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实施高校专项计划 累计招生82万人

    人民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李依环、孙竞)教育部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有关情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会上介绍,教育部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升级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累计招生87万人,毕业55万人。同时,教育部继续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实施高校专项计划,累计招生82万人。

    刘昌亚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教育部扎实推进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据悉,教育部开展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累计培养6.3万余人;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支持建设196个涉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加快培养急需紧缺涉农专业人才;继续实施“红色筑梦之旅”行动,对接农户105万户,涉及企业2.1万余家,共签署合作协议3万余项;推动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面向农业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开展攻关;配合中央组织部开展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中阶段学校工作以及科技特派员工作。

    刘昌亚介绍,教育部印发《关于坚持做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高校定点帮扶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督促指导直属高校成立定点帮扶或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切实履行第一责任,压茬做好挂职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轮换工作;强化示范引领,在继续实施直属高校和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活动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以村为主、兼顾乡县”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工作,鼓励融合党建、科技、创业、育人等要素,建设、培育、示范一批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和典型范例。

    此外,教育部继续推进八个高校帮扶联盟工作,“组团式”服务乡村五大振兴的成效逐步显现。2021年,直属高校直接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5.76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6.22亿元,完成县乡村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11.38万人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77个。

    刘昌亚指出,下一步,教育部将把教育脱贫攻坚的经验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不断深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021-12-30
  • 西安战疫下的雪中考研

    12月25日,古城西安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迎来了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近期,西安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对硕士研究生考试造成巨大影响。为了确保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顺利进行,西安各方全力以赴为考生“保驾护航”,确保师生安全和考试顺利。


    应考尽考,无法跨市的考生就近借考

    今年,陕西省研考报名总人数近17万人,其中在西安市参加考试的考生约13.5万人。考研前夕,还有个别考生因种种原因无法跨市按时到达指定考点应考,陕西省教育考试院连夜发布紧急公告,为错过前期多次摸排而耽误考试的考生提供兜底政策。公告称,此类考生可持本人准考证、身份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个人书面情况说明(包括个人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原考点名称、无法应考原因、联系电话号码,承诺所提交信息真实可靠并签名),到距离最近的考点现场申请借考,由考点查核身份后紧急启用备用考场组织考试。在发布紧急公告的同时,工作人员也通过电话一一通知了这些考生。

    针对考研专业课是自主命题,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考卷不一样等考生所担心的情况,陕西省教育考试院回应,已启动备用统考试卷,并会根据现场考生信息连夜调取自命题试卷,保证考生顺利考试。

    在前期摸排考生报名信息、协调滞留考生借考等工作的基础上,陕西省教育考试院按照“分类处置”原则,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一校一策”“一地一策”“一生一策”,针对不同类型受疫情影响的考生,连续多次发布公告,以新增考点、就地借考、送考上门等方式,努力实现“应考尽考”。

    送考上门,不放弃任何一位考生

    25日7时许,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点的老师,正在为1名报考该校的考生“送考上门”。这名考生因感染新冠肺炎正在西安市胸科医院隔离治疗,属于确诊考生,无法正常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根据“应考尽考”的工作目标,送考上门,并全程按照考试要求“两对一”监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每场考试结束后,西安市胸科医院将按照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对试题进行紫外线消杀,待试题表面采样符合送出条件后立即密封送出,交学校取回,全程做好试题保密工作。

    25日6时30分,西北工业大学两名监考老师领到试卷并拿上记录仪,在全程录像的情况下,前往隔离考生所在的隔离酒店,上门送考。另一边,在西安智选假日隔离酒店内,一位报考长安大学的密接考生的研究生考试正在进行。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场的考务人员执行二级防疫标准,佩戴口罩、护目镜,身穿防护服进行监考。

    西安多所高校都在为集中隔离点的考生送考。西北大学紧急成立党员教师干部突击队,招募112名党员干部。25日,突击队的26名党员教师一早就出发,领取试卷,为7名集中隔离的考生送考上门。

    西安交通大学对于身处隔离点的14名隔离考生,提前“一对一”联系,确认考生考试信息,并与所有酒店负责人完成对接,协调好考试期间所有问题。另外,学校还提前对28位监考人员进行了“一对一”培训,完成《隔离考场“一对一”监考实施程序及操作指令》演练。据悉,25日所有去隔离酒店送考的监考人员均带着行李,监考完将进行隔离。

    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25日早上的大雪,对考研学子的出行又增加了一分困难。为保障考生不受天气情况影响顺利出行,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准备了校车为学子的考研之路保驾护航,甚至还有老师自发用私家车接送考生。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考点考试的考生,也在开考前由学校组织的大巴车顺利送达。

    据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斌科介绍,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在出租汽车行业紧急动员,设立考生交通保障调度中心,组建了5000辆由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组成的保障队伍,每20辆车为一个保障小组,由专人负责,免费为全市封控区的考生提供一对一服务,接送考生往返居住地和考场,同时将在外围储备一定数量的预备运力,切实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5日5时30分,西安交通大学4名党员志愿者便已赶往集合点领取工作任务,准备开启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为保障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顺利进行,西安交通大学组织了800余名疫情防控志愿者,为考生提供路线引导、核酸检测引导等服务。

