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未成年人远离网游沉迷

    广大未成年人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是网络游戏的重要用户群体。然而,未成年人还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过度使用网络游戏甚至产生依赖;一旦沉迷网游,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会在心智、情绪、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不良影响。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推行,针对的正是未成年人的沉迷现象。但在一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存在游戏账号租卖业务,用户可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这意味着,青少年进入网络游戏的第一道关口仍存在着漏洞,值得引起重视。


    如今,网络游戏已发展成一个大产业。据统计,2020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786.87亿元,游戏用户数量达6.65亿人。《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中有62.5%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一段时间内,有些游戏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对未成年人消费监管不严。对于游戏企业对未成年人身份审核不严格的问题,家长投诉数量较多。近期,针对游戏租号绕开防沉迷系统问题,一些游戏交易平台相继发布声明,称已采取严格措施禁止任何未成年人利用游戏交易平台买卖和租赁游戏账号。应当明确的是,游戏企业是防沉迷工作的主体,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责,切实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引导未成年人适度使用网络游戏,是监管部门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相关的实名认证系统在2007年就已投入使用并在全国推行,起到了积极效果。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开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篇章。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相关政策的落地见效,必将有利于推动防沉迷工作取得更好社会效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对于租卖游戏账号乱象,也应强化监管、着重治理,及时堵住防沉迷的漏洞。


    让未成年人远离网游沉迷,还需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承担好监护守护职责,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对家长而言,应当切实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严格执行相关要求,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用网习惯。生活中,有的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使得时段时长限制无法发挥作用,显示出加强家庭监护的重要性。此外,改善亲子关系是预防孩子沉迷游戏的有效途径。家长不妨多和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等,引导他们远离网络游戏沉迷的泥淖。


    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各有关方面重视起来、行动起来,不断完善制度,及时封堵漏洞,加强有效监管,才能凝聚合力、破解难题,携手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21-10-11
  • 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第一次翻开小学高年级读本,我就被生动鲜活的故事和设计精美的页面深深地吸引。通俗易懂的语言、直观形象的画面,把孩子的心牢牢抓住了!”今年秋季学期一开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投入使用。一拿到读本,华东师大闵行永德实验小学丁丽莉老师就兴奋地与其他老师分享感受。


    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印发。“自此,学校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方面有了更为具体的指导和依据。”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说。


    2019年12月,《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印发。“一规划、四办法,对于切实提高教材建设水平至关重要。”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说。


    …………


    “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教材建设。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相关各方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健全教材建设工作体系,完善教材制度规范,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材建设,全面提升教材育人功能,教材建设工作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把好方向,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每一讲的开头都有一个故事,很吸引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这些话好熟悉,我在电视和广播里经常听到!”……


    为增强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作为大中小学学生的重要必修内容。《读本》全套共5册,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大学各1册。2021年秋季学期,中小学《读本》已在全国投入使用。《读本》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确保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体现到课程教材中,是全体教材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田慧生介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教材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颁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有机融入各学段、各学科课程教材。出台《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政课。


    近年来,“马工程”重点教材的课程覆盖率和教材使用率逐年提升,2020年课程平均覆盖率达到85.35%,教材平均使用率达到77.27%。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构建步伐加快,重大主题教育持续深化。


    “我们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关于‘大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中长期规划。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教材的生动性、可读性之间的关系,做到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说。


    提升质量,帮助广大青少年从小打好中国底色


    打开教育部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16开大小的书页上,“天地人”“你我他”6个字格外醒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识字课,从学习这6个汉字开始。


    2017年9月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初始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3个科目启用国家统编教材。2019年,“统编本”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与此同时,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于2019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2021年已覆盖26个省份。


    “三科统编教材更加突出育人导向,既遵循学科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做到了有机结合。”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分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表示。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等,都集中体现在教材中。为此,弘扬正确价值导向,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统领作用,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成为每一位教材编审工作者的矢志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扎实推进,体系门类逐步健全,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版权页标注为“教材”字样的各类学历教育教材数量达到20.34万种,其中,基础教育类教材1.08万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教材8.47万种,高等教育类教材10.79万种。教材体系日益完善,结构不断优化,品种类型更加丰富,内容质量持续提升,育人功能显著增强,时代特征愈发凸显,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涌现出一大批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秀教材。


    与此同时,制定(修订)课程和教学质量标准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国家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教学标准、质量标准不断完善,构建起全面覆盖各学段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学业评价的标准体系。同时,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和“党的领导”相关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系列指南和纲要的颁布,大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要求有了详细规划蓝图。


    “建设教育强国,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必须牢固树立教材精品意识,全面提升教材质量,用一流的教材支撑一流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说。


    优化管理,拧紧教材进入学校课堂、学生书包的安全阀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工作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的调整完善,加强了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初步建立起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国家、地方、学校分层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


