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国报名人数1193万,高考竞争会更加激烈吗?

    2022年高考全国统考,除上海延期外,其他将于6月7日、6月8日举行。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与去年1078万高考报名人数相比,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增加115万,不少考生感慨今年高考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其实不然,评价高考竞争激烈程度要看高考录取率。虽然高考报名人数增加,但近年来的高考录取率不减反增。

    高考报名人数增加是放开中职毕业生升学限制,给更多中职毕业生升学机会,与高复学生增加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针对高考报名人数超1000万,高考录取率超九成,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推进“宽进严出”培养模式。

    去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78万,很多考生及家长也担心高考竞争会更激烈,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整体录取率走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01.3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44.60万人,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以此测算,高考录取率达到92.9%,其中,本科录取率为41.6%。

    2019年,我国启动高职三年扩招300万计划,并取消了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比例限制。以前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一般限制在30%以内,到2021年,各地中职毕业生选择升学的比例已经达到接近七成。2018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75万,随后高考人数增加到2019年的1031万,2020年的1071万,其主要原因是高职扩招、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人数增加。随着高考报名人数增加,本科录取率有可能下降,但是这只是计算本科招生数与报考总人数的比例,而没有考虑新增报考人数主要报考高职高专这一因素。

    高考报名人数增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复读生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出现高分复读的“新动向”。要减少高考复读现象,应该改革高校招生方式,推进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提高考生对录取大学、专业的满意度,而不像现在填报志愿还存在一定博弈色彩。同时扭转用人单位中存在的唯学历、唯名校导向,以及“第一学历”歧视,给不同学历的人才平等的就业、发展机会。

    这也是扩大中职学生升学机会后,避免中职教育变为升学教育、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必须做出的评价改革。不少地区出现以升学率、升本率评价中职办学的趋势,这会误导中职办学。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后,中职的教育功能会从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调整为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做准备。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中职学生升学比例会更高。要防止升学导向,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育,就需要破除唯学历、唯名校教育评价体系。

    对于每年超过1000万学生进大学,怎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则是更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宽进严出”培养模式。我国高校还普遍存在“重招生,轻培养”的问题,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也偏向“入口”的录取分数,而不是“出口”的实际质量。“唯分数”与“唯学历”的结果是一些学校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以及部分学生“混文凭”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变得普及,大部分高校的招生录取门槛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每年会有超千万的大学生顺利获得文凭走向社会,不过,是否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货真价实”则另当别论。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避免出现“学历泡沫”,让每个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2022-06-01
  • “应考尽考”全国各地准备就绪全力护航高考

    2022年高考在即,全国各地备考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如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高考保障工作,力保考生“应考尽考”“一个不落”?怎样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安全?各地为“护航”高考纷纷亮出高招。



    北京:加强心理疏导封控区一人一考场

    北京今年高考报名考生共5.4万人,截至5月29日,处于封控、管控状态的考生约3400人,考前多数考生能解封,对新的封管控情况将及时动态调整。

    分类做好涉疫考生的考试组织工作,确保考生“一个都不能少”。北京对封管控区的考生,将在符合条件的宾馆酒店或具备食宿条件的学校考点参加考试。考试前一天,安排专车将此类考生闭环转运至封管控考点;考试期间,考点将为考生提供“吃住行考”一体化的考试保障。封控区考生实行一人一考场,管控区考生可多人一考场,考位间距不小于2米,来自不同管控区的考生安排在不同考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处于集中医学观察期的考生,使用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和医疗救治场所设置的考场。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介绍,每个考点均配有生活服务、学业指导、心理咨询等老师,能随时与考生沟通联系,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帮助解决考试期间各类问题、需求。班主任、任课老师在非考试时间段也会和考生保持联系,做好学业指导和心理疏导。

    广东:抓实抓细贴心关怀

    广东优化考生服务、加强协同配合,在交通出行、卫生防疫、噪音治理、防暑降温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

    记者在江门市多个考点看到,考场已按考试要求布置完毕,教室门口配备了免洗洗手液、电子体温枪等防疫用品。在恩平市第一中学高考考点,老师们对即将用于考场上防作弊的人脸识别平板电脑和金属探测仪进行检查,确保考场设备正常使用。

    汕头市按下“静音”键,6月1日至28日高考等考试期间,对公共服务场所超标排放噪声、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等做出禁止规定。

