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不久前,有电商平台商户被查出违规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网络游戏账号,以规避“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系统”监管,引发社会对相关监管措施能否真正落地见效的担忧。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平台监管,以法治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干净、清朗的网络环境,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加之青少年自身分辨力、自制力尚不成熟,在一些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沉迷“饭圈”追星、手机游戏、短视频直播等,有的甚至参与网络色情、赌博等违法活动,还有些成为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的受害者。社会各界呼吁,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行为,充分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及时清除网上不良信息,使青少年免受网上不良内容影响,保证其健康成长。


    针对这一问题,近一段时间,各有关部门综合施策,重拳整治涉未成年人上网乱象:不久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增设网络保护专章,明确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服务提供者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今年7月起,“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规则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改善了青少年的上网环境,引导未成年人科学用网、健康上网。


    但是,从电商平台倒卖游戏账号以规避监管等事件可看出,当前仍有个别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还不够重视。因此,未来一个时期,要以法治手段,进一步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网络环境。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立法,筑牢未成年人的网络“防火墙”。法律法规在青少年网络环境保护中起着立规矩、定方向、划界限的基础性作用。应及时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章节订立配套规范,并加快制定实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规。有关部门要以具体法规完善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交友的身份审核、准入门槛、内容管理、消费限制等,实现网络空间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全覆盖”“无死角”。


    其次是要继续严格执法,严厉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应继续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深化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犯罪,深化对公众账号、直播带货、知识问答等未成年人参与较多领域问题治理。还应健全网络不良信息投诉举报机制,推动网络空间共治共享。


    此外,还要创新开展网络普法活动,真正让广大青少年网民能够有效识别网络上存在的违法信息、犯罪行为,自觉远离,免受侵害,并积极监督举报,自觉做互联网上的法律践行者、维护者。


    孩子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全社会都应树立互联网法治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积极监督举报网络违法行为,营造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氛围。

    2021-10-28
  • 至九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千万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且好于预期

    10月27日,人社部对外公布,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47万人,增幅为16%。“今年以来,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好于预期,三季度恢复态势更加积极。”在10月27日举行的人社部三季度发布会上,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宋鑫说。


    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据介绍,7、8、9三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走势稳中有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均值为5.0%,已比2019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重点群体方面,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保障有力、总体稳定。“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宋鑫说。三季度末,全国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规模达到18303万人,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脱贫劳动力务工总量持续增加,9月底达到3103万人,超过去年规模。


    据介绍,三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数据显示,三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53,同比上升0.13。


    《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营销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保安员、快递员、家政服务员、保洁员、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焊工、客户服务管理员排名前十。“保育师”“美发师”新进排行;新进排行24个职业中,有17个与制造业相关,如“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真空电子器件零件制造及装调工”等。


    “总的来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延续实施,全方位就业服务持续发力,促进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宋鑫说。


    稳就业仍需精准发力


    展望四季度,宋鑫表示,从走势看,就业形势有望延续平稳态势。但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就业形势面临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


    具体而言,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较大。散发疫情导致部分接触性、聚集性服务行业恢复仍会受到限制,用工需求偏弱;劳动力市场高技能人才短缺,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求职难”矛盾交织现象仍然突出。


    下一步,人社部将以实施“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为牵引,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准发力,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包括:继续抓好延续实施的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政策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加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返乡创业园等载体建设,鼓励引导各类群体投身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推进劳务品牌建设等方式,拓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增收渠道,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把未就业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服务,及时提供针对性就业帮扶等。


    对此,将提供培训见习机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方面,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技能培训、新职业培训、专项能力培训等项目,支持大学生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渠道募集高质量、技术类就业见习岗位,支持大学生增加实践经验。


    同时,改善需求侧,拓宽就业渠道。通过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着力拓宽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渠道。推动国有企业持续扩招,稳定事业单位、基层项目招募规模。


    对困难毕业生,则将实施兜底帮扶政策。采取专门指导、专场招聘、优先推荐等措施,支持困难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对确实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将给予托底安置。截至目前,各地已向127万低保家庭、脱贫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


    聚焦技能提升破解结构性矛盾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但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而“就业难”“招工难”两难并存,其症结在于部分劳动者技能不足、技能人才短缺。因此,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今年以来,人社部全面推广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助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介绍,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是人社部门依托电子社保卡,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发放的具有认证、结算、管理等功能,精准对接培训资源与培训需求的电子凭证。据统计,截至三季度,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上线发放职业培训券,共计发放863.91万张,实际使用约208.4万张。


    与此同时,人社部不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日前,人社部宣布,在现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级制度的基础上,增设特级技师技术职务,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评聘试点。据介绍,此次试点企业范围为经省级及以上人社部门备案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企业,其中备案的中央企业分公司、子公司由中央企业统筹确定。“人社部将积极推进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同时,适时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刘康说。

    2021-10-28
  • 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会是教培行业的希望吗

    青创头条App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创业公司传播影响力榜单显示,曾长期处在榜单前列的教育培训类公司,已纷纷“跌落”。

    上一季度,高途、猿辅导、作业帮、学而思和新东方的传播影响力均处在榜单前50位。第三季度,传播影响力前50的榜单中,仅剩高途排在27位,猿辅导、学而思、新东方和作业帮则分别排在58、61、67和92位。

    无论是媒体机构还是自媒体账号,对于教培类公司的关注点均集中在“是否已倒闭”和“是否在转型”上。

    从青创头条App监测到的热点新闻事件可以看出,猿辅导、作业帮、新东方等头部教培机构选择了“断臂求生”,快速撤离学科类培训,素质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了他们的新选择。

    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高途宣布关闭全国13个中心,重点业务转向成人教育、STEAM(STEAM分别代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数字产品和职业教育这四大方向。作业帮在成都业务全部关停之余,除了继续原本的教育硬件,还正式上线了三款素养类产品,继续进军素质教育。猿辅导顺势将其已运营一年多的STEAM科学教育产品——“南瓜科学”推向了公众视野,并于前几天宣布即将推出教育科技新品牌入局2B智能教育市场。学而思关停了线下多数门店,向线上培训、素养教育的全面转型,并在不久前宣布推出学而思素养中心。新东方则选择关停K12阶段学科类培训业务,将目光投向了素质教育和大学生业务,大学生考试业务将重回战略重心。

    有媒体报道,“双减”下,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教育硬件赛道市场尚可,新东方等一些在线教育企业也都在筹备各自的智能硬件项目。

