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万毕业生 如何走稳就业路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届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增量和总量均创历史新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稳就业的重中之重。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内外因素叠加,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挑战。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到用人单位,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频频加码,向就业市场释放“红利”。与此同时,青年学子亦升级观念,在灵活就业等新模式、新业态中寻找新天地。

    新招实招为就业护航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2022届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有46.7%已获得工作邀约,数据低于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加上疫情等因素,让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就业“大考”,有关部门加紧研判形势并密集部署,连续出招为大学生就业护航开路。《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着力加强青年就业帮扶,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几天前,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林涵在“就业促进周”网络双选会上与一家科技企业达成了签约意向。“企业提供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不错,这段时间线上的招聘活动挺多,希望抓住这个机会找到心仪的工作。”林涵说。

    5月9日至15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就业促进周”,全国各地高校举办超过1.5万场招聘会等,累计提供超80万个岗位;人社部于5月16日会同有关方面启动实施“职等你来就业同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其中将举行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工信部等举办多场“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搭建桥梁。

    各地同样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伸出橄榄枝。广东省要求全省事业单位提供不少于6.8万个事业单位工作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山东省启动“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提供充足见习机会,搭建企业和青年人才供需匹配“缓冲区”。

    专家指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就业面临多重压力的背景下,优化就业服务、促进供需匹配等举措的重要性凸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做好就业市场相关服务工作,能够缩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匹配时间,提高匹配效率。

    在各方努力下,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与去年同期持平,折算成就业人数超过去年同期。

    访企拓岗挖掘就业资源

    “今年学校毕业生有1.1万人,除了在能源、机械、计算机等相关单位就业之外,也有机器人、海洋技术等岗位的就业需求,希望企业来校多多招聘!”近日,在一场毕业生就业推介会上,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亲自上阵与用人单位沟通,为毕业生就业、企业用人牵线搭桥。

    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教育部从今年3月起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各地高校领导带头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与用人单位共建促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

    不久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举行了一场为期3天的线上推介和招聘会。金融管理学院院长张铁铸与专业老师“组团”,向与会的30家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共有50余人达成了就业意向。

    “通过不同视角推介毕业生,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学院和学生,也能够让毕业生近距离了解企业文化、意向岗位和职业发展空间,找到心仪且合适的工作单位和岗位。”张铁铸说。

    规模最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大考”,是对相关部门、各地政府和各所高校综合实力的考验,也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洗礼。专家表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体,高校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紧扣国家与时代发展脉搏,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到小微企业和基层岗位中锻炼成长,是高校毕业生的选项之一。《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

    教育部此前发布相关政策明确,高校毕业生参与中央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可加10分。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有关政策。

    曾湘泉认为,我国中小微企业为数众多,高校毕业生的锻炼机会多、成长快。同时,基层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岗位多、需求大,充分挖掘基层就业潜力对缓解就业市场压力有重要的作用。

    制度保障支持灵活就业

    正值忙碌的就业季,广东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孙卓没有投简历,而是在忙碌地剪视频、做配音。

    “我平时喜欢看电影,有一次在视频网站上分享了一段电影解析,没想到点击量还挺高,于是就坚持了下来。现在短视频行业正值风口,我希望毕业后在这个领域试试,看看能不能干出一番成绩来。”如今,孙卓已经是一名拥有十万多粉丝的视频博主,也因此有了一些收入。

    在千万名高校毕业生中,像孙卓这样选择灵活就业的年轻人还有不少。新业态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职业和就业岗位。目前,全国已有约2亿人规模的灵活就业群体,相关工作吸引了不少高校毕业生。

    与灵活就业类似的还有慢就业——面对就业压力,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更为谨慎,很多人选择考研、考编,为未来的就业创造更多可能性。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报考研究生考试人数达457万,比去年增加80万。

    毕业生小殷也是一名视频博主,不过与孙卓不同,她的视频主题是“考研”——每天在视频平台上直播自己学习备考的过程。

    “我今年选择报考一所双一流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希望通过直播的方式督促自己坚持到底。”小殷说,“通过直播我认识了一起备考的‘战友’,也收获了很多网友的祝福。”

    《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较去年下降6%。与此同时,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均较去年提高约3%。

    近年来,中国对于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及相关措施逐步完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

    曾湘泉认为,灵活就业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可以保持工作生活平衡,满足个人兴趣。政府要为灵活就业者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建立灵活就业监测平台,更健康、更持续地支持灵活就业。

    2022-05-20
  • 在原有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补设学徒工,增设特级技师、首席技师—— “新八级工”,畅通技工成长通道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将此前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和发展为“八级”技能等级,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新八级工”将对中国技能人才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老八级工”到“新八级工”

    “新八级工”是什么?想了解这个概念,要从“老八级工”制度讲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立的“八级工”制度,按照国家工资制度改革要求,从一级到八级将技能等级和工资水平相对应,曾在激发工人积极性、确保按劳分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那时,“八级工”是顶级工匠代名词,备受尊敬。

