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特色是职业本科的灵魂

    “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一目标任务明确写入了两办去年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既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标志,也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的重要保障。

    笔者认为,这一目标任务抓住了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痛点、痒点和爽点。痛点主要指职业本科尚未面世,高职院校广泛渴望;痒点主要指高职院校普遍把职业本科当成美好追求,正在跃跃欲试;爽点主要指高职院校对职业本科翘首以盼,准备大展身手。

    然而,对于如何办好职业本科,业界众说纷纭。办学特色是办学质量的灵魂,没有职业本科的特色,就没有职业本科的质量。笔者就如何围绕“职业”二字办出职业本科的特色谈几点认识。

    首先,什么是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一定的国际视野,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工艺设计、技术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胜任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解决较复杂问题、进行较复杂操作,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就业面向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其典型追求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价值体现是用人单位欢迎、岗位忠诚度高、学生职业发展好。

    其次,什么是职业本科课程体系逻辑起点?应该是源于主要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需求,其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即在专业面向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中,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教育价值的,对于完成产品或服务项目起重要作用,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亦即,其课程体系不是源于学科化的知识体系构建而来,是根据职业岗位实实在在的需要分析构建而来。同时,注意教育的前瞻性要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方式、新服务方式等反映在课程体系的主要教学内容中。

    职业本科的课程体系应该展现出三大特色:一是强化三大素养:产业素养、数字素养、职业素养;二是构建两个体系,即智能贯通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和软硬高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三是做实三大图谱,专业与产业映射图、课程谱系地图,能力进阶图。

    因此,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链更应该对接行业产业链、技术创新链,人才培养模式上更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德技并修、协同育人。

    第三,职业本科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教师?一方面要有高等教育教师的一般共同特征,同时还要满足其自身特殊要求。一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情况;二是要热爱职业教育,懂得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特点进行教学,这就是所称的“双师型”教师。亦即,要求职业本科建立一支既有专家学者、又有能工巧匠,既能上讲台、又能下工厂,能教会做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第四,建立什么样的职业本科的评价标准?职业本科专业评价标准,既要满足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要体现满足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特征。作为职业本科教育,一方面,要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实施教育教学;另一方面,要面向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研究机构、毕业学生等进行广泛深入的专业调研,梳理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等等,然后校企合作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评价。职教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不是简单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结果性评价,而是过程的、综合的、增值的、发展的评价,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数字化的评价。

    职业教育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难发展历程,形成了居安思危、坚忍不拔、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文化。职业教育从边缘到中心,以成绩求地位,我们要有办好高质量职业本科的“文化自信”。(刘兰明作者系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指委主任)

    2022-01-24
  • 服务农村留守儿童 期待更多“雪中送炭”

    共青团中央日前印发《关于深化共青团“童心港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项目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再一次为全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擂响了高亢的战鼓声。


    共青团中央于2019年启动共青团“童心港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项目(以下简称“童心港湾”),开启了具体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工作部署、精准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切实履行共青团联系服务困难青少年职责任务的全新探索,项目实施两年多来,以“扎实推进、稳扎稳打、做实做优、提质扩规”为原则,积极推进共青团“童心港湾”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立足团的实际和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支持基层团组织在村级层面建立常态化工作阵地,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重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围绕亲情陪伴、情感关怀、自护教育、励志教育等开展常态化服务,助力基层团组织提升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区、市)100个县建设童心港湾,针对基层需求选聘、培训“童伴妈妈”,以诸多“雪中送炭”的工作,切实增强了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激发童心向党强大精神力量,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可谓成绩斐然,成效显著。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这次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全面实现项目创新升级,以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省(区、市)为重点建设1000个“童心港湾”项目点,同时推动共建项目、地方项目广泛覆盖。通过项目载体创新、服务内容优化、工作机制完善,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童心港湾”,逐步覆盖更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制度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创新动员机制和载体,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社会参与渠道更加多元化,公众参与面持续扩大;进一步推动项目创新,不断提升公益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了确保项目深化实施的目标实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聚焦共青团主责主业。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项目发展的根本保障,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大力领导支持,主动把“童心港湾”纳入共青团重要工作内容;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紧紧依靠共青团组织体系,把共青团组织动员能力转化为”童心港湾”的核心竞争力,加大融媒体宣传力度,推动“童心港湾”项目化、社会化、制度化,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必须坚持工作常态化,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把“童心港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长期任务抓实抓细,规范建设与管理,实现项目运行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注重工作实效,完善项目组织机制,努力实现项目开发、募资、执行、评价全链条标准化管理;必须坚持项目创新,提供高质量关爱服务。根据“童心港湾”项目发展实际,梳理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服务方式、项目载体,切实找对策、求实效、谋发展,努力打造共青团公益服务品牌。

