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城市平台

    在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就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努力提升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城市中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打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各族群众“五个认同”,让城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阔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当前,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三分之一的少数民族常住在城市,全国20多个城市56个民族成分俱全。民族工作的对象正在从民族地区扩展到中东部地区,从农牧区扩展到城市,从聚居区的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扩展到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新形势下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努力提升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城市民族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民族区域自治,维护了祖国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利益。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安排部署,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重视散居和城市地区的民族工作。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并切实运用到城市民族工作中。要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在城市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加了交往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的局面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促进城市民族团结、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的必要条件。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就要坚持在城市各民族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城市平台,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增强城市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只有在城市民族工作中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才能找准民族工作与城市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城市中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近距离生活在一起的各民族群众建立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才能使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努力提升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

    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才会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要以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坚持教育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做知法守法的公民;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服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管理;对于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各地要坚持依法办事,做到依法妥善处理。

    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关键是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探索建立跨地域协作机制,加快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衔接互补、共同负责的工作格局,共同开展宣传教育、共同推动经贸合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为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进城创业、就业牵线搭桥。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搭建大数据信息平台,通过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基本结构、源地分布、年龄层次等信息数据的集中挖掘,提高各级政府利用数据的效率和民族事务治理及公共管理的水平,及时搜集更新,加强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必要时流出地要派员参与处置工作,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城市管理规章的意识。积极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活动,解决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特殊需求、特殊困难,帮助他们早日融入城市,在城市安居乐业。

    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分布和交往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和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各民族交错居住在同一社区的现象日益普遍,社区民族工作任务日趋繁重。把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强社区民族工作,为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要求,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各民族生产生活、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空间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则催生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在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个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

    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要在城市中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要行动起来,一起做好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创共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人心防线就一定能筑得牢牢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重点在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等开展创建活动,命名示范单位,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提出了把握创建方向、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提升创建水平等要求。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增进民生福祉,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是历史的发展趋势,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也是民族工作的未来趋势。少数民族同胞“进城”,既有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带动民族地区发展,也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解,促进团结。要顺应这种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在城市各民族群众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五个认同”,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将城市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阔平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各民族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2021-07-01
  • 人民日报社论: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七一”前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以中共中央名义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这一党内最高荣誉,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对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不懈奋斗,永远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并在颁授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高度评价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深刻概括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饱含深情,鼓舞和激励着全党同志永远信党爱党为党,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百年来,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战功赫赫的百战老兵,有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的基层干部,有集丰厚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大国工匠,有用红色基因树人铸魂的教育工作者,有潜心研究、矢志奉献的科学家,有传承爱国守边精神的农牧民……他们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创造了宝贵精神财富。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诠释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受到表彰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就是各条战线党员中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坚定信念,就是坚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以坚忍执着的理想信念,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为党的理想信念顽强奋斗、不懈奋斗;践行宗旨,就是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拼搏奉献,就是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不屈不挠,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廉洁奉公,就是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享受,守纪律、讲规矩,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道德风范。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党员队伍必须过硬。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为榜样,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我们就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在新时代书写更大的荣光,在新征程上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2021-06-30
  • 在这里感受孕育的力量——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集中亮相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即将在北大红楼正式开展。在此之前,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经过修缮和布展提升后,已于6月起陆续面向公众开放。

    100多年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这些地方唤醒民智、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留下了不朽的革命足迹。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进这些革命活动旧址,探寻红色血脉代代传承的历史和现实。

    觉醒年代谱写红色序章



    这是6月26日拍摄的修葺一新的北大红楼。新华社记者谢晗摄

    初夏的北京,处处绿树成荫,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北大红楼修葺一新。



    这是6月26日在北大红楼拍摄的刊登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青年》5卷5号(右)、6卷5号(左)原件。新华社记者谢晗摄



    这是6月26日在北大红楼拍摄的新中国成立以前《共产党宣言》的7个中文译本。新华社记者谢晗摄

    刊登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青年》5卷5号、6卷5号原件,一级文物、第一本五四运动的史料集《五四》原件,新中国成立以前《共产党宣言》的7个中文译本……走进重新布展的北大红楼,1357件文物、近千张图片图表系统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风雨历程。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红楼东侧,一间教室被复原成五四运动前夕北大学生正在准备游行旗帜、标语时的情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五四运动学生领袖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正是在这里书写完成。