    改革开放后,企业职工工资更多地通过绩效来体现,与技能等级关联度不再紧密。同时,国家对工人进行大规模技能培训,考虑到当时八级工的区分度并不明显,因此压缩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产业水平提升,国家又在三级基础上增加技师和高级技师,变成了现行的技术工人五级标准。

    如今,即将实施的“新八级工”制度完善了现行五级技能等级认定,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级职业技能等级之下补设“学徒工”,之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并建立与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新老“八级工”有什么不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刘新昌介绍,以前的“八级工”是一种薪资等级制度,技能水平与工资待遇相一致,严格按技术等级标准进行考工定级,但在后续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企业制定的技术等级与工资等级不对应的问题。而此次发布的“新八级工”制度则能更好地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

    “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评优评奖、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都将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的人员,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同等待遇。而首席技师薪酬待遇,可参照本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标准或根据实际确定,但不得低于特级技师薪酬待遇。”刘新昌说。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童天表示,增设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是顺应产业技术变革和技能人才队伍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而及时作出的制度调整;补设学徒工,则是旨在消除劳动者职业通道中的“空档”“断档”,是对现行制度的重要调整和必要补充。“无论是增设‘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还是补设‘学徒工’,都是进一步提升企业人才选用效率、完善技能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以及推动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无缝衔接’的有效手段,能够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在企业人才开发和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导向性功能。”童天说。

    实现“技高者多得”

    “从国家层面对技能等级的拓展和调整,往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对记者表示。中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但从中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现有技能人才的总量仍然缺乏。这背后,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观念尚未改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没有全面落地等问题。“此外,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在纵向晋升上存在‘天花板’,职业技能水平与使用待遇不能有效结合,使得技能水平在工资薪酬分配中得不到很好体现。这些都不适应当前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苏海南说。

    “《意见》通过创新改革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现了几个亮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说。

    ——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内涵。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相衔接、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并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匹配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这表明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不仅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更是兼顾培训、使用、待遇等在内的技能人才制度。”刘康说。

    ——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意见》明确,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技能人才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突出技能人才实际贡献,通过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或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设置单独的技能津贴等方式,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新八级工”制度的出台,让技术工人兴奋不已。

    “期待能够更新一下我技能证书上的等级!”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告诉记者,“新八级工”制度让他所在的砌筑行业技能认定有了新台阶。“如果能获评特级技师甚至是首席技师,对我们砌筑行业技能工人来说将是极大利好。”邹彬认为,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广大劳动者更加重视自身技能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意愿,对职业院校学生和像他这样的广大技能人才而言,也是更明确的发展通道,激励他们进一步发扬工匠精神。

    “技术工人更有奔头了”

    “新八级工”制度如何落地?

    刘新昌介绍,人社部将指导各地各行业企业稳妥有序地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尤其在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的瓶颈中,要严格标准、条件和程序,不搞高级技师普遍晋升。对于特级技师评聘工作也要在工程技术领域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首席技师则原则上从特级技师中产生,在特级技师评聘的基础上,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畅通技能工人发展新通道,不少地方已提前行动。在河南省,早在去年就已开展技能人才特级技师评价试点,截至目前已评价出特级技师100多人,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技术能手“领头羊”的作用。在江苏省,经试点企业遴选推荐、现场评审、社会公示,首批29位特级技师已于近日正式出炉,这些特级技师全部来自生产、科研和技术攻关一线。

    周士皆就是江苏首批特级技师中的一员。他在连云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港务分公司马腰作业区门机队任电气检验员。“本来以为高级技师是我们工人技能等级的‘天花板’,现在有了更高通道,很多工人特别是像我这种工作了几十年的技术工人更有奔头了。”周世皆难掩激动。

    “新八级工”进一步畅通了技术工人成长通道,一线劳动者拍手叫好。横向看,“新八级工”与其他劳动序列如何衔接?

    “‘新八级工’制度的高点如何与其他职业人员发展通道高点的合理平衡,的确是需要明确的问题。”苏海南表示,技能类资历序列与技术类、教育类资历序列之间目前还缺乏横向衔接、难以互认,这限制了技能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和学历提升,阻碍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另外,在实施落地的过程中,还应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做好后续人才培养供给。除了工资保障外,还应探索建立落户、购(租)住房等优惠政策机制,让技能人才看到实实在在的利好。”苏海南说。

    2022-05-19
  • 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 让职业教育成就更多精彩人生(倾听·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今起,“倾听”栏目推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策划,关注各方实践和探索。

    ——编者



    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将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适应性更强——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实训室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大二学生李新海正专心致志研究汽车构造。

    左前大灯、玻璃水液位、雨量传感器……上百种汽车零部件井井有条地摆在白板上。李新海介绍:“白板后面有对应的按钮,一个按钮可以操纵一个零部件的故障。几百个故障点,我们要用检测仪器逐一判断。”

    与李新海类似,很多学生往往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了。“高就业率的背后,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启鸿说,“为适应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增加了新能源汽车技术、飞机电子设备维修等7个专业。”

    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愈发凸显。数据显示,在服务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为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增加规定:国家根据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国家采取措施,加快培养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定位,就是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表示,作为全国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更应契合办学层次的提升要求,向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端产业转移。“目前,学校所有专业均对接江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超过60%的专业对接江苏‘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吴学敏说。