    珠海市启动高考爱心车队公益活动,集结200辆出租车,为高考考生提供免费车辆接送服务。考生可预约报名,由工作人员配对、确认,落实每位考生的送考车辆。届时交警将为爱心车队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送考车辆及时、安全抵达考场。

    四川:制定特殊情况应急处置办法建滞留考生台账

    目前四川省内各考点所在区域均为低风险地区,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谋划部署,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新制定特殊情况应急处置办法,针对全域封控、考试前及考试期间突发疫情等极端情况,设定7种涉疫特殊考生和5种不同类型考点考场,分类制定具体组考要求。

    针对不同考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分类细致做好服务工作。对滞留省外的四川考生及滞留四川的外省考生,四川组建滞留考生摸排工作专班,市、县两级招生考试机构建立摸排工作微信群,“一对一”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建立全省滞留外省考生工作台账,逐一落实滞留考生的详细地址、健康情况、联系方式、管控措施以及返程安排等信息。对残疾考生等特殊群体开展摸排,对确需提供合理便利的考生,针对性地采取延长考试时间等举措照顾到位。

    吉林:依法治考加强考生体温监测

    “高考期间取消堂食,采用盒饭的方式就餐,工作人员领取盒饭后,回到指定位置自行用餐,避免面对面就餐。”这是吉林制作的图文版防疫手册中的内容,已发到每名考生和工作人员手中。

    吉林着眼于早、着眼于细抓好高考各环节工作,持续推进依法治考,开展“打击销售作弊器材”等四个专项行动。加大技防力度,协调通信管理部门升级设备,有效防范5G信号作弊,对涉考犯罪活动形成高压态势,全力保障考试公平公正安全。

    为加强疫情防控,今年考生进入考点时,将对其体温进行严格限制,体温出现异常的,要进行二次测温。如果无法满足考试条件,将安排考生在考点隔离备用考场内参加考试。

    辽宁丹东:点对点接送考生设核酸检测采样绿色通道

    丹东市今年共设9个考区、三类考点,其中备用考点内的120个备用考场,供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但尚在随访期的考生、密接及次密接考生、封控区考生及隔离考生等使用,此类考生由专用车辆点对点闭环转运参加考试,实行“吃住行考”一体化管理。

    丹东正在开展疫情防控“清零行动”,为方便考生出行,高考期间允许考生家长私家车点对点接送考生,私家车做到不下车、不停留、不聚集,即送即走、即接即走。同时,市内将投放一定数量运营车辆,通过固定车辆、固定考生方式服务不具备私家车接送条件考生,在保障高考顺利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此外,丹东还设置高考专用核酸检测采样点,开通单独采样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县(市)区将为考生提供上门核酸检测服务。

    2022-06-01
  • 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1193万人 再创历史新高

    2022-05-31
  • 教育部、国家卫健委指导做好高考防疫 各地备用考点考场已准备充足

    本报北京5月30日电(记者吴月)记者从教育部获悉:4月以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持续指导各地结合本地疫情防控形势,精心制定高考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并在考场布置、环境消杀、健康监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目前,各地均已出台高考防疫相关工作方案,正在抓紧推进落实,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要求,准备充足的备用考点考场。各地已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充足的备用考点、备用隔离考场。对于因区域封闭、无法正常赴原考点参加考试的考生,经专业评估后,当地将根据其具体情况妥善安排在备用考点等参加考试;对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特殊考生,经专业评估后,可在当地设置的医院考场、集中隔离点考场等参加考试。

    加强考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考试前,对考点、考场、通道、门把手、桌椅、宿舍等进行全面环境卫生清洁与消毒。考试期间,每科考完后做一次清洁消毒;考试结束后,做一次彻底环境清洁消毒。各地卫生健康部门或疾控机构为每个考点安排专门的防疫副主考,专职负责涉疫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

    加强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考试前,建议考生提前准备好口罩、手套、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防护物资。赴考时如乘坐私家车、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不戴口罩;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全程佩戴口罩,可佩戴一次性手套,并做好手卫生,同时注意社交距离。考试时,低风险地区的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佩戴;备用隔离考场和中高风险地区的考生,要全程佩戴口罩。工作人员和监考人员全程佩戴口罩,隔离考场的监考员及工作人员需穿戴工作服、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等,必要时穿戴防护服。

    此外,要严格普通考场与备用隔离考场的分类管理,严格进入考点的体温检测,做好考前本地健康监测,加强考前核酸检测等健康筛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