    2017年7月,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在中央教育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国家教材委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教材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规划、重要政策文件、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都须经国家教材委审核审议后才能发布。


    同时,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古、西藏等9个省份已成立省级教材委员会,浙江、上海、陕西、新疆、内蒙古、西藏等11个省份教育部门已成立教材处或教材办,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普遍成立了教材建设管理委员会、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或教材审查选用委员会,明确了教材工作部门。教材建设专业支撑力量也在日益强化,着力打造了一批服务教材建设的高水平专业智库。


    近年来,教材把关工作全面加强,持续拧紧教材进入学校课堂、学生书包的安全阀。把好教材编写关,严格各级各类教材编写要求、人员条件等,规范“谁来编、怎么编”。把好教材审核关,健全教材审核机构,严格审核标准和程序,规范“谁来审、怎么审”,对各级各类教材教辅进行全面“体检”和净化。把好选用关,明确教材选用主体、原则、程序,规范“谁来选、怎么选”,确保选出最适合当地教情学情的教材。把好使用关,定期组织编写组入校听课、座谈,建立意见征集反馈平台,为广大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使用要求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十四五’时期,教材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用这一思想为学生培根铸魂。同时,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田慧生介绍了教材工作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工作正在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2021-10-11
  • 打破“学历”门槛,“小鲁班”变身“教书匠”

    王纵横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凭借技能留校任教,成为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首位00后实训教师。“职业教育不仅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2020年12月,20岁的王纵横还是一名在校学生,他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木工项目的金牌,也是黑龙江代表团在此次大赛上获得的唯一一块金牌。


    “王纵横这个孩子不仅技术水平高、肯吃苦,指导队友时也很认真负责,特别适合做实训老师。”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家居工程学院院长张志刚通过对王纵横一段时间的观察,在比赛后开始动员王纵横留校任教。在今年6月王纵横毕业后,正式成为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事实上,王纵横并不是该校第一个毕业即留校任教的学生,早在2017年学校就提出把特殊的技能人才留在学校。当时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木工项目优胜奖的95后青年徐颜正是第一个凭借自身实力留校任教的毕业生,也成为日后王纵横的实训指导老师。


    “像徐颜、王纵横这样优秀的、有经验的技能型人才,我们要打破学历的‘门槛’,把他们留在黑龙江,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张志刚表示,学校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以及青年技能人才信心,提升对专业和职业教育的自豪感、荣誉感。


    传承大国工匠的精神


    2017年10月,徐颜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克服了环境、气候、场地等困难,顺利完成了赛题的识图、放样,按照大赛主办方提供的图纸,在22小时以内完美地制作出了2.7米高、1.4米长、1.4米宽的欧式凉亭,夺得了木工项目比赛优胜奖,成为中国角逐世界技能大赛木工项目获优胜奖的第一人。同年,徐颜被人社部评为“全国技术能手”、被黑龙江省人社厅评为“龙江大工匠”,并被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破格录用为实训教师。


    作为徐颜的学生,王纵横在入学后就暗暗下定决心向老师学习,立志到学校的世界技能大赛基地训练。王纵横的太爷爷和爷爷都是木匠,从小他就对木工这一行充满了兴趣。但当真正开始学习时,王纵横发现专业课与他从前接触的木工并不同。“传统的木工对于数据的要求并不是那么严格,而到了专业的赛场上缝隙尺寸不能差一丝一毫。”王纵横说。


    “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精准,否则出现一点误差就会造成非常大的累积误差。”王纵横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识图能力,他要求自己每天第一个到实训基地训练,最后一个离开。有时回到宿舍还会利用空闲时间抓紧研究白天没搞懂的图纸,夜里两三点睡觉都是常事,甚至会因为突然来了灵感,兴奋地睡不着觉。一年下来,王纵横的体重从最初的110公斤减到了80公斤。


    由于王纵横表现优异,2020年12月他被学校选中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纵横的尺寸和缝隙分数基本都是满分,误差范围控制在一根头发丝的宽度,最终拿到了金牌。今年,他被授予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未来他将继续钻研这项技艺,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知识教给学生,把大国工匠的精神传承下去。


    打破“学历”门槛留下人才


    自从王纵横留校任教的消息传出后,他的很多学弟学妹都表示不可思议。“老师竟然只比我大两岁”“00后老师与他的00后学生同框”等声音不时出现……


    而对于王纵横而言,只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高学历的研究生成为同事,但是作为实训指导老师我必须更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帮助学生走上技能成长成才的道路。”王纵横告诉记者。


    据了解,黑龙江职业林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为了留下优秀的技能人才,特别出台了一整套特殊人才的引进标准,放宽了以往对于学历的要求,全力支持在校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并动员入选过世赛国家队的学生留校任教,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在全方位的考察学生,从技能水平、个人性格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最终为优秀的技能人才开辟一条绿色人才通道。”但同时,张志刚也坦言,像徐颜、王纵横这样的学生,留校成为教师在过去是很难实现的。“在以往的招聘过程中,学校的门槛都设在硕士学历及以上,并且必须专业对口,通过一系列学校组织的笔试、面试,才能进入学校。”


