。职业院校要坚持职业教育定位,同时保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育投入。由于“双师”对教师要求更高,加之职业教育要推进产教融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因此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理应高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从全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约为普通教育的3倍。


    今年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类型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要对标高质量职业教育,保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并改革对职业院校办学的评价,关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值得指出的是,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评价,不能只看就业率或升学率,而要从重视终结性评价转向重视过程性评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具体行动,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进而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以此拓宽我国学生的成才选择,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2022-11-03
  • 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人民论坛)——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⑥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推动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勉励“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回信鼓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高校考察时热情寄望青年“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坚定信仰到树立信心,从为人修身到求学择业,从身心健康到创新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谆谆话语,指引他们迈好人生的每一步,引领着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刻印着青年奋斗的足印,洋溢着青春火热的激情。85后徐川子14年来“努力向下扎根”,从一名一线装表工成长为电力大数据发展引领者;90后初雯雯选择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新河狸生存环境不断改善……他们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在危急关头勇毅担当,在平凡岗位发光发热,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一位青年医务工作者感言:“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祖国召唤时,我们正青春。”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回溯既往,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抚今追昔,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新时代新征程上,无论是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还是书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无论是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还是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都需要更多青年勇于扛起责任、敢于担当使命。广大青年应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从制定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领域专项规划,到针对青年的操心事、烦心事持续出台各项政策举措,新时代青年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实实在在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着眼未来,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广大青年必能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青春无边,奋斗以成。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就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2022-11-03
  • 山西省乡村教师武爱国扎根山坳四十余载 三尺讲台 一生奉献(追梦路上)

    武爱国与学生合影。


    新华社记者柴婷摄


    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次营镇中心学校的课堂上,老教师武爱国被学生们围在中间,这节关于“力与运动”的实验课,孩子们觉得有趣极了。这学期,武爱国要教授两个年级的科学课和音乐课。


    武爱国今年59岁。1981年,他高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民办教师,来到阳城县北次营村任教。“那会儿,学校设在一座古庙里,夏天下大雨漏雨,冬天得生炭火取暖,条件挺艰苦。”回忆过去,武爱国禁不住感叹。


    1984年,武爱国考上晋城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正式老师。多年来,武爱国扎根在家乡的山坳里,“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武爱国见证了时代变迁和教育工作的进步。2007年,次营镇多个村小合并,成立了次营镇中心学校。这里有干净整齐的校舍、多媒体教室、标准化操场。学校还成立了乡村少年宫,开设了舞蹈、音乐、美工等7个兴趣班,山区小学的条件越来越好。次营镇中心学校还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武爱国与他们朝夕相处,希望让孩子们的童年时光多些温暖、多些快乐。


    一晃40多年过去了,武爱国先后在7个乡村小学任教,教过语文、数学、科学和音乐,其中有一半时间担任班主任。“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没觉得在村小教书苦。”日复一日的守护,化为他朴素的话语。


    次营镇中心学校最多的时候有700名学生,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去城里读书,现在只剩下约100名学生。明年,武爱国就要退休了,其他20多名老师还将继续坚守这方讲台。

    2022-11-02
  • 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人物】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故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不久前,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12位教师荣获表彰。他们有的深耕思政课堂、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有的勇攀科研高峰、取得显著成果,有的一辈子扎根基层、矢志奉献山区教育,有的创新思路方法、为孩子倾注大爱深情……他们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良好精神风貌,是广大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


    【点评】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士莪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因为年过九旬的他,仍然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始终坚持站着给学生上课;“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坚守乡村41年,把村小发展成现代教育集团;“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着眼国家需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怀抱着“荒漠变绿洲”的心愿,一干就是37年……翻开教书育人楷模的事迹,一个个动人的时刻、一句句真心的话语,汇聚成人们心中好老师的模样。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44.4万人,这支庞大的教师队伍不仅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更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书育人楷模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以昂扬的精神、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浇灌教育田地,润泽学生心灵,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与责任担当,诠释了何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才不负教师这一职业。“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一幼儿园教师孙怡从事幼儿教育22年来,用爱心呵护近千名孩子,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粉霞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霞姐”,她用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予学生温暖与力量,帮助他们“在职业学校找到梦想和希望”;“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为特殊儿童“筑梦”,扶助千千万万特殊儿童成长……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楷模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四季坚守。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被寄予了“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的期待。期待更多教师学习楷模、争当楷模,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点亮孩子的梦想、托举民族的未来。