    10月12日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又给职业教育赛道增添了“光环”。意见指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并规定“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等。

    在政策红利、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众多教培机构创始人被视为“再次创业”,进军新赛道的路途能否顺利,会否再步入K12教育的“后尘”,还需要时间考验。不过,经历了强监管的教培行业,无论在哪个赛道,合法经营和回归教育初心才应当是最基础的准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孟佩佩)

    2021-10-27
  • “双减”视域下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之辩

    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紧接着,从中央到教育部,再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推动“双减”政策切实落地。

    一时间,“双减”成为教育领域,乃至全民热烈讨论的教育话题。与此同时,也有些家长担心学生会因为作业减少,知识巩固不足,进而影响考试的分数。

    教育的本义是育人,是引导和激发出不同人自有的潜能,加以发展,使其具有适应社会、改造世界的必备能力与品格。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品德高尚,有理想与信仰,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有健全人格,有扎实学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全面发展,内心坚定的人,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本义。

    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唯分数,唯名牌大学,一些学校不尊重教育规律,死填硬塞,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目标。

    有人会说,素质教育会导致没高分,上不了好大学,学生没前途,家长不满意。

    事实上,素质教育是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习规律、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必备能力与品格为核心,科学施教。教师要真正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好学、乐学中获得成长。

    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是以立德树人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着力构建科学丰富、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教师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精准把握当前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政策,以及我国中、高考考试评价体系,并能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落实在课程与课堂中,用自己对学科的热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应试教育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没有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尊重教育规律,一味地将所谓的知识点硬塞给学生,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满堂灌,死板硬套教参,照本宣科,自身对教学内容没有深度理解与热爱,课堂没有设计。这样的教学不仅效率低下,也会让学生感觉味同嚼蜡,毫无兴趣。唯分数的教育,很难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双减”政策为契机,学校、教师、家长应该深入理解、学习“双减”的内涵,解放思想,主动拥抱改革,为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贡献力量。(人大附中教师、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杜祥)

    2021-10-27
  • “双减”两月:一位90后班主任的“在校一天”

    由瑄正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词组





    由瑄中午为同学们分饭





    由瑄陪同学们上课间操





    由瑄批改作业从来不画“×”


    10月17日,北京“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实施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学校教育主阵地”无疑成了社会聚焦的关键词。“主阵地”“主”在哪儿?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上周二,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史家小学通州分校,跟踪采访了一位普通90后班主任,从这位普通的年轻语文教师的在校一天,不难看出“双减”政策给校内教育带来的深层次变化。


    课前


    提前1小时到校开始“早看管”


    7点左右,史家小学通州分校的校门口已有学生入校,一位身穿黑色长裙、背着卡通帆布包的高个女生一路小跑,急匆匆走进校门。她就是四年级3班的语文老师由瑄。虽然入秋气温很有些凉意,但她额头还是有了一小排细密的汗珠。此刻她正回头对记者说:“刚把三岁半的儿子送幼儿园了,耽误了一会儿,得赶紧去教室照看早到的学生!”由老师的声音由“弱”变“强”,秀目中也放出了一种自信,让人联想到时下热映的《长津湖》里,性格温儒的伍万里提枪“上阵”——由瑄此刻已经三步并作两步走进教学楼四年级3班教室。的确,这位年轻教师今天的“战斗”就此拉开了序幕。


    教室里已有几位同学坐在了座位上。“同学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复习,也可以预习新课或者阅读课外书。值日生同学可以开始值日了,有问题的同学可以来问我。”别瞧年轻,可是由瑄已经有了九年的教学经历,一旦站定在讲台上,她就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沉稳气”。


    为保证学生睡眠,本市“双减”政策规定,学生早晨上课时间从8点推迟到8点20分,但由瑄本人却并没有因此延迟到校。“不少家长因工作等原因,就会早一点送学生到校。到校后我们老师得负责安排早到学生上课前的这段时间。”由瑄说。


    早晨第一节课


    “分层教学”是这样实施的


    8点20分开始的第一节课就是由瑄的语文课。两个月前“双减”政策中,学校是“教学育人主阵地”的概念让由瑄记忆深刻。“双减”实施两个月来,她每每站在讲台上,望着下面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儿,经常自觉不自觉地思索起“主”字的内涵:她在储物柜里自费买了糖果、小礼物,就是为了鼓励同学回答问题时“主动”思考;她留“分层作业”,是为了鼓励同学“主动”分析;她创立“班币制”,也是旨在鼓励同学“主动”行事……


    “蝙蝠的睡眠特点是什么?”这堂课,由瑄将为同学们分析解读《动物的睡眠》这篇短文。当她把第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冬眠!”成了不少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案。但是有一位小女生却做出了“深度补充”。她说:“阅读题里说到‘冬天来临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眠。它们睡觉的方法很有特点,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着睡觉。’因此,我觉得蝙蝠的睡眠特点应该在冬眠的基础上,加上‘倒挂’二字。”听了这位小同学的分析,由瑄说:“老师特别欣赏你能在阅读中认真发现、提出自己独特理解的精神,你很棒!”其他同学都羡慕地鼓起掌来,由瑄和大家一起鼓掌,对这位同学的思考表示赞赏。


    在课堂上,由瑄还需要随时观察学生们的状态。一位女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没想好第二个词怎么组,当她开始打磕巴的时候,由瑄迅速请其他同学进行了补充,将尴尬化解于无形。“这个学生平时比较害羞,在课堂上如果让她‘撂荒’站在那儿太久会打击她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位男生,上课一直晃头晃脑不听讲,由瑄看到后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走到他的身边,很自然地用手搭在这位同学的肩膀上继续讲课。但见这位男生双肩微微一抖,瞬间安静了下来。由瑄课后对北青报记者解释说:“用我的搭肩的‘小动作’,制止了他的摇头晃脑的‘小动作’,又给足了他的面子。什么是分层教学呢?我理解就是根据不同学生实际的接纳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各自的收获。哪怕在具体的知识点上没有完全掌握,但一堂课下来,懂得了尊重他人、懂得了和老师保持默契,也算是收获啊!”