    据悉,在得知王纵横获奖后,学校为他准备了10万元奖金以资鼓励,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起一个导向性的作用,让更多学生通过技能道路成长成才,实现技能报国。“情感留人固然可取,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更为重要。”张志刚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也多次出台政策,让技能人才的钱包“鼓起来”。早在201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技术工人经济待遇、社会待遇、政治待遇,促进技术工人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并健全技术工人评价使用激励机制。


    “打破横在高技能人才和用工单位之间的壁垒,从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着手,积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黑龙江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黑龙江省将与时俱进,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为技能人才创新优化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争取让更多的“大国工匠”留在黑龙江。

    2021-10-11
  •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教师自学考取了11个本科文凭

    陶行知先生曾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在衢州,就有这么一位老师,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1年从教生涯里,自学考取了11个本科文凭!


    近日,他的故事火上了微博热搜榜,网友们纷纷点赞。


    昨天,钱报记者联系到了这位老师——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初中教师孙有军。


    缺什么学什么


    老师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谈起自己的第一个本科文凭,孙有军坦言,当时其实抱有一点“功利心”,“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当老师,可我高考成绩只够得上当地一所专科学校。为实现教书育人的梦想,我从入学开始,就自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后来通过自考考试,成功拿到了本科文凭。”


    毕业后,孙有军如愿成为了一名老师。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孙有军时常会觉得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于是,他再次萌生了参加自学考试的想法,“自考其实非常严格。我想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验自己有没有学到位,是不是‘半桶水’。”


    孙有军告诉记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明白,想让学生喜欢自己,不能只想着做一名“严师”,而是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打动他们,“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因为现在的00后非常喜欢新鲜事物,老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学生才会对你的课堂感兴趣,学得更扎实。”


    在学校,孙有军教《人文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三门课,“这几门课都属于综合文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就会涉及到心理学和法学的知识,为了能更好地为学生们讲解,我就自学心理学和法学。”


    于是,从教11年里,孙有军拿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心理健康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新闻学、法学、学前教育、历史学11个专业的本科文凭——其中,有5个来自浙江大学,“缺什么就学什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首先就要有一桶水。”





    教学相长


    学习已成为一种乐趣


    孙有军是一个15个月大孩子的奶爸,“每天晚上和爱人一起管孩子。给孩子泡完奶粉、洗完奶瓶,等他睡着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我自己的,通常会学到十一点多。”


    想过放弃吗?孙有军坚定地说:从来没有,“很多人肯定都会觉得累,但对我来说,学习新知识已经成为了一种乐趣,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也是一种幸福。”


    孙有军说,自考这几年,遇到过不少志同道合的人,给了自己莫大的鼓励,“考法学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同龄人,他们的职业也是五花八门,有做推销的,有做外贸的。我问他们,为什么做推销的也来考法学?人家告诉我,就是想提升自己,拓宽自己的职业渠道。最励志的还是一位义乌的朋友,不仅参加了自考,后来还通过了司法考试。”


    孙有军的自学之路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有人认为他在作秀,耽误了正常的教学,但孙有军不以为然,“我认为教和学并不矛盾,反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用《礼记·学记》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教学相长’。我所学到的知识,能让我更充分地备课,学生们学得更扎实。为了解答学生们的疑惑,也促使我学习更多新鲜事物,我们两方都在这中间不断成长。”


    前不久,孙有军入选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课堂教学能力突出的他,还曾获衢州市初中社会学科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师一优课被评为市级优课。曾连续两次参与中考命题工作。撰写的论文有7篇获得市一等奖,在省级期刊上发表11篇。孙有军说,他将继续提升专业素养,“努力去坚守那一份挚爱的教育事业!”

    2021-10-11
  • 三无文具滥竽充数,文具盲盒到底是惊喜还是陷阱?

    ●目前,许多商场和中小学门口的文具店中都有各式各样的文具盲盒出售,价格通常几元至几十元不等。其中,部分文具盲盒存在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


    ●盲盒中奖率或其他对购买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应当在盲盒介绍和宣传中明示。市场监管部门应当进一步规范盲盒的市场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经营文具盲盒行为。对于浑水摸鱼的盲盒所带来的售后难题,相关部门、消保维权组织应主动介入、积极作为


    ●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文具盲盒时应当谨慎,注意查看商品上是否标明产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并且保留好消费凭证,以便后续出现质量问题时追责。对于学生而言,应当明确文具并非玩具,购买文具应以满足学习实用为主,不和同学攀比