    在项目的具体操作层面,要着力提升“童心港湾”管理服务水平,选好配好“童心港湾”的管理者和项目服务的提供者“童伴妈妈”,就近就便选聘更多合适女性担任,县级项目办要做好“童伴妈妈”的遴选和管理工作;要加强服务考评,将“童心港湾”纳入到各省(区、市)级团委年度工作考核,考评内容可由“童伴妈妈”自评、县级项目办考核、全国项目办云平台管理系统数据评估构成,包括“童心港湾”开放时间、与农村留守儿童谈心谈话情况、开展主题活动情况等与“童伴妈妈”直接相关的履职尽责情况;要细化服务流程,监督“童心港湾”建立安全管理、日常服务、活动开展、家访校访、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与民政、教育、公安、应急、消防、卫健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主动对接项目需求,努力把优势资源向项目倾斜;要强化专业培训,面向项目管理员和“童伴妈妈”定期组织开展工作业务培训,包括岗前服务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专项工作培训等。

    服务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我们期待更多“雪中送炭”。

    2022-01-19
  • 京考首批12234人进面试 调剂报名今日启动

    昨日,市公务员局发布2022年京考首批进面试名单,调剂职位也同步发布。据华图教育统计,共12234人进入首批面试名单。同时,共770个职位可进行调剂,需调剂2701人。

    市公务员局表示,调剂报名的原则和条件包括申请调剂的考生笔试成绩应当达到拟调剂职位的合格分数线;申请调剂的考生应当符合调剂职位规定的资格条件和要求;参加调剂的考生只能申请一个调剂职位;已进入首批面试人选名单的考生不得参加调剂。

    据华图教育统计,需调剂的人数中,2087人为普通职位;面向大学生士兵职位的431人;面向残疾人职位的30人;面向特殊职位的153人。

    从学历要求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的1575人,占到总数的58.3%。从职位层级上看,乡镇街道基层职位所需调剂人数最多,为1514人;市级机关职位所需调剂人数最少,为313人。从所属区域上看,除了市直之外,丰台区所需调剂人数最多,为453人;西城区次之,为198人;东城区、怀柔区、朝阳区等紧随其后。“考生们可根据这些数据,选择调剂职位进行报名。”华图教育相关公考专家表示。

    据悉,调剂报名采用网络报名方式进行,今日9:00至1月19日18:00,考生可通过报名时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通用平台,填报申请调剂的相关信息。考生可于1月19日18:00后打印《北京市各级机关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调剂报名表》。

    调剂资格审查时间为1月20日9:00至1月21日18:00。各市级招录机关、区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将于2022年1月20日根据调剂职位空缺名额,按照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电话通知调剂报名考生参加调剂资格审查,调剂报名考生因笔试成绩相同超出职位空缺名额时,同时进入调剂资格审查。

    调剂人选名单将于1月24日在北京市人事考试通用平台公布。面试时间为2月26至3月3日。(记者解丽)

    2022-01-18
  • 关注!北京19所中职学校今年新增35个专业

    近日,2022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增(撤销)专业备案名单正式公布。其中有19所学校新增35个专业,大部分新增专业聚焦信息化、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另外,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等5所学校撤销20个专业,包括服装设计与工艺、会展服务与管理、商务英语等。


    一起来看详细名单↓↓

    2022-01-17
  • 打造“测评俱乐部”,制定作业“健康码”……“双减”首个学期,这些学校花样真不少

    近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旨在着力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唯分数、唯升学”倾向,而打破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在高中,义务教育阶段也是“主战场”。

    自“双减”政策发布后,不少学校都在学生评价改革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这些探索看出了中小学以评价改革撬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决心。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的通知》,宁波市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打造‘测评俱乐部’”在内的10项案例为浙江省第二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

    打造全新评价系统

    学期即将结束,宁波市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的学生小周,望着自己通过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获得的“艺彩星”开心地笑了。马虹亚校长说,学校打造“测评俱乐部”,打破了“唯分数”的评价理念,开展综合性评价。学生在新的评价环境中既能提升学习素养,也能综合发展自身能力。“综合性评价以‘艺彩少年’评价制度为核心,测评学生的语言表达、生活常识、美术创意、思维想象、文体才艺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湖州市安吉县实验小学则将“魅力之星”系列评比作为激励机制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将学生学业评价分成“学科素养”和“学习品质”两个方面,评价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创新实践等七门学科。学校根据评价指标制作不同的卡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发放相对应的卡片进行奖励。卡片正面是项目、学科、指标,背面是二维码,家长可以扫码登录App查看评价结果。

    探索最佳课后服务

    “双减”后,课后服务项目成为学校丰富校园生活的一个很大突破口。

    杭州市临平区塘栖第三小学依托运河文化,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为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开设“水乡古韵”系列课程,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

    温州市上戍小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让中高年级“领袖小先生”走进温州种子种苗科研园、老鼠山遗址、蘑菇种植基地,还有轻工业园区的多家企业,之后“小孩子教小孩子”,让“领袖小先生”到各班分享自己的实践故事。