    第一科考试结束后,多个考点为校外考生提供了免费午餐,还有学校免费发放餐券以解决校外考生就餐问题。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12月24日发布公告,为校外考生提供两日免费午餐,并提前制作了校外研究生考试就餐券8100余张,保证每一位校外考生考试一结束就能吃到可口热乎的饭菜。考试结束后,西安科技大学还将为考生提供免费的核酸检测服务。

    在西安理工大学,考试快结束时,志愿者们已戴着口罩、面罩、手套并提着盒饭等候在考场门外,准备为考生送免费午餐。志愿者们还贴心地在午餐上贴上了手写考研祝福。西北工业大学也从校外采购免费午餐,由志愿者们送进考场,分发给考生。西安文理学院则在校内专门设立了考研师生免费午餐供应处,让考生们在大礼堂、倍格硅巷里就餐、休息。

    一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考生表示:“这次研究生考试是我的一次人生大考,眼前这些无私无畏、勇于付出的人们,让我知晓自己希望成为什么、能够为社会作出何种贡献,也让我有了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2021-12-27
  • 2022考研有哪些新趋势?部分考生不再一味追求名校

    12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考研权威数据,报考人数达45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80万,再创历史新高。


    针对报考人数大幅增加及疫情局部散发,教育部已协调试卷调配和标准化考场增设等工作,确保相关考生顺利参加考试。

    为什么考研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考生报名呈现哪些新趋势?考生结构又有哪些新特点?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答案。

    部分考生不再一味追求名校

    【考生说】

    目标院校及专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工程专业

    马博:考研人数年年攀升,看到457万人这个数字,还是有点儿震惊。但是想想也是意料之中,周边有许多同学报了名。不管准备充分与否,大家都愿意尝试。

    【报告数说】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从近年数据来看,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比2019年增加了51万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了36万人。自2016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长15.8%。

    就2022年情况具体来说,多所高校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超过40%。其中,长江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报名人数增长率超过50%。

    2022年,“双一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考研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西藏民族大学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同比增长123.2%。

    《报告》认为,这一变化说明了部分考生趋于理性。从整体上看,他们逐步降低考研目标,以“上岸”为第一目标,不再一味追求上名校。

    近六成考生为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

    【考生说】

    目标院校及专业:中南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

    刘凯兴:在我看来,学历是块敲门砖,学历越来越高也是社会的普遍趋势,家里人也都希望我继续读研。

    【报告数说】

    《报告》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发现,就业压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

    近六成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近五成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留恋校园生活以及想在学术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分别超过三成。

    《报告》分析,伴随就业竞争的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比例稳步上升。2007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0.2%,之后占比不断上升。到2019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1.1%。也就是说,每100名就业者中就有1名拥有研究生学历。

    此外,综合各高校发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持续上升。其中,北京科技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高达45.93%,复旦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为45.78%。

    扩招重点向专硕倾斜,专硕招生人数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考生说】

    目标院校及专业:华中科技大学法学硕士

    肖曦:选法硕,首先是比较感兴趣,其次不用考数学,对文科生来说很友好。法学专业性很强,岗位替代性弱,就业机会更多。

    【报告数说】

    《报告》提出,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中,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从2011年的15.8万增长到2020年的60.2万,专硕招生人数增长近4倍。2017年起,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并持续高速增长。

    近日,教育部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在学位授权审核结果中:新增1500多个硕士点,其中专硕占了1115个,占比高达70%以上。

    福州大学2018年招收专硕1831人,2022年计划招收专硕3140人,五年来扩招专硕1309人。同时期,暨南大学、安徽大学扩招专业硕士分别为1700人、1148人。

    《报告》认为,部分高校专硕停招全日制,转为非全日制招生,也是今年一个显著变化。停招全日制,仅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大多为会计、审计、应用心理学、新闻与传播等实操性较强的专业。

    《报告》预测,专业硕士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专业报考热度差异较大,人文社科竞争激烈

    【考生说】

    目标院校及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专业

    刘卉:公共管理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讨论,能调动我的兴趣。在考研之前,我获得了工作机会,但我想趁着自己对学习新知识还有兴趣,决定试一试。

    【报告数说】

    从2022年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来看,应用心理、心理学、新闻与传播、计算机技术等成为网报人数排前四的专业,均突破千人。而智能制造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报考不足百人,差异较大。

    与此类似,杭州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各专业差异较大。数据显示,应用心理专业报考851人,而物理学专业仅有51人报考。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所工科高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中,工商管理专业报考1147人位居第一,会计与法律(非法学)报考人数也均超过了400人,高居第五与第六位。