    这是6月26日拍摄的位于北大红楼二层西南角的第三十六教室。第三十六教室是红楼内面积最大的教室,李大钊、鲁迅都曾在这里登上讲台。新华社记者谢晗摄

    红楼二层西南角的第三十六教室是红楼内面积最大的教室,李大钊、鲁迅都曾在这里登上讲台,座位常常爆满,挤满了求知若渴的学生。1920年,李大钊先后在此为学生讲授“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唯物史观”等课程——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入课程,通过大学讲坛宣传马克思主义。

    “走进红楼,参观者就像走进了百年前的历史时空,仿佛听见了北大爱国师生唤起民族觉醒的呐喊声、中国革命先行者们寻找救国道路的脚步声。”展陈组负责人罗存康说。

    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林齐模介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学习、工作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与埃德加·斯诺交谈时,曾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在北京大学,“初心薪火相传使命永担在肩——北京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前来参观;电视剧《觉醒年代》、广播剧《北大红楼》等文艺作品主创团队先后走进校园、走近学生身边。

    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让北大人和伟大的党在未名湖畔展开一场场深情对话,新时代的北大青年也纷纷立下美好誓言。“要弘扬光荣传统、坚守初心使命,让北大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说。

    光辉历程展现孕育力量



    这是6月24日拍摄的李大钊故居。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一座三合院,古朴静谧。“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和妻儿曾在这里生活了近4年。“当时是李大钊文章的高产期,基本上每9天就写出一篇文章。”李大钊故居管理处主任刘洋说。



    这是6月24日拍摄的李大钊故居。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一进院,迎面就是李大钊的铜像。不时有参观者在铜像前肃立,上前献花、致敬。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故居内,一场名为《播火者》的沉浸式话剧,以三合院为演出背景,娓娓道来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生。

    “观众在沉浸体验中跟随主创人员重温峥嵘岁月,感受有血有肉、大爱无疆的革命先驱艺术形象,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该话剧导演兼制片人杨地说。



    6月1日,在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少年儿童参观“北方的红星——长辛店与中国工人运动”主题展。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在永定河畔的古镇长辛店,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等革命活动旧址经过改造提升后重新对外开放。



    6月1日,在李大钊烈士陵园,讲解员为参观者介绍“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大家看,工字和人字接起来念什么?’大家回答:‘念天字!’李大钊接着说:‘对!工字,上边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的一竖是工人,工人顶天立地,是最伟大的阶级!’”长辛店学校初一学生王晨曦声情并茂地为参观者讲解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在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故事。

    “长辛店是中国早期铁路修造业和产业工人聚集地,也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主要策源地和发生地之一。毛泽东、李大钊、邓中夏等人都先后来到长辛店,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馆长刘德华说。

    从北大红楼到长辛店古镇,马克思主义从书本理论走向社会现实,从大学教室逐步走向工厂车间,恰似一片燎原之火,照亮了晦暗的夜空,也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



    6月1日,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学生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了解展出的油印机。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6月1日,参观者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参观。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据介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组织开展了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31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程。6月1日起,李大钊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等重要党史人物故居,陶然亭慈悲庵等重要会议场所,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二七惨案长辛店旧址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以及李大钊烈士陵园、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马骏烈士墓等重要纪念设施集中对外开放,每天都有大量观众预约参观。



    这是6月24日拍摄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红色传承践行初心使命

    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如同一座座丰碑,镌刻着一代代爱国知识分子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不朽功勋,也激励着后人沿着前辈的足迹接续奋斗。如今,在1.6万平方公里的京华大地上,时刻记录着共产党人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

    距离李大钊故居800余米的光彩胡同29号,是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温家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每天都会有约50名社区老人来此用餐,切实解决了老人吃饭难问题。金融街街道市民服务中心主管杨建梅介绍,驿站餐标分为三档,老人持老年卡就餐,两荤一素22元,一荤两素18元,一荤一素15元,可堂食也可以打包。

    这是北京市民政局开展“每月一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缩影。“每月一题”是北京市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突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挖民生数据富矿,通过对群众反映诉求的大数据汇聚分析,“算”出百姓反映最集中的房产证办理难、预付式消费退费难等12类主题27个民生痛点、治理堵点,开展专项治理。“每月一题”抓住共性问题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解决5万多套住房的房产证办证难问题;298个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新增4950个幼儿园普惠学位;查处拖欠工资案件3177件;为8539名劳动者追发工资总额1.04亿元……“每月一题”专项治理开展5个多月来,北京市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市区各部门围着街乡转、街乡围着社区转、党员干部围着群众转,实现基层治理水平新提升。

