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阳市礼泉县教育系统三个“创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咸阳市礼泉县教育局把学习党史同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引导全县师生积极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推动用百年党史浸润心田、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力推进了系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创新学习模式,发挥头雁作用。礼泉县教育局结合工作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三带头”活动。支部书记带头上党课。全县教育系统45余名党组织书记发挥头雁作用,积极参加专题党课和党建工作相互交流活动,全年共讲授专题党课106节。党员教师带头讲党史。广大党员教师学党史、讲党史、做表率、当标杆。中小学的思政、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和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年级组、辅导员等800余名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岗位职责,推出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课程580余节。优秀学生代表带头颂党恩。广泛组织学生开展讲红色故事、主题演讲、红歌传唱、文艺展演、绘画、制作手抄报等传颂活动等各类经典传承活动140余场次。

    创新学习载体,丰富课堂内容。礼泉县教育局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基地、进头脑,鼓励各学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党史学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邀请党史学者专题讲座,在思政课中凸显党史,将党史学习教育的知识科学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和思政课教学230余节,激发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发挥学校学党史根据地作用。学校是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据地”,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年级学科组、名师工作室、团少队作用,利用周例会、主题班会、晨会等形式,开展爱国教育和时政教育,并积极邀请区域内36名“五老”志愿者教育优势等走进校园讲党史,打牢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基础,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创新项目建设,办好为民实事。礼泉县教育局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办实事、抓项目、促提升、开新局”建设作为推进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引擎,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采用“新建+改造+提升”的模式,计划投资9570万元,实施改厕、取暖、操场软化、餐厅改造、教学楼建设等五大类30余个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目前,全县21个农村学校“旱厕改造”项目、史德八一小学等学校的餐厅操场改造项目、实验初中等校的体育场软化改造项目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小学教学楼项目、第三幼儿园改扩建项目已完成基础工程;新建的礼泉一中、英才初中取暖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目前正在调试。(通讯员亚妮宝强俱进)

    2021-11-05
  • 王大中:“23岁半传奇”走出的核能大家

    自2003年卸任清华大学校长后,王大中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清华大学,一直流传着一段关于“23岁半传奇”的故事。


    1958年,23岁的王大中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作为骨干成员投身到屏蔽试验反应堆的建设中。当时,学校组建了一支由年轻教师和学生组成的队伍,平均年龄为23岁半。经过整整6年的努力,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于1964年成功启动,顺利达到临界运行。


    据了解,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核研院”)始建于1960年1月,俗称“200号”,这也是屏蔽试验反应堆最初在校内基建项目的编号。反应堆的建成,王大中是当之无愧的“元老”。


    17个供应系统,数千个机器零部件,几百台仪器设备,20万米管线,屏蔽试验反应堆的设计和建造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是一项异常艰难的任务。没有人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也没有人见过真正的反应堆是什么样子,这支队伍从做“马粪纸”工程模型开始,用几十台手摇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自力更生、咬牙拼搏。


    “当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也充分锻炼了我们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一次与清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王大中表示,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他更愿意将它称为一次“建堆建人”的历练。


    20世纪70到80年代,从三哩岛到切尔诺贝利事故,核能安全问题在国际社会备受瞩目。王大中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1985年,王大中主持低温核供热堆研发工作,1989年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建成并投入功率运行。这是世界上首座一体化壳式自然循环水冷堆,全球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


    随后,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始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它被誉为“不会熔毁的反应堆”——技术的研发。1992年,国务院批准立项在清华“200号”建设10MW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展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技术。2000年,世界首座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10MW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建成,2003年并网发电。至此,我国终于掌握了自主发展高温气冷堆的技术基础,在高温气冷堆这一先进核能技术上迈出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一大步。


    “核事故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对核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众最担心的是,核电到底安全不安全。”王大中曾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研究高温气冷堆,特别是研究模块式的高温气冷堆。这种具有固有安全性的反应堆在任何的事故情况下,反应堆都不会熔化,也不会造成大量放射性释放。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国际上对我们高温堆示范工程给予这么大的关注,因为它会给我们的核能应用带来一个新的境界。”


    从“建堆建人”到“建堆报国、建堆育人”,王大中在这之后完成了从科研工作者到教育者的身份转变。


    对于王大中的教育理念,他的女儿王奕表示,“爸爸经常鼓励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能听到他鼓励的话语,‘嗯,挺有潜力的’,想起来的时候心里感觉一闪一闪暖暖的。在成长的过程中,爸爸也特别在意培养我做事要有诚实认真的态度。”


    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石磊是王大中的学生,他表示,“我来到核研院攻读博士学位时,对核工程几乎一无所知,王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必须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不能纸上谈兵。这些都需要沉下心去,耐得住寂寞,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干不成大事的。”


    1994年,王大中履新清华大学校长一职,开始他历时10年的治校征程。为了适应这一全新的角色,他花了大半年时间积极调研各院系工作情况,并组团考察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此后,他逐渐明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方向与总部署。


    “清华是要沿着原来的方向走下去,还是转变为综合性大学,这是一道难题。”在任期间,王大中秉持着“发展工科优势,加速理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力争在生命科学和医学方面有所突破”的办学思路,带领全校完成了学科结构的调整,并重点发展了信息、生命科学、能源等一批新型学科群。


    进入21世纪后,与王大中一同成长的核研院,面临如何在价值多元的环境下避免大规模研究团队“裂变”为教授个人的自由探索、如何在世界核能发展遇到瓶颈的形势下坚持“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如何在引进技术获得关注的环境下坚持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等三大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王大中提出核研院需要着力跨越两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第二个台阶是实现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向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传承。


    2006年,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被列为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2008年,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2021年9月12日9点35分,山东石岛湾,随着反应堆控制棒逐步提出,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达到临界,机组正式进入“带核功率运行”状态,这意味着由清华大学与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研发建设的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走向正式启动运行。以王大中为代表的三代清华核能人、数百位科学家历时30余年,让我国在世界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大约2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一代核研院人高兴地宣布,我们成功地化解了三大挑战,实现了两个台阶的跨越。”在核研院建院60周年纪念大会上,王大中的学生、核研院院长张作义表示,在跨越第二个台阶方面,在王大中、吴宗鑫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言传身教下,年轻一代迅速成长起来,正在成为核研院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

    2021-11-04
  • 进博会“小叶子”走上成长大舞台

    上海40所高校的4746名“小叶子”、270名红十字会志愿者以及各相关单位的志愿者……每年进博会上,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的青年志愿者团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团上海市委的数据显示,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中,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15%,入党积极分子占23%,参加过往届进博会志愿服务的共471人,00后志愿者占81%。他们将服务于现场引导咨询、嘉宾联络接待、防疫健康宣传等九大类岗位。


    进博会上的“小叶子”只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他们除了服务进博会外,还曾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河南水灾等重大事件贡献过青春力量。不少人通过进博会志愿服务,开启了受益一生的公益之路。


    是“小叶子”,也是志愿服务达人


    从1152份报名表中筛选出132名“小叶子”,将近10:1的筛选比例,体现了东华大学“小叶子”报名的受欢迎程度。综合考察志愿服务动机、政治素质、心理抗压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内容,该校最终确定会期志愿者132人。记者注意到,他们中28%为党员、20%曾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我们还挑选了25人做‘小叶子’体验官,负责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讲好东华人的进博故事。”东华大学团委书记沈洁告诉记者,“小叶子”的“优质”绝不仅仅体现在一次进博会服务上,综合历届“小叶子”的整体表现来看,这些热衷志愿服务工作的学生也是学校育人的“优质成果”,“学业、就业,甚至就业后的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


    上海交通大学105名“小叶子”,几乎每名“小叶子”都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其中不乏辅导员、校园文化达人和学术达人。超过半数志愿者受过上马、半马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历练,还有10多名暑假刚刚结束花博会志愿服务的大型赛会“老手”。


    “二年级”小叶子、上海交通大学电院大四学生沈一鹤是校青志总队队长,也是该校花博会志愿服务队的领队。今年9月,他成为交大第二十四届研支团的一员,即将赴中西部地区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扶贫。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202班金欣芸曾积极参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志愿服务,是一名“党的诞生地”志愿者,如今她又成了一名“小叶子”。


    华理不仅有“小叶子”,还有“平方志愿者”。进博会期间,“平方志愿者”将为集中住宿的志愿者提供代取快递、无接触配送早餐等服务,为“小叶子”提供周到服务,确保志愿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志愿服务工作。