    开学一个月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的家长张戒发觉,自己刚上初二的孩子变得越来越“爱学习”了——向家长要了好几次零花钱买文具。张戒后来才知道,孩子买的是现在流行的文具盲盒,周边不少学生都在购买和收集。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许多商场和中小学门口的文具店中都有各式各样的文具盲盒出售,它们有些是印有各种图案的盲盒笔单品,有些是以本子、尺子、笔袋等不同文具组合起来的文具盲盒袋,价格通常几元至几十元不等。


    在采访过程中,有不少店主告诉记者,盲袋中单品加起来的价格要比自己去一一购买便宜得多。但也有家长反映,里面的东西根本不值所售价格,有的是“三无”产品质量很差,而且重复率高,买来完全是浪费钱。对于文具盲盒的态度,社会上也是褒贬不一。


    文具盲盒到底是惊喜还是陷阱?


    为隐藏款重复购买


    价格未必物超所值


    “我买了好多次,这个系列都还没有集齐”“老板,我要第五行最后一支笔,这回一定能抽到隐藏款”“我还要右下角那一支,之前买已经抽中两次隐藏款了”……9月29日,在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上的一家文具店里,几名刚放学的学生正在热烈讨论着。


    记者发现,这里的文具店门口都在显眼位置摆上了琳琅满目的文具盲盒,名侦探柯南、航海王、奥特曼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动漫角色,被印在了文具盲盒的包装上。此外,上面还印着大大小小的问号和“拆开有惊喜”等字样。1支盲盒笔的价格为5元至10元,1个文具盲袋的价格为10元至35元。


    “当然卖得好啦,卖得不好谁会进那么多货。”在问及文具盲盒销量时,一家文具店店主王女士告诉记者,“每天来店里的学生络绎不绝,一盒36支装的盲盒笔拆开后立马就卖完了。30元的盲袋就剩下1个,你要的话我25元卖给你。”


    除了校门口,大大小小的商店和网店中也不乏文具盲盒的身影。记者在某购物平台上以“文具盲盒”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平台显示多家店铺月销量都已经过千。同时,社交平台上也有许多博主的文具盲盒开箱视频。各处的盲盒价格差别不大,也有大几十元至100元以上的“高价”文具盲袋。


    凭借着不高的价格、热门IP图案,文具盲盒一跃成为今年开学季的新宠。这些盲盒真像许多店家宣传的那样“物超所值”吗?记者购买了一款30元的盲袋,拆开后里面有1个笔袋、1本笔记本、1份套尺、2份便利贴和小玩具,而这些产品如果在店里以非盲盒的形式分别购买,实际上只要20元左右。


    安徽宿州初一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向记者抱怨,她的孩子知道买一整盒盲盒笔一定能凑齐一整套后,开学一个月不到已经买了两整盒共50支笔,根本用不完,而且说等商家出新款后还要接着买。王女士不得不对孩子的零花钱严格管控。


    在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杜乐其看来,文具盲盒吸引孩子并不是因为其价格低廉,更何况它们的价格往往还虚高。孩子们购买盲盒笔也不是单纯地为了使用,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凑齐一整套,很多孩子往往会多次重复购买同一种文具盲盒,从而出现不理性消费的情况。




    采取盲盒营销形式


    三无文具滥竽充数


    抽中隐藏款,需要购买多少盲盒?对于这个问题,不仅经常购买盲盒的人说不清,连卖家自己也并不清楚。


    记者在网上咨询某品牌文具盲盒的客服得知,一般来说,如果购买一整盒的话,一定能够集齐一套,但有没有隐藏款要靠运气,有些顾客买了几支就抽中了隐藏款,有的顾客买3盒都不一定能抽中。而记者咨询的这款盲盒笔,网上折后价为24支150多元。


    那么,文具盲盒应该公布凑齐一套或抽出隐藏款的概率吗?


    杜乐其认为,当前商家采取的盲盒营销形式虽然以保密性为卖点,但文具盲盒、宠物盲盒、玩具盲盒等本质上还是商品。因此,经营者采用盲盒这一抽奖式有奖销售手段销售商品的,应当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及《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中有关有奖销售规定,公布相应抽中的概率。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认为,盲盒的销售应当被认定为有奖销售,参考有奖销售规范。“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明确,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以销售商品或者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向消费者提供奖金、物品或者其他利益的行为,包括抽奖式和附赠式等有奖销售。抽奖式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以抽签、摇号、游戏等带有偶然性或者不确定性的方法,决定消费者是否中奖的有奖销售行为,盲盒销售的方式与之相似。”任超说。


    任超认为,以套装形式售卖的文具盲盒,应当遵守上述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促销、销售行为规范,包括但不限于真实准确地告知消费者盲盒玩偶的材质信息,标准款和隐藏款的种类、数量或者概率,不得存在欺骗性销售行为等。