    升学路更畅——

    打破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开宗明义,作出重要判断——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不是“层次”教育。类型教育的明确定位如同一根红线,串起职业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许多难题得以破解。

    ——打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林晨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初中毕业后,我读了职校,后来通过贯通培养,升读大学本科。”林晨说,“我还想继续读加工制造专业硕士,今后从事机械加工相关工作。”

    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设置了32所职业本科学校,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支持一批优质的高职专科学校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指导符合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

    ——分类考试招生成为招生主渠道。通过职教高考,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巴世豪进入山东交通学院继续深造。“我曾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按照山东省政策,在职教高考中免考专业知识和技能。”巴世豪说。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如今,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的职教高考,已成为职校招生主渠道,全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超300万人,超过高职招生总数的60%。

    ——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前不久,河南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司迁找到了工作。“我们学校是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毕业时还拿到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让找工作更有底气、就业质量更高。”

    通过学历证书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1+X证书制度是职校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凭证。据了解,目前教育部分4批遴选发布了300个培训评价组织的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累计获得超过1万家企业的认可,持证毕业生就业优势逐步显现。

    发展劲更足——

    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并重

    “如果没有继续上学,我可能还在老家务农,无法看见大山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贵州小伙秦龙江靠着在青岛做船员的收入,翻盖了老家的房子。

    2015年,青岛海运职校与安顺民族职校结成对子,将船员培养作为合作方向,秦龙江就是毕业于航海捕捞专业。现在,他不仅能操控万吨巨轮航行海上,也成为家人的依靠。

    与秦龙江相似,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人还有很多。据统计,我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许多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

    除学校教育之外,职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要求,国家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组织各类转岗、再就业、失业人员以及特殊人群等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等。

    “将职业培训提升到与职业学校教育并重的地位,对于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掌握一技之长、对于形成全社会终身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徐延豪表示。

    浙江省桐乡市河山镇农经部门工作人员沈励坤,看到高职扩招信息后,积极报名备考,如今已成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我学的是园艺技术专业,对美丽乡村建设肯定会有帮助。”沈励坤说。

    黑龙江省桦南县桦南镇民富村村民肖兆香,因家庭变故,一度对生活丧失希望。后来她参加了县职教中心学校开展的育婴员免费技能培训,经过理论、实操学习,她被推荐到一家家政公司就业。“每年能有7万多元的收入,我很满足。”肖兆香说。

    如今,一大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书写了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故事。

    “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更应帮助每个人探索兴趣与潜能,享受出彩的人生。”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教授蔡海龙说。

    2022-05-17
  • “幼有所教” 奠基未来(中国教育·这十年)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和谐,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连续实施行动计划,使教育资源总量快速增加,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以党中央的名义出台的第一份学前教育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提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这十年,学前教育立足国情、勇于创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学前教育普及水平

    大幅提高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围绕破解“入园难”,我国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确保“有园上”,实现“幼有所教”。

    数据显示,十年来,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迅速增加,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达到29.5万所,比2011年增加12.8万所,增长了76.8%,有力保障了不断增加的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毛入园率持续快速提高,2021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4805.2万人,比2011年增加1380.8万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21年的88.1%,增长了25.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

    其中,中西部和农村发展最快,全国新增的幼儿园,80%左右集中在中西部地区,60%左右分布在农村。十年间,毛入园率增长幅度超过30%的13个省份都集中在中西部省份。原深度贫困地区入园率显著提高,比如,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从15.8%增长到95.5%、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从25.6%增长到90.01%。“学前教育在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吕玉刚说。

    “事实上,‘入园难’是‘入公办园难’,各地公办教育资源短缺;‘入园贵’是‘入优质民办园贵’。”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看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治本之策,是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

    围绕破解“入园贵”,我国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实现“上得起”。

    学前教育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达到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比2011年增长了149.7%。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7.8%,比2016年增长20.5个百分点。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2021年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每个乡镇基本都办有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适应城镇化进程,不断扩大城镇普惠性资源,特别是全面开展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共治理2万多所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满足了老百姓让孩子在家门口的入园愿望。

    教师学历结构

    进一步优化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国学前教育教师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国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本专科高校有1095所,毕业生达到26.5万人,分别比2011年增加591所、23.1万人,分别增长1.2倍、6.7倍,为持续补充幼儿园师资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师配备基本达标。2021年,全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超过35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0万人,增长了1.3倍;生师比从2011年的26∶1下降到2021年的15∶1,基本达到“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师资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教师素质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2021年专科以上学历的园长和专任教师比例达到了87.8%,比2011年提高24个百分点。连续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2012—2020年累计投入43亿元,培训幼儿园教师超过243万人次,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学前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十年间持续加大。2020年,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为2532亿元,比2011年的416亿元增长5倍。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0年累计投入超过1700亿元,有效拉动了地方财政投入的快速增长,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成本分担机制基本建立,各省份均出台了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同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和办园成本等因素,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确定普惠性民办园最高收费限价,有效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行。”据吕玉刚介绍,2012-2021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752亿元,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6232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公平享有学前教育的权利。