    进博会成国际化育人平台


    志愿达人、文体达人、学术达人,都聚集在进博会上。以上海交大的“小叶子”为例,其中包括了一大批校园文化活跃分子——徐思赟是上海市高校戏剧联盟主席、陈锡琳是校交响乐团打击乐声部负责人、鲁润泽是国旗护卫队队长、王翊涵是篮球协会主席。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志愿者更是有备而来。来自进博会外语翻译组的“小叶子”赵玉华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是对接公安局,配合各责任区民警针对不同展区需求提供外语翻译服务。“同组小伙伴的语言技能涵盖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10多个语种。”赵玉华说,上外志愿者的“最强功能”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要按照来宾的国籍进行归类,这样分发证件时会方便些。”国家会展中心内,来自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16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王萍在给新一届“小叶子”做岗前培训。王萍曾是首届进博会的优秀志愿者,如今她已成功入职国家会展中心。


    王萍的成功就业并非个例。参加过第三届进博会的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生邢仲玥也有类似经历。她告诉记者,披星戴月的志愿生活虽然辛苦,但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人,“志愿服务带给我不可多得的历练与体会。在大四面临实习岗位选择时,我决定来到国家会展中心,再续进博之缘。”


    志愿服务如今已成为上海师范大学的实践育人平台。进博会不仅是一场商业、科技和文化的盛会,对大学生而言,更是一个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磨炼意志品格的“国际化育人平台”。


    “一方面,进博会将提升和拓展志愿者服务社会、参与城市发展的高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参与这类活动也能推动学校建设。”上海师大团委相关负责人在培训会上鼓励“小叶子”抓住机遇,实现自我历练和成长,为今后就业找到方向。


    “大叶子”肩负更多使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进博会不仅是大学生“小叶子”的舞台,也是一群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志愿者的舞台。


    来自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的黄嘉禾已经是第四年担任进博会志愿者了,她是从银行总行、分行举办的青年外语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每年都负责为中外客商交易进行翻译。她称自己是一名幕后工作者,“我们扮演着畅通企业对话、促成招商合作、提供专业服务的角色,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提高合作签约机会。”她介绍,早在几个月前,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青年志愿者就已经处于“全面备战”的忙碌状态了。组织安排志愿者、联系参会企业客户、准备参会材料、提前前往场馆踩点、模拟会议过程等一系列工作都在井然有序地开展。


    今年进博会工行青年志愿者的总人数约为350人,主要负责会场外引导、内场会务、接引、展厅、交通等岗位,为进博会配套活动提供专业服务。近期,300多名工行青年志愿者都在青浦基地进行封闭式岗前培训。


    上海分行的王艺君将在进博会期间服务中欧企业家大会,熟练掌握外语的她已经提前研究了会议流程、时间、内容和场馆位置等,以备活动嘉宾前来咨询。


    配合磋商也是她的重要工作之一。工行志愿者负责展厅的主要“竞品”是扶贫产品,客商之间的磋商以线上为主。“我们要搭建中外双方客户沟通的桥梁,做好翻译工作,确保展商客商大型供需洽谈顺利,实现一对一对接签约。”王艺君说,促成一笔买卖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


    在进博会的会场外,拥有众多沪上知名乃至全球闻名景点的黄浦区,一群青年志愿者也在作着最后准备。黄浦区内有豫园、外滩、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等颇受欢迎的景区,是进博会期间外宾入住率最高的地区。黄浦全区设立了15个进博会志愿服务岗,上百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记者王烨捷)

    2021-11-04
  • 越来越多九零后、九五后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 “二十五岁被聘博导”折射了什么

    “别让我妈看见这条新闻”“这就是小说男主角吧”“为什么人和人的差距这么大”……近日,重庆大学一名新晋95后博士生导师引发关注。当事人冯磊于2021年1月进入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入职时年仅25岁。这是该校计算机学院有史以来首次为应届博士生提供博导岗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博导出现在公众视野。90后能否胜任博导之职?为何高校“后浪”一浪高过一浪?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重庆大学聘用25岁博导的做法并不新鲜,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引进有能力的青年学者。”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学斌说。


    记者梳理发现,像冯磊这样的年轻博导并非首例。2016年,时年26岁的刘明侦成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度引发热议;2018年,时年28岁的胡剑成为华东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19年7月,时年28岁的李琳成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90后甚至95后教授、博导不断涌现,日渐活跃在教学与科研的舞台,成为学术新星。


    通过分析这些90后教授的简历,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来自材料工程、基础医学等学科,也有部分来自计算机、农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对来说,主要集中在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较少,且他们大多发表了数量较多的学术论文,其中不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自然》《细胞》等顶尖期刊发表的论文。


    “理工科的创造力和活力需要年轻人,把他们评为导师也符合这类学科的发展规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说。同时他认为,和文科相比,理工类学术研究的衡量标准更加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年轻人更多展现自身的机会。


    多元评价助力年轻人挑大梁


    像冯磊这样的青年学者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个人的天赋与努力之外,更有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与科研机构通过年限资历、“帽子”顶数、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来进行人才评价,这样的评价机制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有能力的年轻学者由于“硬条件”限制,无法展现才能。


    近年来,“破五唯”成为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趋势。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应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总体方案》主要还是想转变评价观念。在教师评价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仅仅依靠单一标准判断,这也是当下高校教师评价的一个基本方向。”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不仅如此,在今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这为高校引进优秀青年教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李立国表示,当前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日益激烈,需要不拘一格举人才、“破五唯”选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大量年轻博导、教授的出现,属于正常现象。


    学术评价机制需更加科学


    这些年轻人能否胜任博士生导师的工作?关于这一点,不同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陶行知等人都在自己很年轻的时候就担任了学校的重要岗位。”储朝晖介绍,1917年,时年26岁的陶行知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同年,和陶行知同龄的胡适受聘北京大学教授。他认为,如果青年学者在自身从事的专业领域里有足够的能力,那么就应当获得指导博士生的机会。“博士生导师是一个工作岗位而非身份,没有必要把它泛化、标签化。”


    李立国则表示,以学术水平选拔博导可以理解,但这种方式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博士生导师除了要具有相应的学术水平之外,还需要其他经验,比如课程授课的经验、指导学生就业的经验等。“博导的定位是全方位的,要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它不能简单地和科研人员画等号。”


    “人都是需要不断成长的。”储朝晖建议,高校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年轻博导克服经验不足的问题,比如实行针对年轻博导的培养方案、开展博导间的交流活动等。


    李立国认为,想让年轻博导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良性的学术评价制度。“目前我们判断论文水平仅仅以刊物为依据,这也造成了部分领域的学术垄断。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把真正有创建性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筛选出来,让青年教师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元化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值得鼓励,不可能大家都遵从同一模式,关键是筛选程序要客观公正。”储朝晖说。

    2021-11-03
  • 家长用蔬菜水冲奶粉致宝宝中毒 冲奶粉”的讲究可不少

    小宝宝向来是家里最百般爱护的“掌上明珠”。然而有些“爱护”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近日,阅读量1.1亿的话题#家长用蔬菜水冲奶粉致婴儿中毒#上了微博热搜。据悉,由于家长害怕孩子喝奶粉会“上火”,所以用煮熟的蔬菜水冲奶粉给宝宝喝,结果竟导致婴儿亚硝酸盐中毒。为啥蔬菜水对小宝宝来说有如此“威力”?正确冲奶粉又有哪些需要注意?记者请教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护士长、国际认证泌乳顾问钱君。


    暗藏亚硝酸盐的“蔬菜水”


    对新生儿来说堪比“毒水”


    据报道,不久前在四川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连续接诊了两名中毒的新生儿患者,原因竟然是家长害怕孩子喝奶粉会“上火”,认为蔬菜水可以“清火”,结果导致婴儿亚硝酸盐中毒,全身呈青紫色,出现缺氧的情况。好在经过及时治疗,孩子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所谓“蔬菜水”,实际上就是将蔬菜用水煮熟之后剩下的水。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范志红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表示,在绿叶蔬菜、根茎类蔬菜中都天然含有较多的硝酸盐,但硝酸盐本身并没有毒性。然而,当这类蔬菜被煮熟后的蔬菜水或是榨成汁后,由于植物组织细胞被破坏,加上蔬菜水的酸碱度适合细菌繁殖,那么其中的一些细菌就会产生硝酸还原酶。因此,硝酸盐被还原成了亚硝酸盐,而过多的亚硝酸盐就产生了毒性。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蔬菜水”被放置又用来冲奶粉的做法,约等于把“焯”出来的盐溶液喂给孩子,相当危险。


    宝宝“上火”?