    26日,经过近3年的建设,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正式旅游通航,千年流淌的大运河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板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画卷……

    首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蹄疾步稳:以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抓手,北京推动“两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子”联动。目前,“两区”建设251项开放改革举措已有过半落地,形成30余项全国首创或首批突破性政策及项目……北京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五色”精心“着墨”,以首善标准推进高质量发展,书写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精彩篇章。

    100年来,北京这座红色之城,见证了伟大的历史变革,也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们相信,追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京华大地将见证更多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2021-06-29
  • 热血澎湃!英雄城里有群红色基因传承者

    巍巍长白山,滔滔浑江水。

    位于吉林省南部的通化市被称为“英雄之城”。

    抗日战争时,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曾在这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

    解放战争时,通化是“四保临江”战役的主战场之一。

    抗美援朝战争中,通化既是反帝前沿,又是可靠的大后方……



    一批又一批民族英雄在这里留下红色印迹。

    时间流逝,山城通化仍在不断演绎着热血澎湃的奋斗故事。

    在这里,有一群红色基因传承者,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足迹。



    退休前,马继志是一名普通的火车司机。

    如今,他从河南来到吉林通化,在杨靖宇干部学院讲党课。

    他无数次讲起杨靖宇将军的故事,

    也是他爷爷的故事。

    “1928年的一天,爷爷说要出一趟远门,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每次讲到杨靖宇牺牲的场景,马继志总会哽咽起来。

    马继志说,他们家有个传家宝:一块普通的桦树皮。

    那是他的父母1958年在杨靖宇牺牲的地方带回来的,

    为的就是给他们刻下红色烙印,

    牢记“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家风。

    在马继志看来,作为英雄后代,他能做的不多,

    唯有把红色记忆不断地传承下去。



    2013年,通化市通化县兴林镇曲柳川村村民刘福,

    自筹资金建了“河里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那个时候,没有人理解他,说他有钱了就乱花。

    但他却坚持着自己的红色事业。

    他说,他的爷爷曾为抗联送粮送药,

    从爷爷到父亲,都叮嘱他永远不忘东北抗联。

    如今,这座纪念馆连同兴林镇的革命遗迹,

    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戴上扩音器,40岁的王玲玲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她是通化市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

    而她的爷爷王建华就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她说,爷爷当年保家卫国是身背钢枪,她用的则是一部扩音器。

    她说,小时候爷爷给她讲抗美援朝的故事;现在,她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最多的时候,王玲玲一天要讲10场。

    同样的场馆,同样的故事,讲给不同的观众听。

    工作之余,王玲玲经常走访抗美援朝老兵,

    做一些“抢救式”的采访,挖掘更多的红色故事。

    让她欣慰的是,她的女儿在学校被评为“红领巾小解说员”。


    她说,要一直讲下去,钻研下去。

    2021-06-28
  • 从一块碑、一份文件、一个家庭看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党的光辉照边疆,同心掬得满庭芳

    从一块碑、一份文件、一个家庭看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只要跟党走,总有一天公路会挖到山顶上;总有一天会用铁牛来犁地;总有一天会过上白天黑夜都光明的日子。”多年前,云南景迈山上的布朗族村民苏里亚,作为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的成员之一,在首都见证国庆盛典。回到家乡后,他激动不已,召集族人说出了三个梦想。

    老人的梦想早已实现。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谱写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各民族一心一意跟党走”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团结园内,有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格外引人注目。这块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1951年立下的,上面还刻有当时云南普洱专区多位民族代表在剽牛、喝咒水立誓后,用汉语、傣语、拉祜语写下的签名。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记者从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了解到,1950年8月,云南普洱专区各族头人组成观礼团赴京观礼。在京期间,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其中佤族头人拉勐多次参加毛主席的接见。此后观礼团先后到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参观,对党的民族政策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拉勐回到普洱专区后,逢人就讲“中国共产党,我拉勐跟定了。”

    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拉玛·兴高说,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云南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最真实写照。

    “宾弄赛嗨,普洱与你同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保证湖北省血液供应,普洱市首批300位志愿者挽起袖子献出总共50000毫升血液。伴随着一袋袋爱心血液转运,“宾弄赛嗨”的口号也热传开来。

    “宾弄赛嗨”是一个傣语词汇,意为“没有血缘关系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在云南,类似于“宾弄赛嗨”之意的词汇有很多,是各民族亲如一家,美美与共,携手发展的生动表达。

