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光明网讯(记者赵艳艳)记者从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为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渠道,切实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协调电信部门将全省联系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149个工作电话统一标识为“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热线”。“热线”拨打后,将在高校毕业生手机来电中进行来电名片显示,提示毕业生及时接通和反馈其就失业状态和服务需求。


    “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热线”的开通,旨在推进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摸清其就业失业状态、学历专业、求职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推进“311”就业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实名登记未就业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至少推荐3次岗位信息、提供1次职业指导、提供1次免费技能培训信息(或就业见习信息),对有创业意向的,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


    今年以来,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坚持稳岗拓岗并举,千方百计稳住和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对招用毕业年度毕业生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广泛开发城乡基层就业岗位,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启动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部署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五进五促”专项活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实施职业指导“6个1活动”,服务毕业生多层次、全方位、精准化服务需求。1-6月,全省募集就业见习岗位24860个,发放就业见习补贴4224.74万元,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7937.55万元,发放2021年校园招聘活动补助2034.8万元,上线职业指导公开课50期,云诊断72期。

    2022-07-29
  • 河北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49.98万人

    本报讯(记者刘澜澜王棋)7月28日,记者从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北省人社系统2022年上半年重点民生工作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6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9.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1%。


    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上半年,河北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扎实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全力援企、稳岗、扩就业、保民生。截至7月25日,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33.4万家单位减负约21.3亿元、惠及职工705万人;为3.96万家单位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资金5.8亿元、惠及职工116.6万人;为17.7万家单位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7.4亿元,惠及职工492.5万人。


    河北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19条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有序引导农民工外出和就近就业,积极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截至6月底,全省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284.1万人,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90.83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此外,河北还积极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专项活动,统筹线上线下渠道,截至6月底,组织线上线下招聘5213场,发布岗位215.48万个,促进务工就业42.45万人。创新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共评选2022年省级劳务品牌30个,有效发挥劳务品牌示范带动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平稳


    截至6月底,全省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376.97万人、757.54万人、1100.77万人。


    此外,河北延续实施失业保险扩围政策,截至6月底,全省共为10.4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6.3亿元,为10.6万人发放失业补助金2.6亿元。


    创新推进社保卡应用,截至6月底,全省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7329万人、覆盖率98.23%;领用电子社保卡达到3285万人、覆盖率44.03%。联合河北农业银行推出人社“惠农贷”服务项目,为农村居民和助农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撑。自4月底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投放6.37万笔、64.41亿元。


    人事人才工作平稳推进


    上半年,河北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开展技能培训。截至6月底,共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7.75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的51.38%。


    此外,河北加大专技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全部完成27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加快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全省博士后站点累计达384个。开展专家延退自主审批试点。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校行等招才引智活动60余场。

    2022-07-29
  • 帮助脱贫家庭大学生,大庆师范学院建立保就业责任体系——动态管理 精准帮扶

    大庆师范学院对家庭困难毕业生开展精准帮扶,促进顺利就业创业:建立台账,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推荐招聘信息;为困难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开展基地实习或订单培养;匹配就业包保教师,为有志于创业的困难毕业生提供相关指导与支持……通过一系列举措,精心帮助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


    “同学,工作有着落了吗?”“考研的话,有两手准备吗?”“想去什么地方就业?需不需要老师给你推荐?”


    电话处于免提状态,键盘噼啪作响。一上午,唐莉将学院中未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电话打了一遍,更新记录就业意愿及情况。和学生打电话,唐莉的语气亲切温柔,“帮助他们的同时,尽量不增加他们的焦虑。”


    “我校的家庭困难大学生比例较高,接近三成,他们的就业意愿其实更强。”大庆师范学院副校长张平介绍,学校已形成校级领导、二级学院党政领导、辅导员、教师四级联动、逐级细分的保就业责任体系。作为大庆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唐莉为本学院百余名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最近半年,我的手机成求职热线了。”唐莉说。


    近日,记者走进大庆师范学院,实地探访老师们如何帮助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


    建立台账精准对接


    唐莉打开电脑上的两份表格:一份是毕业生就业台账,上面有未就业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求职地区、感兴趣的行业和岗位等内容。一份是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台账,企业的招聘岗位、用人需求、薪资待遇等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我们要求各院系做到两本台账清,岗位对接准。”张平介绍,学校专门出台就业奖励办法,激励二级学院还有教师全员做好就业工作。