    第三节课


    判作业错题错字不划“×”


    9点05分到9点40分早操后,由瑄第三节课没安排,于是进入“批改作业时间”。“控制总量、全批全改、加强面批、及时反馈”是此次双减政策对作业的基本要求。对此,由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受颇深。这学期,学校要求给学生留的作业少而精。因此由瑄所在的四年级语文教研组严格审核每班的作业量,每位老师所留的作业都要经过大家一起讨论,并根据各班实际来操作。“还会将比较好的作业范例分享给大家。年级组每次讨论如何留作业都非常严肃。”由瑄说,为了精准估量时间成本,有的作业她自己会先行模仿学生的状态提前写一遍。


    除了语文作业,作为班主任,她还要协调数学和英语两科老师留作业的量,每天都要跟两位老师沟通留作业情况。


    例如,由瑄看到当天“作业公示栏”写着“数学黄皮16页,英语改听写错词”。由瑄特意与数学老师通过微信沟通了“数学黄皮16页”的内容,得知这其中70%至80%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已经在课上完成了。由瑄说,此前,留作业对于老师来讲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但是现在我们就得“先学生之学而学,先学生之写而写”。


    说到批改作业,由瑄介绍说:“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刚讲过的知识还得再收上来进行复批,如果还存在某些普遍问题,那就再有针对性地公开讲授一遍。如果是个别问题,那就在课后一对一单独辅导。”由瑄说,小学生们的作业,需要修改到完全没有错误,有时候甚至进行三遍批改,通过作业让学生彻底消化课上知识。


    北青报记者看到,由瑄批改的作业本上,没有传统代表错误的红“×”,而是以小圆圈或者红点代替。由瑄解释道,在校内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不提倡用明显的错误符号来否定学生的努力,我们会用小圆圈或者红点标出来,目的是提示学生们这里需要修改,改对了还会得到一个对钩,以此来鼓励同学们。


    课间休息


    站在楼道里和学生聊天


    当第三节课下课铃声响起后,由瑄走出办公室,来到教学楼走廊。她的眼神在教室内外扫来扫去,注意着每位同学的动态。“慢点跑、别滑倒”是她的口头禅,这时候,由瑄俨然变成了一位耐心的大姐姐。课间的几分钟里,由瑄凭借聊天,和很多同学成了忘年交的“闺蜜”。沟通热门影视、分享最新发现……“四年级3班,是我今年新接的班级,刚开始同学们都不太熟悉,我就是用课间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跟我建立起信任感。”由瑄说。


    由瑄还透露,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她在班里创立了“小班长”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做班长的机会,为班集体服务,为同学们服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她还在班中实行“班币制度”,将整班学生模拟成一个公司,学生每天完成学习、完成作业,就像爸爸妈妈在公司里完成业绩一样,业绩越高赚的“班币”就越多,还可换取小礼物的奖励,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中午时间


    看管吃饭回复家长咨询信息


    从中午12点到下午1点40分是学生们的午餐和午休时间,由瑄就要变身“保姆”帮同学们分午饭、看管午休。


    “中午需要在教室里为孩子们一一分饭、盛菜。”由瑄说,“谁的汤撒了,谁不好好吃饭等都得关注到。”午饭之后,由瑄还需要照看同学们午休。由瑄鼓励同学们午睡,也允许他们带着抱枕来学校。不午休的同学可以阅读课外书。学生午休,是一天中由瑄唯一的“静心”时间,利用这段时间,由瑄和其他老师一样,集中处理学校的工作安排及家长的询问信息。“一些工作上的信息,有时候太忙了,顾不上看,有遗漏的,别的老师看到了都会互相提醒。”


    下午课后服务


    协助管理课后活动


    下午接着连续两节语文课,忙碌了多半天的由瑄稍感疲惫。她抽空来办公室喝口咖啡提提神。她喜欢将自己的办公桌布置成粉紫色,桌布上印着彩虹、云朵等卡通图案,还印着“瘦”“嗨吃不胖”“戒咖啡、戒糖、戒奶茶”等减肥励志词,几十只五颜六色的签字笔一排排地放在收纳盒里。颇具匠心的布置就像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在这里,她常常有片刻的心驰神往。


    转眼4点10分,到了放学时间。本市“双减”政策要求各中小学课后3点半服务要更加丰富,不但有素质教育的课程,还有课堂延伸辅导;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将课后服务分为两部分,周二、周三放学后,学校提供了43门素质类的兴趣社团活动供同学们在“课后服务管理平台”上选择。周一、周四和周五三天,则为每个班集中课堂延伸辅导的时间。由瑄不仅要在周一、周四和周五为同学们课业答疑,周二和周三还需随时关注孩子们参与兴趣社团的情况。


    当天的课后服务内容是兴趣社团。由瑄不断与家长协调孩子的接送事宜,同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兴趣班的学习情况。“我们家孩子今天上葫芦丝社团的情况怎么样?”“今天校门口哪个位置接孩子?”……由瑄的手机上不时收到家长们的咨询微信,她都一一耐心作答。


    送走课后服务的最后一拨学生,已经接近6点了。天已经擦黑儿,由瑄一边准备下班,脑子里一边开始想念自己的三岁半的儿子,她恨不得一步跨回家去。她心里盘算着:回家后先哄哄儿子,再在灯下继续备一下明天的课……


    记者手记


    含泪播种含笑收获


    有人说: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这一“泪”一“笑”,可谓道尽了从教者的体验。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由瑄老师一天下来,深深感到“累”从心生,而“乐”亦从心生。


    “双减”政策下,相信每一位教师首先感到的是时间底线的压力。“迎来朝阳、送走晚霞”,在岗11个多小时,从学生的课堂教学到看护午饭午休,从作业反馈到课后服务时的家教沟通,班主任的岗位角色要串接起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其脑力、体力的强度可想而知。


    但是,一天的时间和精力分配还不能平均用力,课堂上,要保证把教育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留作业,要分层设置,力避重复,加强面批,针对讲解;课后服务,还要给学生个性发挥留出充分施展的“空间”。凡此种种,既要有“擘两分星”的准度,又要有“百发百中”的精度,师生沟通、教案安排、环环相扣、不能拖沓。难怪由瑄老师说新学期刚开始的前两周有点手忙脚乱,有时候承受不住压力,几乎落泪。


    辛苦是真辛苦,然而,新时代首都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的“时”与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势”,又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无法回避的现实要求。适应这种“时”与“势”,应该成为教育主阵地里每一位教师的主动追求和内生动力。


