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2022年计划招募5006名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

    新华社南宁10月12日电(记者林凡诗)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广西实施2022年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专项计划,共招用5006名高校毕业生,安排在44个国家、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部分行政村工作。


    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专项计划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招用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以下简称“协理员”)。协理员招用对象为广西区内国家统一招考的2022届高校毕业生及2020届、2021届未稳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区外广西籍2022届高校毕业生。


    据了解,协理员作为村“两委”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助手,履行协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职责。协理员由乡镇按自治区提供的示范性劳动合同文本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2年。合同期满并经考核合格的协理员,由自治区乡村振兴局颁发《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服务证书》。


    凭服务证书在2年内,协理员可同等享受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区内事业单位等优惠政策。对表现优秀的协理员,在广西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组织的企业招聘等工作中予以优先推荐。

    2022-10-13
  • 人才缺口大 上海18所高校学生参加养老社工培训

    上海至少需要6000多名养老社会工作者,而目前岗位人才缺口则在一半以上。眼下,来自上海18所高校、21个专业的约200名大学生正在上海首届大学生养老社工培训班受训。


    “虽然社工的相关知识课堂里都学过,但之前养老领域基本没有涉及,‘社工+养老’融合的知识体系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培训,让我对养老领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首堂培训课后,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学生张忆骋感触颇深。


    据上海市老龄办、市卫健委和市统计局的联合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42.22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6.3%。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日常看护、生活照料方面,而是扩展到老年人的“身、心、灵、社”等多方面。其中老年社会工作者无疑是实现养老服务新内涵的重要支撑队伍。事实上,伴随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青年人能够在养老领域获得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楼军江介绍说,由上海开放大学和上海市养老协会、市社工协会联合举办上海首届大学生养老社工培训班,就是要让青年学生了解养老行业,了解养老社会工作岗位,为今后择业奠定基础,进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养老服务业。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养老社会工作者培训,尚属首次。


    据悉,在此次报名的310名学员中,约三分之二都是高校学生,其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占50%。还有三分之一学员来自养老机构,这些人员涉及管理、一线服务等多个岗位。


    在楼军江看来,普通年轻人对养老行业了解不多,对行业存有偏见,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业的更是少之又少,养老服务从业者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任重道远。“期待学员们运用所学为养老产业赋能、为上海数百万老年人服务。”(记者许婧)

    2022-10-12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停14个“山寨证书”查询网站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王优玲、姜琳)记者10日获悉,根据网络巡查和群众举报情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有关部门查实并关停了14个仿冒网站,其网站名称、网址及页面内容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能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查询官方网站高度相似,容易误导社会公众。目前,上述14个网站均已被关停。


    据了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联合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对“山寨证书”的打击力度,对发现的仿冒网站等线索,查实一个关停一个,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网络治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可的技能类评价证书可通过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查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醒广大社会公众,自觉抵制各种“山寨证书”,共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2022-10-12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教育的重要滋养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审议通过并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的出台,是继“双减”政策之后,国家在教育改革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将进一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在以“养正”之学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载体的教育传统下,我们要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滋养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应强调“涵养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蒙以养正”出自《周易·蒙》卦,“养正”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一种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它指向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昂扬的进取精神。“养正”,就是养正道、养正气。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无论是从个人层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是从国家层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养正之学”构筑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升华了中华儿女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培养一个正直、有德行的人仍然是我们当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间课堂,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他们青春懵懂时,带他们走好人生第一步。也只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养正气,走正道,青少年才能在不断成长中坚定信念、勇挑重担、展现担当。