    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合理利用学校周围的鲁迅纪念馆等名人故居、历史人文景区,联合共建单位开设学生教育活动基地,拓展学生课后活动空间。

    确定作业衡量标准

    去年9月,省教育厅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少学校都实行了相应的作业管理机制,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制定作业“健康码”。

    从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三个层次中进行选择,每班均选出3人,共同作为班级的“作业负担风向标”。学校每周进行数据汇总,以“风向标”学生的日均值作为班级作业“健康码”的显示依据,符合标准的显示绿码,超出标准的显示红码,低于标准的则显示黄码。


    台州学院附属中学则搭建了一个智慧学习平台,创新作业分析系统。系统能自动收录存档错题、难题,形成一本“错题集”,学生也可自主选择疑难重点题目收藏,进行功课练习,巩固薄弱知识点。

    2022-01-14
  • 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再到2007年、2008年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一路走来,不断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发展“互联网+”教育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已经全面实现……让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上好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在成为现实。

    动态清零

    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数量

    教育公平实现新跨越

    “多亏了陈老师给我送来电脑,网课我一节也没落下,收获很大!”说起之前疫情防控期间的学习情况,河北省兴隆县蘑菇峪中学学生娅宏记忆犹新。

    娅宏家庭困难,一度想出去打工挣钱。了解情况后,老师陈秀华三番五次登门家访:“孩子上学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生活费。咱家里这种情况,还能得到县里的教育资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教育公平实现了新跨越。坚守控辍保学第一道防线,决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时的约60万人降至682人,其中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2021年以来,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2021年,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效展开,实现良好开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进一步常态化。推普工作成果巩固深化,“童语同音”计划完成师资培训1.6万人次。

    99%

    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落细落实

    “作业比以前少了,也更有趣了。”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尚宸说。少而精的作业背后,是老师们用心的作业设计:用“三级跳”的形式设计弹性作业,用“友情提示卡”区分作业难度,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让学习困难的孩子“吃得饱”,让学习不费力的孩子“动动脑”,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

    2021年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9个部门组成了“双减”工作的专门协调机制,已经出台了20多个配套的文件。随着“双减”政策在各地落细落实,校外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校内服务有效提升。

    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国14.3万所应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中,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根据教育部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的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的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99%以上的学校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98.7%的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保障学生的学业质量。

    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在12.8万个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超过40%;263个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近50%。

    100%

    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

    优质教育资源可实时共享

    在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召开的“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应用现场会上,一堂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课程正在进行。实验小学的杨惊艳老师带着大屏幕前的学生们,一起感受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汉字的魅力。在大屏幕的另一端,300多公里外的秦岭深处,安康市一所小学的学生通过网络直播也共上同一堂课,与实验小学的老师同学们一起了解中华汉字的悠久历史,欣赏各时期汉字的形态之美。

    借助信息化手段,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实时共享。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达到95.3%。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持续实施,整合开发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数字资源6948学时,与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科教材配套的资源达5000万条。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系统开发了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精品课程资源,并免费向农村学校输送资源。

    2022-01-12
  • 普通话普及率2025年达到85%

    本报北京1月10日电(记者闫伊乔)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升普及程度和质量,近日,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共同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和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普及的目标,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但仍然存在普及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16个省份的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5%,9个省份的低于80%(最低的不到50%)。此外,普及率较高地区也存在普及质量不高、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对此,《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出2025年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全面提升的工作目标。

    《实施方案》通过“三大行动”,分类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政策举措。聚焦民族地区实施推普攻坚行动,重点解决学前儿童、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4类重点人群的短板弱项问题;聚焦农村地区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提出推普在助力乡村教育、文化、产业、人才、组织振兴等5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聚焦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85%的省份和基础较好的城市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行动,统筹部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社会领域用语用字规范化、语言文字科技赋能、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等4个方面提升任务。

    关于《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的亮点和创新点,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开展民族地区推普攻坚行动上,以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准聚焦推普重点难点人群,集中力量、加大力度,确保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有大幅提高。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巩固推普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质量上,部署开展教师普通话水平和使用情况动态监测,将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内容;实施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提升计划;强调加强网络语言监管与引导;引领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通过加强语言智能技术研究、信息化资源及平台建设等,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效能提升;建设300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布局队伍建设;加强面向特殊人群、国家重大活动等的高质量语言服务保障。

    2022-01-11
  • 教育界别委员为双减“点穴”说轮岗

    作为“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北京大面积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被各界寄予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厚望。建议轮岗从“起始年级”开始、教师可兼职“走校”轮岗、采取“支援式”轮岗、为轮岗教师提供制度保障……


    在昨天刚刚开幕的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众多委员为大力、可持续推进“教师轮岗”出谋划策。