    在天津市河东区向阳楼街道的一家文具店内,记者看到有一款盲袋上面只印有“盲盒文具”四个字。


    “我也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摸起来好像有1个笔袋、1本线圈本,剩下还有什么就靠运气了。”文具店老板告诉记者,这些东西都是他从正规渠道进来的,至于上面为什么没有其他标识他也不清楚。


    当记者在该店购买了两支10元的盲盒笔后,老板说:“10元的盲盒笔质量不错。之前我给孩子拆了两个5元的盲盒笔根本没法用,写了半天就坏了。”


    但就是这种被店家称为质量好的盲盒笔,记者在拆开后发现,其中一支上面印的动漫图案和包装上的完全不符,原本可爱的动漫人物因印刷问题面目全非。


    任超说,隐藏于盲盒内的“三无”文具既没有厂家名称,也没有标注材料成分,消费者选购时根本无法辨别产品中所含成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这些产品里更容易出现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情况。此外,文具盲盒还存在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


    杜乐其说,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获知盲盒内商品具体情况,这给生产经营者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比如用盲盒来清库存、处理残次品等。


    “尽管盲盒销售中关于产品款式等存在一定的保密性,但关系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信息,如产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存储条件、安全警示等,生产经营者均应充分告知,保证真实全面,不得作出虚假、夸大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杜乐其说,滥竽充数的做法不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定义务,也会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此外,经营者通过盲盒销售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文具,还可能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亟须规范市场秩序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为了进一步规范盲盒的市场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经营文具盲盒行为,维护未成年人消费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自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开展了文具盲盒专项整治活动。


    广州市场监管部门对广州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销售文具盲盒开展专项整治。广州市场监管部门与相关销售者签订《销售文具盲盒承诺书》,进一步规范文具盲盒经营行为。承诺书中提到,商家将对购买“文具盲盒”的孩子进行消费提醒,引导孩子购买正常文具。


    9月7日,河北省邯郸市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开展文具盲盒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文具盲盒市场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文具盲盒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文具盲盒行为,并建立联合惩戒机制,从多角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宣传教育,及时发布文具盲盒消费风险。


    杜乐其说,盲盒实质上是商品的新营销方式,有关部门监管重点应是内置商品的生产、安全等产品质量信息的标示,监督盲盒经营者以及网络交易平台依法合规经营。盲盒中奖率或其他对购买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应当在盲盒介绍和宣传中明示,公布盲盒中奖率的最低标准。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应共同治理,对于浑水摸鱼的盲盒所带来的售后难题,相关部门、消保维权组织应主动介入、积极作为。


    和一些家长对盲盒的态度不同,上海市浦东区家长崔辉对于自己孩子喜欢文具盲盒并不感到头疼。“这就和小时候收集小浣熊卡片一样,只不过换了个形式。我和孩子约定好,当她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或者帮父母做家务后可以换取买文具盲盒的机会,但不能多买。孩子也知道文具盲盒卖的就是包装和样式,用起来和普通文具没什么区别。孩子的妈妈平时也比较喜欢盲盒娃娃,她们娘俩对此都能够理性对待,还增进了彼此的关系。”


    购买盲盒应如何挑选,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今年6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儿童用盲盒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勿盲目跟风购买。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文具盲盒时应当谨慎,注意查看商品上是否标明产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存储条件、安全警示、价格、“三包”等关键信息,并且保留好消费凭证,以便后续出现质量问题时维权。对于学生而言,应当明确文具并非玩具,购买文具应当以满足学习实用为主,不和同学攀比。


    杜乐其说,不可否认的是,文具盲盒和其他盲盒一样,已经形成了热潮。解决文具盲盒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除了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须强化监管外,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也尤为重要。

    2021-10-09
  • 在京高校发布2022年研招新规 部分院校提高报考门槛

    在京各高校近日陆续发布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记者梳理发现,多所高校明确进一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部分高校对考生英语水平设置门槛,并在招生专业、奖助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都明确提出扩大招生规模,2022年计划招生人数相较于上年均有超100人的增长。


    部分高校报考门槛有所提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要求考生英语水平达国家四级。法律硕士招生条件也发生重大变化,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均在法律硕士(法学)报考条件中新增“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可报考法律(法学)专业学位”。


    多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关专业,如北京工商大学新增5个招生专业,分别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技术、材料工程、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和网络与信息安全。


    为支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部分高校还完善了奖助措施。中国农业大学提出,在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等方面对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实现100%覆盖。目前,2022年考研报名通道已开启,考生可登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

    2021-10-09
  •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10年: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在昆明市所辖安宁市太平学校,学生们带着自备的餐具在食堂就餐。


    从“鸡蛋牛奶加餐”到“校校有食堂”,我国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0年来,惠及4000万学生。如今,这一政策正由让学生“吃得饱”向“吃得营养”迈进。有基层教育人士表示,营养改善是一种补充性计划,不少学校在探索“4+X”模式,外来务工者忙于生计,学校也在探索“家庭不足学校补”工程。