    “群里推送的招聘信息,大家都看看。”手机里,未就业的学生们已被拉进微信小群。唐莉群发信息的同时,还时不时“点对点”私信其中几名脱贫家庭学生,“这几个学校完全符合你的意愿,我打电话问了,名额不少、待遇不错,赶紧报名试试。”


    据学校的要求,各学院会为每位毕业生精准匹配10条以上的招聘信息。“对于脱贫家庭、零就业家庭的孩子们,老师们会进行标注,动态管理,对尚未就业的密集开展信息推送和就业帮扶。”招生就业处处长张涛说,学校精准落实各类针对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政策。今年,学校申请为301名符合条件的家庭困难毕业生,每人发放1000元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做到应补尽补。


    有了充足的岗位信息,还需要打造好简历这块就业的“敲门砖”。在招生就业处门前,“简历门诊”的立式海报引人注目。原来,学校每年抽调就业指导教师组成服务小组,公布邮箱,学生可以投递自己的简历,请老师们帮忙修改。美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孙琦是小组的一员,“收到简历,我们一般会致电学生,了解其技能优势和岗位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完善简历。”孙琦说。


    访企拓岗打造基地


    “别着急,好事多磨,咱们总有办法的。”采访中,唐莉接起一通电话。一名脱贫家庭毕业生今年考研失败后,参加了很多面试,一直没有收到心仪企业的录用通知,看到不少同学通过学校的“实习就业基地”实现就业,便也想试试。


    “想做老师?想去什么地方呢?”记下就业意愿后,唐莉随即在名册中选择了学校的“实习就业基地”之一——福建某地的人才服务中心,将学生简历转发过去,“中心会推荐他在当地学校做实习教师。按照以往的经验,半年后,他通过双选直接留岗就业的概率很大。”


    这是学校建设“实习就业基地”的初衷,通过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就业基地、产业学院,打通“实习—实践—就业”通道,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有效衔接。


    “我们要求,每个二级学院每年必须至少新建两家就业实习基地。”张平说。如何做到?这些招聘信息和实习就业基地背后,是老师们的一通通电话、一次次访问。


    “得知去年有几个毕业生在贵公司就业了,想看看能否深度合作,建一个实习就业基地?”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宏书是“访企拓岗”的老手。他详细询问了公司经营状况、工作环境,最后说道:“下个月约个时间,我们上门拜访。”


    电脑上搜着交通线路,笔头上写着访企日程,徐宏书正策划着下个月长三角地区的“访企拓岗”活动。“各院系的老师们年年都要到外地拜访就业单位。”徐宏书介绍,今年暑假,全校将密集开展“访企拓岗”活动,要将企业的需求和学生技能进行匹配,“进厂房车间、看生产线、问企业需求,还要定期询问企业意见,进行课程、实验、实训的修改完善。”


    学校要求,今年3月到8月,每位校级领导要访问10家以上的用人单位,每个二级学院要至少访问20家用人单位。


    如何更好对接校企需求?在生物工程学院,辅导员苏斯朗杰刚刚参加完一场“拓岗人才需求对接视频洽谈会”。“我们和一些企业共建‘行业订单班’。这要求我们定期开会,跟踪企业新的技能需求,整合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优化课程,做强优势,补齐短板。”苏斯朗杰说,对于困难学生,老师们会尽早为其制定职业规划,开展基地实习或订单培养。


    仅在5月份,学校各二级学院开展这样的线上线下洽谈会20多次。“学校和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建立起常态化的师范生培养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同时开拓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空间。”大庆师范学院校长乔志和介绍。


    包保服务促进创业


    工作16年,孙琦每天坚持记工作日志,10多本工作日志,记下近3000多页事无巨细的内容。其中有这么几页,是关于赵镇利创业的申请表、计划书。


    在大庆师范学院,每名应届毕业生都有自己的就业包保教师。“每位包保教师每年负责6名左右毕业生,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和就业意向,动员学生及早就业,或是先就业后择业。”张平介绍,大部分学院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实习指导老师和就业包保老师统一为一人,便于从大四开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孙琦就是赵镇利的就业包保老师。“我家里条件比较差,想靠手艺早点赚钱,但感觉技术不够成熟。”刚上大二的赵镇利就有了创业的念头,于是找到孙琦寻求帮助。


    “学校筹办了一个孵化园,一些企业和学校合建了工作室,要不先去实习长长见识?”孙琦推荐赵镇利到学校创业孵化园边干边学。


    赵镇利到得最早、走得最晚,跟着设计公司的师傅进小区、看房间,进行量房设计,在实践中熟练掌握了建模渲染技术,“在校内就能实习,效率高了不少,技能也大大提升了!”