    在哪些方面追求?北青报记者通过贴身采访这位一线教师,最大的感受是,追求创新就是在营造快乐教育;主动思考就是在探索希望的未来。当由瑄老师用“班币制”鼓励同学们提高学习质量;用“分层作业”让同学们人有所归、心有所得;用轻轻的一个小动作让同学们体会到“尊重的力量”时,就是尽力在看似平凡琐碎的岗位上发挥着教师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针对“双减”政策下“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总要求,由瑄作为语文老师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以前“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变成了以学生讨论为主,在探究当中解决问题;她还尝试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聊天,通盘掌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随时“补短板、强弱项”。“我也在反思,课堂上怎样更好地做到由一个完整的问题串联下来,让学生们互相提问,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她说。


    事实上,这样的创新和思考正是一位教师“奋斗的泪泉”(冰心语),也更是他们快乐的源泉。我们不难想象到,当前全市上万名班主任无疑都正在如此这般日复一日的“累并快乐着”,唯如此,双减下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四梁八柱才能筋信骨强,日益挺拔。

    2021-10-26
  • 关注灵活就业大学生群体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使得灵活就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改写,从中也可窥见人们就业观念的变革。上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针对有组织、有劳动合同的正规就业,提出了“非正规就业”概念。在此基础上,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再次提出“非标准就业”,即没有标准的劳动合同关系、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没有直接管理者并受其管理的雇佣模式的、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包括兼职雇佣、临时性雇佣、分包合同雇佣、自雇佣、家庭工作等。中国人才市场使用“灵活就业”一词,更加形象。“灵活就业”相比正规部门就业、标准就业模式,表现出组织与雇佣关系的灵活性的特点。


    灵活就业兴起是全球性现象


    2021年年初,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2021年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报告,报告指出,数字化劳动力平台正在为年轻人、妇女等以往被传统劳动力市场边缘化的人群提供新的工作机会,非标准就业人口数量上升。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统计,2016年欧盟28国中,临时就业、兼职就业和自雇占总体就业的比重分别为12.1%、19.5%和14%。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英、法、德等14个国家非全日制就业人数已经占就业总人数的7.9-29%。其中,荷兰最高,达到29.1%。


    中国灵活就业蓬勃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7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过去很多人一讲就业就是‘固定工’,现在要转变这种观念。我们支持的非全日制就业,可能是‘临时工’,也可能是一个人服务几个单位、兼职几份工作。”“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要鼓励个体经营。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纾困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给予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同时要支持非全日制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两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非全日制等工作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杨伟国院长在《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发布现场表示:受疫情和国际贸易环境双重影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就业途径、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将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同时也符合“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国家战略要求。


    据《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影响及其政策建议》的研究,中国零工经济在2018年到2019年的GDP中的占比分别为2.16%和2.64%,2019年中国零工经济对GDP增长率的拉动百分点为0.64%。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瞭望》2021年第32期上发表的《数字经济时代下,要让灵活就业更加规范发展》一文中提到,据统计,2020年全国约有8400万人为共享经济提供服务,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两亿多个。


    北京市2020年7月开始实施相关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依托各类平台到服务预定、技术开发、内容付费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实现灵活就业。对2020年及以后毕业离校两年内初次就业为灵活就业的本市高校毕业生,将给予最长不超过3年的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毕业后从事自由职业的大学生,即使没有用人单位也可以享受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


    就业市场灵活用工需求增长明显


    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期间优势尽显,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医疗等新就业形态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平台创造了更多灵活就业岗位。近两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其他部门联合宣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碳排放管理员等30多种新职业,并于今年初宣布修订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李克强总理说:“就业不可能全靠政府通过‘计划’来完成,而是要尽力发挥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去实现。这也是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表现。”


    《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中公布,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约55.7%,比2019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近30%的企业打算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


    大学生灵活就业人数渐增


    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新的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灵活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之一。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背景下、新业态下的自主就业和创业。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比16.9%,2021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16.25%。其中天津、河北、山西三省市2021届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超过30%。


    在某些区域、某些类型院校,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更为突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冯喜良教授的课题组在发布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的阶段性报告中,他们对北京15所高校35788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2021年专科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是25.8%,本科生12.3%,研究生10.7%。冯教授团队将灵活就业范畴选定为自由职业和用人单位证明两种毕业去向。


    冯喜良教授团队的调研还显示,近5年来,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升学比逐年攀升,选择灵活就业(包括自由职业和用人单位证明)的比例相对稳定,占10.25%左右,其中2021年这一比例有所上升,约12.2%。


    大学生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灵活就业的大学生群体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安全感,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还有待完善。没有专门管理部门。灵活就业中存在法律法规盲点、户籍限制、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等还有待完善。


    其次,职业稳定性问题。据冯喜良教授团队的研究,大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灵活就业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必要的职业规划与指导。有些选择灵活就业的大学生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或者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就业信心不足。高校还没有开设专门针对灵活就业的课程教学,也缺乏对这一群体有针对性的田野调查。如果毕业生没有基于清晰的生涯规划做出灵活就业选择,没有充分论证个性特质,以及对灵活就业选择的风险评估,将影响其职业稳定性。


    此外,灵活就业的职业技能准备不足。灵活就业本质上是中国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转型。传统就业市场的劳动者技能单一,只能从事一种职业。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产生革命性变革,需要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灵活就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对于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职场的竞争,灵活就业的大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的准备,也将难以适应。


    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灵活就业质量


    大学生灵活就业已然成为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大学生这一新的就业选择,提高这一群体的就业质量。要加强就业公共服务,适应企业灵活用工需要,发展零工市场。既要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也要给企业一定的灵活性,以便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制度安排上,政府要积极探索和加强灵活就业这一新型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规范和引导灵活就业。提高用工政策中对灵活就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填补有关法律法规空白,取消灵活就业大学生的户籍限制,提高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纳入国家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制度体系。


    组织建设上,要提高灵活就业大学生的归属感,建设灵活就业大学生自治和管理组织,与工会制度相结合并互为补充,为这一群体争取话语权,提高对话能力。


    信息服务上,政府有关部门要把灵活就业纳入就业信息发布系统中。高度关注社会新职业的需求动态,及时向毕业生发布信息。对于新职业和灵活就业政策及时进行解析,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高校要提高认识,将灵活就业纳入高校就业育人体系中,开设相关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在生涯发展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评估,协助他们做好灵活就业规划。让毕业生了解灵活就业政策,评估灵活就业的选择路径、收益和风险。对准备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进行分层、精准、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高校的专业教育中要渗透更多行业性知识和对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前瞻性教育,开展灵活就业相关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灵活就业能力。