    谈轮岗时长建议从各学段“起始年级”开始

    去年8月,本市开始大规模推进教师轮岗政策,首批试点区为东城区和密云区。第二批试点在朝阳、海淀等区开展,下一步将向全市推广。“教师轮岗可以让老师们接触到不同特点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对老师自身学科修养的提高非常有利,能在实际教学中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来自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大兴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王宁表示,这样的制度安排对教师成长非常有利。但他提到,全市各区、各校实际情况不同,要制定符合区情、校情的教师轮岗方案。部分编制紧张的学校、学科可灵活安排轮岗教师人数。

    关于轮岗时间,来自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首师大附中党委书记、校长沈杰认为,教师轮岗的时间至少应该一年起。据她介绍,首师大附中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向集团内各分校外派教师,数量和比例早已超过北京市的教师轮岗要求。外派教师无论老、中、青,在分校无论是担任教师还是干部,外派时间都是至少一年起,有的已经在外派学校工作五六年之久。“教师轮岗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分享经验、促进教育公平,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外派要至少满一个完整的学年,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最好是一个完整的学段,这样对学生更有益处。”沈杰委员说。

    部分来自教学一线的委员也持同样观点。来自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第八十中学教研组长吴卫东委员说:“不同学校校情和学情各不相同,有的学校教师更倾向于管理,有的学校教师更倾向于对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不同的老师教不同的学生,适应期会比较长,如果轮岗,至少有一个教学周期,最好是从小学一年级、初一或者高一等起始年级开始轮岗。”

    谈轮岗形式教师可兼职“走校”轮岗

    除全职轮岗之外,在轮岗形式上,王宁还建议根据区情、校情多形式同步推进。比如,在全职轮岗的同时,可推出让教师兼职“走校”轮岗。一些编制紧张的学校和学科中,可探索教师兼职“走校”轮岗,也就是教师在本校正常上课的同时,可在下午3点半至5点半课后服务时段走进轮岗校对学生提供答疑辅导,同时每周固定时间深度参与轮岗校的日常教研和说课,“轮岗老师可通过线上线下参与轮岗校老师的教研,随时分享教研方案,针对个性问题,随时提出建议等,帮助轮岗校老师提升教学水平。在课后服务答疑时段,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拔高’、答疑,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王宁举例提道。王宁还提到,建议推动教师“支援式”轮岗,对于轮岗校教师紧缺的学科,可以定向派教师支援轮岗。

    对于集团校内的轮岗,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在提出的集体提案中建议,推进集团内干部教师线下轮岗与线上交流。促进集团校之间文化相融,相向轮岗。同时依托本市“互联网+基础教育”实验校建设,探索集团内双师课堂、融合课堂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和教育资源平台,促进集团的合作交流。

    谈教师保障轮岗教师绩效工资优劳优酬

    教师轮岗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长期轮岗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师的工资待遇、编制以及职级评定。“要在前期就为轮岗教师解除实际的后顾之忧,这才能事半功倍。”王宁说。

    他提到,在教师轮岗的过程中,建议不让轮岗教师的编制、人事关系、工资等跟着轮岗老师转到轮岗校中。不同学校的绩效工资不同,建议要按照原学校的绩效工资待遇向老师发放。此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轮岗教师一定评优评先的政策。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在集体提案中还强调,要完善轮岗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激励原则,科学核定人员薪酬。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教师在轮岗初期能更好适应新环境,王宁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轮岗教师一定时间的“过渡期”。如初期可先用一段时间让其跟岗听课,使其对学情、校情进行系统了解,“这个时间可以是一两周至一个月。”王宁说。

    “强校的老师到弱校也未必就如鱼得水。”来自教育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师大燕化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金英华为轮岗教师也提出了应该把握的几个原则,首先,在轮岗学校找准定位,不能颐指气使也不用束手束脚,要把自己的收获感建立在学生的收获感上。同时,要摆正心态,抱着学习和共研的态度开展工作。此外,要扬长补短,想清楚我有什么,能做什么,能给轮岗学校和学生带去什么,更要知晓自己的短处,明白在轮岗学校想学到什么。要欣然迎接,快乐享受轮岗的经历。

    2022-01-07
  • 春风化雨润无声 芬芳桃李最关情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国各地大力落实“双减”政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图为2021年8月9日,贵州贵阳南明区花果园第二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组装智能机器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1年见证了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步伐、新成就。这一年,我们大力加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这一年,我们大力保障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的权益,进一步调动他们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这一年,我们持续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年,我们大力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瞄准产业变革方向,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培养更多更优秀人才……让我们一起回望中国教育在2021年走过的非凡历程。

    规划纲要描绘新蓝图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1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其中就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进行了系统阐释和部署,这是根据中共中央相关建议制定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未来5年乃至到2035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愿景和实现路径。

    《纲要》在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部分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具体来说,《纲要》在以下五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

    2021年也是教育领域一些专项规划实施的重要时间起点。11月3日,教育部研究制定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印发实施,这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此为契机,现代法治的思想和理念将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更茁壮成长。12月14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推动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奋力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加强教育督导问责