    水平进步飞快,工作量也随之增加,赵镇利急需一处可以办公的工作室,“但当时利润十分不稳定,根本付不起租金。”于是,大四的他又找到了孙琦。“孙老师帮忙改材料、跑流程,最后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帮我申请了一处屋子。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想不到就这么成了!”如今,赵镇利已经回到老家山东,创办了两家装修设计公司,忆起当初,依然满心感谢。


    银饰工作室、油陶工作室、纸绒花工作室……如今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内,各式创业团队及校企合作工作室已入驻满员。自2016年中心成立以来,已带动上百名学生参与创业,提升实践技能。对困难学生,入驻门槛会适当放宽。


    每一届学生毕业,便是下一届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始。6月末,各学院纷纷召开实习就业动员会。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营、“星火计划”就业能力在线培训班、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张涛介绍,“课程、比赛、指导,各种就业活动与服务不间断,为的就是让同学们有个好去向,顺利迈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

    2022-07-28
  • 我省今年力争吸纳至少300名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就业

    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近日联合下发通知。通知指出,今年全省将新建300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力争吸纳至少300名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就业。





    通知明确,各地要积极开发城乡社区工作岗位,统筹社区岗位需求,拟订年度招聘计划。原则上2022年所有新招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积极推动每个城市社区今年至少招录一名2022届高校毕业生,鼓励具备条件的行政村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务工作者。支持在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物业、健康等服务的机构加快发展,增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对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中小微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个人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


    通知强调,要全面加大城乡社区服务领域创业支持力度,高校毕业生在城乡社区服务领域创业的,按规定落实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符合支持条件的可申请不超过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享受财政贴息;在城乡社区服务领域从事个体经营的,按有关规定享受税费优惠。广泛实施城乡社区就业见习计划,鼓励具有一定就业容量和技术含量的企业、社会组织、有条件的城乡社区组织积极参与“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力争到2022年底,各地设立就业见习岗位的城乡社区占当地城乡社区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并按有关规定落实见习补贴。


    通知指出,要不断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全面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2022年全省新建300个,力争吸纳至少300名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就业。鼓励引导教育领域基金会设立社区创新专项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组成社区创新团队参与社区建设、治理和服务实践。持续加强高校毕业生教育引导,督促各高校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教育并在不少于2个城乡社区设立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城乡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2022-07-28
  • 西南大学多措并举帮扶毕业生 帮学生强能力 为就业添助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④)

    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西南大学多措并举:将工作做在前头,在平时就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完善帮扶机制,加强就业引导;积极走访联系就业单位,了解岗位需求,推荐学生应聘;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调整预期,并提供求职经验分享、简历优化等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绿树掩映,花木葱茏,位于重庆北碚区的西南大学已放暑假,可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田丽却闲不下来,她牵挂着就业台账里的十几名同学。


    田丽为学院每名硕士毕业生建立就业台账,掌握准备延迟就业和有意愿但没签约的同学的动态情况,常和他们谈话沟通,出谋划策。


    手机铃声响起,田丽立即接听,“好!恭喜,恭喜!”“这个公司不错,好好干!”说罢,她滑动鼠标,在台账上注明,这名学生已成功找到工作。这是让她感到最开心的事情。


    在西南大学,一大批像田丽这样的老师积极关心学生就业,助力他们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增强学生竞争实力


    毕业后、工作前,王磊拿着一摞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证书回到家乡,父母露出欣慰的笑容。


    7年前,这个农村娃考入西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由于父母务工收入低,还有妹妹需要抚养,家庭经济拮据,王磊高三时才摸过电脑。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王磊少言寡语,遇到人总是怯怯的。拿到学生会的报名表,他填写技能一栏时抓耳挠腮——“发现自己没有半点技能。”王磊摊手笑道。