    高校对已实现灵活就业毕业生应该有追踪调查,跟进灵活就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更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积累素材。成立相应的校友组织,让这部分毕业生成为校友共同体的一部分,建立起与高校育人的耦合机制,与高校共建协同就业育人体系。


    关注灵活就业大学生群体,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前提,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体系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者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2021-10-26
  • 温州大学施永川:坚持“五育”融合理念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客观把握创新型创业规律,对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华网《读懂创新的密码》栏目邀请高校创新创业负责人就各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展开了探讨,日前,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施永川介绍了温州大学“双创”教育实践,解析了高校创新的奥义。



    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施永川

    施永川提到,社会环境正在促使学科知识更加专业化与精细化,而双创教育是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更具体的教育形式。双创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依托于专业知识培养。双创教育的提出打破了学科专业界限明晰的壁垒,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结合“五育”理念升级创新创业教育

    施永川认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为指导思想,构建对综合能力塑造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需思考如何打破同质化现象,将双创教育更多聚焦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践模式升级。地方高校需找准自身院校学科特色与发力点,进行精细化教育教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创教育体系。

    目前,双创教育体系已逐步完成走进课堂、融入教育与创业实践三个发展阶段,而后需在创业实践中结合“五育”理念进行教育升级,真正做到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及地域特色相结合,构建具有高匹配度的实践教育模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人才诉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响应“一带一路”校企合作塑造人才

    施永川介绍,温州有着优良的创业传统与浓厚的创业氛围,温州大学结合独特的区域文化,积极推进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合作,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合作与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实践训练,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施永川介绍,在学校、政府以及企业共同支撑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的需求,温州大学先后开办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班、3+1创业精英班、跨境电商创业班等双创教育改革试点班,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此外,学校注重培养能响应“一带一路”战略人才,与国外高校展开双创教育深度交流,打造国际教育链条,为师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与广阔的实践平台。

    他介绍,学校目前正着手重新打造全新的众创空间,并着力引进更多优秀的专业师资。此外,学校计划着手培养专业化师资,在原有创业教育硕士点的基础上,联合国外高校培养创业学专业博士,现已有同学在创业博士项目中顺利毕业。

    拓宽全球化视野创新创业“不怕试错”

    施永川提到,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综合性创新创业大赛,主动与国际接轨,拓宽全球化视野,通过团队协作,依托坚持不懈的创新创业动力,用能力勇攀科技高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助力国家科技战略布局。

    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受到挫折,或因实践能力不足而导致创业项目失败。施永川提示,应理性看待大学生创业问题。需要大学生创业给予更多帮扶与包容,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避免产生温室效应导致的依赖心理。

    最后他强调,高校理当首先鼓励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依托自身专业能力进行创新创业,这是创业的门槛,亦是创业成功的有利保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双创教育教学应延续“互联网+智慧教学”模式,并使之成为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引领方向,不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升级,打造更加完善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联合当地政府与行业企业资源,为创业者构建更加优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双创生态环境。

    2021-10-25
  •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须聚焦“综合”

    近日,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等12地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通知》还表示,各地要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据介绍,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各实验区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实验方案,并报上级部门审批,通过之后将具体实施。

    这一次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有什么不同?在笔者看来,关键就在于“综合”,是全面、系统的基础教育“综合性”改革。对于基础教育改革,我国已经作出全面的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指导意见,包括《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以上这些意见都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但各有侧重。各实验区要落实好这些意见,让改革落地生根开花。

    解决基础教育问题,必须有系统思维,综合施策。可以说,当前推进任何基础教育改革,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建立常态化的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需要系统配套措施,包括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把教师从“单位人”变为“系统人”;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教育资源均衡不等于办学平庸,要让教师在交流轮岗中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需要构建教育家治校的办学氛围。

    从各实验区已经发布的改革方案看,综合改革的思路均得到了体现。如浙江金华提出,主要将通过开展党建引领争先行动、教育发展争先行动、教育改革争先行动、教育治理争先行动和教育人才争先行动等五大“争先行动”,着力解决教育领域8个方面的问题,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8个方面分别为:着力解决立德树人问题、着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着力解决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着力解决教育生态问题、着力解决教育评价问题、着力解决办学活力问题、着重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着力解决数字赋能问题。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关键在落实,首先,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无论是破“五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还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都需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让教育回归教育,学校回归学校。

    其次,要营造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社会氛围,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从根本上,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扭转基础教育存在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为此,有必要加大对改革措施解读的力度,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达成改革共识,形成全社会的改革合力。(作者:艾萍娇,系教育研究学者)

    2021-10-25
  • 不“鸡娃”受排挤 “双减”要平衡教育理念冲突

    近日,贵州省贵阳市一所知名小学的7岁女孩妞妞被班里37名家长“联名”要求转学,该班级一共有39名学生,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家长都想把妞妞“驱逐出去”。事情并不复杂,只是妞妞妈妈反对教师给孩子布置过多作业,与教师发生冲突,在其他教育理念上,妞妞妈妈也与教师存在分歧。这才导致了“联名请愿”的发生。


    此事一经报道,持续在网上发酵,有赞同这位家长做法,也有对其做法持反对意见的。但无论持什么看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37名家长的“请愿书”是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


    这样的新闻之所以引发热议,很大程度上与当下正在实施的“双减”政策“撞了个满怀”。无论是一名家长要求的“减负”,还是37名家长集体“请愿”,都是教育改革之下各方家长们不同心态和立场的体现,抛开其中一些涉嫌违法违规的做法,他们的不同心态并非不可理解。


    从要求减负的家长立场来看,其做法与当下大趋势相符合。不得给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规定,在各地正逐渐得到落实,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早已成为共识。不过共识归共识,能与其他家长、学校“硬杠”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家长的心态与“联名请愿”的37名家长类似:你“快乐”你的,你“减”你的,但请别妨碍我。这也是为何不少网友会“同情”那位受到处分的教师。


    无奈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纵然教育部门在“减负”上一直持续发力,但教育评价体系中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问题依旧存在,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许多家长、老师当然希望穷尽一切方法来提高孩子的分数,自然也会把影响分数、妨碍提高成绩的一切因素,视为“耽误前程”的“大敌”。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要求取消“月考”“分班”的家长被另外家长“怒怼”,一些要求减负的家长被视为“异类”,还有在国家严格监管校外培训的大环境下,打着“高端家政”旗号的“住家教师”市场却开始活跃了起来。


    种种迹象都表明,减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不是严格监管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学校办学就能够实现的。就当下而言,首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同时建立起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渠道,教师们要缓解家长的焦虑,共同帮助孩子找到更适合的成长路径。