    配方奶粉不背锅


    除了蔬菜水这种“毒水”,新手爸妈还很容易被一些偏方、土方中的冲奶粉方法给忽悠,米汤冲奶粉就是其中之一。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因听信偏方“孩子有眼屎需要喝米汤降火”,厦门的新手爸爸让刚出生不足28天的孩子喝了一周的米汤泡奶粉。没想到,这让孩子出现了严重低钠血症,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


    记者了解到,和用“蔬菜水”“米汤”给宝宝冲奶粉的家长一样,其实不少父母都对配方奶是否会导致“上火”有所顾虑,有时甚至因为宝宝出现轻微便秘,就认为是奶粉导致的“上火”。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护士长、国际认证泌乳顾问钱君表示,喝奶粉的宝宝排便没有喝母乳的宝宝那么顺畅,除了因为早期母乳中含有配方奶不具备的“泻剂”成分外,主要还有与二者含有蛋白质成分也不同相关。早期母乳中蛋白质成分以乳清蛋白为主,配方奶是以酪蛋白为主。酪蛋白比起乳清蛋白相对来说要不容易消化,加上每个孩子对于这种蛋白质的适应程度不同,可能会出现大便偏干,但这并不是真的便秘。


    冲泡奶粉用煮沸后


    晾凉至70℃的水为宜


    “给宝宝冲个奶粉还不简单吗?”不难发现,很多人都对“冲奶粉”这个操作没有特别注意,但“冲奶粉”的讲究可不少。钱君告诉记者,婴儿、特别是新生儿的肠道没有发育成熟,肠壁薄,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一旦误食一些母乳以外的异体蛋白如牛乳蛋白、微生物等就很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甚至过敏反应或感染。而对于给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冲泡的配方奶其实无需特别使用纯净水或矿泉水,“家用自来水煮沸后晾凉至70℃左右去冲泡奶粉是比较好的。”同时,专家提醒,在冲泡时务必按照配方奶上的冲调比例进行冲泡,太稠或太稀都不利于宝宝的吸收。


    “给孩子冲泡的配方奶一定要现配现用,冲泡后最好在2小时内就喂完,剩下的也不建议放冰箱。”据悉,现在不少家长都有用温奶器给宝宝加热奶的习惯,但钱君表示,在使用温奶器时,加热时间太长容易促使细菌的滋生。钱君呼吁,一旦家长在带养孩子过程中感到焦虑或烦恼时,都应尽早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一些流传或者网传的偏方通常并无大帮助,搞不好还会产生危害。”

    2021-11-02
  • 父母的支持,是帮孩子赶走抑郁“良药”

    目前我国儿童抑郁症发病率在0.4%到2.5%之间,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随着年龄增长女孩抑郁比例明显提高,男女占比约为1:2。这是《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公布的最新数据。而在今年10月份公布的首次“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这些都是儿童青少年中流行率最高的精神障碍。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也表明,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据最新流调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方面的问题诊治率只有10%左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表示,“此次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一个最大成绩是能够唤起社会公众的认识,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有一个高度重视。如果我们对于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知识的知晓率到了80%,那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二成抑郁孩子有身体不适或非器质性疼痛,抑郁症“躯体化症状”常被忽视


    孩子本该快乐无忧,为什么小小年纪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郑毅指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人们忽视了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


    而研究表明,除了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障碍、亲子冲突等主要原因,遗传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心理创伤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这些“非典型”因素较为隐蔽,更需要家庭和社会高度重视。比如人在心理压力过大或情绪痛苦的情况下,会出现非器质性身体疼痛如头颈部钝痛、胸闷气短、不典型面痛、慢性腰背酸痛等,在医学上称作“躯体化症状”。国外有研究发现,就诊于儿童心理门诊20%的儿童有功能性躯体症状,这常常是青少年焦虑抑郁症的早期表现,但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


    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主任李韵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最常见躯体症状之一首先是睡眠障碍,存在抑郁倾向的孩子大部分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精力减退、课堂效率下降等。二是食欲不振,孩子突然对以前爱吃的东西不感兴趣,或进一步出现厌食、拒绝食物、进食呕吐等现象。三是出现疲劳、心悸、头痛、胃疼、腹泻等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呈现食欲降低症状,食欲暴增也可能是抑郁发病的表现,家长要注意观察。”李韵提醒说,出现非器质性身体疼痛不可小视,应及时就医,缓解心理障碍,才能恢复健康肌体。


    “很多家长并不会把孩子在身体方面的异常与抑郁症挂上钩,只是把孩子不吃饭、发脾气看作是闹情绪、任性的表现,往往等到孩子出现明显极端行为后才进行干预。其实有很多在孩子身上出现的早期躯体不适信号,都提示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家长们多留心观察。”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强调说。


    抑郁症可造成孩子整体健康状态明显下降,但是否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呢?“从临床上看,这种情况比较少见,除非这个抑郁情绪来源于孩子遭受的一个创伤或应急事件,比如遭到体罚、恐吓、性侵等严重侵害行为。”李韵解释说,这些伤害可能引发孩子免疫系统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孩子易受到感染生病等。


    “抑郁症所带来的进食障碍,会导致孩子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但这是抑郁症的众多表现之一,并不是必然结果,有的孩子也会因抑郁而发胖。”宋崇升表示,抑郁症一般不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育,但在治疗期间,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食欲,不要一味强迫其吃饭,应以“调节孩子”情绪为主要任务,倾听孩子诉求,及时与医生沟通。


    遗传、童年创伤、“早熟”等均可诱发或加重儿童青少年抑郁


    “如果两系三代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病史,孩子患病不可忽视遗传因素。患有抑郁症的一级亲属中,遗传比例高达40%。”李韵介绍,抑郁症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就越高。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患抑郁症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到四倍,并表现为发病低龄化、病情较重等特点。如果父母一方患有抑郁症,子女患病概率在10%~13%左右,堂兄弟姐妹(二级亲属)的患病风险在2.5%。


    另外,创伤性事件也是诱发抑郁的重要潜在因素。据《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刊文显示,童年创伤占抑郁风险归因54%,约46%的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期经历过严重创伤,且童年创伤增加自伤、自杀和攻击等行为发生的风险。


    宋崇升强调,父母离异、家庭暴力、过度控制以及忽视、留守等伤害对孩子影响深远,会诱发敏感个体患病或加重抑郁程度,可能造成早发性、难治愈性的抑郁。“很多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部分原因就是遭受来自父母有意或无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因为儿童不具备成熟的处理和应对创伤的能力,无法有效化解恐惧、痛苦等负面情感记忆,一旦形成心理创伤,残余影响会延续到成年,形成潜在的精神疾病因素。”宋崇升说。


    北京回龙观医院抑郁症病房主任陈林向记者介绍,青少年患心理疾病也有其共性,“早熟”可能是患病的易感因素之一。“他们可能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如互联网等),有了很多不属于这个年龄应该了解的一些东西。我们总说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但是早熟的孩子会从一些无意之举就能看到一些、读懂来自父母这方面的压力。还有比如说他属于一个父母关系不良或离婚单亲这样的家庭,经常体验不到父母亲情;或者说他在学校经常遭同学欺负,没有什么朋友,人际关系不良,这些孩子都是重要的易感个体。”陈林说。


    治疗孩子抑郁不能仅依赖药物,家长的理解和帮助更重要


    青少年该如何预防心理疾病?陈林表示,青少年对自身认知不成熟,家长应了解和重视心理疾病,日常可通过心理自评量表及时判断孩子的心理状态。推荐3个(心理自评量表),一个是9个条目的患者健康问卷(评估抑郁)“PHQ-9”,还有一个评估焦虑的“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再加上一个睡眠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要及时带他去找专业医生做心理评估。


    在临床上,一部分家长过分依赖药物治疗,认为药物对孩子抑郁的好转有主导作用。那么,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是否需要药物治疗?药物对其成长发育是否有副作用?