    开展科学评估

    稳步提高办园质量

    不仅需要“有园上”,更要“上好园”,如何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做好幼儿园质量评估备受关注。

    围绕破解“小学化”,全国坚持学前教育内涵建设与事业发展同步推进,力保“上好园”。教育部先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指导体系,为科学保教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引领。

    事实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简称《评估指南》)在今年2月正式发布时,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姜瑾看来,《评估指南》落实得好不好,主要看能否真正扭转过去质量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重外评轻内评、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的非科学和功利化导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地作外部评估比较多,自我评估相对薄弱。因此,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是要把自我评估做扎实,建立自评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对怎样开展幼儿园自我评估、怎样提高自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引导幼儿园从被动的受评者变为主动的评估者,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姜瑾说。

    2022-05-16
  • 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近日,中央文明办等4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网站平台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严格落实实名制要求,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同时提出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规范重点功能应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等举措。






    随着网络直播的出现,直播打赏成为一些未成年人支持偶像艺人、网红主播的方式。诸如“小学生打赏主播花掉家长多年积蓄”等事件,不断引发社会关注。未成年人打赏在加剧网络沉迷的同时,还可能滋生拜金、虚荣等心理,扭曲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固然有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自控力较差、父母教育缺位等因素,一些网络平台存在的漏洞和诱导行为也是重要原因。当仅凭借短信验证即可完成资金支付,“打赏榜单”“直播PK”等成为吸引打赏的重要手段,屏幕前的一些未成年人容易被诱导,盲目参与直播打赏。







    从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多次征求公众意见,再到设置青少年防沉迷模式等措施,一张未成年人保护网正越织越大、越织越密。作为网络直播领域首次提出的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专项意见,此次发布的《意见》彰显了从严规范网络直播打赏的决心。《意见》不仅从禁止以打赏额度为标准对用户进行排名、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等方面提出硬性要求,而且强调要加强新技术新应用上线的安全评估、严格内容审核把关流程,为未成年人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







    保障未成年人合法、安全、健康使用互联网,需要更多务实行动。《意见》要求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内容供给、建立未成年人专属客服团队,督促直播行业多为孩子着想、为孩子服务。“用户为本,科技向善”不该被平台简化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进一步说,尊重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在保护他们免受网络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与充分的发展机会,真正让家长放心、孩子满意、社会认可。这应该成为相关平台的目标和任务。







    期待相关平台、职能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建立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切实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天空。

    2022-05-13
  • 孩子们,上劳动课了!——聚焦中小学新版劳动课几个关注点

    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教育部近日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多种劳动技能将纳入课程,引发社会不小关注。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让中小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社会普遍认同,但对于课该怎么上、如何进行评价、怎么让劳动课不流于形式看法不一。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劳动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是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一大变化。新劳动课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更加与时俱进、丰富多样。

    学什么:炒菜打扫、种植养殖、公益劳动等

    其实,很多人对劳动课并不陌生。“60后”捡粮食、“70后”扫操场、“80后”“90后”做手工......劳动课是不少人学生时代的独特记忆。

    从学工学农到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再到明确劳动课为必修课程,尽管形态、名称有所变化,但劳动课一直存在于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

    据了解,新的劳动课程标准针对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重学习、轻劳动;重成绩、轻动手”的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将劳动课从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独立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通过劳动课这一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使其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按照新课标,课程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

    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姚轶洁认为,这一次的新课标十分全面,不仅涵盖了各类生活场景,还提供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实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新课标中的劳动课将技巧、技能、科技实践活动等内容结合起来,劳动的概念更加完整。

    记者查阅劳动课程标准发现,课程安排是渐进式的,随学段晋升,项目难度逐渐增加,逐步提升技能。比如,一二年级要能择菜洗菜,三四年级煮鸡蛋煮饺子,五六年级煎鸡蛋炖汤,初中设计三餐食谱。

    怎么上课:内容不一刀切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

    “养个金鱼家里还能满足,鸡鸭等家禽楼房怎么养?”“谁来教?怎么教?学校有条件和场地吗?”“让孩子学习劳动技能是好事,但能不能在学校完成,别弄回家让家长管还要拍视频?”......

    新课标发布后,很多家长在社交平台留言,表示支持孩子学习掌握劳动技能,但对课该怎么上还有疑问。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顾建军表示,劳动课作为一门课程,由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发挥基础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

    对于讨论热烈的种菜养禽等内容,顾建军表示,项目的选择与确定,课程资源和场所建设都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符合教育要求、安全可靠的劳动园地和场所,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

    事实上,多地中小学校已经开展了各有特色的劳动课程探索。

    重庆市两江新区星湖学校将6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楼顶开辟为种植园,种植了1万余株向日葵,学生自己动手除草、浇水、收获。在广西贵港覃塘区的乡村中小学,“校校有基地、班班有块地”,农科专业技术人员、种养能手等劳动教育校外辅导员深受学生欢迎。