    基于以上数据,《报告》提出,目前的“考研热”集中表现在人文社科专业报考人数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热度很高。即便是在理工科高校,很多人文社科专业的考生也占据多数。

    此外,根据往年情况,各学科的招生人数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从变化趋势来看,工学、医学、艺术学招生人数占比变化不大。占比下降的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占比从2008年的3.83%增至2018年的7.65%,增加了近一倍。农学、管理学招生人数占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2021-12-24
  • “双减”首年,孩子成长质量提高多少



    12月20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燕山路小学的学生在做篮球操。朱大勇摄/光明图片

    2021年是中国教育的“双减”年,临近岁末,12月2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从手机管理、课外读物、睡眠时间、作业量、体质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的“内需”进行盘点。尽管“双减”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是,屡屡重拳出击,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基础教育整体呈现出新的风貌特点。“内需点”上的变化也进一步让社会公众认识到“双减”的真正意义:提高孩子成长的质量。

    中考体育分值逐步提高,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我们要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记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说。

    今年1月至4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五个专门通知,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其中,体质健康管理因为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受到特别关注。

    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上升了6.5个百分点。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视力不良率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通过努力,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已经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全国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有效保证,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质量得到提高。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郝风林介绍。

    此前,北京市已经出台中考新方案,将体育总分增加到70分,更加重视过程性的评价。

    郝风林介绍,除评价改革之外,教育部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教育。一是大力推进足球、篮球、排球、冰雪运动进校园,建立完善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和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二是每年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和抽测复核,并根据结果进行健康干预。三是推动各地抓紧制定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此外,体教融合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睡眠时长达标率上升,作业量大幅度下降

    秋季学期有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的规定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睡眠时长比2020年调查数据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大概提高了36个百分点,过去是40%左右的学生达到或者接近这个时间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

    今年4月25日教育部发布的《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平均不超过90分钟。

    据介绍,为了控制作业量,各地各校普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的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教育部建立了直通20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教育直报监测平台,将“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的相关指标作为重要监测内容,实时调度和跟进各地各校落实“五项管理”实际情况。

    根据监测平台调查,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此外,秋季学期全国学校普遍做到了不再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睡眠时长、手机管理和作业量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要保证睡眠时长,就必须控制作业量和学生在家的手机使用。

    “特别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吕玉刚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睡眠管理方面,家长首先要了解科学的睡眠知识,提高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

    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会读书

    截至12月20日,全国中小学校按照教育部今年4月份印发的《中小学校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对校园图书进行清理,清理掉涉及价值导向、血腥暴力、封建迷信等内容的问题图书5000多种。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课外读物的编写、出版、发行以及学生的阅读。所有这些环节里边,对学校教育来讲,目前最主要的是要保住底线,避免学生阅读有害的书,或者无效的书。”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说。

    8月30日,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小学校“读物管理欠规范。少数学校存在教师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指定读物的问题。”

    “目前全国88.4%的学校都明确了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的责任部门,有77.8%的学校建立了校本化的推荐审核机制。同时,全国3101个县区都设置了群众举报渠道。”申继亮说,“我们对中小学生的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12个字: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会读书。”

    阅读是一个人学习所有学科所需要的最基础的能力,并非只和语文课相关。

    申继亮介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曾有调查发现,家里拥有图书的量和学生的阅读成绩密切相关。家庭图书拥有量在20本以下的孩子,与拥有100本以上的孩子的阅读成绩差异非常显著。(记者李玉兰)

    2021-12-23
  • 教育部:全国每年约有4.5万公费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央广网北京12月17日消息为全面总结2020年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状况,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制完成《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疫情期间高教战线凝心聚力,通力合作,为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百余所高校派出了上万名医护人员驰援疫区;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投身抗疫防疫科研攻关。疫情期间不停教、不停学,多措并举保证招生、教学、就业等稳步推进。在线教学规模庞大,全国本科高校共有108万名教师开出110万门/1719万门次课程,在线学习大学生人数共计35亿人次,全国高校在线课程开出率达到91%。

    《报告》认为,高校致力构建“大思政”立德树人格局,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校积极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新思路新方法,将“战疫”素材融入思政教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四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营造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调查显示,2020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超过90%,比2015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不断完善。“四新”建设不断深化,推动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创新教育学院建设进入试点阶段。“双万计划”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指引专业、课程改革方向。高校搭建“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截至2020年底,高校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数累计达11579个,校均投入经费932.39万元。

    《报告》表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崇德尚能服务人才培养。高校教师数量增长明显,师德师风、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全国本科高校专任教师总数126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3万人。全国本科高校拥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占比为41.78%,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为50.92%,“双师型”教师占比为19.64%,在校生与思政课教师之比为398:1,各指标均相比上一年有了不同程度提升。

    《报告》反映,大学生学习体验满意度、教师教学效果和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满意度整体较高。调查显示,93%的学生整体上比较认可教师的课程教学以及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服务和支持,93%的学生能够采取深层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94.7%的教师十分专注于教学工作,85.2%的教师教学质量得到了单位和学生的认可,96.46%的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比较满意,95.2%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95.91%的毕业生职业道德水平得到了正面评价。