    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是中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宏伟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路径,中国教育评价改革在2021年持续推进。在高等教育评价方面,教育部于1月21日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在义务教育评价方面,教育部等六部门于3月1日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育部于9月15日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在对地方政府教育评价方面,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7月16日印发了《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

    教育评价是教育督导的手段,教育督导可以强化教育执法监督,加强政府对教育宏观管理,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2021年,将“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和“五项管理”(即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督导作为“一号工程”,从监督角度不断发力、推动落实。十次督导,不如一次问责。长期以来,教育督导之所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问责跟不上。9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出台的教育督导问责文件《教育督导问责办法》付诸实施,这是开启“教育督导2.0”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对约谈整改、资源调整、组织处理等作出规定,有利于实现教育督导与教育执法、纪检监察的联动,通过明确问责主体,规范问责方式,建立以问题为中心、以整改为目的,以公开为“利剑”的督导问责流程,推动树立督导权威。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携手育人相得益彰

    “双减”入选多个机构评选的2021年中国热词榜,关注度之高可见一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存在的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负担过重,违背教育成长规律,培训机构无序扩张,冲击国家教育体系,培训乱象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等问题,有关方面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7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确立了“双减”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提出的目标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为此,《“双减”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等。

    教育部将“双减”作为2021年部党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将其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坚决把党中央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积极落实《“双减”意见》,发布了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其中包括《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等20余个配套文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出台了关于加强作业管理、考试管理、课后服务、暑假托管的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学校减负提质。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全面落实“双减”工作部署。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全国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深化考试招生改革

    阳光招考促进公平

    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好高校招生的公平正义,是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2021年,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备受关注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出台新举措。

    9月7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严格报考条件和资格审核、改进考试评价方式、提高文化成绩要求、完善招生录取机制、加大监督及违规查处力度等改革措施。其中多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比如,“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考生文化考试成绩全部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专业测试全部纳入全国统考,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组织实施,高校不再组织相关校考。”

    9月16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到2024年,基本建立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专业考试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该文件就改进专业考试方式、完善招生录取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机制等作出了系统性规定。此外,该文件明确表示,“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

    关注健康加强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

    推进“双减”,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的“减法”,与此同时,也要鼓励、帮助他们做好“加法”,增加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丰富体育锻炼的内容。为此,教育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在2021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了相关指引和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规范要求。

    6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联合下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就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保障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卫生环境建设等作出指引,其中明确要求学校“设立由学校领导、后勤、工会和食堂管理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营养与健康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

    8月2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直面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深化学校健康教育改革,夯实学校卫生条件保障,构建高质量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五部门要求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拓展健康教育渠道、保障食品营养健康、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等。

    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造就优秀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一支规模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2021年,中国教育继续贯彻上述理念,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保障其权益和发展利益的同时,把提高教书育人的职业能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启动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师计划”)、推进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培养高质量教师。印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规划部署“十四五”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工作。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双师素质。

    值得称道的是,在新时代中国教育各领域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及时补“短板”。2001年,相关部门大力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中小学银龄教师讲学计划和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迈向高水平。2021年9月,《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实验技术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加强科技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是,相关职称制度长期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此次出台的政策文件,将形成覆盖全面、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将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规范“公参民”学校

    营造更公平办学环境

    9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付诸实施,通过规范地方政府、公办学校参与办学的行为,营造更加公平的办学环境。比如,修订后的条例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除实施职业教育的公办学校外,其他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为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修订后的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

    鉴于“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公参民”)诱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落实上述新修订的条例要求,教育部等八部门于7月8日下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对“公参民”学校进行专项规范,严格界定了学校范围主要包括的三种类别,对公有教育资源使用、招生行为等均进行了规范。

    规范“公参民”学校工作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维护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缓解教育焦虑。相关政策既表现出目标的坚定性,也充分考虑到现实状况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审慎推进,一省一方案,理顺体制机制,实现平稳过渡”。

    送出职教政策礼包

    助力广大青年成才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2021年,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重要机遇,党和政府为广大职教工作者、职教学生等送来沉甸甸的政策大礼包。

    第一季度,三个职业教育重磅文件下发,分别是《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前两个文件在总结试点经验做法、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和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设置程序、设置指导与监督等作出了规定。比如,规定“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需有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后者是完成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全面修(制)订的成果,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2021年,全国高职专业点超过12万个,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

    第二、第三季度,中国职教领域各发生一件大事,即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发,从宏观角度谋划、部署中国职教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路径,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适应发展趋势潮流

    大力服务国家战略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这就要求中国教育进一步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围绕重要学科和创新方向,进行战略性布局。2021年,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中国教育继续求新求变。

    为破解芯片领域遭遇的“卡脖子”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1月中旬公布增设“交叉学科”为新的“学科门类”,并在该学科门类下设立两个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名列其中。

    此举旨在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数量和质量上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高端人才“瓶颈”。