    家庭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优先”。在传统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下,家庭、家族教育是实现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家庭教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原则,如重视孝、仁、诚、勤等教育原则。“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经》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论语》记载,“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仁者爱人”,认为每个人的本性善良,要与人友善。宋代吕祖谦在《少仪外传》中讲:“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在他看来,保有自己的仁爱之心,追求善而背弃恶,是青少年成人的基础。“诚”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人无信不立。《中庸》讲“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纯正蒙求》中记载司马光五岁的时候,剥不开一个青皮核桃,家人用热水帮他泡开,后面司马光的姐姐从外面进来,问是谁剥开的,司马光便说是自己剥开的。父亲听到后,斥责其说谎话。这件事情对司马光影响很大,“终身不敢妄语,待人惟以诚信为尚”。“勤”是处身居业的前提。《周易·乾》卦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子弟的勤劳作风。吕本中《童蒙训》认为“勤”是立身为善之本,是处身居业之先。“勤劳者,立身为善之本,不勤不劳,万事不举。”


    “重在躬行,寓教于乐”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言传身教,重在躬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塑造子女的人格。父母为人正直则子孙多慈孝。没有原则的爱是教育不出人才的,严慈相济是家庭教育中最难把握的一点,其弊者常在于溺爱有余而威严不足。在中国古代教育家、《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看来,人们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子女,在于当其犯错误时,出于疼爱之心,不能及时训诫。颜之推自述幼年丧父,由其兄长辛苦抚养长大,但兄长疼爱有余而管教不足,因此沾染了一些不好的习惯,等到自己年长,习惯成自然,便很难改正。教育子女仅有严或光有爱都是不够的,一定要严慈相济,寓爱于教。当一个家庭中有多个子女时,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公平,对子女的性格养成便会造成伤害。颜之推讲:“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春秋时期,共叔段为郑国国君郑庄公的同母弟,因其母武姜偏爱共叔段,共叔段便在母亲的帮助下谋划叛乱,最终被郑庄公击败而客死他国。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其天赋和特长,“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作为父母应当善于发现子女的特长,因材施教,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爱。寓教于乐,人文化成。青少年对社会和事物的认知尚处于懵懂的成长过程中,古人在教育孩童时,注重通过寓教于故事这种形象生动的形式来达到教育目的。宋代杨亿所著《杨文公家训》将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的思想通过故事的方式表达,使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当这些活泼生动的故事烙在孩童心中时,正直、善良的德行便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露了。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应该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遵循他们成长的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让孩子们在家庭成长中既有健康的身心,又有良好的品格,不断朝着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成长前进。

    2022-10-11
  • “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讲授思政大课 勉励青年学子立志成才

    人民网北京10月9日电(记者李依环)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走进北京建筑大学“大师讲堂”,为青年学子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主题报告,鼓励大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将个人理想与祖国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钱七虎院士是中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上世纪60年代,他以优异成绩从国外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怀揣为国防事业奋斗的志向,回国投身现代防护工程建设事业。半个多世纪来,他在国家防护工程科技领域不断攻关,为祖国铸造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为我国防护工程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了解到,立志,是本次思政大课的关键词。钱七虎院士围绕“为什么要立志”“立什么志”“为什么获得伟大成就,必须具有远大理想和志向”“如何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如何成才”等篇章开讲。在钱七虎看来,立志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是成功的大门。


    为什么要立志?钱七虎谈到,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远大的志向成就伟大的事业,巨大的动力来自于伟大的目的。远大的志向、远大的理想就是把个人的志向和祖国、民族、人民的命运、需要相结合。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在前进的道路上才有责任感和担当心,才能百折不挠力求作为,才能无私无畏,拥有巨大的动力、魄力和毅力。


    “我的人生体会是,要让伟人、先烈、英雄活在自己的心中,让他们的光辉思想言行照耀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对于如何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钱七虎寄语青年学子,要勤奋,要善于学习、善于工作,还要培养高尚情操和道德素养。


    听完报告,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研究生马硕心潮澎湃。她表示,钱七虎院士的生动讲课,对青年一辈既是鼓励,更是嘱托。实现强国梦想,科技是重要力量。“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定当志存高远,胸怀祖国,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以专业的知识和拼搏奉献的精神回报祖国。”