    李韵指出,人体大脑神经递质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调节情绪和行为的作用,当这些化学物质浓度降低,不足以维持我们“本该高兴、本应充满活力、正常思维能力”的水平,人就如按下“暂缓键”,对外界刺激提不起兴趣,进而引发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偏差。而药物的最大作用在于提升控制情绪类化学物质的浓度,增加大脑中的“快乐递质”,帮助孩子优先解决睡眠障碍和情绪失控。而且现在药物不良反应普遍比较轻微,常见为乏力、反胃、嗜睡、头晕头痛等,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和智力发育。研究表明,轻中度抑郁最好维持药物治疗6~9个月以上,服药应遵循“长期服用,缓慢减量,遵医嘱调整药物品种”的原则。


    李韵特别提醒,药物只是起到一定作用,家长不能寄希望于药物从根本上“治愈”抑郁症,且目前8岁以下儿童也不建议接受药物治疗。治疗关键在于改善孩子周遭的客观环境,例如融洽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更多的良好互动等,再遵循医生的相关指导,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宋崇升指出,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家长质疑、批评或贬低孩子的办法都不可取。“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由于儿童青少年尚处于大脑发育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情绪易波动,遇事应对方式还相对幼稚,面对心理障碍时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和引导,很容易失去应对的勇气和信心。”宋崇升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最佳方式。当发现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痛苦,肯定孩子为摆脱不良情绪所做的努力,并帮助孩子寻找情绪背后的原因,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2021-11-02
  • “双减”百日:学生说周末很开心 学习变成自己的事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公开发布。


    今年秋季开学以来,教育“双减”一直是热门话题。开学两个月了,孩子们对于“双减”有何感受?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否得到缓解?学校怎样利用课堂和课后辅导时间提升教学质量?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如今怎么样?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探访重庆市中小学、培训机构,采访学生、家长、老师和专家,感受教育“双减”落地带来的变化。


    校内


    ○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时间,周末基本没有作业,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家长: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的学习压力减轻很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老师:与家长真诚沟通,宣讲双减的意义,提高工作质量,希望让家长和学生看到效果


    作业减少、培训班取消、业余时间增加……教育“双减”后,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发生“巨变”。面对新的学习状态,不同学龄段的学生有怎样的感受?家长们买账吗?今天,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校园,听听学生、家长、老师都有些什么想说的。


    孩子眼中的“双减”:就是很开心


    新学期,两江新区礼嘉实验小学开展“书包不回家”,全校学生除周五外,周一到周四均不背书包回家。学校通过开展精心作业辅导、个性社团组建、精品课程选修三大举措,以期达到“减少一个书包,增加一个书架,增加一项锻炼,增加一门兴趣,增加一次陪伴”的效果。


    两个月过去了,记者在礼嘉实验小学随机采访几名学生,听听他们眼中的教育“双减”,到底是什么。


    对于8岁的夏影桐来说,“双减”就是“作业少了,周末也不用补课了。”过去,夏影桐的周末都是安排得满满当当,周六一天有三门课:英语、舞蹈和声乐,周日上下午,各有一门数学和语文。而从今年9月份开始,夏影桐欣喜地感受到明显的变化:周末再没有语数外的培训,周末练练艺术体操和声乐,还可以有自己安排的休息时间。


    “学校的作业基本上周五就完成了,周六上午,我就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附近的公园或者游乐园玩玩。”3年级2班的赵威廉眼中的“双减”,就是“很开心,平时有更多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比如骑车。”


    虽然亲身经历两个月的教育“双减”,7岁的程麒涵其实还有些懵懂,可现在在学校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让她很开心。不仅如此,回家之后,她还能带着妹妹,一起玩自己想出来的各种好玩的小游戏,爸爸妈妈也会陪着姐妹俩玩拼图或乐高。


    孩子回到家没有作业,面对这样的变化,肖雅心的家长坦言,一开始也难免有些担忧。不过很快,肖爸爸看到,作业量虽然减少了,但孩子的注意力却更加专注了,作业完成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孩子有了更多时间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肖爸爸说,学习之余,肖雅心不仅可以练琴、下国际象棋,做自己喜欢的事,更重要的是,她有了更多时间可以跟家人在一起享受快乐时光。“一家人相处的时间变多,家庭关系也会变得更融洽。”


    “双减”收获:半个月制作出校园立体模型


    教育“双减”以来,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六年级7班的李禹铮展现出超强的动手能力,让妈妈吴成琳很是惊喜。最近,他花了半个月时间,和同学一起设计制作出了校园立体模型。“他以前做手工比较笨拙、动手能力比较差,没想到他竟然自己设计做出来了,还做得不错。”吴成琳开心地说。


    “制作校园模型”是半个月前数学老师刘凤在班级特色课上布置的一项任务。原来,每周一是学校的无作业日,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给班里的孩子们开展特色活动。当天的活动课上,刘老师让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制作出整个学校的校园立体模型,并附上对学校的介绍,作为礼物送给明年入学的新生。


    小城在渝中区某中学读初二,从小学开始,父母就给他报了多个学科辅导班,一直以来,他的成绩也还算稳定,在班级能进到前十名。


    进入初二,正是初中阶段关键的一年,刚好碰到教育“双减”,父母虽然把小城的辅导班都退掉了,但心里多少有些打鼓。直到近几次测试成绩出炉,告别了辅导班的小城,依然没有让父母失望。“我们特地跟小城聊了聊,其实,他自己也知道现在的学习任务重,不能掉以轻心。所以,辅导班停掉之后,他反而有更多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安排,感觉不像以前那样被赶着学。学习态度也比以前积极多了。”


    现在,小城父母觉得,学习上张弛有度或许才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关键,他们也会逐渐放手,让孩子尝试着安排自己的所有空闲时间,家长在一旁“补缺”就好了。



    家长:我们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


    小朱在沙坪坝某小学读5年级,从小学习舞蹈,教育“双减”之后,朱妈妈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的学习压力减轻很多,每天的睡眠时间,也增加1个小时左右。


    “说实话,他们学校的课业是比较紧张的。”朱妈妈说,以前,小朱每天带回家的作业不少,如果加上舞蹈练习时间,每天平均上床时间都超过22:00,有时候还会延迟到23:00左右。临近期末的时候,每天还要做1—2张卷子,睡觉时间更晚,不得已,只能压缩舞蹈练习的时间。“作为家长,其实我们也挺心疼小孩,从孩子生长的角度来说,我们也知道,这个作息时间很不科学。但又有什么办法?”


    小朱很喜欢跳舞,但当她的兴趣爱好与学校的课业发生矛盾的时候,只能选择牺牲掉自己的爱好。


    “现在好了,教育‘双减’之后,学校作业明显减少,每天练功的时间增加,孩子可自由支配时间多了,而且9点半左右就能上床睡觉。”与此同时,小朱的校外课程减少,告别了以前一周7天随时都在上课的情形。


    朱妈妈说,教育“双减”让教育回归本质,这是对家庭和孩子有好处的事,坚信这一点,才能家庭和睦,孩子未来健康幸福。双减是让每个家庭和孩子走适合自己的路,获得真正的幸福。


    “双减后,学生轻松了,家长放心了!”这是新学期开学两个月来,家住沙坪坝区联芳花园的章霞最大的感受。


    章霞的儿子陈珈宏是沙坪坝区联芳小学三年级3班的学生,她说,以往,儿子每天放学回家要做一个小时左右的作业,双减之后,作业都在学校完成了,回家主要是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课外阅读,轻松了不少。


    同样感到轻松的还有章霞。“以往我每天也急急忙忙赶着下班,要回家辅导、管他的作业,现在他的作业都在学校完成,还有老师检查,我完全不担心了。”双减之后,她果断地把儿子的校外培训班都停了。“现在学校的延时服务开设了跆拳道社团,他自己很喜欢就报名参加了,不仅培养了兴趣,还锻炼了孩子体质。”


    章霞坦言,自从减掉了周末的培训班,一家人的节假日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周末两天基本上都是带出去玩,这段时间去了璧山儿童公园、长寿湖、渝北亲戚家,过得非常充实,也很有意义。”


    “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侯女士的孩子读三年级,秉持着这一个理念,侯女士从未给孩子报过校外的学科培训班,一直以来,每天晚上9点,孩子准时上床睡觉。“我更希望孩子可以在分数之外,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热爱的事情。”


    教育“双减”之后,孩子的学科作业基本都在学校完成,每天回家除了练习扬琴,还要练字、阅读,但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愉快玩耍。”但这种没有作业的状态,也让侯女士有一些迷茫,“孩子的未来会不会变成‘开盲盒’?现在不让排名,不能客观的知道孩子的水平和升学的实力。有时候,我还是有点迷茫和焦虑——不知道孩子选择的、我们选择的对不对。”