    不过,学校为王磊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老师们的关心和鼓励下,王磊很快融入校园生活。他学会了熟练使用电脑和编程;成为了年级长,帮助辅导员做一些行政工作;参加了学院的演讲比赛,锻炼了口才……


    几年下来,王磊变得阳光自信、开朗健谈。大四那年,他以优秀成绩顺利保送本校研究生,继续深造。本来在毕业后也有不少其他不错的工作选择,王磊却选择成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挥洒汗水。


    “就业工作不只是毕业时的工作,我们也抓在平时。”西南大学招生就业处干部向本科说,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实力。


    对于王磊这样的困难学生,学校完善帮扶机制,建立帮扶名册,予以特别关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学校还优先向他们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物质保障。王磊在学校图书馆等处做兼职,缓解了家庭经济负担。


    7年的学习生涯让王磊明确了人生的目标。前不久,他已奔赴大西北。“只要能适应那边的生活,我就留下来。”他说。


    联系对接就业单位


    多种渠道拓展岗位


    增强学生能力“强内功”,开拓就业渠道“添外力”。


    牟金梅是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毕业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她早早确立了当老师的职业规划。求职初期,牟金梅面试了重庆一、三、八中学等几所高中,可惜都在最后一轮面试中失利。


    正感到为难之际,学院送来“大礼包”——学院领导访问就业单位拓展岗位,与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推荐牟金梅参加应聘。经过竞争,她成功签约,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西南大学实施“走访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学校领导带头走访对接企事业单位,“推销”学生,还发挥校友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我们走访就业单位,主要目的是加强沟通、互通有无,但学生求职严格遵守应聘程序。”向本科说,以前从没有学生应聘过四川一家白酒企业。通过走访,学校得知对方需要一些特定专业的学生,便推荐学生应聘,最终成功签约。


    学校牵头,学院落实。学校把就业工作纳入学院绩效考核,督促各个学院(部)和职能部门跟进,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全员联动促进毕业生就业。


    学校还推动四川、云南、海南等11个省份将西南大学纳入选调生定向招录高校,引导学生扎根基层。今年,选调生人数比去年增加1倍。同时,与学校所在区党委政府联合开展“千人千岗就业见习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和大学生创业计划,扩充就业机会。


    促进就业,技术力量不可或缺。学校推进“AI智能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精准推送就业岗位。“比如某个四川籍同学希望回家乡工作,我们系统会优先推送四川的招聘信息。”向本科介绍。


    引导调整观念预期


    悉心提供求职服务


    除了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理性调整就业预期也很重要。


    “如果重来一次,我肯定会更广泛地尝试不同岗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毕业前,毕业生梁静正在宿舍收拾书本,准备离校,看着师弟师妹们抱着求职辅导书进入图书馆,仿佛看到了去年的自己。


    梁静是西南大学金融专业硕士毕业生,当公务员或者进银行工作一直是她的求职目标。在学院老师推荐下,梁静来到农业银行重庆分行实习。办公大楼高大雄伟,办公室干净整洁,让她心生向往。


    2021年秋招,农行重庆分行只招15人,区县支行招聘较多,可梁静却坚持选择申请分行。没多久,现实给她泼来冷水——网上申请没通过。


    尽管遭遇挫折,梁静没有气馁,每天两点一线,认真准备公务员考试。不少企业到校举办宣讲会,尽管学院老师时常提醒她参加,但梁静不以为意,基本没去过。


    失败接踵而来,直至春招,梁静仍然没有落实工作。她开始着急,愁容挂在脸上,一度想推迟就业。田丽看在眼里,找她谈心,精心“把脉”——“失败了不要紧,要好好总结经验,打开思路,不要只盯着一种工作机会。”


    不只是梁静,田丽还召集十几个经历相似的学生开会交流,劝说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扩大应聘视野,“企业那么多,待遇也不错,去试试!”