    从长远来看,要积极推动教育评价、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让一元化的人才培养观念、评价体系逐渐从教育中消失,否则,即便再有力的减负政策,恐怕都无法阻挡家长们那颗“鸡娃”的心。可以预见,类似的事件在以后可能还会出现,但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表明越来越多家长已开始尝试真正“坐下来”,这也是一个好的信号。既然让孩子茁壮健康成长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么面对分歧,除了“对抗”,一定有更多更合适的解决办法。

    2021-10-22
  • “双减”减负担 大家都轻松

    近来,教育领域开始了深刻的变革。力度空前的“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为学生们营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身心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陶冶,而不至于被书本和试卷压垮。


    在“双减”政策下,中小学生是否可以真的从繁重的考试和课外培训中解放出来?请听学生、家长、老师的声音。





    “双减”有必要强身又健体


    ■江丽甘肃临洮第三实验小学体育教师


    从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工作在体育教学一线。今年,教育领域迎来了深刻变革——力度空前的“双减”政策。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政策的出台非常及时且有必要。


    毋庸讳言,过去一段时间,学生面临较重的课业负担。以我所在的县城小学为例,学生不仅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周末和节假日,许多学生还额外报名校外培训班。早些时候,一些成绩落后的同学,通过校外培训的确实现了成绩提升。可这些年却有全员补习的趋势,无论成绩好坏,大家一拥而上,导致学生叫苦、家长喊累,焦虑情绪蔓延。


    作为体育老师,我也很无奈。过去,体育课长期被置于“副科”的地位,每周开课本就不多,还常常被其他任课老师挤占,我和学生们“敢怒不敢言”。为啥?家长看重的是文化课成绩,体育课显得无关紧要,因此,体育老师也“人微言轻”。如今,“双减”政策出台,坚持学生为本,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尤其提到“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利好政策。


    本学期开学后,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严格执行相关课程设置,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身体也能得到充分锻炼。目前,开学时间虽不算长,但告别了过重负担的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明显增多了。


    “双减”政策提出,“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这学期,学校开设了多种特色体艺社团,学生们可以根据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我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申请了足球社团教练,组建起课后兴趣班,目前带着60名学生在放学后开展一个小时的足球训练。我发现,孩子们上足球课特别开心,既丰富了校园生活,也帮助家长解决“课后四点半”难题。


    最近,有班主任悄悄告诉我,学生的学业压力在运动后得以释放,课堂效率变得更高,班级凝聚力也在集体比赛后变得更强。这让我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从而更加坚定做好一名体育老师的信心。


    可以说,“双减”政策的出台,让我看到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它不仅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且“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与此同时增强了我作为体育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督促我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尽一份力,让学生快乐幸福成长。


    本报记者赵帅杰整理





    长远来看政策的效果


    ■齐建华北京海淀国企员工


    双减”新政出台后,有些家长却并不想将孩子放在学校托管,想自己安排孩子的放学时间。他们希望利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能够多学习一些知识。


    作为一名家长,我对这些父母的想法感同身受。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成长呢?但是孩子的学习一旦放松,那么他的中考、高考该怎么办?自己的孩子放松了,别人的孩子在拼命学习怎么办?孩子怎么跟别人的孩子竞争?这种焦虑并不是“双减”之后才有的。长期以来,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乱象丛生的校外辅导培训,让孩子和家长长期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


    就拿我所在的海淀区来说,几乎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参加各种辅导班,孩子上课,家长跟着记笔记,这或许畸形,但这确实是现实,脱离不了社会,所以只能跟随。教育是头等大事,但教育支出一旦占到全家的支出比重严重不合理,就不可等闲视之了。


    今年以来,北京市密集出台教育改革措施,从学区房房价治理,到北京版“双减”政策落地;从严禁超纲超前、坚持零起点教学,到全面清理整顿校外学科类培训;从调整上学、放学时间到试点辖区内教师全面轮岗,公众都能切身感受到教育领域的明显变化。


    “双减”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减少孩子在学习中的种种压力,减轻压在他们身上的额外负担。而家长的顾虑依然是孩子升学。但是,从长远考虑,“双减”也是为了能使孩子有更强的竞争力,让他们可以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可以拥有更强的动力。


    北京版“双减”政策出台之时,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我相信,随着“双减”的效果逐步体现,家长焦虑的心态会逐渐趋于平和,对政策的满意度也会越来越高。


    本报记者贺勇整理





    “双减”后,配套制度要跟上


    ■钟萍广东深圳社区工作者


    我家里有两个男孩,大的10岁,在深圳罗湖一所小学上五年级;小的5岁,幼儿园中班。说到课外培训,两个孩子都有报名,哥哥学的是英语和语文,每周三节课,都安排在周末。当时给孩子报班并不是因为学习跟不上,而是看到大家都在学,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参加课外培训会被落下。而且,我给孩子报的都是兴趣爱好班,不是刷题赶进度那种高强度的培训,孩子学起来还挺有兴趣。


    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家其实不算激进,甚至还有点“佛系”,但身边有不少孩子压力还是很大。比如有些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报班学小学的课程,然后三年级学六年级的课本,六年级学初中的课本。我家孩子每周就上三节培训课,有时候也会抱怨没什么时间可自由支配,那些拼命报班的孩子是什么状况可想而知。教育“双减”确实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


    身边家长们在说起“双减”时,还是有些纠结的。一方面觉得孩子、家长的压力确实大。比如,我们家每年在课外培训上的花费在6万至7万元,在家庭支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那些拼命“鸡娃”的家庭开支只会更大。课外培训市场的全面降温,确实能减轻我们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另一方面,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家长要想让孩子读个好学校、考上好大学,最后还得拼分数。比如,有的小学因为名气大,在入学面试的时候就要考乘除法,这就逼着大家提前报班去学。


    在不少人心里,“花点钱请个老师分数就上去”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没有培训机构,很多人可能也会去找一对一私教。坦白说,如果哪天我的孩子出现学习跟不上、希望冲一冲分数的情况,我可能也会想办法去找人给他补习功课。因此,在教育这件事上,政府还得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


    此外,从过去高强度的竞争环境,到现在突然放松下来,家长和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听说现在有些地方的小学,连考试都取消了,但如果不考试,单凭日常作业也比较难掌握孩子真实的学习情况。所以正常的测验还是得有,可以不用把考试气氛搞的这么紧张。当前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通过考试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我们都清楚,政府出台“双减”政策,是希望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减轻家长和学生负担。但每个孩子学习能力各有千秋,有些人需要重点补基础,有些人可以提前培养。人才培养应该因材施教,“一刀切”式的改变是否真的合理,也值得思考。


