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高校专利授权量10年间增至30.8万项 增幅达346.4%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高凯孙自法)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24日在北京介绍,2012年到2021年,中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从10.6万项增加到36.7万项,增幅达到246.2%,专利授权量从6.9万项增加到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当天在北京举行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雷朝滋介绍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成效。


    他表示,目前教育部已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认定了30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80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以及三批次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推动高校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校内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机构设置和专业人员配备,切实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条件保障力度。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自主设置了近50个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超过100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2万余人。


    他指出,2012年到2021年,高校专利申请量从10.6万项增加到36.7万项,增幅达到246.2%,专利授权量从6.9万项增加到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从2012年的2357项增长到2021年的15000多项,增长了5.5倍,专利转让金额从2012年的8.2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21年的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


    雷朝滋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近些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教育部重点从“提升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大因素着手,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他介绍,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转学风、提质量”攻坚行动,引导高校真正做到基础研究要真有发现,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此外,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目前,高校普遍将奖励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奖励比例达到90%以上。(完)

    2022-08-25
  • 建设高水平商科特色高校 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2022年9月8日,哈尔滨商业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七十年来,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为东北全面振兴和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沧桑砥砺,薪火传承,风雨七秩扎根黑土


    哈尔滨商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也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黑龙江商学院和黑龙江财政专科学校合并成为哈尔滨商业大学,自此开启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崭新篇章。学校在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院校,2013年成为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2014年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同年,学校工商管理学科进入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应用经济学学科进入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学科项目建设名单,202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学校以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定位,坚持以经、管、工学科为主,突出商科特色,办学水平稳步攀升,学科专业持续扩增,建设成就显著,已建立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育体系。如今的哈尔滨商业大学有涵盖经、管、工、法、文、理、医、艺八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共68个,其中27个专业获批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专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30%,是黑龙江省双一流一期和二期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40%,是黑龙江省双一流二期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数字经济专业进入黑龙江省双一流二期培育学科建设行列。


    学校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扎根龙江沃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见证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同时,谱写了一曲雄壮激昂的奋进之歌。1959年学校研制出中国第一台601型“饺子机”,为饺子成为中式快餐的代表美食作出贡献;1960年学校创设我国三大会计记账法之一的“财产收付复式记账法”;同年,学校总结的“读、看、论、讲、做、研、写七字一条龙”教学法研究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受到表彰并被推广;1981年学校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圈协作开发的学术理论并引发热议;1988年学校研制了国内首台电脑自动加油机并沿用至今;1999年学校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商业自动化技术集成及示范工程”,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学校师生始终以提高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研创新平台为载体,瞄准国家建设与行业发展需求,凝练科研方向,开展协同攻关,在营商环境优化、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以及物流工程与管理、中药加工和食品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标志性成果。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纵向项目1148项,各类横向项目300余项,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研特色更加突出,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有效提升。


    含英咀华,育人为先,践行职责使命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强化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打造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优秀中青年专家、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学术带头人等大批专家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


    学校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综合素质教育,落实“六卓越一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商科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七十年来,学校扎根龙江黑土,播下兴商育人的种子,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20余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兼容并蓄,开放办学,加强交流合作


    学校全方位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学校先后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院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及学术交流关系,成为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商务部“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项目合作院校、商务部对外援助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并承办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和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等国际考试。近10年,学校已培养来自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000余名,已培训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学校教师2000余名,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2021年9月,全省首个企业家学院落户哈尔滨商业大学。学院旨在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引领,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以企业家经营管理素质和领导能力提升为核心,持续为企业家助力赋能,为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文荟萃,铸魂润心,赓续文化血脉


    学校始终秉承“求真至善,修德允能”的校训精神,将“大商铸才、大雅育人、商雅兼备、经世济民”的育人理念渗透到教育全过程。


    学校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体,红色文化铸魂和诚信文化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文化育人模式,滋养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土壤。如今,校园里处处充满了商业文化的魅力:“慧海问天”文化墙讲述了中华“商”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书法文化艺术长廊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商业文化馆被授予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黑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馆内陈列的珍稀藏品凸显了商业文化特色。


    逢伟大复兴之盛世,承七秩奋斗之累积。担兴商育才之使命,谱家国辉煌之乐章。哈尔滨商业大学师生将踔厉奋发,奋楫笃行,向着建成商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更将以踏石留印的劲头建功创业,为赓续民族辉煌的华彩篇章而不懈努力。