    2022-05-31
  • 孙春兰在检查高考准备工作时强调 深入细致做好高考组织工作 确保应考尽考、安全平稳

    孙春兰在检查高考准备工作时强调深入细致做好高考组织工作确保应考尽考、安全平稳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30日到北京市和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检查高考准备工作,她指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共1193万人,设普通考场33万个,安排监考及考务人员102万人。这是党的二十大前全国最大规模的有组织集体性活动,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为做好高考组织工作创造了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实抓细高考组织和防疫各项措施,用心用情做好考生服务保障工作,确保高考安全平稳有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考点,孙春兰实地察看考生入场体温检测和身份识别、防疫物资和卫生应急准备、考场布置和备用考场设置情况;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通过国家教育考试数字化指挥平台与有关地方视频连线,听取地方高考组织准备工作汇报,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对全国高考组织工作作出部署。她强调,这两年组考防疫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关键是科学精准落实各项措施,扎实做好考生和考务人员的健康监测、核酸检测,配齐配足防疫人员和物资,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确保考生和考务人员安全健康。要分类做好涉疫考生的考试组织工作,严格执行全国统一防控政策,切实做到应考尽考。这届考生居家备考时间较长,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较大,一定要创造条件让考生考前返校得到老师的指导,帮助他们把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各项服务保障要到位,做好交通出行、食宿卫生、防暑降温等工作,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为考生特别是残疾等困难考生提供便利,让广大考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孙春兰指出,公平公正和安全是高考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试卷运送、保管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强化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持续开展打击作弊专项行动,保持对涉考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要强化后续阅卷、志愿填报、招生录取等各环节管理,严肃招生纪律,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确保公平公正,让考生、家长和社会放心。

    2022-05-31
  • 北京加强高考服务保障 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徐婧)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李奕在29日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北京高考报名考生共5.4万人,考试将于6月7日至10日进行。

    他提到,今年高考,北京将发挥国家考试局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集中开展“高考护航”专项行动,在秩序维护、交通出行、治安管理、卫生防疫、防暑降温、电力保障、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完善巡考督考机制,加强诚信考试教育,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

    考场变化将点对点通知考生

    在信息服务方面,李奕介绍,北京将及时发布解读政策,市级层面将通过新闻发布会、“首都教育”官方平台和新闻媒体等及时发布高考高招有关工作安排;各区、各学校将及时向同学及家长做好政策宣讲、考务提示、信息咨询等服务工作,及时释疑解惑,把政策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位考生和家长。

    同时,北京将做好点对点信息推送,及时将考试提示、考务信息及安排等通过新闻媒体平台、北京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发布。李奕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因疫情形势变化,会出现部分考生在考试前因疫情原因产生考点、考场变化等情况,学校老师或者报名单位将会点对点通知考生,请考生和家长务必保持个人和紧急联系人通讯畅通,确保能够及时接收到相关通知。

    此外,北京将畅通反映问题渠道。李奕说,疫情形势下的考试,即使已经做了充分的研判和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考生和家长可能还是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情况。他提示考生如遇问题要第一时间和班主任老师、学校联系,社会考生要和报名单位咨询。

    切实缓解考生焦虑情绪

    李奕介绍,在做好心理疏导方面,市教委指导各区各校在辅导考生备考的基础上,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每位考生谈一次心,切实缓解焦虑情绪,努力让考生安心、家长放心。

    同时,北京为考生提供便利,统筹联动维护考试秩序,净化考点校周边环境,加大交通管控力度,避免家长送考扎堆聚集;在公安、交通部门支持下为考生出行提供便利,对遇到困难的考生提供及时帮助;指导各区采用多种方式帮助考生及时了解考点、考场情况;考试期间,各考点为考生做好防晒、防雨以及饮水等温馨服务。

    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

    在保障考试安全方面,李奕介绍,北京发挥国家考试局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集中开展“高考护航”专项行动,在秩序维护、交通出行、治安管理、卫生防疫、防暑降温、电力保障、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完善巡考督考机制,加强诚信考试教育,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

    他还介绍,2022年北京市中考将在6月24日至26日举行,将参照高考工作方案和各项防疫措施组织实施,并视全市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对中考的防疫措施等进一步细化完善。

    “还有8天就到高考了,我们有信心在广大考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下,各部门通力协作,落实好疫情防控、考试安全以及考生服务等方面的各项措施”,李奕表示,无论疫情如何变化,北京都能及时应对,确保考生、考试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质量完成今年的考试组织工作。(完)