    据悉,本次活动是是北建大“献礼国庆,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主题活动期间,该校组织了大师讲堂、参观展览、校史讲解、观看红色电影等系列活动,为青年学子打造“行走的思政大课”,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2022-10-11
  • 今年全国招收11418名“优师计划”师范生

    2022年全国共招收“优师计划”师范生11418人,比2021年增长19.8%,其中6所部属师范大学招生增长61%,生源质量良好。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招生高校应增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实行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支持“优师计划”师范生辅修其他专业或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微专业),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


    “优师计划”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教育部提出,支持招生高校增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设置乡土教育专题课程,鼓励学生阅读乡村教育经典著作,了解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以及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掌握乡村教育理论与方法。招生高校应实行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以县域以上优质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为主,着重体验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安排一定学时到欠发达地区薄弱中小学校,了解乡村教育现状、特点与规律。


    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优师计划”师范生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将被重点提升,通过“双师”教学等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同时,教育部创新激励机制,支持师范生辅修其他专业或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微专业),鼓励高校面向师范生开设高阶性、有挑战度的荣誉课程,设置教学研究课题,举办教学技能竞赛,遴选优秀师范生参与合作培养项目,赴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交流,设立专项奖学金等予以奖励。


    教育部要求,高校应与地方共建“优师计划”毕业生职后发展档案,一人一档持续跟踪。鼓励师范院校合作成立培养联盟,推动优质资源、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组织师范生交流学习,支持师范院校与理工科院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等合作,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教师培养,或与相关产业园区及企业等合作,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


    下一步,各地将把“优师计划”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评价重要内容,加强“优师计划”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开发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案例库,鼓励支持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实习记者何蕊)

    2022-10-10
  • 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的成功探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基础教育关系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和谐,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国家先后出台多个高规格的重磅文件,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推动基础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站在十年履职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我更加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心系教育事业发展的为民情怀;更加深刻领会到党中央对办好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的坚定决心;更加深刻认识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的责任担当。十年来,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主动作为,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的迫切需求,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成为让学生获得成长、让教师获得发展、让家长获得改革红利的生动诠释,成为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时代跨越的集中缩影。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构建起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以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冬奥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为契机,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教育活动,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怀。深化体育改革,坚持无体育不教育,让孩子走上运动场、走进大自然、上冰上雪下水。“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少了,孩子快乐自信的笑脸越来越多了。改进美育工作,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加强金帆艺术团建设,开展民族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中小学生艺术节等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接触美、感受美、学习美,让美点亮孩子的人生。加强劳动教育,依托社会大课堂,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大力开展学工学农活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等等,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


    二是聚焦民生关切,促进教育公平持续发力。在学前教育方面,近年来,北京市投入财政资金150多亿元,引导民办幼儿园转成普惠园,不断提高办园质量。目前,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0%,普惠率达到88%,普及、普惠程度大幅提升,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在义务教育方面,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持续规范入学办法,在“资源优质”和“机会公平”上同时发力,“校额到校”“市级统筹”“登记入学”“\'1+3\'培养”等对促进教育公平呈现出良好效应,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比例均达到99%以上,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同时,发挥首都教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艺术院团共同参与中小学办学,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52%,学区覆盖率达到90%,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是深化综合治理,学生成长环境全面改善。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率先在全国开展“双减”行动。围绕“治乱、减负、防风险”和“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的工作要求,校内校外双向发力,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确保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创制20余个配套文件,在全国率先开展“营转非”“备改审”。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超八成,无证机构动态清零。校内提质增效稳步实施,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进校园,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6%以上。大面积、大比例、全覆盖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目前,全市参与交流轮岗校长教师2.4万余人,已占到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校长教师总数的43%,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近期,北京开展了五老助“双减”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独特优势,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服务国家战略,教育协同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内涵式”培训、“融入式”跟岗、“组团式”支教、“精准式”送教、“手拉手”帮扶、优质资源远程共享等方式,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显著提高。以援藏、援疆等为重点深化教育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覆盖全国18个省份的100多个县旗市。全市共有1300多所大中小幼职院校承担支援项目任务,1.7万名干部教师赴受援地挂职和支教,为受援地培养培训13万余名干部教师,为决胜脱贫攻坚做出了应有贡献。从2016年起,还组织北京三批退休老校长支援京冀乡村学校39所,惠及2万余名学生,助力推动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非凡十年,接力奋斗。十年来,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始终坚持教育的政治性、人民性、战略性、创新性,努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首都教育系统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站在首都基础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要更加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用好数字新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转型升级;坚持深耕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坚持做强课堂主阵地,满足学生高质量个性化需求;坚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北京要始终以首善标准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向着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教育现代化迈进,奋力谱写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重要贡献。