    一边转变学生观念,一边悉心服务指导。田丽点对点分享招聘信息,请往届毕业生回来分享就业心得,帮学生们精心优化简历,指导他们完善自我介绍……


    在根据实际情况理性调整就业预期后,梁静发现找工作并没有那么难,之后更是成功签约了四川宜宾的一家再生资源企业。“虽然离家远了点,但每月收入有8000多元,而且行业前景不错!”接到入职通知电话,梁静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


    近年来,西南大学千方百计落实好毕业生就业这件民生实事,通过举办讲座、单独辅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理性调整就业预期,帮助一批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走上工作岗位后,梁静兴奋地掏出手机向田丽老师报告新生活。“之后办就业分享会,可以找我现身说法。我想为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些经验,帮助他们打开求职眼界和思路!”她说道。

    2022-07-27
  • 民政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创业就业

    民政部日前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在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物业、健康等服务的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以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高校毕业生在城乡社区服务领域创业的,按规定落实税费优惠、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相关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给予必要的场地支持。


    据统计,在城市社区工作者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35%,他们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的青春力量,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2022年所有新招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鼓励拿出较多数量岗位专门招聘有志热心服务群众的高校毕业生。截至目前,全国共发布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数量8.2万个,全部面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其中2.5万个岗位专门招聘高校毕业生。

    2022-07-27
  • 7月起,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迎来“新调整”,同时还有2个好消息

    我国养老金发放金额多少和社保缴纳年限、缴纳比例直接挂钩。





    眼下社保已经成为百姓最关注的问题质疑,社保是百姓生活工作的安全绳,百姓对社保的依赖程度超乎想象。


    本月起,社保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做出了新的调整,此外还伴随着两个社保“好消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月份的到来,意味着社保又迎来一个新的缴费周期,有很多地方都对社保缴纳基数进行调整。灵活就业人员留意,最低社保缴纳金额会上涨。很多灵活就业者听说这个消息后,都感觉压力很大。


    灵活就业人员和企业、单位职员相比,灵活就业人员需要自己全部承担社保费用,没有单位、企业帮助其承担一部分社保费用。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费用多少,要根据当地的基数来做参考。


    各地会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定一个标准来决定社保缴纳费用,制定这个标准也有硬性要求。例如社保缴纳金额必须超过缴费基数下限,这就说明灵活就业者缴纳社保金额需要比上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做比较,且不能低于前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60%左右。


    此外灵活就业人员缴纳费用也需要低于社保缴纳上涨,上限标准是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300%。我国今年有多个省份,都对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有所调整。


    改变最明显的是地区社保缴纳基数下限提高,这对那些灵活就业群体来说,社保最低缴费下限提升,他们每个月缴纳的社保缴纳金额会上升。他们每个月上交的钱的确是变多,但并不代表着这是一件坏事。


    上面已经提到,退休后养老金多少是与年轻时缴纳社保时间和比例息息相关的,他们每个月交的钱变多,年老以后领到钱也会更多,相应的养老福利待遇也会有所提升。


    除社保最低上缴标准上调,还伴随着两个好消息。第一,社保费用可以缓交。现在全球都被疫情困扰,很多地区都处于停工停产状态,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如从前,每个月工资除了房贷、车贷、日常开销,基本所剩无几。


    很多实体店店主也受到疫情影响,每天入不敷出,社保的最低上交标准又提高了,可谓是雪上加霜。


    国家也了解人们这种情况,下放政策允许碰上经济问题手头不宽裕的人们可以缓缴社保。


    不过这个暂缓缴纳的时间是有明确规定的,明年年底之前就需要把社保缓缴费用交全。虽然说缴纳社保主要是为养老生活做打算,但这笔钱目前为止已成为不少人的经济负担。


    甚至还有网友调侃,以自己现在的状况,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退休。这些言论更能引发思考,养老生活很重要,当下生活也同样重要。


    灵活就业人员对于这个政策也有疑问,比如这个暂缓缴纳社保费用,会不会对以后养老生活权益造成影响?相关部门回复:不会对日后养老生活造成影响。毕竟出台这个政策就是为了缓解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的经济压力。他们现在本来就收入不稳定,社保缴纳最低标准已经上调,国家也会兼顾到灵活就业人员的利益。


    国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人民,让那些手头不宽裕的经济困难群体暂缓交纳社保,等他们手头宽裕后再缴,不仅不会对他们之后养老生活造成影响,反而还能解决当下困难,实在是一举两得。该项政策,充分体现我国制定政策的人性化。


    第二,减少参保的种种限制。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都追求自由,很多人不愿意在单位上班,不想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更加推崇自由职业。这些年来灵活就业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但他们在工作中受到的约束限制也很多。