    “劳动课不能简单说教,否则容易流于形式,成为‘摆拍式’劳动教育。”重庆市政协委员程德安表示,大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南方和北方的学校,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同,应该因地制宜,让课程有可操作性,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劳动机会。

    由谁来上劳动课?尤其是,一些需要专业技能的课程师资如何解决?记者采访的不少学校教师对此都很关注。

    教育部此前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培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各地应保障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投入,加强劳动课专任师资建设;加强与职校、社会机构合作联动,盘活校内外资源,聘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工人等担任指导教师。

    如何评价:未纳入考试项目劳动素养评价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参考

    新课标公布后,不少家长问:“劳动课怎么打分?”“劳动课会有考试吗?”“劳动课会和升学挂钩吗?”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储朝晖表示,目前的课程标准和政策要求并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中考。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的综合素质评价,重点是考查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和表现,不能简单地像语文、数学一样用考试来评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涌峰认为,应关注每个学生的获得与成长,比如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在已经推行劳动教育的广州番禺区市桥沙墟二小学,学校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组成的多元评价方式评选校园“种植十佳小能手”“劳动课积极分子”“小农田积极分子”“家务劳动小能手”等。校长李敏宁表示,多方参与共同评价,既认可了学生的劳动成果,也能提升学生劳动积极性。

    “劳动教育还需要家长配合。”顾建军认为,家长需要转变观念,重视劳动与生活技能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价值,让劳动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孩子在学校学会西红柿炒鸡蛋,回家后家长要尽可能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要让孩子在学校学、回家做,家长需要放手让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

    “可以形成学校教——家里实践——学校评比的循环,真正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广州市文德路小学校长黄丽芳说。(记者宋佳、柯高阳、郑天虹、胡浩)

    2022-05-12
  • 加快推进高校科技伦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高校是科技伦理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科技伦理意识、完善科技伦理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与专业化科技伦理人才队伍的重要使命。



    近些年来,我国科技实力迅速提升,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实现了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由“跟跑”到“并跑”乃至在部分领域“领跑”的转变。但同时,中国学者论文撤稿事件、生物医学的争议性实验等科技伦理事件也时有发生。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不仅科技硬实力竞争更加激烈,科技伦理治理的“软实力”也愈加成为国家科技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亟须补齐科技伦理这一短板,增强“科技伦理竞争力”。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实现科技共同体乃至更大范围社会面的科技伦理素养的本质提升。

    欧美国家较早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科技伦理难题,也较早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探索。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核心是将伦理责任融入科学工作者的创新研究过程及专业能力之中,而课程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载体,高水平科技伦理人才队伍是有效保障。

    世界一流大学大都在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中,以及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中开设了伦理思辨类课程和科技伦理必修课、专业课,普遍设立了“伦理通识+专业学科+应用伦理”的课程。还有部分高校尝试在专业课程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伦理的维度,将伦理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如在“导论”课程中增加相关伦理内容,并与后续专题课程中的伦理内容相互呼应。此外,国外还出现了将科学、技术、政策、伦理等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混合课程”,成为国外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一类重要形式。这类课程更多地依靠高校内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中心,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心开设了“生命伦理、法律与生命科学”“伦理、生物技术与人类未来”等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心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社会研究”课程,伦敦大学学院也针对本科生开设有“科学与伦理”课程。

    在师资力量方面,世界一流高校中将科学与法律、哲学、社会学等结合的交叉学科机构为高校伦理教育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这些教师往往是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背景,对于当代前沿科学技术中的伦理维度具有较为准确的感知与深刻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场景展开思辨讨论,在研讨科技伦理原则的基础上帮助提升学生在面对科技伦理抉择时的能力。

    总的来看,顶尖高校中科技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较为完善、课程种类多样、教学资源积累丰厚,并探索出“模块化”“基于叙事”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又有体系化的师资人才队伍加以保障,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体系相对完整。

    我国虽已在高校科技伦理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方面做出一些有益探索,但远未形成适合国情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伦理教育体系。为此,加快推进高校科技伦理教育,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高校中科技伦理教育课程设置零散化,往往根据学校或者院系自身特点设置,且课程属性以选修居多,无法涵盖所有相关专业学科的学生;二是缺乏适合国情的、高标准、成体系的可用教材,教授内容仍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与中国科技发展结合度不够,表现出的伦理思想和立场也较为散乱;三是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师资队伍组成因校而异,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缺少稳定的学术研究支撑,授课内容受任课教师影响较大。

    加快推进高校科技伦理教育,首先要尽快明确高校科技伦理课程定位。目前“工程伦理”课程已经正式纳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科技伦理相关课程也应明确必修属性,使之成为相关专业学生乃至所有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达到“学完伦理再毕业”的教学要求,逐步探索将科技伦理课程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其次,要加快形成一批精品教材等教学资源,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组正在组织相关院校专家学者开展教材编写工作。在课程教学之外,有必要针对新兴前沿科技的伦理问题在高校中组织专题研讨会,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形成经典案例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形式。再次,要成批次、高质量地开展教师培训,加强科技伦理师资队伍建设,并以加强科技伦理专题研究为契机,建立科技伦理专门人才培养机制。