    2022-05-30
  • 北京高考生考前能否回校?封管控考点家长可否陪同?官方释疑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徐婧)2022年北京高考报名考生共5.4万人,考试将于6月7日至10日进行。今年,北京按照常规考点、封管控考点、在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和医疗救治场所设置的考场三类情况进行安排,确保广大考生“应考尽考”。

    高考期间,全市约有多少考生会使用封管控考点?家长是否能够陪同?距离高考还有8天,考生们考前还有可能回学校吗?在5月29日的北京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李奕解答了上述问题。

    目前3400余考生在封管控区

    李奕介绍,北京封管控考点的整体安排能够满足整体应急的数量变化。封管控考点、考场用于安排处于封控区、管控区的考生,截至29日上午,北京处于封控、管控状态的高考考生约有3400多人。

    从全市疫情防控措施的整体变化走势来看,目前处于封控区、管控区的考生,大部分届时能够解封,但也会有新的被封控、管控的情况,北京将及时动态调整封管控考点、考场。

    封管控考点原则上家长不能陪同

    李奕表示,对于需要在封管控考点参加考试的孩子来说,4天的考试中要在考点住宿、吃饭,完成考试,很多家长有着诸多担心。教育系统、全市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力量将尽最大可能做好相应的服务和保障,也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家长的意愿。

    综合考虑到疫情防控、考试组织管理等因素,在封管控考点,原则上家长不能和孩子一同入住,如有个别考生因身体等特殊原因确需陪同的,家长可通过学校向区教委提出申请,区教委会根据疫情情况和封管控考点的承载力,在征求专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尽可能做好特殊需求考生的服务保障。

    考前能否返校将依疫情综合研判

    关于广大考生家长关心的考前是否能返校这一问题,李奕表示,目前尚不能确认,还要根据疫情的情况做综合的研判来确定,届时会提前通知到同学和家长。

    他称,希望能在考前有一两天的时间让同学们返校和科任老师、班主任面对面进行交流,让老师给同学们进行考前提示,心理疏导和加油鼓劲。但即使疫情原因不允许同学们返回学校,北京也要求每一位科任老师和班主任都要和同学们进行一次一对一的谈话,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传递的正能量以及知识方法和技能上的支持,让同学们在考前能够信心满满。

    准考证将于6月1日前后发放

    疫情期间,考生如何领取准考证?李奕介绍,往年高考通常会提前一周到两周发放准考证并明确考场。今年按照考试工作的整体安排,北京预计在考前4-5天,即6月1日左右发放。届时,考生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打印临时准考证,第一科考试时进入考场后再领取正式准考证,避免提前流动和交叉。

    他特别提示,这张打印的临时准考证是每个考生参加考试的凭证,如果考生在考前无涉疫情况,一切平稳正常,没有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集中医学观察或者被通知封控和管控情况,可按照临时准考证指定的考点参加考试,并换取正式准考证。

    如有涉疫情况,学校老师和社会考生报名单位将在考试前点对点通知考生到封管控考点或其他场所参加考试,可能会在考试前一天(6月6日)进行集中转运,届时此类同学持临时准考证到指定考试地点,考试不受任何影响。(完)

    2022-05-30
  • 北京:确保高考“如期举行、应考尽考、安全考试”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李放)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在29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当前高考准备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北京市教育系统会同卫健、疾控等部门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好考试组织和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措施,尽一切可能确保高考“如期举行、应考尽考、安全考试”。

    据了解,2022年北京市高考报名考生共5.4万人,考试将于6月7日至10日进行,其中6月7日至8日为全国统一高考时间,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外语3门;6月9日至10日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时间,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考生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

    李奕介绍,在考点考场方面,北京市按照常规考点、封管控考点、在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和医疗救治场所设置的考场几类情况进行安排:

    一是共设99个常规考点,分别在18个考区,主要安排能够正常参加考试的考生,同时在每个常规考点,按一定比例设置了备用考场,用于安排考试当天入场时健康检测异常或考试过程中身体状况异常的考生、返京不足14天的考生考试,此外还为常规考点设置了备用考点,如果常规考点或周边发生聚集性疫情,那么将原考点进行整体平移至备用考点。

    二是选择符合条件的宾馆酒店或具备食宿条件的学校设置封管控考点,用于安排届时处于封控区、管控区的考生,为考生提供“吃住行考”一体化的考试保障。在考场安排上,封控区考生实行一人一考场,管控区考生可多人一考场,考位间距不小于2米,来自不同管控区的考生安排在不同考场。