    比如他们缴纳社保会受到户籍的影响,这导致他们没法在就业点缴纳社保。这样是不利于自由就业人员未来发展的,随后国家关注到这个问题,从今年七月开始,很多地区都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纳限制放宽条件了。


    小结


    相信未来不久,越来越多的人都能享受到国家各项福利待遇。

    2022-07-26
  • 吕志成在全市就业工作会议暨就业(创业)与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打好“组合拳” 稳住“基本盘” 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全市就业工作会议暨就业(创业)与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于7月25日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全省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拿出更多实招硬招,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持续稳定。市委副书记、市长吕志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吕志成指出,稳就业、保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和发展大局。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稳就业、保就业、扩就业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加大政策措施力度,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


    吕志成强调,要坚持精准施策,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要助企纾困“保就业”,打好“免减缓返补贴”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降成本、拓市场、解难题,保住市场主体,稳住就业岗位。要突出重点“稳就业”,实行多部门联动、多渠道促进、多方面保障,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困难群体就业。要发展双创“扩就业”,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政策体系,搭建平台载体,催生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拓展更多更大就业空间。要优化服务“促就业”,着力打造引才、用才、留才的人力资源全产业链,建立健全产业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让就业服务更好适应市场需要。


    吕志成要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地区加强统筹协调,整体联动,形成合力,确保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要强化责任落实、督查激励、宣传引导,打好“组合拳”、稳住“基本盘”,高质量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


    市领导王少林主持会议。市人社局通报了全市就业工作情况和下步工作安排,于洪区阳光100社区、皇姑区人社局、大东区政府、市教育局、市发改委作交流发言。会议原则通过《沈阳市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若干措施》。

    2022-07-26
  • 四川:各高校为有就业意愿毕业生提供3—5个岗位信息

    央广网成都7月25日消息(记者昌思荣)日前,四川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做好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不断线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高校继续深化实施“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百日冲刺”等行动,为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3—5个岗位信息。


    据悉,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不断线服务将持续到今年12月,主要服务对象是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高校毕业生,具体有五大服务举措:接续做好岗位推送工作、接续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接续做好重点群体帮扶、接续做好就业风险防范和接续做好衔接服务工作。


    《通知》指出,各高校要用足用好政策性岗位,组织引导未就业毕业生及时报名参加各类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招录招考,鼓励毕业生积极踊跃应征入伍,持续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校园网络招聘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教育厅近期将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省工商联等部门联合组织的专场招聘会。要密切配合人社部门,确保为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通知》强调,各高校要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重点帮扶群体,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准确掌握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帮扶状态等信息,建立工作台账,实时关注就业进展。要加大就业帮扶力度,为重点群体毕业生优先推送岗位信息,提供过渡性岗位或见习机会。组织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加“宏志助航计划”等各类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尽快尽早实现就业。


    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焦虑的问题,《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及时跟进做好咨询服务,帮助其化解焦虑情绪,从源头避免个别问题群体化、扩大化。要落实就业服务主体责任,对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按规定根据本人意愿可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后续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参照应届毕业生及时办理就业手续。7月底前,要对移交的相关信息再核准,做到所有信息无漏项、无差错,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全面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见习等就业准备活动中。


    据四川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主要负责人介绍,教育厅目前已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启动了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活动,后续还将联合省国资委、省工商联、省残联等部门陆续开展专场招聘活动,持续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充足就业岗位信息。

    -0001-11-30
  • 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59%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1至6月,全国新增城镇就业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9%;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5.5%;截至6月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23万人,同比增加160万人……


    人社部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带来的冲击,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减负稳岗政策红利释放,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回落


    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处于较低水平。4月份,受疫情影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走高,达6.1%。各地区各部门迅速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形势。


    实行社保降费率、缓缴费政策,助企纾困渡难关。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的基础上,叠加推出缓缴社保费政策。5个特困行业企业和17个行业所属困难企业,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均可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仅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一项政策,就为企业减负超过800亿元。


    提高返还标准、新增留工补助,释放红利稳岗位。今年以来,失业保险通过提高稳岗返还标准,将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由60%最高提至90%,大型企业由30%提至50%,进一步加大对市场主体稳岗扩岗支持力度。


    同时,新增留工补助政策,支持中高风险地区的所有参保企业以及未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5个特困行业的参保企业稳岗留工。目前,已向195万户企业发放留工补助资金87亿元。