    还好,学校会在每周五,让孩子把作业和课本带回家,老师也会跟家长一对一交流孩子本周的学习作业情况。这让迷茫中的侯女士,感觉到了稍许的一些安心。


    学校:加强家校沟通


    孩子们的作业减少,甚至连书包都不用带回家,家长们从一开始的焦虑,到慢慢接受,这个过程,其实也考验着家校沟通的效率和智慧。


    两江新区星湖学校校长张先彬表示,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家校联系群、座谈、大屏宣传等形式,与家长真诚沟通,宣讲双减的意义。同时,老师也加强和家长、学生的联系,进行现场家访或电话家访,消除家长的焦虑。


    向课堂要质量是教育“双减”的内核。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提高工作质量,希望让家长和学生看到效果。


    礼嘉实验小学校长江均斌表示,根据调查,学校实施“书包不回家”两月以来,家长的满意率达到94.7%,在学校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家校共育手册》,孩子们每天在“我的学习轨迹”上记录下当天的作业,并通过星星数量进行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孩子在家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家长们一看指南就能一目了然,而且操作性很强。


    江均斌说,我们不能短视,只顾眼前;孩子也不是纸片人,只有成绩一个维度,其他方面,例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兴趣爱好、求知欲、好奇心、对生活的热情、对美的感知等等皆不可轻视。


    小学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不太多、太难,不必要太看重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品格形成和习惯养成。孩子爱上读书学习,形成优良品格,养成良好习惯,就不用犯愁成绩上不去,而且今后的学习更具潜力。

    2021-11-02
  • 政策落地 稳岗有底 今年以来就业形势好于预期

    人社部近日公布,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47万人,增幅为16%。今年以来,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好于预期,三季度恢复态势更加积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释放就业活力,各地出台了哪些政策?对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有哪些保障?今日起,本版推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帮扶资金精准返还


    助力企业稳定就业


    “8月份刚到,人社局就把去年返还的39万余元失业保险费打到了企业账户上,甚至不用我们提交申请材料,真是方便又贴心。”辽宁省沈阳市黎明航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于金红说。这个有着540多名员工的企业,受疫情影响,曾一度订单减少,然而企业没有解聘1名职工,政府的帮扶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


    公司用稳岗补贴的资金聘请专业技术团队,举办了20多期培训班。“公司聘请的专业团队,教授我们数字机床的手动快速编程方法,学会之后我又调换了新岗位,工资提高了不少。”黎明航空零部件公司工人吴哲告诉记者。


    “接下来,我们准备继续用返还的资金给职工缴纳社保,发放生活补贴,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于金红介绍。


    “我身边的不少企业,都是在收到返还金后,才知道有这样的帮扶政策。人社部门千方百计为企业着想,让我们感受到营商环境的变化。”沈阳继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王丽阳说。


    “以前返还失业保险费,都需要企业主动申请,可很多中小企业不知道这项优惠,容易错过。”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处长孙常涛说。如今,沈阳市推出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直返”政策,返还金额依据征缴机构提供的上年度缴费记录确定。沈阳市人社局通过大数据系统与市财政局、发改委、经信局、税务局等单位,对企业的裁员率、纳税情况,以及是否符合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等进行核查和比对,进而筛查出符合失业保险相关稳岗返还条件的参保企业,直接将资金拨付到企业账户中,打造“不见面、免申请、秒返还”全新工作模式。


    “返还金额根据企业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金额确定,大型企业按照80%比例返还,中小微企业按照100%返还。”孙常涛介绍。


    今年,沈阳市又首次将全市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经济组织,也纳入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范围,受益企业和单位比去年多出5000户以上。


    专项补贴以工代训


    鼓励企业扩大用工


    高文硕屏气凝神,紧盯设备视教器,熟练地输入一串代码,按下控制方向的按钮,机器人臂开始滑动,臂上携带的电焊枪在汽车框架尾部由左及右焊下15个点,分毫不差……


    “21秒,达标!”计时员按下手中秒表,高文硕长舒一口气。


    在吉林省长春市施耐利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的调试车间,22岁的高文硕已边学边干了13个月。从电气基础到电气安装,再到机器人调试和操作系统调试,如今,他已经通过公司的层层考核,成了一名机器人调试工程师。


    “长春作为老工业基地,对产业工人的用工需求一直很大。”长春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杨彬介绍,2020年以来,长春市把“以工代训”作为援企业、稳岗位、扩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抓手,促进好政策发挥大作用。


    高文硕正是“以工代训”的受益者。去年7月,从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曾对择业前景缺少信心——自己学的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学得不深、不透,学历也没竞争力。无意间,从小喜欢机器人的高文硕看到了施耐利公司的招聘启事,便决定试一试。


    “可以边干边学,实习期也有工资,只要踏实肯干,成长会很快!”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杨冬梅的一席话让高文硕吃下定心丸。杨冬梅介绍,施耐利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设备的调试与安装,目前,不少企业非常重视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这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用工需求陡增。但合作企业回款周期较长,使得公司进一步发展遇到瓶颈。


    “‘以工代训’政策对我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杨冬梅说,国家出台这项政策以来,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多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政策宣讲、解读,并帮助公司申请指标,保障补贴及时到位。


    “拿高文硕为例,他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实习期每月可享受1780元的‘以工代训’专项补贴。”杨冬梅说,公司会配套一部分工资,而且包吃包住,今年预计有30人将享受这项政策带来的福利。


    截至目前,长春市共发放“以工代训”补贴资金2.4亿元,惠及企业622家,稳定企业职工11万人。其中,共开发高校毕业生“以工代训”岗位1873个,发放补贴1425万余元。


    “转正后,每月工资到手4000多元,按照公司的培养计划,只要好好干,5年后有望突破8000元。”高文硕对未来充满希望。


    政府帮忙牵线搭桥


    创造稳定就业环境


    像往年一样,家住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经济开发区的李再桃,原计划今年年初动身,继续到广东打工。行李都打包好了,结果没走成。


    “受疫情影响,厂子暂时不让去,至于等到啥时候,谁也没个准信儿!”在外漂泊十几年,李再桃第一次遇到这种事,心里很着急,“一个月少挣五六千,谁能耗得起?”


    没想到的是,当地公司找上门来了。


    “前不久,刚开新厂,招了100名工人,还是不能满足订单需求。”王再华介绍,2018年11月,他们在思南成立贵州新丝南服饰织造有限公司,自己担任生产总监。自从到这里扎根,他发现公司产能迟迟上不去,根本原因还是缺人手。


    “有困难,找政府,还没等开口,干部就主动上门服务了。”王再华说。


    “之前服饰主要出口国外。受到疫情影响,海外订单减少近三成,但在政府牵线搭桥下,公司主动开拓本地市场,订单不减反增。”王再华说。有订单,没人手,还是影响正常运转,当地政府支招,王再华跟干部一起,下乡做宣传,让滞留家中的农民工到公司上班,“离家近、易上手,一个月有4000多元工资,不比外出打工差。”


    如今,随着业务拓展,公司又吸纳100多人就业,生产车间也扩大到6000平方米。“公司可满足500人就业,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王再华表示。


    在吸纳就业的同时,思南县还陆续出台稳岗措施,帮助企业减负,切实稳定就业环境。


    “公司享有装修补贴,还有税收减免、用电补贴、‘以工代训’补贴等等,细算下来,数额不小。”更令王再华没想到的是,当地政府还给予房租减免等优惠措施,3年能够节省70多万元的开支,支持企业发展。


    为支持企业吸纳重点人群就业,思南县还从求职需求、用工需求出发,推出重点人群就业服务行动,通过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推送就业信息,带动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边缘易致贫劳动力等群体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现转移就业24.64万人。

    2021-11-01
  • 北京2022年高考报名今日启动

    北京市2022年普通高考报名工作今日正式启动,考生可在11月1日至4日提交报名申请。需要提醒考生的是,统考考生在选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时,所选报科目须已通过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2022年普通高考报名包括网上提交报名申请、网上填报个人信息并缴费和报名资格现场确认三个阶段。


    “统考应届和往届考生在选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时,所选报科目须已通过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方可报考。”北京教育考试院表示,如果有科目未通过合格考,考生可以于11月8日10时至12日12时报名参加2022年1月的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通过后可于2022年2月28日至3月4日向高考报名单位申请补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


    此外,外地就读考生和京内高中就读考生报名程序和时间一致,外地就读应届考生应先在外地就读的学校开具应届高三毕业生证明及思想品德考核意见。考生还须于11月2日至4日进行“外省回京高考考生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认证”。


    北京2022年普通高考报名三个阶段


    ●11月1日8时


    至4日17时


    网上提交报名申请


    ●11月8日8时


    至11日17时


    通过报名资格初审的考生网上填报个人信息并缴费


    ●11月20日前


    报名资格现场确认


    具体时间由各区高校招生办公室在11月20日前自行安排


    【提醒】


    1、考生在完成网上填报个人信息和缴费时要注意网上通知的报名资格现场确认安排,按时进行报名资格现场确认。


    2、考生完成上述三个阶段且通过报名资格现场确认后,方可参加北京市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1“全国统考”和“单考单招”有什么不同?