    听到上二年级的儿子在学校能吃上鸡腿、牛排,还有紫菜汤、白菜汤,宋得春脸上挂满了笑容。现在,儿子的身高已经接近1.4米,在班里算是高个子。


    从老家云南昭通到昆明打工的宋得春是一名外卖骑手,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一大早要把掺着玉米面的米先煮熟,再用烤锅把饭炒好,用罐头装着带去学校。


    让宋得春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日子在2011年画上了句号。这一年,我国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下决心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10年来,29个省1762个县的4060.82万名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餐盘中的菜品越来越丰盛,学生从“吃得饱”向“吃得营养”迈进。


    9月30日,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造计划的通知》,进一步提高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国家基础标准,明确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膳食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踪监测表明,2019年,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提高1.54厘米和1.69厘米,平均体重分别增加1.06公斤和1.18公斤,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街道中心学校校长施天平如今还记得,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他去学生家进行家访时了解到,不少农村家庭很少去街上买菜,自家田地种的蔬菜是什么就吃什么,很少能吃到新鲜肉,只有过年过节时能吃上腌制的肉,“一头猪可以吃两年。”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2014年将补助提高至每生每天4元,今年又提高至5元。


    寻甸县塘子街道中心寄宿制完小食堂从每天供应2个菜变为如今提供1荤2素1汤,小炒肉、藕煮花生、番茄鸡蛋汤……住校学生的午餐不仅能吃饱,还吃得有营养。校长李飞燕介绍,财政补助用在提供荤菜上,素菜则需要学生自己支付,每餐大约需要2元,肉菜如果有结余还会在晚餐时免费提供给学生。


    为了让苗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以及走读学生都能享受到营养改善计划的福利,塘子街道中心寄宿制完小保留了早上提供“牛奶+副食品”的套餐,并随时调整营养结构,纯奶、甜奶、酸奶,面包、鸡肉肠、牛肉肠不重样。


    在太平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信息公示栏上,提供的菜品越来越多,菜谱也越来越丰富,糖醋排骨、排骨煮萝卜、红烧牛肉都有。校长王夔介绍,学校会咨询学生喜欢吃的菜品,然后成立工作组讲究菜品营养成分,理出肉类、串荤、蔬菜、汤的备选种类,根据季节筛选出学生喜欢吃又满足营养均衡的菜品优先搭配。


    记者走访发现,学生营养餐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从肉量相对较少变为以肉为主,同时也随着肉价的市场波动,有时供应串荤,有时供应全肉,保证每天能吃上一种新鲜的肉菜。


    寻甸县教育体育局学生资助管理科科长龙江介绍,寻甸县塘子街道中心寄宿制完小2020年学生健康检测评价报告显示,在受检的596名学生中,约81%的学生处于中等发育水平。而现时营养状况显示,营养过剩人数80人,检出率为13.4%。

    2021-10-08
  • 职通车:涉农专业高职生“学农从农”比例上升

    《2021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农、林、牧、渔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增长,涉农专业应届高职毕业生“学农从农”意愿也在不断增强。


    2020届涉农专业高职毕业生从农(即在农、林、牧、渔业就业)比例为48.7%,比2016届(43.6%)上升了5.1个百分点。而且农村学生的从农比例更高,2020届涉农专业高职生中,农村家庭毕业生选择从农的比例为52.1%,且工作三年后77.6%依然留在涉农领域就业,为反哺农业经济贡献了更多力量。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大涉农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建设力度。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就业蓝皮书显示,近五年农、林、牧、渔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增长明显,毕业生在该领域就业的比例从2016届的1.5%上升到了2020届的2.3%。


    与此同时,涉农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学农从农”意愿也在不断增强。麦可思数据显示,近五届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从2016届的56%上升到2020届的61%。


    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涉农人才深入基层、到产业发展的第一线。数据显示,来自农村地区的涉农专业毕业生,为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贡献了更多力量。2020届涉农专业从农的高职毕业生中有75%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明显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63%)。


    相较于其他家庭的涉农专业毕业生,农村家庭毕业生的从农比例更高。数据显示,2020届涉农专业高职生中,农村家庭毕业生选择从农的比例为52.1%,明显高于其他家庭毕业生(44.0%)。


    涉农专业高职毕业生中从农人群的月收入近五年也在稳步增长,从2016届的3490元增长到了2020届的4272元,整体上略高于学农未从农的毕业生月收入4192元。


    数据显示,在工作三年以后,从农人群月收入优势更明显,2017届“学农从农”毕业生工作三年后的月收入为6440元,相比自身毕业半年后月收入3723元,涨幅为73%,并且高于学农未从农毕业生的三年后月收入6272元。

    2021-10-08
  • 202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60.34亿元,支持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