    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拉玛·兴高说,进入新时代,云南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越发坚定。

    “云南是民族种类多,发展不平衡的边疆省份,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始终是云南民族工作的最主要的任务。”拉玛·兴高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是在什么时期,“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始终没有弱化,各民族始终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始终感受到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因而都能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各民族团结。

    苏里亚儿子苏国文说,父亲的三个梦想早已实现,而且还被超越了一大截。他看着生机勃勃的景迈山,也有了三个梦想:进一步办好教育;把生态茶园改造好;保护好生态。“只要跟党走,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党的民族政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希望各少数民族相互尊重、友谊团结,在我党领导之下,参加解放事业,解放自己,解放全中国人民”……

    1949年8月1日,中共滇西地方工作委员会、人民自卫军指挥部发布了《告滇西少数民族同胞书》,提出了十条民族政策,内容涵盖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等。

    丽江市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原副调研员和钢说,《告滇西少数民族同胞书》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从中了解了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使他们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懂得了只有团结起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平等团结。

    一直以来,云南始终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推动民族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拉玛·兴高说,云南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云南坚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初步形成比较完整、具有云南特点的民族法规体系。截至2020年,云南相继出台了涉及民族工作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共222件,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证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具体规定,使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有法可依。

    拉玛·兴高说,云南还稳步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成长,成为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云南民族工作全面扎实有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我们家是四代同堂,25口人中有5个民族,亲人们和谐相处,幸福快乐。”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75岁的藏族老人和万春掰着指头,朗声谈起家里的幸福团结故事。她的丈夫,78岁的纳西族老人和明志静静地坐在一旁,笑盈盈地看着她。

    迪庆州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这里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和万春老人的家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启别村它洒村民小组。她与和明志1968年结婚,有3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女儿和金梅与丈夫和国昌都是藏族,他们的儿子此里扎史娶了一位傈僳族姑娘;二儿子和金光的媳妇和凤莲是纳西族,他们的大女婿是白族;小儿子和金华娶了汉族姑娘杨飞……

    “家里人多,民族也多,但能幸福团结共处。”和万春说,根本原因是党和国家民族团结的好政策。以前家里租土司的田种,粮食不够吃,她小时候穿草鞋;现在政策好、生活好、条件好,自己带头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村民制作民族服装。儿女们和晚辈也都有自己的好事业,9个孙辈中有7个大学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多年来,云南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全力帮扶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实施三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助推各族群众全部脱贫,2020年实现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

    巍巍高山,见证着云岭大地的沧桑巨变;滚滚江河,诉说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

    通过不懈努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0个,4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8个民族自治州有48个县通高速公路,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邮,所有行政村实现4G网络、宽带全覆盖,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全部解决;

    2016年至2020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教育、就业、卫生、养老、救助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拉玛·兴高说,“十四五”开局以来,云南民族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记者王长山、吉哲鹏、字强、杨静)

    2021-06-25
  • 坚持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要有深刻认识。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01

    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鲜明地高举中华民族的旗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938年6月,中共中央在《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马列主义的党。最后解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是它的历史使命。”“中共过去的十七年即是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艰苦奋斗的十七年。这个奋斗的基本目标,中共远在一九二二年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在1922年7月公布的中共二大宣言中,我们党针对中国的统一与和平,明确把“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在1935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我们党明确表示,政策调整的目的,首先是表明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基本利益,在于中国的自由独立与统一,而这一基本利益,只有在苏维埃的坚决方针之下,才能取得,才能保持,才能彻底战胜反对这种利益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卖国贼。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把中华民族界定为包括“中华各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力量”,这个统一的过程就是“共同抗日图存”的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凝聚。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国现在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八路军政治部编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新中国”的概念,并且为这个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了清晰的规划:“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新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民族从此将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上述历史事实显示,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实现了独立解放,实现了团结统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

    实践证明,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独立和各民族大团结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创造

    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具体而言,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创造,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可以看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统一是正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个“新办法”,是我们党在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一项制度创新。这一独立探索和自主创新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更是中国特色,是对“大一统”下“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超越。几千年来,历代中央政权经略民族地区,大都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行有别于内地的治理体制,秦汉的属邦属国、唐代的羁縻州府、元明清的土司制度,莫不如此。这些制度正如毛泽东所说,是“老办法”,实质是“怀柔羁縻”,沿用到民国已“行不通”了。邓小平也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的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一体性的维护,又体现了对各民族多元性的尊重。我国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我们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民族区域自治既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帮助,更体现了对民族自治地方负担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重大责任的更高要求。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