    答:全国统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统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参加本科录取的考生还须根据拟报考高校(专业)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高职(专科)录取采用“统考+合格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组成,招生高校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合格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定2门,所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生成绩需达到合格。不参加本科录取只参加高职(专科)录取的考生可以不报考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只能报考统考。


    单考单招是北京市试行的主要面向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组织的考试招生,考生主要参加专科(高职)层次录取。考试科目的设置采取“3+X”的模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公共文化课;“X”指招生学校自行设定并组织测试的综合专业课一科或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两科。


    2统考考生在选报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时有什么要求?


    答:统考应届和往届考生在选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时,所选报科目须已通过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019年及以前的会考成绩须不低于C等级,京外高中就读考生须通过北京市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认证)方可报考。


    3我是在外地就读的应届考生,如何报名?


    答:外地就读考生和京内高中就读考生报名程序和时间一致。外地就读应届考生应先在外地就读的学校开具应届高三毕业生证明及思想品德考核意见(内容包括:学生姓名、证件号码、性别、就读时间、毕业时间、属2022年应届高中毕业、就读学校校长签章并加盖就读学校校章)。报名资格现场确认时需携带的材料包括:(1)本人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2)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3)就读学校开具的证明及思想品德考核意见。具体要求请咨询户口所在区高招办。


    4京外高中就读考生如何办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成绩转入?


    答:京外高中就读考生办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成绩转入由北京教育考试院中招办负责。考生须于11月2日8:30至4日12:00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高中学考合格考”栏目进行“外省回京高考考生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认证”,认证时需上传原就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主管部门盖章的成绩证明扫描件。已办理过外省成绩认证的外省市借读的往届考生,不需再办理成绩认证手续。


    5网上报考时,拟报考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未通过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可以报考吗?


    答:不可以报考。可以于2021年11月8日10:00至12日12:00报名参加2022年1月的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通过后可于2022年2月28日至3月4日向高考报名单位申请补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


    6我想参加统考高职(专科)招生,是否还需要有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


    答:需要。统考高职(专科)录取采用“统考+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录取时,除依据高考成绩(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外,招生高校会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中选定2门,只有指定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达到合格的考生才可报考该校的该专业。


    7我想参加高职自主招生,是否还需要参加高考报名?


    答:需要。所有在京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考生都必须完成高考报名手续,包括保送生、高职自主招生考生和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等。若只参加“高职自主招生”,可选择“单考”考试类型并选定“不参加公共文化课考试”。


    8我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报名?


    答: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须于2021年10月12日至13日在网上提交申请信息,在10月20日前向报名单位提交父母的以下证明材料:在京居住证明、户籍证明、身份证明。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须按时上网填报个人信息并缴费、按时进行报名资格现场确认。具体详见《北京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22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京考高招〔2021〕11号)。


    9通过资格审核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报考哪些高职院校?是否与本市户籍考生享受相同的权利?


    答:通过资格审核的随迁子女可以报考在京招生的所有高职院校。在报考高等职业学校方面,与本市户籍考生享受相同的权利。


    10通过审核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统考为什么只能参加语数外三科考试,而不能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答:统考高职(专科)录取时,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成绩组成。因此,无论是本市户籍考生,还是通过审核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统考高职(专科)录取的,只需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试,不需要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11符合高考相关照顾政策的考生如何提交资格信息?


    答:高考报名时将采集部分照顾政策资格考生信息,包括: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5A级青年志愿者。


    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其他照顾类型由相关部门提供名单,不在高考报名时采集。


    12统考英语听说考试、外语(非英语)听力考试均在什么时间进行,考试满分分值是多少?


    答:统考英语听说考试一年安排两次,第一次考试于2021年12月11日进行,第二次考试于2022年3月进行。统考英语听说考试满分分值为50分,取两次听说考试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其他外语(非英语)语种考试使用全国卷,听力考试一年安排两次,满分分值为30分,取两次听力考试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外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2022年考试时间以教育部文件为准,往年外语(非英语)听力第一次考试一般安排在高考当年的1月8日,第二次考试安排在6月8日。


    13如何报考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


    答:拟参加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的统考考生应关注招生高校的简章,了解高校具体报名条件,服从相关报考安排。考生根据招生高校确定的报名条件,提交材料并申请参加高校组织的艺术团相关项目专业测试(部分高校还进行文化课测试)。


    招生高校根据专业测试情况确定并公示合格考生名单及享受高考文化课成绩优惠的相应录取要求。高校确定的合格考生须参加高考文化课考试和高招志愿填报,并将资格认定高校填报在特殊类型招生志愿中,方能享受相关特殊类型招生政策。


    14如何报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


    答: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应关注招生高校的简章,了解高校具体报名条件,服从相关报考安排。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专业测试采取全国统考、高校联考和高校校考等多种组织方式。2022年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跆拳道、击剑、棒球、冰雪等9个项目实施全国统考,各高校不再组织相关项目的校考。全国统考报名网址: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www.ydyeducation.com),或在“体教联盟APP”“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系统”报名。具体报名时间、考试时间等安排请关注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其他项目测试由招生高校独立或联合组织。


    招生高校根据考生专业测试成绩择优确定合格考生名单及享受文化课成绩优惠的相应录取要求。高校确定的合格考生须参加高招志愿填报,并将资格认定高校填报在特殊类型招生志愿中,方能享受相关特殊类型招生政策。

    2021-11-01
  • 家长如何摆脱“身高焦虑”

    在长高贴吧里,张欣坚持给孩子运动打卡快4年了,每天摸高跳从100下增加到200下、每天跳绳从1000个增加到2000个,除此之外,还练习游泳、篮球、跑步等运动项目。


    两年前,张欣的女儿被检查出性早熟,当时身高144厘米。张欣带着孩子去了多家医院确诊,结论显示,如果不干预,孩子未来身高预计将停留在150厘米左右。


    身高164厘米的张欣,无法接受孩子的未来身高。“当下拼娃时代,学习成绩、特长、相貌等都是竞争要素,身高也不例外。”张欣说,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兼具外貌和能力呢?


    现如今,有很多和张欣一样为孩子身高焦虑的年轻家长,他们除了通过饮食、运动、睡眠指导等传统方式帮助孩子增高外,甚至有人病急乱投医,导致临床上生长激素超范围使用,由此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


    平均身高不断增加家长不愿孩子被落下


    为什么孩子一定要高,家长才放心?多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不断增长,如果明显比同龄人矮小,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自信心的建立,还是将来的就业、婚恋交友都会受到影响,毕竟“身高歧视一直存在”。


    今年9月3日,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对全国31个省(区、市)随机抽样调查了37.4万多人的统计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9年全国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19-22岁男生身高分别增加0.52厘米、1.26厘米、1.69厘米、0.95厘米和0.81厘米。同样年龄组女生身高分别增加0.72厘米、1.24厘米、0.97厘米、0.80厘米和0.62厘米。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末,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对全球儿童青少年身高和肥胖趋势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为东亚第一。过去的35年间,中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8厘米,达到了175.7厘米;中国19岁女性的平均身高也增加了6厘米,达到了163.5厘米。


    在社会上,不仅很多职业在招聘时对身高有明确要求,一些文艺作品还会将身材矮小当作笑料嘲讽,还有的演艺明星也时常因为身高问题被网友拿来说事。对此,今年20岁、身高150厘米的张雨桐很感慨。她说自己从小就是“倒霉的小个子”,一直生活在身高歧视的阴影下。