    《报告》指出,疫情期间高校适应需要主动作为,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改变了形式,“在地留学教育”得到了发展,国内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在读学生超过30万人,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留学目的地国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本科教育中外合作项目890个(其中2020年新增83个),覆盖28个省份,涉及440所高校、35个国家和地区。高校累计开展双语或全外语课程88289门,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3.61%。

    《报告》显示,高校质量保障在主动应变中持续改进,质量文化建设持续加强。高校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020年,全国高校专兼职教学督导人员已达4.3万余人,本科生参与评教数达17553万余人次。全国18所新建本科高校参加了合格评估,305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62个专业通过了师范类专业认证,269个专业通过了医学专业认证。

    《报告》表明,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贡献。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培养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基层干部、培训技术人员、为当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4.5万公费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截至2020年9月,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培训各类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16.58万人,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6.24亿元。

    《报告》同时对部分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深入探索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高校应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研究探索思政教育与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课程思政效果。二是积极建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倡导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特点出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三是大力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办学的长效机制建设。高校应当增强主体意识,以“四新”建设为契机,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组织体制、搭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平台,以及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考核和教师评价方法,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办学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

    2021-12-21
  • “双减”,构筑基础教育“新生态圈”

    “双减”政策落地4个多月,学生、家长和老师感受如何?记者日前走访上海多所中小学,发现学期过半,变化正在发生。伴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是学校专业服务能力、多样化资源供给能力的逐步“双增”。以人民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高质量作业体系建设、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推行“全员导师制”、提升课后服务品质等举措,校园主阵地作用得到强化。


    “双减”的指挥棒从微观着手,撬动的是基础教育整体变革,致力构筑的是一个以育人为中心的“新生态圈”。

    设计好每一份作业

    “作业少了,也更有趣了!”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尚宸说,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

    少而精的作业背后,是老师们以“绣花”功夫开展的一场“作业攻坚战”。在九亭第四小学,教师用“三级跳”的形式设计弹性作业,用“友情提示卡”区分作业难度,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让学习困难的孩子“吃得饱”,让学习不费力的孩子“动动脑”,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探究饮食文化、博物场馆、历史遗迹、家乡美景等。作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策略延伸到所有学科,融入每一位师生教与学中。

    小作业,大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承担着诊断、评价和指导的重要作用,加强作业管理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更是学校落实“双减”主体责任的应有之义。设计好每一份作业,带动的是学校内涵建设,激发的是学生学习热情和能力,考验的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在上海市杨浦区三门中学,围绕作业的一套反馈、辅导和点评机制,成为减负增效的“利器”。该校教导主任刘瑞华介绍,这学期,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当天的大部分作业,尤其是老师的个性化辅导,让“难题不出校门”成为现实。“学生有了半小时的午休,下午课堂效率明显提高,这也是‘双减’释放的红利。”

    据了解,上海一直高度重视作业设计,2018年“作业研究”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上海陆续印发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初中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推出一系列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相关措施。结合“双减”新要求,上海持续在作业设计和作业指导上发力。近期将出台“校本化作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聚焦基层应用,突出教师可操作,并开展全员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

    “要充分发挥好作业在教学中的各种作用,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愉快体验,感知学习意义,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告诉记者。

    线上有名师,线下有导师

    这学期,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六年级的孩子们都有了一位“签约”导师。有困难找导师,有困惑找导师,与班主任的工作形成补充,导师更注重学生成长中的个性需求,为“结对”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和精准指导,疏解学业压力、增强成长信心。

    导师还肩负着成为家校沟通“桥梁”的责任。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沈寒亭的爷爷说,自从有了“签约”导师,不仅孩子多了个“老师朋友”,家长也多了个了解孩子的渠道,感觉更放心了。

    这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全员导师制。此前,全员导师制已在上海12个区186所中小学试点一年,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在初中所有年级和小学、高中重点年级实现全覆盖,目标是“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为配合全员导师制推广,上海积极开展专业资源开发和培训调研指导,并下发《师生关系指导手册》《家校沟通指导手册》《作业命题指导手册》,同步实施市级种子教师培训,启动区、校教师全员培训。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闵辉表示,全员导师制是上海落实“双减”政策、发挥教师育人“引路人”功能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形成育人合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线下有导师,线上有名师。今年9月,“上海空中课堂”推出升级版,新设《名师面对面》栏目。优秀教师通过电视屏幕、在线授课等形式,为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栏目背后,是一个超强的“名师天团”——由上海400多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团队教师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这一优秀师资“云共享”举措,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大家普遍反映,线上的丰富资源,成了“双减”后个性化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宝库”。截至目前,《名师面对面》栏目累计收视观众已达354.3万。