    三是在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和医疗救治场所设置考场,主要用于安排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处于集中医学观察期的考生。在地坛医院、小汤山医院设置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考场;在每个处于集中医学观察期考生所在集中医学观察地点设置考场,考场监考员按医学要求防护,单人单场考试,考后试卷、答题卡消毒后密封送交。

    李奕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因疫情形势变化,会出现部分考生在考试前因疫情原因产生考点、考场变化等情况,学校老师或者报名单位将会点对点通知考生,请大家务必保持个人和紧急联系人通信畅通,确保能够及时接收到相关通知。此外,广大考生和家长如遇到各种问题和情况,请大家第一时间和班主任老师、学校联系,社会考生向报名单位咨询。

    2022-05-30
  • 教育部开展“2022高考护航行动”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考试部门联合网信、公安等多个部门和多家互联网企业,深入开展“2022高考护航行动”。该行动重点围绕考试招生领域广大考生关心关切,汇聚各方力量,多方配合,全面做好考试组织、安全保障、政策宣传、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积极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权威的政策咨询和细致的考试服务,全力保障实现“平安高考”“健康高考”“温馨高考”。

    2022年高考期间,各地教育考试机构将会同当地网信、公安等集中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清理互联网涉考公众账号”“打击手机作弊”“打击销售作弊器材”等多个专项行动,营造良好考试环境,维护教育考试公平。(记者晋浩天)

    2022-05-30
  • 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走过了奋进的10年、跨越的10年、开拓的10年,改革发展与变化成绩斐然,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0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从过去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转变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从过去的增量改革转变为存量改革;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正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了更强的贡献力。

    规模扩大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的规模大起来了。”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达到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有更多的人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而在受高等教育人口上,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也在提高。10年间,教育部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牵引,共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了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等国家利器。

    “通过‘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吴岩说,“我们先后举办中国慕课大会、世界慕课大会,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在内的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

    10年间,中国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3万余门、在线开放课程1.1万余门,聘请17.4万名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超过1000所高校的139万名大学生参加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而已成功举办了7届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更是累计吸引了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大赛累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75万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16万个。

    夯实基础创新融合

    在人才培养上,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吴岩概括为提升国家“元实力”“硬实力”和“锐实力”。

    “基础学科是科学的源头。教育部从2009年起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将它称作‘1.0版’;2018年,我们再次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2.0版’,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的创新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吴岩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批非常突出的科技新星已崭露头角,“《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在今年审议通过,从规模、结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和部署,意在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这都将提升我国的‘元实力’。”

    同时,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提升国家“硬实力”。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过去,卓越工程师的缺乏制约着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增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本科专业71种,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0年间,教育部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新工科建设的核心议题,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吴岩介绍,教育部还会同工信部、工程院等部门,布局建设了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支持1100多所高校与近800家企业实施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培养一批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则是提升国家的“锐实力”。“我们近期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探索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把它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织在一起共同推进,推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工农协同,培养一批能够引领和示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拔尖创新人才。”吴岩说。

    均衡发展合力共建

    在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看来,立足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有三个标志:一是创新型理念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创新人才的培养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广大教师、管理者,甚至包括学生的一种自觉的具体行动。二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包括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等,也正在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新平台。三是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过去1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这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部长曾伟胜感触很深。“大批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储能等学科专业方向的人才进入了产业,他们积极拥抱产业、行业的变化,表现出对新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渴望和追求。”曾伟胜说。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深入推进。围绕“四点一线一面”战略布局,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教育部会同相关部委,启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夯实办学基础,“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7亿元,实施“一省一校”和“一校一案”项目。深化对口支援工作,119所部属和东部高水平大学参加支援103所中西部高校,实现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

    高校共建工作成效显著。教育部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数据显示,依托共建机制,首批“双一流”共建各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总计超过660亿元,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在“十三五”期间获得经费总计超过1000亿元,有效提升了共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能力。

    2022-05-30
  • 中小学生购书行为研究报告:少年儿童爱读什么书

    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正处在建立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而言,涵育浓厚的阅读热情、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随着少年儿童阅读备受重视,童书市场逐渐繁荣。少年儿童中,占比最多的是中小学生。他们的购书行为呈现怎样的特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在图书购买和阅读上各有何偏好?怎样为其阅读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推动?