    小学时,张雨桐想参加演讲比赛,但老师说她身高太矮,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初中时,她学习成绩好,口才也不错,报名参加辩论赛,再次因“身高太矮没有气势”被淘汰。高中时,因为有舞蹈功底,张雨桐报名参加啦啦队,可老师看她站在队里实在不搭调,最后选择了个子高但肢体不太协调的女孩。


    身高带来的心理阴影伴随着张雨桐长大。现在,上大学的张雨桐很少参加社团活动,她甚至担心自己再努力也抵不过身高的劣势。


    今年25岁的广州小伙张默,是朋友眼中的优质青年,会两门外语,工作稳定,生活规律,喜欢运动,家境殷实。但相亲时,女方一听到他的身高不到165厘米,直接就表示不予考虑。张默感叹地说:“当你不到一米七时,你才会懂得男生身高有多重要。”


    家长易陷入增高骗局或药物滥用误区


    为了孩子能长高,张欣加入了多个线上长高讨论群,关注了多个相关贴吧,跟“同病相怜”的家长交流。在这些“长高群”里,家长们有一个共识:学习有一辈子时间,长高只有关键几年,错过了就没机会了。


    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公众号今年4月发布的文章记载,每年春天,该医院内分泌科都会迎来一个就诊的小高峰,家长纷纷带着孩子到医院咨询长高的秘诀。让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感到惊讶的是,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为了孩子能长高,在一家私立医疗机构的忽悠下,不仅开了一堆高价药,还给孩子做了进口针灸、生物磁疗、穴位埋线等治疗。一年下来,竟整整花了48万元。


    但经过黄轲的综合评估,这个孩子在“治疗前”估计自然生长也能长6厘米左右,这意味着砸下去48万元“重金”,1年也就多长了1厘米。黄轲表示,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身高越来越重视,一些不良机构就趁机钻了空子,家长要选择正规的医院,警惕陷入类似的骗局。


    尽管大部分负责任的医生都会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尊重遗传规律,不要盲目追求越高越好,但部分“盼长心切”的家长,不顾超范围使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健康隐患,掉进滥用药物的误区。


    赵洁女士的儿子被检查为生长激素缺乏症,医生建议其注射生长激素。之后,她的女儿被诊断为性早熟,预测未来身高在159厘米左右。在医生看来,这个身高属于正常范围,不必使用生长激素。赵洁却希望借助药物为女儿的身高“美容”,在被公立医院拒绝后,她拿着病历去民营医院购买了生长激素。


    赵洁说,在她参与的生长激素线上交流群中,不少家长拿着孩子在医院的就诊病例去小医院拿药,这其中不乏医生建议先对孩子进行观察和生活调理的情况。


    “我们是治病,不美容身高。”吉林省长春市儿童医院矮小、性早熟门诊主任医师刘静说,临床上生长激素主要应用于矮小症或性早熟,但不是所有身材矮小的孩子使用生长激素就一定有效果。她表示,遗传身高占60%-70%,后天因素占30%-40%,适用生长激素的孩子只是少数,用生长激素“美容”身高,非常不科学,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中国儿科杂志发布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显示,使用生长激素后,运动增多时易引起股骨头滑脱、无菌性坏死,甚至严重的可致跛行。记者搜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有多起因为医院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治疗,导致就医者患上糖尿病,引发医疗纠纷的案件。


    重庆展望未来骨龄检测科研所每天能接到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骨龄片,暑期时每天能接到200多张。所长徐永剑介绍,其中有不少孩子的骨龄被错误鉴定,孩子被认为性早熟,未来长不高,进而错误使用了生长激素,引起过度肥胖和情绪烦躁。


    “家长在决定是否要给孩子使用生长激素时,一定要问清楚医院使用哪种骨龄检测标准,或找专业的骨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徐永剑建议,目前骨龄鉴定标准五花八门,如果使用旧标准,或是医生专业水平不精,或者心术不正想推销药品,则极容易出现数据差异较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用药,也是对其健康不负责任。


    比起身高能力和才华更重要


    “家长喜欢拿孩子跟同龄里最高的比。手指头都有长短,为什么非要做中指呢。”吉林省大型综合三甲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儿童内分泌科专家说,当下家长们对孩子的身高越来越重视,都不愿孩子的身高输在起跑线上。


    在30多年的临床研究中,这位专家观察到,身材矮小会给儿童带来诸如抑郁、自卑等不良影响,尤其在情绪易波动的青春期。他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因为个子矮没有威信和号召力,一直当不上班干部,很受打击,找不到自信和存在感。


    这位专家建议,家长要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身高、外表,自我接受程度高,就不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与此同时,他提醒家长更应该注重孩子个人能力和才华的培养,这才是赢得尊重的关键要素。


    该专家还建议,家长们不要过度焦虑孩子身高,除了身高歧视,在就业和婚恋等领域还会有性别、相貌、年龄、地域等歧视,呼吁社会减少和消除歧视的同时,培养孩子有强大的内心更重要。


    刘宇的儿子今年7岁,身高120厘米,是班级里的小个子。刘宇和妻子都不高,孩子身高偏矮,在夫妻俩的意料之中。刘宇也焦虑过孩子的身高,但他不愿把紧张和压力传递给孩子。虽然他和妻子都是人群中的“小个子”,但并不影响他们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为了不留遗憾,刘宇和妻子非常重视孩子的饮食和运动,而对于一切保健品和药物治疗都不考虑。自身的成长经历让刘宇知道,身高不能决定未来,孩子不可能处处见长,引导孩子爱自己本来的样子,丰富自己的经历和见识才是最重要的。


    反观自己和周围朋友的经历,张欣释然了很多。张欣的丈夫身高168厘米,虽然外貌不占优,却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受到上级重用,对家庭也尽职尽责。张欣还有很多个子不高的朋友,同样事业成功、家庭美满。


    “矮个子一样可以拥有美好生活。”张欣对此深信不疑。可让她哭笑不得的是,很多家长在交流群里一边摆事实讲道理安慰彼此不要过度焦虑,一边各种尝试和努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再高一点儿。

    2021-10-29
  • 引才返乡 三四线城市可以做得更多

    近几年,一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风起云涌,但部分三四线城市也不甘“躺平”。日前,山东省泰安市人社局在答复市人大代表《关于吸引名校大学生来泰就业的建议》时称,下一步,泰安市将为本地人才建立“全过程”跟踪机制,每年高考季为考入“双一流”大学的学生建立档案,进行独立培养。上学期间分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对本地人才进行分类引导,确保精准引才返乡。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些年,各个城市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不约而同地加大了揽才力度。客观而言,三四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薄弱,很多时候都处于人才流出状态。在此背景下,泰安着力于吸引本土人才返乡,是一个不错的人才工作思路。毕竟,本土出去上大学的年轻人,一来对家乡有感情,有建设家乡的内在意愿;二来,他们也更了解家乡的实际情况,在发挥才智方面更具优势,更有可能真正留下来。


    从具体揽才措施来看,泰安也和不少城市一样,给予博士、硕士、重点本科毕业生等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突破和创新之处在于,为本地人才建立“全过程”跟踪机制,每年高考季为考入“双一流”大学的学生建立档案,进行独立培养;上学期间分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对本地人才进行分类引导,确保精准引才返乡。这种全过程跟踪管理,可增进外出求学的大学生与本地的长期联系,也利于真正引入最适合本地需要的人才返乡。


    当然,对于本地外出大学生进行“独立培养”,也需要注意对接的方式和尺度,给外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自由空间。但总的来说,相比其他“大撒网”式引才,这种方式明显更具针对性。


    针对本地外出大学生建立人才储备库之余,更要看到,要真正让大学毕业生和各个领域的人才愿意返乡,不能只打“感情牌”,更重要的还是要提供能够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的工作机会和岗位,以及具备竞争力的就业、创业环境。而这一点,目前恰恰是三四线城市的“软肋”。所以,各地在引才返乡的过程中,也不妨结合本地的人才资源实际,因地制宜地强化相应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力度,同时推进创业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当本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够多、够丰富,自然不愁人才不愿意返乡。


    此外,要增加本地的人才资源厚度,除了加大引才力度,也还可以通过增加本地的高等教育投入,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事实上,近些年就有不少三四线城市开始注意弥补高等教育的短板,纷纷引进高校或科研机构落户,这实际上就为本地人才资源供应开辟了新的途径。


    人才引进其实没有捷径可循。关键要在于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短板在哪,不利于人才流入、返乡的困境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相对来说,本身处于人才“洼地”的三四线城市,在这方面确实还有更多工作要做。泰安的引才返乡计划,为一些城市提供了一种思路。但每个城市具体该如何做,还需要因地制宜,久久为功。

    2021-10-29
  • 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入驻短视频平台

    有着“学习网站”之称的B站,已有近千位老师“up主”入驻,其中高校教师、专家学者近300位,泛知识类视频播放占比达到45%。


    同样地,在抖音平台,过去一年来泛知识类内容播放同比增长74%,有136万次评论表示“学到了”……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发现,去年疫情期间,大量高校教师“触网”,一时间构建起教学“云中课堂”。随着生活和学习回归常态,网民对知识打破藩篱、走出象牙塔的需求却不降反升。


    在这条曾经的“寂寞赛道”,为何吸引大平台展开博弈,教师变身“up主”的初衷是什么,这场“知识盛宴”如何越来越有营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教师们的“新身份”


    “一个标准的理科生,但喜欢人文思考,更喜欢憧憬未来新技术下的生活。”这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斌B站个人空间的“个性签名”。作为一名“周更up主”,赵斌在短视频中分享和讲授一个深刻的话题——如何做研究?