    本着急用先建的原则,“十四五”期间,高校要在抓紧建设科技伦理学主课程的基础上,抓紧建设针对本科生、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技伦理课程。要发挥课程思政优势,让深刻蕴含着立德树人、科技向善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的科技伦理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亮色。

    2022-05-11
  • 青春,在一线绽放芳华——“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速写

    五月最青春,五月正芬芳。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2022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到基层锤炼,到一线奋斗,一代代青年肩负责任使命,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芳华。

    在基层磨练本领、成就精彩

    瘦小、白净,如果不是一身警服,很难看出不满29岁的戴贝贝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刑警。

    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戴贝贝进入湖南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派出所工作。6年来,以她为主勘查现场333起,利用指纹比中32起、提取DNA比中49起、利用足迹等痕迹物证串并案件30余起,协助破获两起数十年前的命案积案。

    回想28岁第一次下乡给鸡采血,赵剑至今记忆犹新。一针下去,鸡翅静脉立刻鼓包,养殖户心疼得一直念叨。可赵剑坚持留在山西太原市尖草坪区动物疫病防控一线。经过多年打磨,成为实操高技能人员的她,获得了众多专业奖项。

    基层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

    历时5年,“90后”史晓刚创办的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取得AR核心专利110余项,已成为全球极少数掌握衍射光栅波导工艺的公司之一;

    在一线摸爬滚打,32岁的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工艺员陈玮,成为精通工艺与加工操作的复合型人员,每年为公司节省费用数十万元;

    甘肃兰州市红古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高承龙,9年来办结各类法律援助案件近2000件,累计为群众挽回损失3000余万元……

    扎根基层、砥砺奋斗,他们用热情和实干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8岁的张可主动请缨,先后担任陕西汉中市南郑区佛头山村和沙坝村驻村第一书记。“我生长在汉中农村,家境贫寒,靠着乡亲们帮衬才走出大山。”张可说。

    7年来,他冲在一线,带领村民建茶厂、种猕猴桃。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张可也收获了最美的青春。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是吴书香践行的人生方向。2008年,23岁的吴书香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她扎根辽宁沈阳苏家屯区官立堡村十余年,带领村民创办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面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历史重任,青年一辈敢攀最高的山、勇走最险的路。

    1989年出生的魏静,将福建南平市政和县念山村梯田、茶山资源活化利用,让贫困山村变身旅游景区;

    安徽濉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郭慧慧,发挥专业所长,帮扶14000余名贫困劳动者就业;

    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职员刘攀飞,带领贫困村创办首个村集体经济公司,实现“一年摘帽,两年提质”。

    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偏远乡村、大山深处,一群年轻人正在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用爱与才干倾情奉献、造福人民

    2012年,南京大学毕业的袁辉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只身来到湖北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支教。

    在课上,他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课外,他将自己微薄的补助用到最需要的孩子身上;坚持6年,每周三次翻山越岭十多公里,为特殊孩子送教上门……

    心中有爱,眼中有光。2009年从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毕业后,沈富琼奔赴甘孜藏族自治州麻邛乡。

    这里海拔约4000米,取水要到河沟、晚上要点蜡烛、下村要走路骑马,更谈不上信号和网络。但面对牧民群众期盼的眼神,沈富琼将所有困难抛之脑后。

    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在山东烟台,因见义勇为右腿高位截肢的龚钰犇在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的同时,积极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困境;

    在河南西华县孙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海归硕士秦倩抓支部、建工厂、惠民生,带领贫困村彻底变模样;

    河北张家口市太平庄中心学校的特岗教师杨晓帅走遍太平庄乡的每个村庄,确保“控辍保学”不落一人……

    无数新时代的青年人将“小我”融入“大我”,用爱与才干倾情奉献、造福人民。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对于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人民政府主任科员王海洋来说,高原是他挥洒青春、奉献自我的地方。

    2009年,王海洋响应号召成为一名大学生士兵。在部队中表现优异的他,被选中奔赴藏区完成艰巨的维稳任务。2016年大学毕业后,王海洋决定去拉萨尼木县做一名扶贫干部。

    学习藏语、藏族文化和扶贫知识,搞温室种植、发展藏香产业、利用电商平台抓销售……王海洋义无反顾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同样选择投身偏远地区的,还有广东湛江吴川市兰石中学教师林文婕,她潜心教学,多年奔走在支教路上。

    从广东清远市的阳山县阳山中学、连州市山塘中心小学,到西藏林芝市的巴宜区中学、八一中学……她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忍受着艰苦的自然环境,用爱为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铺就一条高质量教育之路。

    扎根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多年来,一批高校毕业生在最艰苦的地方发光发热。

    他们中,有在新疆支边多年的“边疆女儿”崔久秀,有在云南怒江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村民贴心人”和倩如,有主动请缨援助湖北抗疫的护士雍朝斌……

    越是艰险,越奋勇向前。新时代青年正用奋斗证言,用汗水注解,书写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2022-05-10
  • 同上一堂五四精神思政大课开播