    本研究抽取《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CNONIX标准数据交换数据,重点跟踪部分省市线上平台和实体书城的中小学生购书数据,深入分析得出结论,为提高中小学生阅读品质提供参考。

    依据图书内容特征,本研究将图书划分为教辅书和一般书两大类,其中一般书包括主题出版、文学、科普、漫画、社科、生活等6个类别。

    1.中小学生2021年购书情况总体画像

    数据显示,2021年,调研省市的中小学生全年购买图书25513本,其中9月和12月是全年购书的两个高峰期,图书购买数量分别占全年的10.98%和6.02%。9月正值新学期开学,中小学生往往会根据学习所需大量选购图书。而12月寒假即将开始,很多孩子也会购买图书丰富假期生活。

    在购书类别方面,2021年教辅类图书占据了中小学生所购图书的“半壁江山”,占比达55.59%。一般图书中,文学类书籍表现亮眼,占比达22.36%;理论、党史等主题出版类图书位列第三,占比17.56%。其他类别占比较低,漫画类为2.19%、科普类为0.96%、社科类为0.85%、生活类为0.49%。

    从中小学生购买的教辅书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学生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字典》(第12版·双色本)等。二是同步学习类,如教材全解、随堂练习等。三是非同步学习类,如专项训练、复习试卷、文教读物等。从教辅书所涉科目看,数学、英语、语文上榜最多。此外,因为各地拥有中考、高考自主命题权,故而教辅图书地方化、特色化特征明显。

    从一般图书购买量榜单可以看出,文学类图书上榜书目占比最大,主要由国内外经典名著、中小学生课外推荐读物和畅销书构成。如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外国文学名著《百年孤独》;现当代文学名著《红岩》《创业史》《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畅销书方面,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恶意》、刘慈欣的《三体》等吸引了大批青少年。

    202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古文观止》《红星照耀中国》《朝花夕拾》《傅雷家书》等入选目录。“快乐读书吧”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栏目,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习得基本的阅读方法。时代文艺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等都推出了“快乐读书吧”系列丛书,广受欢迎。

    科普类、社科类、漫画类、生活类四类图书是中小学生图书市场的“后起之秀”。《2021年农家历(农历辛丑年)》和《预防近视爱眼护眼挂图》分居一般类图书消费Top60榜单的第13和第27位,反映出学生掌握农家历的热情以及爱眼护眼健康意识。社科类上榜书目有《思考,快与慢》《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漫画类上榜书籍中,《半小时漫画世界史2》由陈磊携团队创作,将世界历史以漫画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快速了解历史知识点。

    2.性别维度下学生购书行为特征分析

    男生女生购书类别有差异,男生购买教辅占比大。

    数据显示,男生购书数量大,女生购书人次多。近一年来,男生与女生购买量最高的均为教辅类书籍,但占比不同,男生占比65.03%,明显高于女生的45.57%。

    男生购书类别占比排序为:教辅类(65.03%)、主题出版类(17.19%)、文学类(13.35%)、社科类(1.62%)、漫画类(1.50%)、生活类(0.85%)、科普类(0.46%)。

    女生购书类别占比排序为:教辅类(45.57%)、文学类(27.93%)、主题出版类(16.65%)、社科类(3.84%)、漫画类(2.57%)、生活类(2.18%)、科普类(1.26%)。

    男生偏爱主题出版类,女生偏爱文学类。

    一般书购买数据显示,男生购买占比最高的为主题出版类书籍,占比49.15%。在文学类图书购买中,女生购买量占比51.32%,远超一般书其他类别。男生购买量最多的是《三体》,其后依次是《稻草人》《红岩》等。女生购买量最大的是《古文观止》,其后依次是《莫砺锋教你读古诗》《红星照耀中国》《意林感动卷》等。男女生购书文学类Top20榜单数据显示,男女生均爱买小说。男生购书榜有13本小说,女生榜有9本小说。其中,男生喜欢情节性强、科幻类的文学作品,女生则偏好抒情性、推理类的文学作品。

    3.学段维度下学生购书行为特征分析

    (一)小学生购书行为特征分析

    小学生购买类别占比排名前三的是教辅类(44.76%)、文学类(26.95%)、主题出版类(21.85%)。

    一般书中,小学生文学类图书购买占比为26.95%,所购图书题材涉及历史、科幻、悬疑等,有中外经典名著,也有传统国学文化读物以及畅销书。小学生购买量最高的漫画书是半小时漫画系列。该系列总发行量超过2000万册,证明以漫画形式普及历史文化具有较大吸引力。

    教辅方面,存在超学段购书现象。比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内容超小学生学段。社科类图书对小学生而言较为难懂,因此占比较小。此外,还出现了诸如《图解人工智能》等涉及前沿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类读物。