    当教师角色进一步凸显,教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方能更好回归校园。眼下,依托紧密型学习集团建设,上海正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促进优秀教师有序流动,打造更紧密的新型教学共同体。这一切围绕的是,更多关注学生,服务好学生差异化的教育需求;更多聚集优秀教师,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无论是线上“永不落幕的课堂”,还是线下“全员导师制”,上海希望通过标本兼治,以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盘活校内外资源

    放学后去哪儿?“双减”后,上海中小学提供了课后服务的鲜活样本。

    教育部“双减”学校直报系统数据显示,上海100%的义务教育学校都提供课后服务;参加学生达132.5万人,实现愿留尽留全覆盖;所有学校都能做到每周5天、每天不低于2小时。这些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

    一区一策、一校一方案,课后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上海市梅园中学在课后服务中以“走班制”形式,为学生提供鼓乐、健美操等体验课程,学生根据兴趣报名,每学期轮换,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开发建设“校园微信课后服务智能平台”,学生每月在平台自主选课,生成“一生一表”。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由本校教师承担,94.1%的教师投入到课后服务中,展现了担当和作为。上海市教委鼓励区、校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调休、提供晚餐便利等人性化措施,并在财政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参与教师劳有所得。

    为丰富学校课后服务资源,上海不断盘活校内外资源,征集各类素质教育类课后服务在线课程。经专业评估,已有337家机构(单位)的985门艺术、体育、科技等课程(含活动)入围首批“上海市素质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资源”,面向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费开放。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需要强有力的支撑体系。教师资源不足,上海鼓励各区建立助教队伍,整合退休教师、志愿者和其他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作为课后服务补充力量。上海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也主动与区域内学校“手拉手”开展课后服务。初步统计,上海各区学校的课后服务共引入11414名退休教师、社会专业组织、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专业力量。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五育活动日”覆盖区域内中小学。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送课进校园”,每周向约5000人次学生提供100余门公益性课后服务课程。与“双减”前相比,课程设置增长50%以上。

    坚持立德树人,盘活、整合校内外资源,校社联动、馆校联动的“育人”大格局正在形成。上海年内还将推出“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以共享、开放、协同的新形态,联手校内外共同规范并探索面向青少年全面发展需求的课后服务优质教育供给。

    “双减”之下如何“增”、怎样“强”,能否创新手段、提升能力,将“双减”作为撬动基础教育变革的抓手,构筑全社会合力育人的“新生态圈”——挑战才刚刚开始。

    2021-12-17
  • 根治青少年网瘾需要标本兼治

    很难相信,在全民声讨山东临沂网瘾戒治中心5年之后,以教育、矫正为伪装,以残忍的体罚、虐待为手段,私自、非法“改造”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机构又一次死灰复燃。从媒体曝光的资料来看,截至今年已有近2000名学生报名去广西南宁群博励志教育学校“戒网瘾”,最小的只有8岁。



    是何种动机能够让父母下血本与机构共同戕害自己的亲生骨肉?答案很简单,是家长对孩子的“网瘾”束手无策,病急乱投医,因此才选择了不合适的方法和不合法的机构。这种以爱之名的逻辑,与十几年前的临沂网瘾戒治中心的恶性事件如出一辙,结果也是极其相似的事与愿违。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沉迷一直是困扰家长和青少年的一个难题。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作为精神类疾病列入即将在2022年实施的《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国际统计分类》,并对其作出较为严格的概念界定。但世界卫生组织并未能提出识别游戏成瘾或者网络沉迷的科学工具,至今也未能拿出针对游戏成瘾的有效治疗方案。换而言之,如何准确判断青少年网络沉迷和游戏成瘾的程度都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由于家长与子女的生活阅历和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父母很难完全理解网络时代的孩子们,双方对网络沉迷的判断大相径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一项涉及2万多名6至18岁青少年及其家长的调查发现,在使用相同心理量表的前提下,家长评价子女有网络沉迷倾向的比例超出青少年自评一倍以上。古人常言,知子莫若父,可是网络时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反而愈加深刻,网络和游戏成为引发家庭矛盾和代际冲突的导火索。

    对家长而言,孩子的网瘾是难以治愈的顽疾,重症须用猛药攻。殊不知,中医治病有王道和霸道之分,王道以平和药物缓和调养徐徐见效,霸道以虎狼之药强取速胜。自古以来医家大多标榜王道平和,原因在于虎狼之药一旦错用,后果极其严重。家长选择电击疗法和体罚虐待,都是用“猛药”来根除孩子的病症,反而欲速则不达,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身心伤害。

    对于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沉迷和游戏成瘾的问题,需要科学、客观看待。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范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网络平台的职责,明确提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应对青少年网络沉迷和游戏成瘾,要充分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不能操之过急,要用平和的“慢中医”疗法,治标又治本。“慢中医”疗法首先要做好望闻问切,加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尽快出台能够准确界定网络沉迷和游戏成瘾的医学标准和诊治方案。同时,加强网络沉迷和游戏成瘾的社会成因和家庭成因的调查研判。