    赵斌的电脑技术非常好,可以熟练操作剪辑软件。曾在“慕课”平台上自制过视频的他,对于开放式课程教学并不陌生。去年疫情期间,高校学生通过网课形式居家学习,但一些网课平台无法负担过大的流量,经过反复研究,赵斌发现B站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较强,于是把制作的视频上传到了B站。


    “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可能更希望获得一种短平快撰写SCI论文的技巧,但我觉得,告诉他们如何理解科学,如何理解科学研究,学习如何让科学研究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赵斌说,很多“铁杆粉丝”抢占“沙发”或是“催更”时,就会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来B站的同学很多是出于兴趣自发学习,效率和效果会好很多。”赵斌说。


    山东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副教授宋浩“试水”视频课程时间更早。“8年前,我正在教我的第一批学生,当课程进行到线性代数时,由于其他安排暂停了教学任务。”宋浩说,他平时讲课习惯把复杂的数学概念用简单明了的方法讲授,因此,更换老师后,不少学生反馈说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听懂。


    “反馈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就决定把课程录成音频供学生下载,没想到一个星期内下载量竟然过千。”宋浩说,于是,他干脆买了台二手DV机,录制视频供全校学生使用。


    如今,宋浩在B站已经拥有246万粉丝。随着粉丝需求越来越复杂,宋浩开始开设不同种类的课程,视频涵盖大学一二年级需要学习的科目。“我想做中国的‘可汗学院’,致力于让每一个中国学生,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能在视频里学习数学。”宋浩说。


    杨宁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的一位年轻讲师,在B站上被称为“中文系老师之光”“宝藏老师”。他常在理论课中插入各种学生们熟悉的例子,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都能信手拈来。其中,《文学理论》系列视频,播放量已经达到245万。“这说明当下大家都有学习理论的需求,渴望将自己对艺术和审美的认知系统化。”杨宁说,通过开设短视频课程,他深深体会到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


    记者注意到,疫情以来,短视频平台内容的理性价值加速回归。据《202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内容生态洞察报告》,用户对科普纪实知识向的内容需求增加,知识向、实用向的泛知识类内容需求分别提升了21%和16.7%,娱乐向需求小幅下滑。


    “寂寞赛道”越发热闹


    根据抖音10月13日发布的相关报告,目前平台覆盖高校已达1259所,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账号粉丝最高;在B站上,名师学者群体的总粉丝量级超过5500万,超过10万粉丝的近70位,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的粉丝量已超过1878万,为B站涨粉速度最快、也是目前全站粉丝量最高的“up主”。


    记者注意到,随着泛知识领域内容愈加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知识科普,有的还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进行常态化融合。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人们渴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知识,资本则以极大热情挖掘流量入口。


    那么,这场“知识盛宴”的营养价值几何?


    记者采访发现,学生高昂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是“up主”教师们得以坚持的最大原因。一直使用课堂实录的宋浩,每期能够传到平台的视频都要录制4次-5次。


    “一定要把‘板书’的过程展现出来,这既是数学这门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我授课的‘核心法宝’。”宋浩说,每次上课,他都要背着相机、三脚架和麦克风,录制的时候也是问题频出,有时学生碰到三脚架,麦克风出现问题等都会导致素材“报废”。


    但学生们的正向反馈让宋浩有很大的获得感。他向记者讲述了印象最深刻的一封站内私信:一个男生大学4年都没有通过数学课考试,重修数次依然不过,大四看到了宋浩的视频之后,他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学完了宋浩的所有视频,在毕业半年后通过了考试,拿到了学位证,并顺利找到了工作。


    此外,一些小众的学科知识走进大众视野,收获更多关注和喜爱。赵斌告诉记者,此前在“慕课”上传视频的主要原因,是他所在的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少,仅仅有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他感觉花费这么大心思准备的课,结果只有很少人听到,有一些浪费。


    于是,赵斌才萌生了制作视频让更多人看到的想法。在B站上,他上传自己的《景观生态学》等课程后,收到了粉丝的“催更”提醒。“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发挥寓教于乐的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赵斌说。


    更多的平台用户认为,短视频与知识的结合,使得知识本身、知识传播者和接受者三方都获益颇多。“虽然我考不上复旦,但不耽误我当复旦老师的学生。”类似的评论时常在B站出现;在抖音平台,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了新知、增长了见识。统计显示,在过去一年的抖音视频评论中,虽然有111万次评论在问“怎么做”,但也有136万次评论表示“学到了”;有86万次评论提到“看不懂”,也有254万次评论表示“懂了”。


    最后,平台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师生交流模式,网络的独特氛围让学习这件事变得更加积极起来。记者在B站上看到,每每打开一个学习视频,都会看到开头与结尾满屏的“老师好”“谢谢老师”等弹幕,这已经成为B站用户“云上课”的基本礼仪,而“每节课”结束后,也总有用户自觉成为“课代表”,在评论区整理总结内容要点或分享拓展相关知识,老师们也时常出没于评论区,点名表扬“课代表”,讨论不同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说,她会在更新每期视频后,耐心看完所有的评论与弹幕,一一回复认真提问的私信。“与‘云学生’的互动,主要在于‘释惑’。”蔡丹君说,“网络上大家身份不一,可能比任何一种课堂,都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到‘有教无类’。”


    泛知识“蛋糕”如何越做越大


    业内人士认为,在经过前些年娱乐化内容“霸屏”视频平台之后,泛知识视频引领平台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精细化的内容是未来泛知识领域短视频发展的关键。大众对泛知识视频内容的硬核、纯粹、干货程度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从过度娱乐化到严肃的知识传播,短视频平台内容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近日相关机构对2015名受访者的调查,63.9%受访者认为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50.3%的人认为泛知识类视频存在传播伪科学的现象,43.6%的受访者指出泛知识类短视频侵权问题多发。


    记者梳理也发现,在一些科普类的视频中,看似是不一样的短视频博主在进行科普,但同一话题看下来,发现很多博主实际上只是“搬运工”,观点雷同。据12426版权监测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短视频版权监测报告》,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累计监测到3009.52万条侵权短视频,独家原创作者被侵权率高达92.9%。


    此外,很多受访青年网民认为,伪科学泛滥也成为知识类短视频一大问题。例如一些博主说话非常不负责任,内容看起来挺有逻辑,让人觉得很可信,可仔细一想,他们都没有去了解事件本身,只是因为看过一些视频评论,就觉得自己很了解这件事情,其实不过是在坚持别人的观点而已。


    艾媒咨询CEO张毅分析,泛知识类短视频竞争的关键还是内容品质。“粗制滥造、跟风追随、缺乏科学依据的内容非常普遍,这与用户的期待有较大落差,进而造成信任风险。缺乏信任的产品,不管是采用会员模式、广告模式还是其他增值模式,都很难实现良性循环。”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应持续改进算法机制,向用户呈现高质量内容,为优秀创作者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包括完善账号认证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禁止不具备资质的创作者擅自发布专业知识内容;加大审核力度,自觉过滤“伪科学”内容,对存有争议的信息明确标记,提醒用户谨慎判断,防范不良信息传播。


    另外,应鼓励内容创作者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机构深度融合,发掘具有潜质的专业人才,打造素质过硬的内容创作梯队。只有更多专业力量加入,才能推动全行业内容创作水平提升,助力优质内容引领正确价值导向。

    2021-10-29

  • 首 页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