    (二)初中生购书行为特征分析

    初中生购书类别排名前三的是教辅类(71.02%)、文学类(17.49%)、主题出版类(9.11%)。

    教辅书中,初中生购买量较大的主要是习题集和基础知识类图书。一般书中,初中生购买占比最多的是文学类图书。文学类图书最受欢迎的3本是:《古文观止》《三体》《红星照耀中国》。文学类上榜图书题材内容丰富,涉及传统文学经典、外国名著、现当代散文、玄幻推理小说等。

    漫画类也是初中生较为喜爱的图书类别。漫画类购买量最大的3本是:《父与子全集3·我是大富翁》《父与子全集1·快乐的生活》《机灵宠物车脑力挑战大迷宫:开心乐园》。虽然购买者和阅读者多为初中生,但其中部分漫画类图书的读者定位是“少儿类”,如《爱德少儿:青少版经典名著书库·名人传》《儿童百问百答37惊人科学事件》等。

    (三)高中生购书行为特征分析

    高中生购买类别排名前三是教辅类(44.85%)、文学类(42.46%)、漫画类(3.86%)。

    教辅书中,购买量前5名都是工具类图书,购买量最大的是《高一开学必备工具书套装》。从购买量前Top中的教辅书类型来看,占比较高的是教材解读类教辅书和工具书。

    一般书中,高中生最青睐的是文学类图书。在一般书购买量Top50中,上榜文学类占比达78%,包括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现代畅销书等。文学类图书购买量排名前5位为:《恶意》《四大名著大字本:西游记(上中下)》《朝花夕拾》《了不起的盖茨比》《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漫画类和社科类图书分别拥有一定比例的读者,二者消费情况接近。高中生购买其他类别图书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可见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选择更为多样。

    4.中小学生购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购书行为的因素有:

    学习需求。出于课业学习的需要,无论从性别维度还是从学段维度来看,中小学生教辅书的购买数量占比是最大的。2021年,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大幅减轻,空余时间相对充裕,出于提高学习质量、培养自学能力等考虑,优质教辅书的需求量仍然可观。

    认知特征。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具有鲜明特征,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尚在发展之中,这是决定购书取向的重要因素。例如,阅读文字内容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对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形象生动的漫画更有吸引力,能够激发阅读欲望,引导他们进入丰富多彩的故事空间。漫画还能开发孩子的想象力,锻炼其形象思维。

    经典魅力。文学类图书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从统计数据看,中小学生的文学书籍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如四大名著、《海底两万里》等,以及近年来的热点畅销书,如《三体》《百年孤独》《白夜行》等。社交媒体时代,读者能够通过更多样的渠道链接到图书资源,但经典永不过时,它们启发着一代代青少年,具有长盛的生命力。

    政策导向。近年来,主题出版类图书受到广泛欢迎,也带动了中小学生相关消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级党政机关和学校纷纷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丰富多彩的红色活动相继开展,社会各界学习党史、庆祝建党百年的氛围浓厚热烈,对青少年的信念志向、人格追求等形成了积极导向,也直接促进了青少年购买党史读物等主题出版类书籍的热情。

    兴趣偏好。中小学生购书榜单中不乏一些小众图书,如《古琴的常识和演奏》《花鸟工笔写真》等,涉及音乐、美术等各个方面,可见中小学生的阅读口味是多元、多变、细分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购书渠道,也搭建了交流分享的平台,使得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满足。

    5.多方合力创设环境,提升分级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需求与身心健康成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今天,要正确指导中小学生购书及阅读行为,提高其甄别能力,使其在“开卷有益”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家长:引导孩子与好书交友,鼓励其拓展知识储备。家长是孩子购书的“把关人”,应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为他们的购书行为提供指导。在为孩子挑选图书时,要考虑到图书的内容质量和思想倾向,同时也要结合其阅读水平、兴趣爱好等,为其筛选出适合的书籍。调查发现,当下不少小学生已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或智能技术方面的书籍,如《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即使是面向青少年的通俗科普版本,也涉及很多专业领域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从拓展知识储备的角度出发,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购买、阅读此类书籍,并陪伴孩子阅读,帮助孩子理解图书内容。