    要注重应对方案的全面性和协同性。要在全社会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升父母和子女的网络素养,避免家长出现误解误判,给非法机构以可乘之机,预防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此外,家长和监护人要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交流、增进理解,避免代际冲突,加强留守儿童的社区监护,避免他们因缺少监管而沉迷网络。

    网络平台要严控青少年网络行为,尽量杜绝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游戏、短视频的可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私自、非法“矫正”青少年行为的学校和机构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能让使用电击疗法和体罚虐待的机构浑水摸鱼,并逐步建立治疗青少年网瘾的医疗体系。

    2021-12-16
  • 减肥训练营里的年轻人

    几个月前,28岁的郭鑫在公司的一次体检中被查出中到重度脂肪肝,面对自己超过250斤的体重和眼见身体健康已受到极大影响的现状,郭鑫下定决心:辞职、减肥。


    这是郭鑫第二次把减肥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他回忆,大学期间自己的体重也曾达到260斤,但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为了找工作,他通过近乎变态的节食和有氧训练,将自己的体重减到200斤。他也如愿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但工作之后,频繁的应酬、饮酒,加上毫无规律和缺乏运动的生活,体重开始反弹。两年时间里,郭鑫的体重又反弹到250斤。再度发福的身体,不仅拉响了健康的警报,也让郭鑫失去了一次极好的跳槽机会。当这次体检查出自己有中到重度脂肪肝之后,郭鑫觉得再也不能放任身材的走样,而根据自己以往的减肥经历,郭鑫认为,必须选择一个可以长效控制体重的减肥方式。再三考虑之后,他走进了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一家减重训练营。


    17岁的卢思聪正在读高三,按照计划,明年暑假之后,他将赴英国读大学。但是,300斤的体重使他无法满怀自信地憧憬未来的留学生活。减肥,摆在了卢思聪面前,他通过上网课保证自己的学业不被耽误,同时,他开始了在减重训练营的生活。


    据一家减重训练营总经理韦格格介绍,减重训练营的学员主要是年轻人,其中,17-25岁的年轻人占到所有学员的7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逐步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加之课业负担重、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儿童青少年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不足现象广泛存在,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经超过50%,6-17岁儿童青少年占比接近20%。


    随着年轻人体重超重的比例不断增高,加上升学、就业、结婚等需要,都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减肥大军的行列。


    可是,减肥之路并不好走,郭鑫、卢思聪都有过减肥经历,节食、有氧锻炼甚至是吃减肥药,都有立竿见影的减肥效果,但是一旦恢复饮食、停止锻炼和停药,体重又会很快反弹。郭鑫表示,考虑到自己以往的减肥经验,让他最终决定到减重训练营减肥。卢思聪也认为,多年的减肥经历告诉自己,学到科学的减肥方法,要比单纯的降体重更重要。


    年轻一代对减肥的追求,早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近几年,减重训练营逐渐受到年轻减肥人士的追捧。据韦格格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她所运营的减重训练营每个月的学员数量都在3000以上,公司的减重训练营也从最初仅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设有基地,到现在已经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


    不过,由于体重超重群体往往身体素质较差甚至伴有一些因肥胖引起的疾病,减重训练营对开办者的资质要求很高,否则,盲目的训练很容易造成学员在训练营发生人身伤害乃至出现生命受到威胁的意外。


    学员的安全、健康成为减重训练营的首要宗旨,郭鑫、卢思聪均表示,他们最为看重的是减肥过程中的安全。卢思聪还表示,自己从未吃过减肥药,就是担心减肥药对身体可能有负面伤害。安全减肥,实际上也是目前年轻一代减肥人士最为看重的一点。


    韦格格介绍,国内体育院校的专家、学者对科学、安全的减重早有研究并有成果,在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检测并针对性的安排运动训练方案、饮食方案,再加上帮助学员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科学减肥、长效控制体重完全可以做到。所以我们提倡的一个理念是,让学员在训练营掌握运动减肥、合理饮食、健康作息的方法,当他们走出训练营的那一刻,减重的道路才真正开始。


    相比起节食、有氧锻炼、吃减肥药等方式,参加减重训练营的花费较高,并且需要减肥人士有相对充裕的时间,通常一个训练周期需要一个月左右。但在卢思聪看来,“健康肯定比金钱重要,我花了这些钱,能让我体重降下来,而且不会反弹,又能保证我的身体健康,我觉得还是值的。”


    没有一个减肥人士希望自己永远与减肥为伴,总归希望自己在达成减肥目标后将身材保持下去,进入一个理想的生活、工作状态。郭鑫说,这次减肥之后,希望自己再也不会因为身材方面的问题影响到工作。

    2021-12-14
  • 科学家进校园,如何从“贵客”变“常客”

    这学期,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开发的“魅力有机化学”系列课程,在徐汇区四所中小学“圈粉”。于是,隔三差五就有学校找上门来,邀请团队去开课。面对不断冒出的新需求,所里有些无奈:“科学家进校园本就是挤出时间搞‘副业’,再扩大服务面,就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