    2022-10-10
  • 截至2021年底,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农村学生3.5亿人次

    “过去,有的学生上学要走三四公里的山路,吃午饭很不方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在学校吃得越来越好,学生们个子更高了、身体更壮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马建乡大坪小学校长李鸣高兴地说。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截至2021年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已惠及学生3.5亿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深入推进营养改善计划各项工作,试点地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营养膳食补助标准提高,供餐质量提升。


    萝卜牛肉丝、炒冬瓜片、炒花菜、肉末粉丝汤、苹果、牛奶……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一小学公示栏上,每日的营养午餐食谱一目了然。五年级4班学生陈曦很喜欢学校的午餐,她说:“学校的午餐营养丰富,还非常好吃!”据悉,贵州省2021年启动营养改善计划“提质行动”,提高食谱科学水平、提升供餐质量标准,让学生不仅能吃饱,更能吃得营养、科学。


    这是各地提高供餐质量、持续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5元,逐步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就餐条件改善,学校食堂供餐率提高。


    在青海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财政等部门成立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资金管理办法、营养配餐指南等相关制度。同时,大力推进学校食堂新建、改建、扩建和维修改造,组织开展“阳光厨房”“绿色食堂”等创建活动,推动青海基本实现寄宿制学校食堂全覆盖。


    据悉,为进一步改善就餐条件,提高学校食堂供餐率,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食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地区食堂建设。同时,引导各地统筹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加大食堂建设力度。截至2021年底,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实行学校食堂供餐的学校占76%,其中国家试点县的学校食堂供餐率近90%。


    ——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切实保障食品和资金安全。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中小学食堂综合管理平台”在学校食堂信息化管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教体局、学校、配送企业三方平台,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对供货企业资质、食品采购入库、食品安全、财务管理等环节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如今,云南各地正在逐步探索建立全过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引入电子秤、人脸识别设备、农残检测仪等,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一步规范营养改善计划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教育部指导和督促试点地区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为重点,建立健全供餐准入、退出机制,完善大宗食材及原辅材料集中统一采购制度、配送制度、陪餐制度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组织专项督导、专项整治、绩效评估。此外,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培养师生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营养改善计划管理与监测培训、开发电子营养师系统等,有效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营养配餐能力。


    ——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中午时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丹江中学食堂的自助餐开餐了,学生们秩序井然地排队盛菜。该校教师介绍,学校的营养餐采用自助用餐模式以来,菜品种类更丰富了,既满足学生差异需要,又增加了营养摄入,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数据,从2012年到2021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累计增量为4.2厘米和4.1厘米,平均体重累计增量为3.5公斤和3.3公斤,均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2021年中西部农村学生的生长迟缓率为2.5%,比2012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据了解,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在控辍保学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有力保障了学生不会因营养匮乏而影响受教育的权利和效果。此外,实施过程中,各地采取就近采购食材、建设生产配送基地等方式,推动了学校农产品需求与农村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并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记者了解到,营养改善计划也获得了国际赞誉。世界粮食计划署对169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是全球少数同时在中学、小学阶段提供营养餐的国家,学校供餐规模位居前列。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动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10-09
  • “两个大局”视域下的全民国防教育