    近期,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进一步提高膳食补助标准,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膳食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2021年全年共安排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26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通知》要点一起来看——





    为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持续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了《通知》。明确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膳食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其中,国家试点地区所需资金继续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地方试点地区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在地方落实膳食补助标准后按照每生每天4元给予定额奖补。


    为减轻地方增支压力,中央财政提前预拨今年秋季学期地方试点地区提标所需资金,明确要求各地做好现有试点范围内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不再扩大试点范围。近日,中央财政下达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提标资金30.34亿元,2021年全年共安排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26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自2011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达1967.34亿元。同时,《通知》还指导督促地方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加强学校供餐管理,提高供餐质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化省级统筹,落实地方支出责任,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营养膳食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食品。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会同教育部指导地方深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持续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对欠发达地区学生给予营养膳食补助,补助标准由中央统一制定。其中,国家试点地区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试点地区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在地方落实膳食补助标准后按照每生每天3元给予定额奖补。目前,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全国28个省份1552个县,每年受益学生约3795万人,其中国家试点地区2092万人,地方试点地区1703万人。

    2021-10-08
  • 走近网瘾少年们:他们沉迷网络的病根何在?

    今年9月1日,原本准备升高三的陈斌(化名)不得不推迟入学,他被母亲第5次送进了专门的封闭式医疗机构进行戒网瘾治疗,戒断时间从1个月到5个月不等。由于网瘾,过去几年来,陈斌的中学生涯变得断断续续,当网瘾“上头”时,如果母亲不让他上网,他甚至会对母亲拳脚相向,母亲也因此多次报警;长期玩游戏用眼过度,陈斌的神色略显呆滞,说话似乎也慢一拍,记者问他一个问题,他有时要思考好几秒才能做出回答……近日,记者专门走近部分“网瘾少年”,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为逃避“控制”他把网游当“麻醉剂”


    陈斌的母亲今年50岁,是广州一所特殊学校的老师。父母在他上小学五年级时就离婚了,父亲去了国外,留下他和母亲在国内生活。在陈斌记忆中,离婚后母亲性格变化很大。母亲平时专门教授聋哑学生,在工作中非常需要耐心和热情,但她每天回到家中对自己却没有耐心。“也许她工作中也受了很多委屈,所以回到家只要我哪里做得不好,都容易招来打骂。”


    一开始,陈斌对母亲的打骂选择了隐忍,但后来他开始反抗。2017年8月的一个晚上,上初三的陈斌因为躲在房间玩游戏,母亲夺过手机狠狠摔在地上。他狠狠骂了母亲几句,母亲脸色铁青,一怒之下拿着拖把朝他身上挥来,他抓住扫把,和母亲扭打在一起,随后摔门而出。当晚,陈斌在外面的网吧玩了两小时游戏。当他深夜回家时,发现家门口有几个警察,陈斌这才知道,母亲报警称发生家庭矛盾,警察随后对陈斌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批评教育。


    在陈斌看来,自己对网游并没有上瘾。“只要我打游戏超过两个小时,我妈就认为我上瘾了。有时我在外面和朋友玩到比较晚,她就说我夜不归宿。”陈斌告诉记者,自己把网络游戏当作逃避母亲“控制”的麻醉剂。在玩游戏时,他会暂时忘了和母亲之间的不快,整个人就仿佛生活在游戏的世界中。但陈斌的母亲说,儿子每次玩游戏的时间远不止两小时。有几次她去网吧找陈斌时,都发现他靠椅子上睡着了,摇都摇不醒。


    初二那年,陈斌选择了复读,因为母亲觉得他当时升初三也考不上好高中。“自从父亲离开之后,我在母亲面前就是没有发言权的,即便反抗也没有用。”在医院病房里,说起自己的母亲,陈斌滔滔不绝。


    陈斌母亲告诉记者,陈斌最长曾经在网吧吃住了3天3夜。她认定儿子已经网络游戏成瘾,决定把他送到专门的机构进行戒网瘾治疗。但前几回效果都不理想。


    爱之深责之切母亲5次送他戒网瘾


    从陈斌上高中起,母亲对他管得更严了。有时母亲还会翻看他的微信,询问他通讯录里的好友分别是谁。“她把我的微信好友都贴上标签,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全部都由她来定义,有时我不回家,她就会挨个打我同学的电话,时间久了,我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


    陈斌承认,自从开始玩网络游戏之后,自己和母亲的关系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恶化,他和母亲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因为玩游戏我们吵架吵得很凶的时候她就会报警。到现在为止已有几十次了,每次我妈报警,他们就直接把我们带去派出所调解。”


    长期因为网络游戏问题和母亲吵架,陈斌睡眠很不好,上课时精力很难集中,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也是处于下游。