    本报北京5月8日电(人民网记者郑潇潇、李昉)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引导新时代青年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奋斗实干,“平凡英雄·青春百年”同上一堂五四精神思政大课于8日在“人民网+”客户端开播,在广大高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本次活动由人民网、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山东省委教育工委联合主办,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青年思政教师,以北京大学红楼展厅为背景,以不同年代青年的奋斗故事为脉络,对五四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活动还联动新浪微博开设“记录我的青春年华”互动话题,推出主题MV、盘点海报、创意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总阅读数已达2.6亿。

    2022-05-09
  • 中小学生需学煮饭引热议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的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王颖



    9月起中小学生需学煮饭引热议

    中小学设置十个任务群:

    五六年级要学会2-3道家常菜

    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劳动课程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种,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比如,在烹饪方面:第一学段(1-2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第二学段(3-4年级),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第三学段(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第四学段(7-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引发网友“忆往昔”:

    初中毕业已经能做一桌饭菜!

    “劳动太重要了,现在的小孩最缺乏的是劳动,我们小时候最不缺的是劳动。一年级开始就要打扫卫生,立夏时节还要给学校挖半夏(中草药)上交,三年级开始每周给学校砍柴一次,还有植树等等。在家里做饭、洗衣服、除草、插秧、割稻子,什么都要干。虽然很辛苦,但是现在想想这些劳动锻炼了生存技能,磨练了意志,养成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80后家长王女士表示,初中毕业同学来家里聚会,自己已经能做出一桌像样的饭菜。

    劳动课程新方案也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这个要求很合理。五六年级的学生,有基本的照顾自己或家人的能力,能使用大多数家电、会洗衣拖地,简单做几道菜,懂得安全用电用水用火,具备生命安全观,太有必要了。”“好事,每周一节劳动课必须上,专家说孩子爱劳动不容易抑郁,爱劳动能促进孩子感恩,珍惜生活”……

    南京多个小学开展“劳动教育”

    南京市力学小学:

    成立“劳动实验班”,学会十项劳动

    关于劳动教育,南京学校有哪些有特色的做法呢?记者了解到,去年伊始,南京市力学小学就提出劳动“十会”,分别是小米粒会收拾书包、会扫地、会倒垃圾、会洗抹布、会抹桌、会收发书本、会拖地、会擦窗、会擦黑板、会排桌椅。劳动“十会”旨在让全校每一个“小米粒”从身边的劳动做起,研究劳动方法,学习劳动技能,进而能够做好自己的事。

    学校还专门在每个年级设立了两个实验班,相当于“先锋团队”,带动全校师生踏实践行“劳动十会”项目。另外,学校还成立了“劳动社团”,由力学小学和力人小学两所学校每个班级的劳动委员组成了劳动社团,开展实战演练。

    南京市力学小学校长李琳表示,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作为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去重视和落实这项教育。劳动教育并不神秘,也并不高大上,而是一项很朴实和普适的教育。“力学的劳动教育很接地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第一阶段,我们从校园劳动开始,第二阶段将延伸到家庭劳动,第三阶段可能会到更广阔的天地开展一些特色兴趣劳动。我们还将劳动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之一,不管是评选‘五育之子’还是‘美德少年’,劳动都是必备的评价项目。”

    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每周一天劳动日,孩子“和父母换一天岗”

    南京市瑞金路小学校长周锋介绍,劳动课程非常有必要。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技能,同时也是人与人交往,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必要载体和桥梁。“在劳动中出出汗、动动脑,让我们身心更健康,还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劳动课程无需另起炉灶,应该融入学校和家庭生活当中。”周校长介绍,早在3年前,瑞金路小学每周都有一天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

    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学校给孩子们布置这样的作业:一二年级利用假期,整理自己房间内的生活物品和学习物品,将物品归类摆放;三四年级“和父母换一天岗”,亲身体验一天里父母的“行动轨迹”,尽自己所能包揽买菜/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务活;五六年级的作业是“我是一名美食家”,用智慧和巧手在美食上“做做文章”,开展厨艺秀创意活动,亲手做家族拿手菜。

    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

    联合金陵高职校,研制二十四节气美食

    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校长史晖表示,武定新村小学的劳动教育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对劳动教育进行诠释和架构,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在实践形式上打通校内校外,回归生活本源,从单一走向多元。

    据了解,学校因地制宜修建了“我们的田野”种植园,兴建了“巧手工坊”“创新实验室”等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还与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在五六年级启动“拾味堂”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围绕“金陵烟火气”“中华二十四节气”等主题展开教学,研制了特色《学习单》,不仅指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还带领学生围绕相关主题对金陵美食的文化进行了研究。

    为了对孩子们参与劳动教育的情况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武定新村小学还专门在学校特有的评价载体——“小荷花币”中增设了“菊”主题的“小荷花币”。对学生的自理能力、完成劳动打卡和劳动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孩子们可以将获得的小荷花币在学校的线上评价系统“致美银行”中进行积分累计。在劳动课程、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孩子,都有机会获得“武小劳动星”之“自理之星”“敬业之星”“奉献之星”和“巧手之星”的称号。