    最后,我想说“双减”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教育改革一定要有前瞻性,相关的配套政策也要完备起来。现在作业少了、时间多了,家长肯定希望孩子能多参加体育运动,或者进行益智类的游戏,但孩子在家里看起电视、玩起游戏来,也挺容易失控的。如何规划好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应该多为家长提供引导和帮助。


    本报记者吕绍刚整理





    这才是真正的周末


    ■高云朗四川成都泡桐树小学六年级五班学生


    “丁零零”,一阵急促的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一看时间7∶30了,虽然身体还没有清醒,可脑袋已经开始飞速运转:今天星期六,上午国际象棋,下午语文、数学;明天上午体能训练,下午英语;周五的作业还有一张数学题单,一篇周记没写……一周辛辛苦苦上了5天课,周末还有这么多补习班等着我,好希望这只是一场梦!


    唉,不对,这是上学期的“老皇历”了。新学期,国家施行了令所有小朋友兴奋不已的“双减”政策,在学校让老师们减少我们的作业,放学后让家长减少我们的课外补习班。顿时,我停止了脑海里的碎碎念,伸了个懒腰,把没有与时俱进的小闹钟往后调了一个小时,打算继续刚刚没有做完的美梦,这才是周末该有的样子嘛!


    8∶30,身体和灵魂同时醒来,从容地洗漱、吃早饭,然后去上我超爱的吉他课。吉他老师是个很酷的哥哥,读书的时候成绩超好,自学吉他和作曲,还参加了好多高水平的演出。他还去世界各地旅行,用相机记录了很多难忘的瞬间,他丰富的经历实在令我太羡慕了,真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样从事自己喜欢又有趣的工作。


    下午是国际象棋课,这是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坚持的爱好,爸爸妈妈从不强求我考级,他们说有一项爱好并且能尽可能地坚持就足够了。有一句话说: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因为所有的作业都在每天的延时服务时段做完了,作业有什么错老师也能当面批改的时候告诉我了,所以周末就没有了作业,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周末。以前周末从不奢望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儿,一是自己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做不完的作业;二是小朋友们也和我差不多,怎么也约不上。


    现在不同了,周一至周五晚上有时间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看书,还可以约上小朋友切磋切磋棋艺,或者在楼下院子里跑上几圈也是开开心心呢。到了周末更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或者和小朋友们去打球、攀岩、泡书店,怎么开心怎么来。最关键的是,爸爸妈妈也不唠叨我的作业了,毕竟我的作业都不用带回家。我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你们就放心吧!


    感谢“双减”,减掉了我们过重的学习负担,增加了我们去探索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也增加了未来我们改变这个世界的可能。


    本报记者王明峰整理





    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刘湘煜湖南长沙初中生


    去年我考上初中,那时我的常态是:家庭作业往往要写三个小时以上,一边打哈欠、一边吃宵夜,还得继续写作业。第二天上午上课时,尤其是早自习后的两节和下午第一节室内课,眼皮总是有些发沉,即使很努力睁开眼睛,甚至掐自己大腿和手背,却还是情不自禁地对老师不断地点头“献殷勤”。但我依然在半睡半醒之间坚持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写笔记,直到趴到课桌上完全睡着为止……周末和寒暑假,各种补课“加餐”,也令我应接不暇、手忙脚乱。


    即使这样,我的学习效率并没得到提高,人还常常显得有些萎靡,缺乏少年应有的朝气。那时候,我们默认的模式是“初一高一紧,初二高二急,初三高三苦”。之前学校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总是令我们提心吊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令我们有着切身体会。


    今年初二的我,开学后在学校感到了史无前例的“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学校实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每周5天、每天不少于2小时,也可以在征得家长和学生本人的意愿前提之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个辅”。


    同时,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艺术、科技创新、劳动实践、社团活动等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提供菜单式、多样化服务项目,引导学生自愿参加。


    如今,我们初中生的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我们每天睡眠时间达到9小时,我的精气神也更足了。“双减”让我们真诚地面对学校的课程、课堂和课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习、阅读、运动、劳动、家庭生活、兴趣爱好中进行强化训练,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黄自宏整理





    希望更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姚华敏贵州省普安县白沙小学教师


    今年,白沙小学总共有357名在校生,其中住校生占了一大半,留守儿童占比接近1/3。一直以来,我们学校都在想办法解决住校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兴趣发展问题。“双减”政策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


    以前下午三点半放学,大多数孩子回家、回寝室都不会主动学习。“双减”政策下,在减轻孩子们作业量的同时,每天到下午五点半的课后延时辅导提高了他们的作业质量。与此同时,依托少年宫开展的运动、手工、书法、音乐、绘画等十七个兴趣小组也已经开展起来,孩子们都积极参与。


    我们班有个叫刘毅涵的学生,平日家中只有她和爷爷。之前她放学后马上就回家,基本不和老师交流,现在她有更多时间在学校和老师们相处,人变得积极开朗起来,经常大老远就跟老师打招呼,体育场也成了她常去的地方。


    长期住在学校与孩子们一起生活,我们看到孩子们有了好的改变,都觉得每天两个小时的无偿辅导有了意义。


    当然,“双减”政策实行后,我们也有了新的烦恼。一直以来,老师们都承担着APP答题、投票、迎接与学校无关的检查等非教育教学任务,现在课后辅导和兴趣小组工作开启以后,对于那些任务,我们实在是力不从心。我希望以后能让教育的归教育,行政的归行政,老师们能有更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在白沙小学当老师,工作就是生活,家庭成了远方的牵挂。我们大多数老师不是本乡镇的人,大家一般都得两三周才能回一次家,工作和家庭不能两全,家庭成为了被忽略的那方。为了照顾这群孩子,特别是班里的留守和单亲儿童,我一岁多的女儿也成为了留守儿童,我和她现在基本靠网络维系感情。“双减”以后,我可能更没有时间回去看她了,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协调解决这种情况,让我们能够把工作做好,也把家照顾好

    2021-10-22
  • 教育部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 首批拟组织150所学校参与

    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


    首批拟组织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在校园内配备相关急救设施设备与物品,并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研制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试行)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试行),探索校园急救技能证书开发试点建设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急救教育。


    根据试点建设原则,试点将结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学校类型规模开展多元探索,形成多层级、多类型的校园急救方案。力争中学阶段,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学阶段,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技能,倡导救护志愿服务。


    试点工作主要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普及校园急救知识。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二是配备校园急救设施。试点校要参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三是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各地要积极会同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部门,重点培训试点学校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等教职员工,鼓励支持师生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对取得救护员证书的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等开展救护师资培训,培训合格的师资在军训期间等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培训,提高学生避险、救护技能。


    试点推荐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推荐3—5所高中和高校参与试点工作。试点校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学校类型、规模、区域等因素,其中,职业院校原则上不少于1所。优先考虑已安装急救设施设备或已有应急救护培训基础的学校。全国校园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办公室将统筹各方资源,支持各地开展试点工作。

    2021-10-22
  • 成都高二女生被保送北大 “解剖小龙虾”就能行?差得远!