    事实上,这并非一家科研机构的无奈。一方面,尽管不少科学家有投身科普的热情,但因科研任务繁重,能用于科普的精力有限,且因对中小学知识背景不熟、缺乏对课堂的掌控,有时也会一不小心讲得太深,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不少学校则为“如何找到对路的科学家来校开课”而烦恼。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科普课程进校园的需求激增。但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学校,都希望有社会第三方的助力,提供相关平台与服务,使优质科普资源最大限度得以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社会效益。


    时间有限,投身“副业”全靠兴趣与情怀


    相对于写一篇科普文章、做一次科普讲座或接受一次媒体采访,给中小学生上一门科普课程,需要科学家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目前主要靠科学家的兴趣和情怀。”“浦东新区未来科学之星培养计划”科学家进校园项目负责人赵颖在与科学家对接课程时,最常听到的回复就是,“我很想加入,可惜太忙了”。


    的确,科研是科学家的主业,没有一线前沿的创新,也就失去了高质量科普的源头活水。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是科学家的常态,再要从本就不多的业余时间中腾出精力开发科普课程,确实非常困难。


    为此,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想出了“众筹”的方法来开发科普课件:由所里课题组认领一节课的课件开发,再统一进行标准化。这种“化整为零”再“集腋成裘”的做法,正是为了分散每个课题组的负担。


    这学期,所里开发的“魅力有机化学”系列课程受到区内四所中小学生的追捧。然而,这份来自校园的认可又给团队带来了新的烦恼:按照每周一次的授课频率,有机所需要在本学年中抽调30多名研究生,携带相应课件、实验材料,按时前往学校上课。


    有机所科研管理处处长杨慧娜坦言,承担起这一任务“相当辛苦”。毕竟,研究生除了科研任务还有学习任务,可用来投入科普的时间并不多。面对新近找上门来的学校邀请,她只得婉拒。


    从前沿到课堂,知识固化需课件开发服务


    由于科学课程师资短缺,地处南汇的吴迅中学原本无力开设科技特色课程。继去年加入“未来科学之星”项目后,今年他们希望引入更多系列课程。该校副校长丁林华坦言,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阔视野很有帮助,学校愿意拿出更多课时。


    然而,要将前沿科学知识“固化”成课件并非易事。随着“双减”政策落地,面对学校课后服务产生的大量需求,课程由谁开发、谁来上课都成了科学家心中“甜蜜的烦恼”。华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娄维义认为,目前高校有不少科学家讲座进中学,但要把讲座内容转化成一堂课,还要迈过几道坎。比如,专家教授必须精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唯此才能定向激发学习兴趣。


    在杨慧娜看来,科学家若能够将前沿知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地化为科普文章或课程讲义,并设计出配套的简易演示实验,已属不易。至于课程的后续提升与推广,迫切需要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撑。


    目前,此类服务还相当匮乏。正是基于满足学校需求的考虑,浦东新区科协与浦东新区教育局、中科院上海高研院联手,推出“浦东新区未来科学之星培养计划”科学家进校园项目,其初衷就是希望搭建起一个科普教育创新联盟,整合多方资源,协调推动优质科普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不保证获奖”,科学探究课应摒弃功利主义


    专业高度加上人格魅力,科学家进入中小学课堂,常常被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带领学生在知名科创竞赛中“摘金夺银”,或者至少进入获奖榜单。


    作为国内太阳能领域的一流专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正新曾尝试在一所小学组织科普小队,让他们来自己的实验室做一些可再生能源的实验与观察。由于活动纯粹出于满足兴趣爱好,无法为孩子在科创比赛中加分,家长参与度有限,最终不了了之。


    而当同济大学环境学院与市十五中学找到刘正新,希望他将南极泰山站同款太阳能发电系统安装到校园,并进行能源科普课程改造时,他欣然应允。


    “这些社会实践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主动追求科学,而这才是科创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他认为,抛开功利主义,才能回归育人的本源,“科学家进课堂,本就不该以强化应试竞赛为目的,而是为孩子认识自然与社会,打开一扇窗。”

    2021-12-13
  • “双减”后,一辆校车的“田野”之旅

    层层叠叠的山野之间,一辆黄色校车正载着二十多个四年级的小朋友自由畅行。怀抱纸笔的“小乘客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高歌,仅用一个下午便高效“打卡”传统非遗扎染体验馆、肉羊养殖场、中药材“百草园”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串”起一场边走边学的“田野”之旅。





    渭州学校的校车行驶在田野之间。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渭州学校把校外社会实践作为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闲置校车,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串联起来。“‘田野’之旅意在鼓励学生手脚动起来、脑子活起来、思想热起来。”渭州学校校长郑国栋说。