    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地进行下去。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到“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在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社会合力。党中央如此重视民族工作,就是要更好地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做好民族工作,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大胆使用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继续团结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做到政治上尊重、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发挥好他们咨政建言、协调关系、引导群众、化解矛盾的作用。各级干部要多同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交朋友,平时多走动、多沟通、多了解信息,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2021-06-24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定义“爱国统一战线”是“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爱国者”定义中增补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爱国统一战线”定义的丰富与完善,明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中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包括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建意识、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等内容。共建意识的身份阐释、共担意识的责任明晰、共享意识的利益诠释,指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与方式,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多元一体的身份归属,守望相助的命运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共识,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集命运、责任、利益于一体的客观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建”意识的铸牢,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追求;“共担”意识的铸牢,以融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多样性中巩固统一、差异性中保证和谐,聚焦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共享”意识的铸牢,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旨归。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优势。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固守圆心、激发活力延长半径,深度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互动关系,在不断增进一致性的同时正确对待多样性,在发扬民主尊重差异的同时实现复杂多元语境中的价值引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以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求善策的理念,关注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和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性,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

    把握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深度挖掘经济的基础作用,着力解决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充分发挥制度的根本作用,更好地把握民族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带动政治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创新的制度安排;有效凸显文化的引领作用,探寻更高水平和更大范围内的民族文化对接与包容。通过语言、行为、仪式、宗教、风俗等,明晰13亿多中国人民是一个整体,各族人民应始终紧紧团结在一起的观念,培育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守望相助的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建”意识的基础上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更好地诠释“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全面把握、科学分析、统筹安排,以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彼此间关系的协调发展,助力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共识。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为支点,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为支点,揭示、阐发和肯定民族成员多元一体的身份,实现共同繁荣、协同发展的理念与目标;以统一与自治相结合的原则为支点,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蕴含,提高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的落地对接度。凸显统一战线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激发多党派、多阶层、多民族、多宗教彼此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相互认同。在“共担”意识的基础上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以更深厚的包容性和更广泛的多样性为基本着力点,明确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的内涵,聚焦“心往一处想”的核心、抓住“智往一处谋”的关键、践行“劲往一处使”的理念,增进关系沟通、民主协商、共同发展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促进社会整合。

    找到最大公约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力量。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才能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旨归与新时代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重要内涵在复兴伟业上的融合,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夙愿的内在关联,激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以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同心协力的内在统一,进行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深度省察和整体利益的系统观照,听民声、解民情、集民智,不断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整合利益诉求、凝聚社会力量,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作者:詹小美,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新时代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21-06-16
  • 立德树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治区高校宣讲分团深入高校宣讲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宣讲生动、阐释准确、解答细致……连日来,自治区高校宣讲分团走进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宣讲,让广大师生深受鼓舞。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贡献力量。

    宣讲团成员、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孟凡丽、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帕尔哈提·加拉力、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秀玲、新疆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贺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玉春等从深刻领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扎实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抓好学习贯彻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宣讲。宣讲系统全面、内容丰富。

    “高校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使命,我们要以创建学校‘五育宿舍’为抓手,以‘三进两联一交友’为纽带,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新疆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10月21日下午,新疆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魏昕听完宣讲后说。

    22日,在新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厅内,300多名师生现场聆听了宣讲。新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教师姚倩玉边听边记,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我要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通过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姚倩玉说。

    “听了宣讲,我对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新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大二学生张孜瀚表示,“我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努力增强自身本领,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贡献聪明才智。”

    2014年至2019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由9195.9亿元增长到13597.1亿元,年均增长7.2%……数字反映了成绩,也激励着青年学子努力学习,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新疆大学师生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努力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为在新时代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疆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1-06-16
  • 新华时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题: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华社记者胡浩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语言文字是载体、是桥梁、是纽带、是钥匙,在国家和民族内部起着凝聚人心,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在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人们如何交流、如何沟通?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各民族能够以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不断深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截至2020年,我国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达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要不断提高普及程度,全面提高普及质量,促进城乡、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推广普及基础阵地作用,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增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促进各民族之间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固本。

    2021-06-16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中指出

    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中指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中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06-16
  • 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各地各部门周密安排、创新落实,党史学习认真扎实,巡回指导高效精准,专题宣讲全面铺开,办好实事同步推进,舆论氛围日渐浓厚,党史学习教育在宁夏进展顺利、态势良好。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关键环节,着力加强组织领导,自觉学党史,深刻悟思想,真情办实事,奋力开新局,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满怀信心投身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新实践、满怀豪情奋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抓住关键环节,紧锣密鼓推进