    教育主管部门:完善分级阅读体系,净化网络阅读环境。可考虑成立专项工作委员会,针对我国青少年分级阅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标准和相应解决措施。分级阅读需要建立综合化指标,除了审美性、知识性、科普性三个重要考量外,还要结合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社会变迁引发的知识需求演变而不断迭代升级,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阅读标准、评价体系、测评体系。同时,加大对青少年分级阅读的引导和督促,联合多主体力量引导青少年分级阅读,制定相应标准,以保障分级阅读的长期有效性。此外,要注意数字化阅读时代的新变化,在制定策略时紧跟最新趋势、着眼紧要症结。例如,当下数字化阅读极大开阔青少年眼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内容的不可控性和无序性。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完善过滤不良信息的功能,净化网络阅读环境;同时,积极完善线上图书销售和推荐系统分层,对相关平台进行监督追责,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学校:分级阅读融入课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学校在把握好课本教学的同时,应开发设计针对性的阅读课程,研制与大纲课文相关的、不同层次水平的阅读材料,对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可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领域专家展开合作,将分级图书的阅读教学融入课堂,指导学生的购书行为,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更精细化的、因材施教式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设置不同年级的阅读室或图书角,并根据年级开展图书朗诵、篇目表演、趣味知识竞赛之类的丰富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自主参与,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出版机构:关注中小学生阅读需求,打造丰富的分级阅读文本。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阅读需求,精准策划选题、推出分级阅读文本。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韩国“微笑花生”直营幼儿园开发了“人教·我爱阅读儿童分级阅读书系”,旨在帮助3-6岁儿童在亲子阅读中轻松识字,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自主阅读;中信童书推出分龄重点新书产品,还面向读者推出“家庭分龄阅读图书馆”,通过“图书+售后阅读指导+社群服务”的模式,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及其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阅读指导和切实帮助。

    总之,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出版社、图书馆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图书分级发展,才能让图书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切实为孩子们搭建起成长的阶梯。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为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秦艳华、郑伟、付震宇、王希贤、董慧、张诗悦、杨禧羡、曹仁杰、李钢等)

    2022-05-26
  • “新职教法”搭建成才“立交桥” 中国职教迎改革红利

    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法”)正式实施。这是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的首次修订,新法篇幅由原来的3000多字增加到1万多字,内容大为拓展丰富,体系结构更加完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制度创新,系统构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两种教育同等重要

    职业教育法此次修订的最大亮点之一,是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并通过推进普职融通等顶层设计,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

    “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来定位,是构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基础。”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介绍,新法规定了国家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规定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禁止设置歧视政策。

    事实上,在原先的职业教育法中,职业教育的目的被表述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新法中的表述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新法着力建立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来说,纵向贯通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完整通道,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支持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等。横向融通则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规定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和其他学校等都可以开展职业培训。

    拓宽学生学业通道

    新法取消了“普职分流”的表述,改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这处修改曾一度引发公众热议,被认为或许意味着将“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

    “这其实是一种误读”,面对公众关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新的表述是对我国基于“双轨”教育的基础上义务教育后普职分类发展,做出与时俱进的更科学、更规范表述,“它体现了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也为我国高质量教育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协调发展”,不是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而是要转变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性转向,重点放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

    “有4个关键词需要把握。‘义务教育后’是指初中教育以后要实行普职分类教育;‘不同阶段’是指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都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因地制宜’指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各地普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可以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程度、本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情况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招生规模;‘协调发展’是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两种类型的教育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只有办学模式的融合、育人方式的差异。”陈子季说。

    同时,新法在提高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增强社会契合度和适应性方面也作出了规定。

    新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贯通的招生和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意味着中职学生和本科之间有了通道。

    “除了设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新法还为两方面的探索预留了空间”,陈子季说,“一是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二是在专科层次的职业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这些都充分表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上本科,从法律层面畅通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通道。”

    破解产教融合难点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长期以来,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痛点、堵点。

    新法中,以“产教融合”一词取代原先职业教育法中的“产教结合”,用9处“鼓励”、23处“应当”和4处“必须”,进一步明确诸多举措。

    其中包括: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企业可以设置专职或者兼职实施职业教育的岗位;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此之外,新法还包含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做出奖励、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真正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陈子季说。

    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启鸿看来,新法的实施必将为学校更深层次推进产教融合创造广阔空间和机会。“这既为解决校企合作校‘热’企‘冷’、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在遵循市场机制和规律的前提下,找到适合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之路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底气。”张启鸿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法还明确了重点支持、地方为主的投入机制。举办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高投入事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针对这一现状,新法增加规定:国家根据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国家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或者公用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生均经费标准或者公用经费标准按时、足额拨付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022-05-23

  • 首 页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