    为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2.0。教育部从2019年到2021年布局建设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探索形成拔尖人才培养“中国方案”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之后,中国教育向乡村振兴目标挺进。4月30日,教育部等四部门下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要求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教育工作。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在此3天前,新修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以教育部令的形式公布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意见》开宗明义指出,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

    《意见》提出,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到2035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更全面、更充分,普通话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意见》规定,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推进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大力提升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全球有2500万人学习中文,4000万人次参加各类中文考试。为满足中文学习的国际需求,7月1日,中国首个面向外国中文学习者、全面描绘评价学习者中文语言技能和水平的规范标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付诸实施,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2-01-06
  • 2022年首次普高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今天开考

    今天,2022年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开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来自18个考区的7万名考生将走进106个考点参加考试。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考试所有考生进入考点时要测体温。考生进入考场时要查验准考证及本人身份证件,“两证”上的姓名和证件号码信息一致方可参加考试。根据安排,每考区设置了备用考点,每考点设置备用考场用于安排涉疫考生和考前发热、咳嗽等健康异常考生。考点考场按要求进行了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考试当天,考生要适当提前有序进入考点,考点内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距离,并接受体温检测。考生在进出考场时需进行严格手部消毒。考试结束后,考生要按监考员指令有序离场,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距离。考生进入考点需全程佩戴口罩,在接受身份验证时,要摘下口罩,确保身份验证。

    考生要按照准考证上标明的时间,携带准考证及本人身份证件,提早到达指定考点考场参加考试。本次考试成绩将于2022年1月21日10时发布。北京教育考试院提醒考生,为严肃考风考纪,考点配备金属探测器,对进入考场的考生进行检测,防止考生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参加考试。考点还会配备无线电信号屏蔽仪,对手机等通讯信号进行屏蔽。(记者武文娟)

    2022-01-05
  • 2021热词里的中国教育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年多项重大教育政策落地实施。日前,光明日报教育部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在10亿字词语料技术抓取基础上,遴选出“2021年度十大教育热词”。让我们从这些热词里,寻找发展高质量教育的难忘足迹。


    1【党史学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一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把握好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挖掘红色教育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教材投入使用,大力推进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等不断完善,引导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一声声响亮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到以张桂梅、吴蓉瑾、王红旭、刘永坦等“时代楷模”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竞相涌现,广大师生在新的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接续奋斗。

    专家点评

    用党的历史经验滋养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就必须用党的奋斗成就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用党的历史经验滋养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推动教育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有利于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发挥教育塑造未来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并且从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广大青少年理解他们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的一代人,成为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作者:韩震,系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2【双减】

    近些年,校外培训热加剧社会教育焦虑,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校外培训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规范。

    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并会同有关方面拟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标准和制度,同时对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作出部署。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97.3%的家长对双减后学校提质增效的变化表示满意。

    专家点评

    “双减”政策效应正显现

    各地贯彻落实部署,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出了“5+2”课后服务,使得“作业不离校、应考不操练、提质靠学校”成为新常态,学生校内作业负担显著减轻;另一方面,随着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总量的压减、培训时段的规范和收费价格的管治,广大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频次和强度随之明显减低,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也相应地回归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因而,“双减”政策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拥护和支持。

    随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当教育评价方式得以全面优化,广大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将获得有效纾解,教育生态及育人环境也必然会变得更加健康、和谐和可持续。

    (作者:董圣足,系上海教科院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

    3【华坪女高】

    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学。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被人们认识熟知,正是由于它的创办者“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华坪女高也正是张桂梅理想的承接——在这里,近2000名女孩圆梦大学,她坚信:我们女高的学生,会顶起一片天!

    2021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今天,以张桂梅、黄大年老师为代表的教师坚守三尺讲台,正在用爱心和智慧点亮更多学生的人生梦想,让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更好的自己。

    专家点评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行为示范

    今天的华坪女高,不仅是山区女生未来发展的梦工厂,还是“张桂梅式好校长”教育情怀的结晶体,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好教师群体教育智慧的集结地。让每位学生都能透过教育看到人生的希望,让每位学生即使在失意时也要懂得坚持,张桂梅校长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但却做到了教育承诺的这一切,这是张桂梅的教育魅力所在,也是每位教师的所求。

    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和未来,让一千八百多位孩子走出高山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这是华坪女高教师群体集体打造的教育丰碑,也正是一千七百多万人民教师脚踏实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行为示范。

    (作者:周彬,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院长)

    4【教育督导问责】

    2021年9月1日,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出台的《教育督导问责办法》(以下简称《问责办法》)开始实施,从制度上确立起了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问责办法》从“问谁的责”“谁来问责”“问什么责”“怎么问责”四个方面对教育督导问责作出了系统制度设计,实现了教育督导与教育执法、纪检监察的联动。

    专家点评

    让教育督导“长牙齿”