    进入新时代,针对“两个大局”,面对波谲云诡的地缘政治形势,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们应全方位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牢牢树立起强烈的国防意识,思想上不懈怠,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定力,未雨绸缪,坚决筑牢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强大保障,确保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个大局”对全民国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两个大局”,既包含着伟大的战略目标,也包含着对国际局势的战略判断。为此,我们应理清“两个大局”视域下全民国防教育的新要求,防患于未然,做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破解重大风险的思想准备。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需要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在凝聚中华民族磅礴之力上下功夫求实效。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面临百年变局中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要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之基。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牢牢把握“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定“四个自信”。持续强化中华民族自豪感,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民族合力,从而有力应对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各种重大挑战,破解重大风险。


    二是应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需要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在增强全民斗争精神上下功夫求实效。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我们要有准备。有了准备,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继往开来,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开展了许多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保障战略大局和方向的重要内容。俄乌冲突以来,全球化和多边机制遭受重创,国际关系中的丛林法则和基于意识形态搞对抗再度显现,地缘政治博弈方式出现了新特点,各种遏华势力和所谓“战略”纷纷出笼。我们要提高警惕,丢掉幻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等不来靠不来的,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得偿所愿。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全民国防教育,不断增强新时代敢于斗争的精神,既要有不断增强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意识,也要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面临思想文化的巨大冲击,需要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在大力弘扬军魂意识上下功夫求实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民族、国家生存、发展和强大的基础。面对网络时代、市场经济和深化对外开放等所造成的多元文化冲击,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应通过大力弘扬军魂意识来有效应对这种冲击。毛泽东所确立的“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这一重大政治原则,是军魂意识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既要从历史和新时代两个维度,深刻理解大力弘扬军魂意识的根本政治意义,也要从传承红色基因和彰显精神追求两个层面,牢牢树立革命军人的文化自信。通过不断持续强化军魂意识,造就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忠勇卫国之士,为伟大复兴事业铸就钢铁长城。


    四是面对科学创新发展的新浪潮,需要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在增强国防科技创新意识上下功夫求实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时代是一个富于创新并把创新不断运用于实践的时代。创新既体现了一个国家制度的发展活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通过实践和应用所形成的国际地位。目前,以深海、太空、网电、人工智能、生物、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正不断推动和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应强调国防科技创新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强调自主创新,掌握国防科技创新主动权。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并以开放和发展的思维,建立赢得信息时代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在全社会营造只争朝夕的国防科技创新氛围,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之路,全面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着眼“两个大局”开展全民国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国防意识,满腔热忱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为强军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支撑。”着眼“两个大局”,针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应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以各级干部和广大青少年为重点,不断创新国防教育方法和手段,形成关心热爱建设和保卫国防的社会氛围。


    一是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并在指导强军事业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强军思想揭示了强军制胜的根本规律,形成了指导强军事业的科学思想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强军思想既是引领新时代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也是引领和指导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总指导。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全民国防教育内容体系的魂和纲,突出全民国防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和时代性。要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为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二是坚持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2016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防大学视察时强调,国防大学承担对地方高级干部及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培训的任务,要帮助他们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增强关心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责任感。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在新时代国防教育中的责任和地位。领导干部是国防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和以身示范的领头羊,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大局”,理清现实工作与全民国防教育的关系,统筹兼顾,把握强国和强军的关系,使自己真正成为国防教育的行家里手。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以广大青少年为突破口,将国防意识融入青少年的血脉之中,既可影响当代,也可影响下一代。


    三是坚持把关心热爱建设保卫国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目标。“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既在思想上统筹军队和地方的关系,也明确了新时代国防教育的战略地位。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乱。这就要求必须紧跟新时代新要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忧患意识,加强和改进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综合国防素质。让全社会关心热爱建设和保卫国防成为新时代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不断强化新时代国防意识,塑造新时代全民国防精神。


    四是坚持把创新教育方法手段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国防教育要形式多样。国防教育要适应时代新特点,符合社会发展新形势新情况,创新内容和形式。要让国防意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并在实际工作和行动中,做到自觉践行,不打折扣。要基于信息社会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基于各种红色资源、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活动、各种革命历史文物等,通过合理设计和运用,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时空的多维度教育体系。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进行精准化、形象化、生动化传播,将国防精神的意蕴与形式、情感融于网络空间之中。