    渭州学校的学生在陇西药圃园内参观中草药标本室。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动手”是“田野”之旅的第一步。在陇西县胡家大院扎染体验馆,孩子们按工作人员的指导将白手绢放进染缸,不一会儿,手绢上便绽放出形态各异的蓝花。初出茅庐的“小工匠”们将“成果”高高举过头顶:“亲手染出独一无二的手绢,让人觉得成就满满。”


    除了“动手”,还要“动脑”。在陇西县一家肉羊养殖场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技术人员抛出问题,“肉羊有哪些品种?”“平时吃什么饲料?”“将来要送到哪里去?”此起彼伏的“头脑风暴”,让整个羊舍成了情境化教学的天然课堂。


    “动心”是“田野”之旅的终极目标。在陇西药圃园的标本室里,孩子们趴在泡着黄芪、党参、银翘等药材的玻璃罐前若有所思。“中药有哪些作用?我们能为中药的发展做点什么?”透过玻璃,一个个探索发现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果不算解说时间,整个参观过程大约1个小时,基本上可以了解到本地中药材种类和特性以及种植药材的一些知识。”陇西药圃园农艺师张金文说,孩子们亲眼见到每个中药材标本,兴奋的情绪溢于言表,“这样的课堂一定会令孩子们记忆深刻。”





    校车上的学生们开心地向窗外打招呼。新华社记者王紫轩摄


    “‘田野’之旅是对课本的有效补充,在手、脑、心的有机联动中,孩子们能够充分释放潜能,学有所得。”渭州中学语文教师董亮亮说,实践让学习自由高效,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元的发展机会。


    1辆校车,31个座位,4000多名学生……“田野”之旅如何兼顾每一个人?一张贯穿整个学期、涵盖9个年级的劳技课程表给出了答案。课表上,渭州学校劳务技术处按各年级的实践申请统筹排课,保证了每年级4次、每人1次的学期实践安排。


    校车司机马晓君对孩子们的“校车情结”深有体会。“校车之旅是孩子们每学期最期待的事,一路上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增进了情谊。”28年驾龄的马晓君和带队老师们全程为学生保驾护航,是每一次“田野”之旅的安全后盾。





    渭州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在校车上一起“比心”。新华社记者王紫轩摄


    校车外面是世界,校车里面是研学,学习和田野实践完全结合起来,行在路上,乐在其中。郑国栋说,“我们将拓宽基地范围,鼓励学生自由组队、自主申报,将‘双减’进行到底。”

    2021-12-10
  • 2022年度“京考”考生须持48小时内核酸报告入场

    本报讯(记者解丽)昨日,市人事考评办公室发布通知,明确昨日起开始打印北京市各级机关2022年度公务员考试准考证。同时要求持本人首场考试前48小时内采样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方可进入考点。

    通知指出,准考证打印时间为12月8日9:00-12月12日18:00;打印网址:http://rsj.beijing.gov.cn/ywsite/bjpta/人事考试服务频道—打印准考证栏目。

    市人事考评办公室提示,由于各区考场资源不均衡,本次考试考场安排将全市统筹,请各位考生理解。请提前熟悉准考证上指定的考试地点,确认考点的准确位置和乘车路线。考试当天预留足够时间,确保至少考前60分钟到达考点,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前往。

    考生需认真阅读并签署《北京市各级机关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告知暨承诺书》,承诺已知悉告知事项、证明义务和防疫要求,自愿承担因不实承诺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考生打印准考证的同时也需打印疫情防控告知暨承诺书,承诺书在本人所考科目第一科考试时签字后上交。

    考生提前申领北京健康宝,查询自身健康状态。考试当天,考生必须带齐准考证、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经现场测量体温正常、北京健康宝为“未见异常”且持本人首场考试前48小时内采样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方可进入考点。核酸检测报告须为全国范围内具有新冠肺炎病毒检测资质的机构出具的纸质或电子报告,提供的报告上须准确显示采样时间,要精确到小时。

    为保证能够顺利参考,请考生提前预约核酸检测服务。参加公安专业科目考试的考生须提供12月9日14:00以后采样的核酸检测报告,其他考生须提供12月10日9:00以后采样的核酸检测报告。

    此外,考生在考点应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距离,身份核验时可短暂摘下口罩,积极配合考点工作人员做好防疫相关工作。

    据悉,2022年度北京市公务员笔试公共科目考试时间为12月12日。

    2021-12-09
  • 教育部: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在证书效用方面价值等同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进一步完善学位体系,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了《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工作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两种类型、不同特色、同等质量,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按学科门类授予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证书格式一致,但在学士学位授权、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特点,突出职业能力和素养,完善职业本科授予学士学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

    《意见》明确了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权、授予等的政策依据及工作范围,对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审批权限和申请基本条件及授予方式、基本程序、授予标准、授予类型、学士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提出了要求。在执行方面,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学士学位授权和授予管理办法》进行学士学位授权、授予、管理和质量监督;在证书效用方面,两者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意见》要求,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加强对本区域(系统)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统筹指导和质量监督工作;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建立学士学位管理和质量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确保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质量,不断提升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021-12-09

  • 首 页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