    2022-05-07
  • 良法善治护航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成功经验转化为法律规范,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了法治基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我们就一定能让各行各业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明确“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已于5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内容从五章四十条完善至八章六十九条,增加“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教育的教师与受教育者”和“法律责任”三章,内容更加充实,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同时,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从立法层面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认识误区,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并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这有利于塑造社会共识,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同时,职业教育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规定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奖励、税费优惠等。这有利于深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可以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成功经验转化为法律规范,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了法治基础。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涉及理念转变、制度创新、体系构建、政策配套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需要法律的有力托举,也离不开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从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到上线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硬招实招,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施行为契机,相关主体协同配合、同向发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定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时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我们就一定能让各行各业人才荟萃、繁星璀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2022-05-06
  • 职业教育这十年:建设技能型社会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这几天,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振洪的心情很激动。作为一名职教战线的老兵,他见证了职业教育法的首次大修:“职业教育总是不被社会认可,但现在首次以立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是积极而明确的信号,有利于重塑社会共识。”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新职业教育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而培育大国工匠,离不开丰沃的土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考察时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如今,我国共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这十年:建设技能型社会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1.从“层次”到“类型”:打破职教“天花板”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不是‘层次’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句话,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多个场合都说过。现在,鲜明的政策导向得到了立法保障。类型教育的明确定位像一根红线,串起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许多关键难题得到破解。

    本科职教,应运而生。目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现有32所高校,在校生12.93万人,2021年招生4.14万人。《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的规模将不低于10%。

    以山东为例,山东省201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当年安排本科招生计划2600个,报名人数3万多人。2022年,山东“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增加到1.8万个,报名人数达到20.9万人。

    职教发展“天花板”,已经被打破。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学校目前正抓紧在硬件指标完善、专业内涵建设、治理能力提升、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下功夫,朝着职教类型特色鲜明、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全面发力。”校长薛晓萍说。

    与此同时,牵动职教改革牛鼻子的考试招生,也在改变。目前,分类考试招生成为招生主渠道。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洪渠欣喜地看到,愿意参加技能高考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录取的这类学生也在稳步增加。他说,2021年,学校1200名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率为98.06%,其中升学人数339人,升学率为27.34%。

    当前,全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超300万人,超过高职招生总数的60%,成为职业院校招生主渠道,促进了教育合理分流。

    2.“组合拳”夯实基础:人才培养迈向高质量

    3年前,身披国旗走上领奖台的画面,无数次在王硕脑海中闪回。2019年11月初,第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俄罗斯欧亚公开赛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办。作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学生,王硕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一举摘得了数控车削赛项的个人银牌。“作为一名职校生,能有这样为国争光的经历,真幸运。”他说。

    今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汇川机器人创新班学生涂福涛收到了中航工业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施耐德电气等多家单位的录取意向。不安于现状、喜欢挑战的他,最终没有选择进入事业单位或世界500强企业,而是决定去北京一家主营教育机器人设备的公司,成为一名嵌入式工程师。

    早在2021年11月,涂福涛参加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时,就被该公司看中,并抛出橄榄枝。“作为国内最早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匹配度持续走高。”涂福涛的就业指导老师、控制技术学院辅导员王丽梅介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相关自动化系统的操作与运维等工作,近3年来平均就业率为98.43%,平均就业对口率达到80.27%。

    这是王硕、涂福涛们奋斗的结果,更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缩影。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7%以上,10%以上毕业生在国企央企、事业单位工作,近20%的毕业生成为医疗和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

    探索、推进、改革、完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学院,就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我们以工作室为载体,与数十家公司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培、赛’五位一体的校企双元工作室运营团队。通过‘多方共建、双元共管、资源共享、人才共育、项目共营、成果共有’机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在生产实践、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该校校长邵庆祥说。

    近年来,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万多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3.完善制度体系:服务国计民生水平日益提升

    职教质量高不高,最终要用贡献说话。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教授黎冬楼,在服务国计民生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当了10年船舶驾驶员和船长后,他选择入职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任海事学院院长。此后,黎冬楼积极构建与国际规则衔接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了一支“上得了讲台、能维修船舶设备、开得了船”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并推动学校成为省内唯一一家拥有海船、内河、渔船、游艇等类型全部适任资格证书培训资质的单位。

    近几年,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已为海南省各类航运企事业单位培训考核船员300多次,培训各级各类船员3万多人次,一定程度改变了本省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涉海人员技能培训长期依靠省外的局面。

    服务地方发展,还有实打实的数字支撑。2019年高职扩招116.5万人、2020年高职扩招157.4万人、2021年高职扩招139.4万人,他们中有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职扩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双高计划”是引领职业教育新一轮重大改革的排头兵。中央财政每年引导资金20余亿元,带动大量资源、资金向职业教育聚集。其中,立项建设的253个高水平专业群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有力支撑了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王振洪看来,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成为职教十年发展硕果累累的关键之钥。“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运行为标志,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陈子季表示,“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要重点做好三方面: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加快实现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二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三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适应产业经济发展趋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总之,就是一句话,要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陈子季话语坚定。

    2022-04-27

  • 首 页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