    2022-11-02
  • 丰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内涵 打造贯通大中小学思政金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强调,“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为我们打造贯通大中小学的思政金课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从理念上和实践中找准问题,找准方向,从“大中小”和“一体化”两个维度同向发力。


    思政课虽然在大中小学都有开设,但是这门课程要想真正上好,就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党全社会共同办好思政课”。“大中小”是全员的“大中小”。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中讲,还要在生活中讲,在社会中讲。用最鲜活的案例讲述最生动的思政课,引导青少年向上向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全社会共同为办好思政课创造条件、贡献力量,将红色资源、“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平台等充分利用起来。“大中小”是全过程的“大中小”。思政课除了大中小学的课堂,前端延伸还有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后续延伸还有社会教育。在高校从事思政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高校学生的很多思想问题,追溯到最后会发现多数与家庭问题相关。走进思政课堂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之前的人生经历已经涂满了底色,打好了草稿,高校不是孤立一环,不是从头开始,无法推倒重来,更不能另起炉灶。“大中小”是全方位的“大中小”,打造思政金课需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开展好思政课。因此,校园也是精神家园,食堂也是思政课堂,操场也是思想赛场,跑道也是人生大道。开展好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平台、素材,从多个角度多元发力,以营造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共同为学生上好人生思政课。


    另外,要真正做到“一体化”。就是说,我们所要达到和追求的“一体化”应该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层次分明、前后衔接的一体化,是真的一体化,不是假的、虚的或者空的一体化。


    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来看,各地区实际开展情况和开展程度不尽相同,但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还有待完善和提升。比如说,从教师来看,我们要看到目前相当一部分小学师资力量不够,语文教师兼任“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现象不在少数,在一些区县学校,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初中也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有专职教师,但是人手非常紧张,代课现象现实存在,教师学科背景也比较多元。比如说,由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的区分依然有空间,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依然会使用跟大学同样的情境来呈现相同主题的内容,重复在所难免,学生前后学习同一个知识点三五遍,区分度却不高。再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还面临协同育人平台搭建的问题,当前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老师分属不同的具体主管部门,要想实现不同学段不同层级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涉及所教科目老师之间的联系互动和协调,还涉及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


    结合现实来看,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多维发力,同向同行。


    理念的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为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破解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思政课教师需要将各阶段的课程理念与学生特点紧密结合,将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起来,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标准的一体化。各学段之间的思政课课程标准,既要有所区别,又要紧密衔接、逐级递进。理想的一体化标准是拾级而上、螺旋上升的,低学段的课程标准是下一学段课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下一学段的课程标准是上一学段课程标准的延续、提升和升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关注世情国情的新变化,又要关注在这些背景下生长的学生的新变化。不同学段课程要求有所区别,考察重点和考核方式也要有所区别。如果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超出学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会过于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如果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低于学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又会显得简单、幼稚,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深度思考。


    教材的一体化。教材内容要设置好学生需要学、喜欢学、学得懂的内容。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之间存在“讲了又讲”的情况,有些是“无效重复”。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讲授不是完全接续的,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漏掉一些内容,又会出现“讲都没讲”的情况。有些重复从纵向上看,存在于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材之间;从横向上看,存在于同学段课程之间,比如大学思政课的几门必修课教材之间。因此,在统一备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的编写上,也应当对各学段相关重复内容给予说明或提供教学建议,为思政课教师组织教学提供必要指导。


    教学的一体化。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具体来说,还有“播种育苗期”“萌芽发展期”“茁壮成长期”等的细化区别,我们应立足不同学段,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学习特点,围绕不同定位和功能,讲出不同的层次、意境和水平。要重视各学段教学的“接力区”,要“瞻前顾后”、衔接得当、平稳过渡、螺旋上升,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引导学生在横向上拓宽知识面,在纵向上加深思想深度。从个人的道德品质到家国情怀,从社会的简单规则到发展规律,从世界的丰富多彩到内在本质,在推进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培育真实、立体、生动的学生。