    十次督导,不如一次问责。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团和气”的倾向,督是督了,导也导了,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却久拖不决、屡改屡范。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问责的板子打下去,没人承担责任。

    教育督导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也是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问责办法》不是对原有问责工作的小修小补,而是将问责置于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中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设计,形成了一级督一级的问责模式,覆盖了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督导工作人员等对象,涵盖了法律法规党纪主要方面以及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主要内容,设计了不同问责对象的问责方式,列出了从重问责情形,切实提高了教育督导的责任层级,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作者:杨志成,系国家督学、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5【国家助学贷款】

    2021年9月,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8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2万元;全日制研究生则由不超过1.2万元提高至不超过1.6万元。《通知》还扩大了贷款使用范围,可用于弥补日常生活费。

    专家点评

    确保顺利入学、安心就学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到2020年底已累计发放助学贷款超3000亿元,共资助超过15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贷款最高额度多次调整,以本专科生额度为例,2002年是6000元,2014年是8000元,2021年调到1.2万元。疫情和自然灾害是这次额度调整的重要背景。

    国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教育部多次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到五个“确保”,保障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受洪涝灾害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安心就学。同时,随着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的逐渐健全,贷款的便利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原本助学贷款只能用来抵扣学费和住宿费,经《通知》调整后,抵扣完超出部分可弥补日常生活费。此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生源地或校园地贷款,已办理贷款学生也可享受新政策红利。

    (作者:秦冠英,系对外经贸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6【教育优质均衡】

    这一年,“好学区”不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铜墙铁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直指部分“公参民”学校掐尖招生、畸形“择校热”;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提升计划发布,幼儿园将更普惠廉价,县中“塌方”将得到遏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意见印发,优化布局、增强区域服务能力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96.8%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经过3到5年的努力,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

    专家点评

    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从基本普及、全面普及和免费、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从教育机会平等到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跨越的清晰路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内在要求,是建设高水平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关键举措,也是从根本上化解“择校热”、缓解教育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推动学校结对帮扶、集团化发展,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实行市域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实行教师县管校聘和教师校长流动,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向辖区内初中分配等等,是推动基本均衡的重要举措。在推动优质均衡的过程中,需要总结经验和不足,完善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打造政策升级版。各级政府都要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证教育资源投入,并适应城镇化新趋势,科学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为保证每一名适龄儿童接受平等优质义务教育的权利而不懈努力。

    (作者:王烽,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综合研究部主任)

    7【职教本科】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0月1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目前,正式设立的职教本科学校已有32所,招生规模3.8万人。人社部也明确提出,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专家点评

    引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本科教育,打破了长久以来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成为引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量。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职业本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给广大职业院校带来了奋进的新希望。相关学校要准确把握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科学制订本科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胜任教学、善于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高水平“双师型”团队,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持。

    (作者:王振洪,系浙江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8【科教融合育人】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会议强调,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点评

    科教融合体现时代呼唤

    科教融合之热是时代的反映,体现着培养时代新人和扎根大地办学的探索,折射着社会对大学的期盼。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创新是发展新动能,大学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科教融合成为大学重要的办学思想,教师在研究中培养学生,学生直接参与科技活动。大学模式开始变革,通过解决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区域产业需求等问题服务国家建设;教育理念开始变化,教学、科研、服务同频共振,按匹配差异形成大学自身特色。在解决问题中创新、在创新实践中育人成为常态,以问题为导向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大学与科研院所的融通频繁发生。大学优质丰富的学术资源正不断转化为育人优势,真正实现按发明创造规律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马陆亭,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9【艺体高考改革】

    2021年,艺体考试招生迎来重大改革:扩大省考国考范围、改变“重专业轻文化”倾向、保证招考公平公正成为改革的方向。9月,黑龙江、甘肃等7个省份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这意味着我国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至此,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

    专家点评

    以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改革历来承载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和公平公正为核心的价值追求。艺体高考内容形式特殊,考生人数年有百万之巨,其改革牵动百万家庭、千万家长的期盼,关系到高考改革的成败。

    通过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统考和减少校考、严格招生程序,着力解决少数学生文化成绩、艺体专业水平偏低,个别高校考试组织不规范、在校管理不严格等问题;通过完善评价机制,维护和增强统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人才全面发展。包括艺体招生改革在内的高考改革,尊重教育和考试发展规律,正稳步推进,从而提高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作者:胡向东,系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10【家庭教育促进法】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1年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从法律层面对家庭教育相关内容作出规定,使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这是我国首次为家庭教育专门立法,用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家庭教育地位,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实施。

    专家点评

    家庭教育走向法治化、规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养育子女有了更高的目标,也遇到了更多的困境。例如,教育内卷给家庭带来很大压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频出,网络使用、法治意识、生活方式、职业规划、品德教育、人格健全等一系列矛盾让很多家长束手无策。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化以及家庭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所以,家庭教育不再是家务事,而是从家事变成了国事。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党和国家积极主动地承担了家庭教育的国家责任,从各级政府到企事业单位,从群团组织到校外机构,都要在家庭教育领域履职履责、尽职尽责,这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之路。这一法律的出台,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大局出发,促进家庭教育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2022-01-04
  • 明年“双减”仍将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