    2022-08-24
  • 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近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的70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围绕“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广泛探讨。会议形成《天津倡议》,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向世界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就,介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呼吁共同推动全球职教务实合作,引发社会热议。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处于“上热下冷”的尴尬局面,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一直面临很大考验。令人振奋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进入新时代,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已经逐步深度融入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为全球职业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是不断突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和类型属性。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和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形成相对独立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正是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创新和现代治理,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


    二是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功能价值和人民立场。中国不断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服务民生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相结合,有效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职业教育办学上,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通过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期待,保障人民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人皆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国已建立起完整的职业教育免、补、助、奖、贷等助学体系。据统计,中职免学费、助学金分别覆盖超过90%和40%的学生。中国职业教育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610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持强大韧性、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保障。这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强大生命力,体现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三是持续强化职业教育的本土特色和国际交流。扎根本土、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我国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多年来,我国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同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疫情冲击下,我国职业教育亦能积极参与重大公共危机治理,在顺势和求变中发挥更大的促经济和惠民生作用,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储备强大的技术和人力资源。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博采众长、融通中外,不断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与世界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果。从2016年在泰国建立首家鲁班工坊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已经扩大到19个国家,已有20家鲁班工坊先后投入运行。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交流中坚定自信,在拥抱潮流中创新发展,致力于优化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交流机制,在互利共赢中为世界各国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李名梁,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2022-08-24
  • 超越为分数“教”“学” 塑造学生理想样貌

    我所在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虽然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但面对的办学压力与改革难题与其他地区县域高中是一样的。


    学生如果没有好分数,就难以应对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肯定无法赢得未来;学校如果没有高的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如果学校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那么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如何统筹平衡、转变育人方式,真正把教育理想在普通高中做出来?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积极担当国家使命,用创新精神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在这方面,我校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坚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引领。高中的育人目标一定不是培养只会做题的考生,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国家课程方案将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描述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我们学校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将“毕业生形象”表述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成为引领学生自我塑造的理想样貌。


    坚持以健全的课程体系为支撑。丰富选修课程,整体设计了“涵育项目”与评价体系。高中3年,所有学生在修满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144个学分的同时,都要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完成40小时公益服务、完成600万字经典阅读、完成40项必做实验、完成每周校园劳动轮值、掌握分声部合唱技能等“十项百分百行动”,通过相关考核,才能获得“毕业生形象”证书。


    坚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在“教—学—评一体化”中促进有效学习,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刷题模式,推进学科典型学习方式。在工业设计坊,应用技术语言创制物化作品,奠定卓越工程师的技术规范与实践能力;在项目实验室,“用实验实证假设,用数据表达结论”,像科研人员一样探索研究;在“高端法务”“口述历史”“经典戏剧”课程中,以人文职业的专业方式组织学习;模拟城市环境建成学生邮局、银行、诚信超市、食品检验检疫中心等模拟学习空间,学生以社会岗位角色参与校园公共事务,服务他人、自主管理。在教学组织上,改变固定班级教学,深入实施选课走班。


    面对“3+1+2”新高考模式,我们探索出“行政班与教学班同在、选科组班与选课走班并行、线下选课与‘云上’走班互补”的“省锡中模式”,为县域寄宿制高中走出了一条既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又不额外增加管理成本、便捷高效的选课走班新路子。在发展指导上,积极完善协同指导机制,注重加强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把握个性特长基础上,将课程选择与大学专业、职业方向联系起来,进而与建功立业、贡献国家的事业等贯通起来。引导师生超越为分数“教”和“学”的功利驱动,让理想信念照亮他们的生涯规划。立足无锡近代工业发祥地、苏南乡镇工业发源地的办学背景,与高校联手探索高中工程教育的实现路径,为实业兴国、“工程师红利+创新驱动”打下宽厚的人才基础。近年来,我校学生职业意向明显转变,临床医学从入学时的3%左右提升到毕业时的14%,工程科技类由不足15%提升到42%以上。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要有“底线思维”,必须确保学生每天睡眠8小时、每天运动1小时,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要有“平衡思维”,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设定有限的目标、依靠专业的探索、相信时间的力量,久久为功。

    2022-08-23
  •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普高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教育·这十年⑦)

    10年前,上海市市西中学探索“思维广场”“漫思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建设,尝试跨学科教学,整合图书馆与教室的功能,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市西中学的尝试,是我国普通高中推进特色化课程办学、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缩影。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10年改革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在完善政策保障、扩大教育资源、提升育人质量等方面重点发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