    师资的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沟通协助,联动共建。需要通过组织培训,让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都能够拥有“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维理念,帮助思政课教师们做到“头脑中有想法,组织上有章法,行动中有方法”。通过相关培训,或者开展“面对面”备课,“手拉手”研讨,“心贴心”交流,鼓励思政课教师们到不同学段的课堂感受不同的教学氛围,让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有机会坐到一起,通过开展多重师资培训活动,帮助思政课教师一体规划、一体成长。也可以通过开展多重师资培训活动,帮助思政课教师“开眼界”“补短板”“扬长处”,来建设理念更为科学、知识更为丰富、技能更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机制的一体化。从一体化建设机制的角度来说,可以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教学展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科研协作机制、交流研修机制、学科培育机制、教学改革机制等。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共同组建一体化教研团队、一体化网络课堂、一体化资源数据库等,实现科研互通、教学互助、资源互享,以达成思想共识、学术共荣、实践共行。还可以通过创建各层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研修基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机制体制平台一体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强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多方发力,共同提供最适合学生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思想成长的思政滋养。

    2022-11-01
  • 科教兴国 人才兴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重大论断立足中国时代发展特征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深刻阐明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是我们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行动指南。


    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来自百年奋斗征程的深刻经验总结。新时代10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确立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科技和教育重视的程度持续加强,工作不断深入。此次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列成章,科技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教兴国战略也被不断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全球视野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还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待根本性改变。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要求。


    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在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我们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投身基础研究。


    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我们要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同时,要强化激励,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又要宽容失败,激发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的创新激情。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要“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科技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2022-11-01
  • 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启动“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温竞华、张泉)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教育部和中科院29日联合启动“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助力改进科学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据介绍,“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是教育部、中科院继“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之后,联合打造的又一品牌活动。


    “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将在中科院行管局的统筹下,依托中科院力学所、动物所、自动化所、上海天文台、深圳先进院、昆明植物所等6个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实验场所、科学装置、博物馆等科教资源,举办6期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特色研修班,让中小学骨干科学教师走进科研院所,深度参与科学实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感受科学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的实践能力。


    “教育强是人才强的基础,人才强是科技强的保证。”中科院副院长周琪在启动会上说,中科院将与教育部共同探索创新科学教育工作理念和模式,加强面向教师的科学资源供给,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表示,下一步要继续深化合作推进相关工作,以数字赋能创新教师研训,夯实科教兴国的师资基础。

    2022-10-31
  • 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用专门章节进行深刻论述、作出战略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对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把握更精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奋进时代征程,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展现北大新担当、新作为。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对北京大学的发展建设给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七次给北京大学师生校友回信、致贺信,在北京大学作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学校发展提出了总纲领总遵循。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必须牢牢把稳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党中央抓高等教育的深刻政治考量和深远战略眼光,把总书记对北京大学的殷切期盼和工作要求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最根本特征、最坚实保证。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在新征程上,北京大学将继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北大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决办好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深刻认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北京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战线的排头兵,将进一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建设布局,全力支持新工科建设,巩固增强理科领先优势,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大力推进医学学科建设,持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一流学科、一流学术涵养人才。深刻认识青年工作的战略性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教育引导他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的绚丽之花绽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


    深刻认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全面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大国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北京大学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四个面向”,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领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布局一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当好尖刀连、排头兵。


    深刻认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大意义,建设引领国家发展的人才队伍。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大学越是人才荟萃,国家就越能成为世界人才中心。坚持党管人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聚焦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队伍等群体,全面筑牢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创造更加有利的平台和条件,让顶尖学者在布局科研攻关、凝练重大科研方向、组建大科研团队等工作中更好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持续引进和悉心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青年人才,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积极培育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坚决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精神,着力破除“五唯”,以优良的学术生态、人才生态,努力建成汇聚前沿科技领域战略科学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完善基础研究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高水平人才的本土化成长路径,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022-10-31
  • 教育部: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日前,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


    通知明确了六方面内容:


    明确认定范围。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主要适用于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公共课教师、校内其他具有教师资格并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人员,正式聘任的校外兼职教师,以及其他依法开展职业学校教育的机构中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可参照实施。


    严格标准要求。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强化对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的考察,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在影响期内不得参加“双师型”教师认定,已认定的应予以撤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要突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考察,注重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实绩。要熟悉行业企业情况,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


    加强组织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区域内“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认定工作应按照个人申报、组织认定、结果复查的程序具体实施。组织认定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程序指定具备认定条件的学校、第三方机构或专家组织等具体实施。实施主体要明确负责部门,组建由教育部门、行业企业、院校专家等共同组成的认定专家评议委员会,严格按照标准条件,规范程序,保证质量。认定结果经检查复核通过后,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应及时更新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双师型”教师信息,确保数据准确统一。