    (作者:魏继才刘洪顺,分别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法制研究院副研究员)

    2022-10-09
  • 孔子学院中文课堂走进土耳其总统府

    本报安卡拉10月7日电(记者沈钧)应土耳其官方邀请,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6日起在土总统府开设为期约4个月的中文课堂,授课对象主要为总统府工作人员。


    在当天举行的开班仪式上,土耳其副总统的外交事务首席顾问哈利勒说,土耳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十分支持,开设中文课堂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并希望土中两国加强经济合作。


    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公参李勤表示,中文课堂走进总统府意义重大,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在历史文化和语言领域的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


    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吴天喜介绍,中文课堂主要是针对总统府的工作人员,教学内容包括中文初级课程和中国文化实践活动,如中国传统茶艺、太极拳等。

    2022-10-08
  • 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 为了更多山区孩子(二十大代表风采)

    天微微亮,教室门外站着一名身穿白衬衣、留着平头的老师,手持书本,正等待即将开始早读的学生。他就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


    在学生眼里,刘秀祥是人生的榜样。“刘老师的故事激励我读完高中、考上大学,我也想像他一样回馈社会。”刘秀祥曾经的学生李应芬,大学毕业后回到望谟,成为一名教师。


    1986年,刘秀祥出生在望谟县一个偏远山村,幼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身患疾病,刘秀祥独自承担起生活的压力和照顾母亲的重任。在乡村教师罗友操的帮助下,他获得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勤奋苦读之余,通过捡废品、做家教维持生计。2008年,刘秀祥考上山东省的临沂师范学院(现临沂大学),他一手搀着母亲、一手拖着行李,千里迢迢赶赴学校,在学校的支持、关爱下,一边刻苦攻读,一边勤工俭学照顾母亲。


    2012年,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大企业的刘秀祥选择回到家乡,到望谟县打易镇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他说:“比起一个人走出大山,更多山区孩子需要有人指引人生方向。”


    为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做好辍学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刘秀祥骑上摩托车开展家访。劝学路上,他吃过闭门羹、遭遇过误解,但从未想过放弃。“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山里的父母和孩子,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做特岗教师的3年里,刘秀祥先后家访500余名学生,把很多孩子从打工的工地拉回了校园。


    工作时间越长,刘秀祥愈发认识到,要凝聚更多的力量助力乡村教育。这促使他创办了刘秀祥名师(劳模)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刘秀祥牵线省内外资源,对接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开展公益讲座、教师研修项目,鼓励、资助贫困学生。工作室还实施“青蓝工程”,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10年来,刘秀祥共开展教师研修、学生德育教育讲座2000余场,联系接收捐助资金1300余万元,资助困难学生4200余名。在刘秀祥的激励和影响下,很多学生毕业后回到望谟,扎根大山。


    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些年,刘秀祥获得的荣誉很多,但他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情”。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后,刘秀祥干劲更足了,“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继续奋斗。”

    2022-10-08
  • 埃及中学中文教育试点项目启动

    本报开罗9月29日电(记者黄培昭、沈小晓)埃及中学中文教育试点项目启动仪式暨中文教师培训班开班仪式日前在开罗大学孔子学院举行,标志着中文教学进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自今年10月1日起,埃及12所公立中学将作为试点进行为期3年的中文教学。


    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临时代办张涛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走深走实,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埃及中文学习需求和热情持续高涨。开展中文教育试点是埃及中学中文教育事业的新起点。


    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副部长穆罕默德·穆贾希德表示,埃方愿继续深化埃中教育合作,不断推进中文教学试点和鲁班工坊等标志性合作项目。开罗大学副校长加马尔·埃尔沙利表示,埃及中学中文教育试点将为埃及青年了解中国提供更多机会。

    2022-10-07

  • 首 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