    教育资源短板不断补齐


    数据显示,1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毛入学率不断提高。2020年,全国及各省(区、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如期实现国家确定的普及目标。2021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到91.4%,比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普通高中总数达1.46万所,在校生达到2605.03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7.97%和5.59%,为更多适龄学生提供了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


    其中,中西部普及提升幅度最大。“教育部与中西部10个普及水平较低的省份签订了普及攻坚备忘录,建立部省协同机制,强力推进普及攻坚,这10个省份毛入学率10年平均提高了17.02个百分点,有的省份大幅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吕玉刚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年以来增加学位41.6万个,着力破解普通高中学校“学位”“床位”“餐位”不足的问题,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1000元,10年间提高2.5倍。在云南,以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从2019年9月起采取集约高效方式,实施并完成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以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为重点,着力补齐教育资源短板,边远地区的办学条件正加速改善。


    同时,普通高中的“大班额”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全国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56人及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12年的47.76%降低到2021年的4.81%,下降近43个百分点。


    促进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作为人才培养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1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正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进行着一场深刻探索。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切实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据吕玉刚介绍,北京、上海、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以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形成科技高中、人文高中、外语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和综合高中等多样化有特色办学格局,推动学校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更好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简期颐介绍,该校通过开设感恩教育、公民教育、赏识教育等课程,传授思想道德、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高效课堂上下功夫,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拔尖人才;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双向交流、内部交流、领学交流等办法,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组建“围桌小组”,任命“学科领学人”;通过学生领学、内部讨论、老师解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枯燥的单向学习变为有趣的多向求知过程。


    “我们选修工程课程的1名王同学,发明了智能车门避险系统,曾经获得两项国际大奖。2020年被东南大学录取之后,他在大一时就加入了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他的学术导师指导之下,参与了移动通信6G的先期学习和研究”。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看来,对于学生的发展指导要注重加强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把握个性特长基础上,将课程选择与大学专业、立身职业联系起来,志业贯通,超越“为分而学”的功利驱动。


    深化考试评价改革


    回顾总结过去1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指出,考试评价改革成为推动我国普通高中发展最强大的动力。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在上海、浙江启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1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


    “在一系列顶层制度指导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进入了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和质量评价改革同步实施、协同推进的‘黄金期’。课程标准取代考试大纲,全面引领高中阶段教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科制度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选课走班’教学推动高中教学制度发生深刻变革。”张志勇说。


    作为最早开始高考改革试点的城市之一,上海以高考改革和评价改革全面撬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在高中学校全面开设生涯课程和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也由此起步。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介绍,上海构建了覆盖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全市层面的综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新高考,新评价”正带动高中学生立志激趣、全面发展。“我们明确将社会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课程体系,规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不少于60学时,建立多部门协同的‘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在市、区两级共设立87.4万个社会实践岗位;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经历,基本实现‘人人有课题’,全市配套开发了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平台和第三方认证平台,80%以上的学生通过平台开展课题研究,完成课题专家认证。”杨振峰说。

    2022-08-23
  • 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

    新华社天津8月20日电(记者梁姊、王宁)20日,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期间,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向世界介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白皮书介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就业等方面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进入新时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

    白皮书指出,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创新制度设计,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和现代治理体系。中国职业教育实现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

    白皮书表示,中国把职业教育定位于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服务民生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相结合,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了强劲的职教力量。

    白皮书强调,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与世界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果是中国的美好愿景。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以国际视野兼容并蓄,以国际胸怀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积极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致力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

    2022-08-22
  • 匠心铸就梦想 技能成就人生——习近平总书记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贺信引发热烈反响

    8月19日,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满载期许、催人奋进,字里行间蕴含着匠心铸就梦想、技能成就人生的价值导向,同时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职教界、产业界引发强烈反响。

    职教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而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郑清春表示,天津职业大学通过“双高计划”等重点项目,紧密对接天津市“1+3+4”现代产业体系,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学校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继续围绕天津市制造业立市战略,致力于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升级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已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近10年来,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在同期举办的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国网天津电力的产业工人张黎明在展演赛项中带来了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新型高压刀闸等多项创新成果,这些都是国家电网一线工人为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创新实践。

    “总书记对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作为一名职业技术教育出身、电力一线的产业工人,我感到非常温暖。”张黎明说,这也坚定了产业工人的职业自信,激励更多的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职业教育不仅为产业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也为数字经济跑出加速度提供了先导力量。伴随工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中国职业教育也紧盯数字技术前沿,提升数字技能人才培养。