    强化监督评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认定工作的规范指导和监督管理,要建立健全公示公开、第三方评估、抽查复查、责任追究、过程追溯等制度,发挥广大教师的监督作用,畅通投诉反馈渠道,确保过程透明规范、结果公平公正。教育部将对各地“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进行抽查。


    促进持续发展。要制定激励政策,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教师不同能力条件分级认定,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在职务(职称)晋升、教育培训、评先评优等方面应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课时费标准原则上应高于同级别教师岗位。要根据“双师型”教师不同阶段发展需求,精准提供教育教学、岗位实训、企业实践等机会。要鼓励“双师型”教师取得行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聘行业领域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要结合学制和专业特点,对“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进行不超过5年一周期的复核,突出聘期内岗位业绩考察,促进教师知识技能持续更新。


    注重作用发挥。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综合育人、企业实践、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带头引领作用,充分挖掘典型案例,示范教师培训、顶岗实践、研修访学等成长路径方法。在“双高”建设计划、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院校办学能力达标、专业设置审批和布局结构优化、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教师创新团队、名师(名匠)工作室、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中,应将“双师型”教师作用发挥情况作为重要指标。


    通知指出,国家制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以及不同教育层次、专业大类等,参照制定修订本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明确支持举措,实行分类评价,并适时调整完善。认定工作实施主体应根据认定对象具体情况,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实施细则,报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实施。各地各校制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可结合实际明确破格条件。

    -0001-11-30
  • 北京“创新梯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郭宇靖)利用AI技术的CT影像辅助检测、高可靠处理器及微系统芯片、主驾无人的自动驾驶技术……近年来,北京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市场主体活跃。


    记者26日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北京已经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为标杆的“创新梯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据显示,北京高新技术企业主力军作用突出,2021年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达2.76万家,为2015年的2.3倍,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其中,2021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8.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


    在高成长创新主体方面,2021年北京独角兽企业达到102家,是2015年的2.5倍。同时,北京已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近六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超七成属于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领域。


    此外,北京创新服务平台“摇篮”作用持续发挥。截至2021年底,在京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达30家,拥有国家级孵化器64家、市级孵化器8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47家、市级众创空间302家。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2021年统计年报显示,北京超1.2万家在孵企业实现总收入1406亿元,带动就业近20万人。


    “双创主体正在释放出首都活力。”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将继续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筑创新驱动新优势,推动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2022-10-28
  •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过去十年,中国文艺作品不断走出国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搭建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桥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年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艺术为民”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火热开展;文旅融合深度推进,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数字故宫”“云游敦煌”等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新场景持续增加,新业态加速崛起……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不断实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出恢弘气象,为文化自信自强带来强大底气。


    浙江省文化馆首席专家、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全吉表示:“过去十年,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中国交响乐团从建团之日起就始终坚持艺术为民,常年赴老少边穷地区及县以下地区开展基层服务演出。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周宇表示:“坚持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工作者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服务,为他们带去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


    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通过不同国家的电视台及新媒体平台播出,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梦想的故事。包含中华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音乐、戏曲等纷纷出海,在海外圈粉无数。


    “过去十年,中国文艺作品不断走出国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搭建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桥梁。”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表示。


    “文化科技成果的深度应用,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进步。”


    “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亮点,目前已覆盖到全球五大洲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形成全方位传播、大纵深推进、多元化发展的网文出海格局。”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友权表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网络文学一定会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新活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之作,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表示:“十年来,网络影视平台将镜头对准中华大地和人民群众的火热现实,推出众多优秀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风靡海外。网络文艺作品凭借灵活的体量、丰富的题材、创新的语态,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后,我们要继续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更好地记录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用影视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科技成果的深度应用,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自信。”腾讯党委书记奚丹表示,“超高清视频、自由视角、虚拟现实、云渲染、智能创作与分发等技术快速发展,都是我国文化产业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成果。”


    “让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华文化发展成果有更远的传播、更广的影响、更多元的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蓝图,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文化发展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指明了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国学者,在继续深化研究的同时,要把研究成果向社会大众和国外学术界广泛推介,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研究作出中国贡献。


    王春法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恢弘。”


    尹力说:“电影承载着塑造民族形象、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具有文化责任和发展潜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阐述,体现了一个大党的世界胸怀与担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智慧。我们的文化发展、文艺创作与传播要扎根本土、做好传承、推进创新,既要植根生活、关切现实,也要面向世界、展现中国,让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华文化发展成果有更远的传播、更广的影响、更多元的价值。”

    2022-10-28

  • 首 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