    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城镇调查失业率在阶段性走高后出现下降。5、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9%、5.5%,连续回落。


    市场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人员。上半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机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在1以上,其中,二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人倍率1.37,市场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人员。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助力农民工稳定就业,城乡困难人员就业稳中有增


    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社部门一方面积极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共促重点群体就业。


    促匹配,畅通重点群体求职渠道。作为促进市场化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我国共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4万家。用好2万个招聘网站和4.9万个固定招聘场所,积极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产业园专场、国聘行动等活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大规模求职招聘服务,共发布了89万个岗位需求,接收511万份求职者简历,有效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对接。


    优服务,提高重点群体帮扶精准度。对高校毕业生,开放求职登记、完善实名帮扶;推进政策快办,确保高校毕业生及时足额享受政策红利。对农民工,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积极拓宽务工渠道;发挥就业帮扶车间载体作用,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帮扶力度,千方百计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截至6月末,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同比增加160万人,25个中西部省份均已完成目标任务。1至6月,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5万人,同比持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0万人。


    就业形势有望继续回暖,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从走势看,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各方面围绕就业同向发力,就业形势有望继续回暖。”张莹说。


    张莹表示,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面临挑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加快释放减负稳岗政策红利。通过实施政策落实快办行动,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留工补助“免申即享”,实施缓交社会保险费“即申即享”,推进就业补贴政策“直补快办”。


    加力促进创业和灵活就业。通过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深入实施创业培训,跟进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等融资支持,激发劳动者创业创新动力,发挥好创新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同时,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加密组织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活动。


    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通过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举办劳务品牌发展大会等系列活动,鼓励返乡入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聚焦大龄、残疾、低保家庭、长期失业等困难人员,送信息、送服务、送政策、送保障。


    针对社会关注的未就业毕业生群体,张莹表示,将通过推进精准服务、推进政策快办、强化岗位推送、强化权益保障等举措,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支持毕业生到各行各业施展才华。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万未就业毕业生通过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登记了求职意愿。各地已开展线上招聘活动1.1万场,举办现场活动1500余场,不间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同时,“三支一扶”招聘行动正在有序开展。目前,已有28个省份发布招募公告,共计划招募3.95万个岗位。28个省份中有21个省份在中央财政补助名额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招募规模,比中央下达计划数增加8500多个,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到基层工作的机会。

    -0001-11-30
  • 今年重庆如何稳就业和帮大学生“筑梦”

    7月21日,市人力社保局召开“稳就业暨百万大学生筑梦行动”新闻发布会。会上,市人力社保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就我市如何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如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


    重庆日报:今年我市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预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也将增多。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重庆人社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其就业创业?


    市就业局局长唐天元:为应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增多,前期,我们与市教委启动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衔接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便捷、就近登记求助。按照稳就业暨百万大学生筑梦行动方案,我们将深入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


    具体来讲,一是搭建对接平台。按照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需求,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精准服务。线上,开展“云”招聘、“云”指导、“云”培训,让毕业生足不出户享受服务。线下,聚焦电子、装备、材料、医药等支柱产业,常态化组织“专精小”招聘会,做实做细“职引未来”职业指导系列服务。各区县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活动,每月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招聘活动。


    二是强化政策落实。扩大毕业生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范围,分类推出基层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培训见习等政策礼包,推动政策集中兑现。全面落实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推广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网上办,实施就业政策“直补快办”,实现“政策找人”。


    三是实施结对帮扶。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有特殊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一生一档”“一人一策”多层次结对帮扶计划,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优先提供援助,促进尽快就业创业,对确实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开展职业指导帮助转变慢就业观念


    重庆日报:目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现象比较普遍,人社部门有哪些举措帮助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董涛:目前,慢就业、懒就业的确比较普遍。开展职业指导、帮助转变观念是解决慢就业、懒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在校内,我们联合市教委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百千万”行动计划,覆盖全市71所高校,每年培训千名高校就业工作者;校外,我们联合四川人力社保部门,组建川渝职业指导专家库及川渝大学生百名职业指导专家团,壮大职业指导师队伍。目前在库专家共有2155人。


    同时,我们将加强职业指导服务。线上,我们开设职业指导专区,开发43门职业指导课程;线下,通过公共服务进校园活动,开展素质测评、职业指导、技能辅导、报告解读等全流程职业指导服务。


    此外,还将跟进提供就业帮扶服务。根据职业指导结果,对就业能力不足的高校毕业生,将组织就业见习。通过对接我市33条产业链企业等,开发优质见习岗位,结合高校毕业生专业情况,精准匹配开展就业见习活动。


    帮助重点群体通过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


    重庆日报:职业技能培训是服务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这方面我市主要有哪些举措?