    “从过去传统制造到今天智能转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人,而是一个智能技术工人。”中国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说,格力电器目前不仅和很多高校有合作,还成立了格力技术工程学院,以加快企业对人才再造提升,满足企业的创新发展。

    携手世界各国加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融通中西,在“引进来”“走出去”中不断实现再提升,成为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方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

    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在海外19个国家建立20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培养了大批懂中文、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此次技能大赛采用了中外“手拉手”组队模式,外方选手来自“鲁班工坊”建设院校和在华留学生。来自刚果的杰佛瑞参加了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赛项,他非常开心能来中国学习,他说:“我是通过‘鲁班工坊’项目来到中国留学的,我希望能学习更多有关碳中和的知识和技能,将来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发展建设,创造更多价值。”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曹向红主持出版了道路运输类“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未来在汽车职教领域中,我们将继续向世界展现中国汽车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素养以及汽车职业教育实训设备的先进性与安全可靠性,向世界宣传中国汽车技术领域职业教育成就,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中国方案。”(记者陈曦实习生严晨寇淑然)

    2022-08-22
  • 全国人大代表董彩云——办好乡村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

    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董彩云每天都很忙,她提出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和师资培养、为贫困地区规划高校定向招生等30多条建议。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基础条件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


    “近年来,党中央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给予极大的帮助与倾斜。”董彩云说,如今,走进临夏州的任何一所学校,都有明亮的教室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乡村教师的工资也不断提高。”


    在董彩云的笔记本上,有几个问题被反复记录: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能力不高等问题突出;教师培训规模小、层次低,制约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为弄清楚这些问题,她几乎走遍了全州所有乡村小学。“绝大多数学校没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一个人承担多门学科教学的现象很普遍。”董彩云说,一些乡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结构老龄化等问题突出,值得关注。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发展的重点还是在农村。”董彩云说,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让乡村教师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全国两会上,董彩云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协调教育发达地区与临夏回族自治州建立教育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合作办学、跟岗研修、交流研讨等方式,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我一直认为,没有教育振兴就没有乡村振兴。”董彩云说,孩子有出息,未来才会有奔头。“这些年,临夏州的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董彩云说,过去狠抓“控辍保学”,现在孩子都愿意上学,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大幅提升,教师、家长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


    今年,她到东乡族自治县布塄沟村小学,在和当地孩子的交谈中,感受非常明显,“孩子们变得自信大胆、敢于交流。要知道,搁在前几年,课堂提问无人应,全都低头不吭声。”董彩云感慨。


    立足乡村实际,如何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能力、怎样突破教师管理制度瓶颈……带着问题,董彩云仍奔走在各县,“我关注基础教育、支持‘振兴乡村教育’的热情永远不会减退。”

    2022-08-19
  •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


    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现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2915万人,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通常止步于专科,这被认为是其发展的关键“瓶颈”。“无奈的选择”“低人一等”等偏见,让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有力支撑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路径,再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擘画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蓝图。


    职业教育办学“天花板”被逐步打破,“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成,中职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高职专科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职业本科正在稳步发展。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初步构建了融通机制。


    2019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3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支持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升级一批骨干专业举办职业本科教育,鼓励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切实提高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了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根据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首次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体系,共设立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更新幅度超过60%。调查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0年来,我国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政策,开展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型城市等试点,建立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格局。


    目前,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了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全国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10年来,职业教育对接重点产业,强化工学结合、更加注重实训、推广模块化教学,广泛采用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不少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即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一批优质学校毕业生进入知名企业就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总体保持在95%以上。


    职业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鸡蛋壳上雕刻出各地地标建筑,蒙着眼睛切出黄瓜拉花,在膨胀的气球上切肉丝……在职业教育活动周上,职业院校学生的精湛技能引起人群的一阵阵惊叹。


    从2015年起,国家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同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技能成就出彩人生”“技能服务美好生活”“技能支撑强国战略”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1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建设质量获得国际广泛认同:中餐烹饪国际化教学标准纳入英国普通和职业学历框架体系;吉布提“鲁班工坊”填补了该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空白;葡萄牙“鲁班工坊”的建设让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走进西方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在海外19个国家建立20个“鲁班工坊”。


    实践证明,通过职业教育传播中华文化,是深化中外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为各国学员提供了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发展机会。


    职业教育正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就业和民生改善、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有效桥梁,成为中外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新载体。中国的职业教育正以开放、包容、进取、活力的形象向世界展开怀抱。