    在医院里,说起儿子陈斌,母亲彭女士忍不住泪眼婆娑。“网络游戏害了我的儿子。”她哽咽着说,儿子从2016年上初二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平时在家手机不离手,晚上睡觉也躲在被窝里看手机。“只要他玩手机游戏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吵架。”彭女士说,儿子自从沉迷网络游戏后,成绩直线下降,今年春节期间,儿子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被诊断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经过稳定情绪处理后症状有所减轻;但回家不过两个月,儿子的网瘾便又犯了。她只好再度将儿子送到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即便母子俩经常争吵,陈斌还是承认,母亲的确非常爱他。“她为了我可以付出一切,但这种爱的方式太极端了,让我快窒息了。”


    在陈斌内心深处,他一直想考上一所本科院校,为此他想走体育特长生这条路,他最擅长的是中长跑。但母亲却反对他走这条路。


    如今陈斌仍在广州进行戒网瘾治疗,这已经是他第5次被母亲送去进行“脱网”治疗了。他告诉记者,这一回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他感觉自己对网游的兴趣没以前那么大了。因为网游,陈斌已经比同龄人慢了半拍,他不想被人称为“网瘾少年”。他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重新把基础打牢,争取明年上高三,成绩能有所突破。当然,他眼前最迫切的还是希望能说服母亲同意自己走体育特长生这条路。

    2021-10-08
  • 国家新闻出版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举报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为督促游戏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相关要求,发挥社会各方面监督作用,国家新闻出版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举报平台9月30日正式上线运行。


    据介绍,举报平台专项受理群众关于游戏企业防沉迷相关问题的举报,包括实名认证违规举报、时段时长违规举报、充值付费违规举报等,举报线索一经核实,有关部门将对违规游戏企业进行严厉查处。






    举报平台网址为:http://jubao.chinaso.com。

    2021-10-06
  • 冷了补习班 热了运动场——“双减”后娃娃们节假日动起来!

    小小的身影,大大的书包,曾经节假日里忙着上补习班的孩子们,挂着疲惫的眼神、迈着沉重的脚步……而“双减”后的首个国庆假期,记者发现这些已悄然改变,各地正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孩子们动起来了,家长们脸上的焦虑少了、从容多了。


    “新去处”:不上补习班去运动场


    10月1日,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彭高中学九年级学生邓歌,一早就在学校体育场里和小伙伴们训练4x100米接力短跑。国庆假期后,他们将参加全县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秋季运动会。


    “以前孩子文化成绩不太理想,我们就报了4个补习班,成绩不但没提高,孩子还学得累,我们家长也很焦虑。”邓歌的父亲邓德文说,自从参加短跑接力训练后,孩子的意志力、团队意识都更强了,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为切实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上栗县将无证照培训机构全部关停,47家有证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正有序转化为非营利性机构或退出;同时,将课后延时服务纳入学校和教师考评考核范畴,设计了20余种以体育运动为主的课后“选课班”。


    “据统计,以前参加校外培训班的孩子占比将近60%,如今90%以上的孩子参加了课后‘选课班’。”上栗县教育局局长张金华说。


    “新作业”:体育课也有了家庭作业


    “不做作业父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是过去不少家长辅导孩子功课时的戏言,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亲子关系。


    而这个“十一”假期,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袁州学校的小学生张扬旭宇多了一项“作业”,也多了一份和父亲一起分享的快乐。


    “放假前老师在家长群发布了群消息,孩子节假日锻炼也不能断线。”张扬旭宇的父亲张绳赣说,儿子参加了课后羽毛球班,假期也要坚持,与孩子一起打球、跑步,轻松的氛围中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记者走访多家校外培训机构教学点,发现曾经塞满初中、小学生的教室,如今只有些孤零零的课桌椅。与此同时,校内作业正在朝着更有弹性和针对性的方向发展。


    9月中旬,教育部公布关于落实“双减”的10个典型案例,江西推广的“智慧作业”系统位列其中。通过应用光学扫描识别、云题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智慧作业”系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范围、学生学情等大数据,自动挑选适合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作业题目,实现作业布置、纠错提醒个性化。


    “新选择”:足球正带来更多可能


    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这个假期,来自东北的足球守门员教练李健伟不准备回乡,他将利用这一周的时间对8名11岁的小球员进行集训。


    “有人问我为什么跑到这么偏远的地方教一群孩子?”李健伟说,在定南定居的这一年,他看到足球不仅是一项能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的运动,还正在给孩子们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


    今年,李健伟带的梯队中有4名小球员被国内一家俱乐部青训营选中,正走上职业球员的发展道路。除此之外,定南县联合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共同培养U13至U19小球员,把有天赋的“山里娃”送进大学。经过4年探索,定南县已打通逾百所重点综合性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升学考试“直通车”。不影响读书,还多一条升学路,足球正给定南的孩子们带来更多选择。


    负担少一些、运动多一些,“双减”带来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2021-10-01

  • 首 页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