    明年“双减”仍将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

    教育部将加大督办通报约谈问责力度推动“双减”取得新成效

    核心阅读: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明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比“双减”之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双减”,在2022年的教育督导中仍然稳居C位。

    “2022年,我们将继续把‘双减’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特别要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近日透露。

    而即将过去的2021年秋季学期,“双减”工作也被证明卓有成效。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明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比“双减”之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据学校直报平台,教育部收到了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的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反映对学校新学期的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家长再无作业

    最明显成效体现在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说,各地各校普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的校内公示制度,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据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这也是过去家长们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个学期得到了有效的根治。”吕玉刚说。

    同时,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制订了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在时间上,基本上实现“5+2”的全覆盖,也就是每周5天、每天2个小时,保证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能够和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相衔接,便于家长来接孩子。课后服务的项目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各地各校把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有效解决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据教育部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的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的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广大教师积极付出,有91.7%的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同时各地各校还选聘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也随之深化。各地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遍把落实“双减”工作的举措和成效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积极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减负提质并重

    为学生减负的“双减”,是否有可能将学生的学业水平“拉”下去,学业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无疑是令家长们最为疑惑和关注的问题。

    对此,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认为,“双减”减的其实是过重的和没必要的负担,根本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在遵循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高效学习,健康快乐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我们在学校里要求‘减负’和‘提质’并重。学校在教学的管理中,注重高效课堂、优化作业设计、加强考试管理,提升学业质量,让我们的学生‘吃饱’‘吃好’”,李志伟说。

    做好课后服务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认为,不仅要减负,还要提高质量,让孩子们在课内、课后都能够健康成长,让学校这个育人的主阵地,在学生成长中确实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打造高效课堂,确保学生学会、学足、学好。课后提供丰富的供给,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在提出课后供给过程中,也特别强调2个小时怎么去设计,怎么能够发挥好这2个小时的育人功能。具体分两个方面:一是做好作业辅导;二是让学生全面发展。”

    “虽然我们把它称为服务,但对于学校来讲,是把它做成课后课程。”李志伟补充说,我们集中优质资源,最大程度丰富学生选择,拓宽成长渠道。我们在提供课后课程的时候,还特别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比如说一个年级开展数学学科课后课程,全年级18个班打通学习,既有培优班,也有针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们提供的“提高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也把课后课程质量纳入学校评教评学的体系当中,每个月评一次。学生背对背地给学校老师打分,给我们聘请的校外机构老师打分,对于评价较低的老师,会通过谈话督促老师改进。

    三大问题待解

    那么,教师的负担是否会因此增加呢?吕玉刚坦言,“双减”工作实施以来,由于很多老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客观上确实给老师增加了一些新的负担,这是现实。“对老师的负担问题,从组织上、从我们教育部门,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要努力去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做到不要让老师的负担过重。当然,我们也要鼓励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继续发扬人民教师的崇高精神。”同时,要积极探索推行教师的弹性上下班制度。根据教学安排,学校要统筹好三点半前和三点半后老师的工作安排。

    不能否认的是,已有学校反映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还存在师资、场地、经费等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要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吕玉刚看来,需多措并举。首先是学校内部要挖掘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按照国家编制标准,把学校空缺的编制、空缺的老师要补齐、补到位。吕玉刚透露,教育部和中央编办已经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了文件。要依照国家中小学编制标准,以县为单位,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补充老师,由更多的老师来分担课后服务工作。再次,要系统调。即学校之间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统筹之下,调剂余缺,吸引一些、安排一些有能力的学校到一些薄弱学校去支持做好这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最后,外部请。积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经过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合作,面向社会可以遴选一批有志愿从事课后服务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包括体育、文艺和科普。

    在场地问题上,则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吕玉刚说,因为每个学校的办学空间、条件不一样,在安排课后服务的时候,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同时要统筹安排,充分挖掘利用好现有资源。比如不同时间段怎么统筹安排好。比如体育场馆比较缺,前一个小时可以安排一部分人,后一个小时再安排一部分人,把这些场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学校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还应该就近走出去。我们周边有很多社会资源非常有益,学生也愿意去,比如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普基地等。

    在经费问题上,中央已明确提出要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来保障课后服务经费,具体操作要由省里来执行,提出具体的办法,由省里去定相应标准。“也可以两条腿走路,既可以有财政补贴,也可以有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采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要按照规范的程序明确收费标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经费保障问题一定要解决。”吕玉刚呼吁,少数还没有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地方,要抓紧落实,教育部将加强督办。希望各地高度重视,解决好这个问题。(记者张维)

    2021-12-31

  • 首 页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