    2022-08-19
  • 清华大学2022级本科新生报到

    8月17日,在清华大学迎新点,学生举着院系牌迎接新生入学。


    当日,清华大学3700余名2022级本科新生入学报到,开启大学生活。据介绍,2022年清华大学录取本科新生包括内地学生3400余人、港澳台学生80余人、国际学生约200人。

    2022-08-18
  • 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将在天津举办

    8月17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将于8月19日至20日在天津举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发起并主办的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





    大会以“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包含开幕式、主论坛、14个平行论坛、闭幕式。大会同期将举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线上博览会,并发布筹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的倡议,形成“会、盟、赛、展”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崭新平台和范式。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指出,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正在从“单向引进借鉴”向“双向共建共享”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肩负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和使命,为各国促进民生、谋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即将召开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将建立起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纵深发展的重要机制,增强全球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塑造中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据介绍,大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有来自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约700名代表注册参会。其中,有来自瑞士、新加坡、阿根廷等25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埃塞俄比亚、爱尔兰、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的驻华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17个国际组织负责人或代表将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出席大会。(记者张盖伦)

    2022-08-18
  • “学习困难”需全面分析、积极应对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表现有学习困难的儿童约占学龄期儿童的13%至17%,但狭义的学习困难,即“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这一类型,约占其中3%。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繁多,需要家长、老师和医生们一起全面分析并加以应对。

    作为一位从事心身医学和精神医学的专科医生,我是这样看待“学习困难”的。首先,它应被视作一个“症状”,是一个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一个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对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儿童进行原因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治疗,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学习困难”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概念最初来源于教育学。随着精神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的不断进步,学习困难被细化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上是指“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包括特定的阅读障碍、特定性拼写障碍、特定性计算技能障碍等;广义上还包括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存在障碍。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困难以成绩低下或者不理想为主要表现,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与国外不同,在国内环境下,家庭经济条件对学习困难发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儿童的家庭不和睦、矛盾冲突多,父母对儿童或过于骄纵溺爱,或过于严苛,都有可能会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这些环境因素尤其影响儿童语言发育。二是心理因素。国内有调查显示,导致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占比高达87.8%,包括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精神心理疾病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策略问题。三是素质因素,包括遗传、不良气质、智力结构和神经心理功能的缺陷等。

    学习困难是涉及多个学习技能的综合结果。例如,做算术不仅仅是计算技能,还包括阅读理解,结果的表达还要涉及书写技能。整体的学习困难如何做具体归因和干预,就需要家长、老师在医生的协助下,更全面、细致地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一步来说,我们医生和教育工作者要识别出真正的“学习困难”,包括上述广义和狭义的学习困难,也要鉴别和排除那些生长发育阶段带来的学习上的“不够好”,或是那些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

    家长们也要尊重老师们的评价和判断。当前,国内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学习成就测验法,但研究表明,任课教师对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的评价准确度相当高,一致性相关达到了0.85。因此,将教师评定结合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成就,是一个有用的经验评估法。可以观察学生的作业本,通过比较各学科、各时期的作业本,了解孩子哪里没学好、什么时间没学好。还有一些孩子“学习困难”是因为家长不停地布置作业和补习,导致孩子天天处于压力中,产生“拖延症”,从而影响学习。

    最后,我们再判断和归因孩子是不是某种特殊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比如有“特定的阅读障碍”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对词语和句子的省略、替代、歪曲或添加单词和词组,朗读时可能错行或者重读同一行。有“特定的计算障碍或者拼写障碍”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写字漏笔画等。这时,就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发育是循序渐进的,相应学习技能的提高也要顺其自然。例如,孩子在4至7岁的前运算阶段,由于其抽象能力发育尚未成形,“5+2”之类的数学计算需要借助某些具体的物品,比如五个苹果加两个苹果。而到了7至8岁,孩子进行运算就可以不再依赖具体物品。再比如,在幼儿时期,学习感知需要用眼睛、身体的尝试,如果这个阶段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到了小学阶段,反而会增加孩子上课时发生不断活动身体、不能静坐的风险。所以,一味地“填鸭”和拔高并不可取。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全面充分发展,是个体健康和家庭幸福的重要依托。因此,科学认识“学习困难”,有效识别影响儿童学习进步的因素并及时干预,意义重大,需要医学专业人员、教育工作者、家长等携起手来,帮助孩子减少阻碍、施展所长。

    (作者:李清伟,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五科主任、上海市心身医学重要薄弱学科负责人)

    2022-08-17

  • 首 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