    市人力社保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兰云鹏: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按照稳就业暨百万大学生筑梦行动方案,接下来,在培训人员的组织上,将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培训力度,帮助重点群体通过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在培训项目的组织上,将聚焦重点产业和33条产业链的相关职业(工种),对已开发的职业(工种)做进一步匹配对接,力争对接度提高到80%以上,推动培训链、就业链、产业链有效衔接。


    为提高培训有效性,我市将组织开发100个地方培训标准,落实培训补贴“免申即享”,全年完成补贴性技能培训25万人次,培训就业占比达到55%左右。


    此外,还将结合“智慧人社”信息化建设,完善全市技能人才信息库和分析图谱,全年开展技能人才评价20万人次,推动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增长到48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提高至32%,数字技能人才达到70万人。


    事业单位力争全年招聘高校毕业生1.2万人


    重庆日报:我市今年下半年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工作如何开展?


    市人力社保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孙承豪:近年来,我市事业单位紧紧围绕优化人才结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招聘力度,常年招聘人数都在1万人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招聘高校毕业生5600人。


    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大招聘高校毕业生力度。一是增投招聘计划,深入挖掘空余编制和岗位资源,积极投放招聘计划,努力做到应招尽招。力争下半年再招聘7000人,全年招聘高校毕业生1.2万人,比去年增长20%。


    二是增加招聘频次。拟于9月、12月分别组织全市第三季度、第四季度集中招聘;12月组织2022重庆英才大会专场考核招聘。同时,组织多场次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特岗教师、基层紧缺医疗人才等招聘活动,大力促进就业。


    三是优化招聘政策。对艰苦边远地区,进一步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招聘条件。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同等报名参考。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受疫情影响的考生,实行“先上岗、再考证”优惠政策。对紧缺高层次人才采取直接面试或面谈的方式进行考核招聘,切实简化招聘程序。

    2022-07-22
  • 促进大学生就业需精准发力求实效

    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主体经营面临困难,导致就业岗位有所减少,保就业成为当前民生领域的头等大事,其中,促进大学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


    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突破千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了各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高校也主动出击,加强校地合作、开展访企拓岗、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原来由就业部门主抓的工作,形成了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全员参与的新局面。


    根据双方人才供需情况,精准开展就业促进活动,自然会取得良好成效。甘肃一所师范大学由学校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学生前往甘肃部分市州考察,许多地方也是求贤若渴,由主要领导出面接待,相关领域用人单位开出人才招聘清单,供需双方直接把招聘会开在了用人单位,经过深入考察了解,学生现场签约,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笔者经常会接触到地方和高校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信息。今年以来,这种信息尤其多,这充分表明保就业工作受到各方重视。然而,个别高校和地方还是以大水漫灌的形式促就业,座谈会开了,效果却没达到预期。


    受疫情影响,今年岗位本来就少,加上线下实习、招聘渠道不畅,供需双方了解不够,这无疑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在兰州一所就业率不错的工科大学,往年都是大三就安排学生到相关领域企业实习,经过一年多的实习,大学生和企业对双方都有深入的了解,招聘工作水到渠成,大学生就业也有保障。疫情之下,这种跨区域的实习受到影响,成为促就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抓实抓好当下的促就业工作,要深入研判形势,做到有的放矢,很多地方用心用情用力,探索出了不少好办法:大规模线下招聘会办不成,有些学校就把有合作关系的用人单位请到学校,创造条件让用人单位深入考察学生;一些学校则提前和用人单位沟通,根据用人需要,组织就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前去交流考察;还有学校会对毕业生的情况做分层分类,根据学生就业、深造、创业等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就业服务……


    笔者近期和兰州高校部分就业部门负责人交流,在他们看来,较之往年,今年就业工作总体压力确实大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动态和学生的多元就业需求,精准发力求实效。只要充分调动和汇聚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力,促就业必然会取得丰硕成果。

    2022-07-22

  • 首 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