    何彦瑾正在做实验


    今年10月1日至10月5日,第30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下简称:生竞“国决”)在浙江省萧山中学举行,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0个代表队共400余名生物竞赛省队选手参与。经过角逐,四川队15名选手拿下9金5银1铜。50名入选国家集训队的金牌选手中,四川有5人,其中,成都外国语学校1人,成都七中4人。


    据了解,入选国家集训队的选手均可获得保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资格,也就是说,这5名成都学生不用参加高考,就已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提前锁定。除此以外,本届生竞“国决”还有一个引发热议的小细节,就是有网传消息说,这50名学生都是凭借“解剖小龙虾”敲开清北大门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谈考题


    确实考了解剖小龙虾只是考试中的一道小题


    今年生竞“国决”奖牌公布后,微博上就有了一个话题,“解剖小龙虾获清华北大保送资格”,不少网友纷纷调侃:会吃小龙虾的还能有资格竞争保送吗?


    那么,保送清北和解剖小龙虾到底啥关系?成都外国语学校竞赛教练冯琦表示,“50名学生凭借解剖小龙虾敲开了清北大门”这个“网梗”说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也不够科学严谨和权威。


    冯琦告诉记者,今年生竞“国决”赛事总共囊括了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两大部分,“解剖小龙虾”仅仅是实验考题中的一小部分,其分值占比很小,“想要入选国家集训队远不止‘解剖小龙虾’那么简单,每个实验题都得稳中求稳才能拿下高分。”


    来自成都外国语学校的何彦瑾今年高二,也是本届生竞“国决”中斩获金牌且入选国集队的其中一名成员。今年10月才刚满16岁的她成功拿到了通往清北的“门票”。


    “解剖小龙虾”具体是如何考查的?据介绍,根据考试要求,学生需通过解剖快速找到小龙虾的心脏和触角腺,同时需要用比赛所提供的大头针将它的触角腺标出来,并将一张黑色卡纸垫在小龙虾的心脏下面,除此之外,在解剖过程中,至少需要体现出小龙虾的一条动脉,“小龙虾属于比较常见的生物,今年考得也不难,我大概花了10分钟就做好了,不过,我还是没有分配好时间,就有些犯强迫症,捣鼓了半天它的心脏,就想摆好一点,这里花了一点时间。”她告诉记者,在实验考试中,比较拉分的题是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虽说考试整体的难度不算大,但这两门学科难度还是有的,我最后一道大题没有完成。”




    谈保送


    想要搭上清北直通车必须一路拼进国家集训队


    拿到金牌后,何彦瑾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她表示,自己更青睐生物科学专业,而北京大学恰好有四个专业研究方向她比较感兴趣。


    直接保送清北,大家在祝贺的同时,也不禁好奇:竞赛这条路,好走吗?从流程上来说,在进入决赛之前,这些选手都先得通过学校的初赛和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以下简称“联赛”)两轮赛事选拔,少数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才能拿到“国决”的入场券。


    成都外国语学校生物竞赛教练冯琦也是何彦瑾的生物竞赛教练。据她介绍,通常来说,每个省有8名选手能够拿到生竞“国决”入场券,不过根据每个省份前一年的获奖情况,名额会有浮动。为此,在第30届生竞“国决”中,四川队总共拿到了15个名额,也就是说,在联赛中成绩排在四川全省前15名的选手才能角逐“国决”。


    在“国决”中,又分为金牌、银牌、铜牌。其中,能拿到金牌且成绩排名在前50左右的选手,不仅能够入选国家集训队,还能获得保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资格。之后,在这支国家集训队里,还会选拔4名选手,代表中国队出征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BO),与世界各国、地区选手再次竞技。光看这个“过关斩将”的过程,就能看出,奥赛竞赛的难度不言而喻。


    “所以,解剖小龙虾就能上清北,存在一些误解,当然,可能也只是网友们的一种幽默”。冯琦介绍,整个“国决”赛事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两大板块,“其考查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已远超过中学所学内容。”


    谈学习


    成外的榜样型人物高一就有机会被保送


    何彦瑾入选国家集训队,在冯琦看来,算得上是意料之中的事。早在省队选拔中,何彦瑾的成绩就位居第一,“如果不是决赛有推迟,她将以高一学生的身份被保送,这个在四川省都是比较罕见的。”


    “极度自律”,“雷厉风行”,这是冯琦对何彦瑾的评价,冯琦说,只要给何彦瑾安排了学习任务,她都能够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除了执行能力特别强,心态也很好,像参加竞赛这样的高级别比赛,难免有紧张时刻,一些同学会存在心理情绪波动,但何彦瑾就不会,她的表现一直非常稳定,包括在这次堪称全国高中生最高级别比赛中,她的整个参赛过程就一个字,稳!”


    虽然很多人羡慕竞赛生,但其实这条路并不容易。“要想走竞赛这条路,没有天赋是不行的,但只有天赋也是不行的,何彦瑾就是属于那种既有天赋,又很刻苦的孩子,包括遇到难题,她也会揪着老师们一同讨论,直到搞懂为止,平时也会注重知识点的拓展,这些优势其实也为她取得的成绩奠定了基础。”


    令冯琦印象深刻的地方还在于何彦瑾的影响力和感染能力,“比如,她坐在班上看书,那种气场甚至会感染到整个班级,比如有时候自习,个别同学难免窃窃私语,但只要她在,班里就会特别安静,倒不是说她是一个高调的人,而是她那种专注的状态和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会不由自主让班上的同学向她靠近,堪称学校级的榜样型人物。”

    2021-10-20

  • 首 页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