    党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以后,自治区党委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研究部署,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提出要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务求实效,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2月28日,宁夏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全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会议要求全区上下精心组织部署,认真制定方案,坚持统筹推进,抓好任务落实,并全覆盖督促指导,全过程严格把关,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质量和效果,以推动工作的成果检验学习教育的成效。

    3月24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听取党史学习教育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并制定了《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等“1+6”实施方案。

    3月30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举行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次集中研讨,围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进行研讨交流。自治区党委常委一致认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一定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中,自治区党委制定了《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谋划安排了31项重点工作。

    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到奋进新征程、建设新宁夏、谱写新篇章的实际工作中。

    银川市成立综合协调、学习实践与实事督办、成果运用等5个工作组,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序开展。吴忠市设计了“强化价值引领”“文明提升润民心”专项行动等,开展富有特色的学习教育。

    宁夏全区共组建各级各类宣讲团75个、成员1966人;已开展宣讲1720多场次,受众11万余人次;自治区11个巡回指导组深入5个市、22个县(市、区)和91个区直部门开展巡回指导工作,做到真督实查严导,推动工作任务落实。

    办好实事,解决群众面临的难事

    宁夏各地各部门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面临的难事、基层面临的难题、发展面临的难点,聚力开展“办好实事惠民生”“创新治理保平安”“推动发展增福祉”3个专项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和网民留言办理为载体,深入推进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八个持续紧抓”30条重点任务和“正面清单25条”“负面清单30条”的落实,持续整治村(社区)、学校、园区、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形式主义等问题。

    宁夏消防救援总队紧盯13个制约队伍发展和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调研,针对宁夏少雨干旱的实际,成立55支“抗旱送水先锋队”,实现全域覆盖,有效帮助驻地群众解决饮水难的问题。

    吴忠青铜峡市将老旧小区居民意见整理成27个施工子项目,从排水、供电、道路、安防,到健身器材、活动中心,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的“烦心事”。“路灯亮了,下水通了,道路平整了!”居民李玉侠说。

    各地各部门迅速开展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宣讲、专题活动

    4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决定集中组织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把这一活动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自治区党委提出,要通过开展此次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区各地各部门迅速开展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宣讲、专题活动,并督促推进落实。

    固原市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举行党史学习研讨会,集体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观看微党课,重温峥嵘岁月。

    吴忠市同心县利用红军西征纪念馆等重要场所,开展“认认真真学党史坚定信仰悟思想”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参加现场体验学习上万人次。

    2021-06-16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月21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期间,自治区民宗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广西民族“十三五”工作成效及“十四五”工作规划等问题进行了介绍。

    回顾“十三五”,各民族共享繁荣发展硕果

    “十三五”以来,广西深入实施《“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让各民族群众充分共享繁荣发展硕果。自治区民宗委聚焦主责主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部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七进”为主阵地、主渠道,大力培育、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典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自治区地方性民族法规4件、设区市地方性民族法规5件、修订自治县自治条例12件、自治县单行条例17件;开展“和谐在八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国旗工程”,“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落实差别化支持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编制并实施广西落实《“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实施意见;成功举办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举办巴马、环江、大化、恭城4个自治县和里当瑶族乡等5个民族乡成立逢10周年庆祝活动;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累计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7亿元;重点支持54个贫困县脱贫攻坚;出台兴边富民“1+7”系列文件,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三年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京族实现了率先奔小康,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重点培育10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8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举办“壮族三月三”系列民族文化活动;组织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展演;组织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好成绩;圆满举办第十四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2017年“民体杯”全国板鞋竞速比赛、2018年“民体杯”全国珍珠球邀请赛;积极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完善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筹建广西民族职业学院;推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开展民汉双语和谐建设工作;完成广西少数民族语言65个保护项目,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工作取得新成效。

    奋进“十四五”,全力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深入扎实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制定出台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条例。用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地方的权利,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十百千”工程,打造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以基层为重点,深入抓好自治区民族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结对挂点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加大培养选拔任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力度。

    开局之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谱新篇

    2021年,自治区民宗委将以“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奋斗姿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更加突出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把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核心目标、主要任务、评价标准,持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十百千工程”质量,不断推动柳州、桂林、防城港、百色、贺州5个设区市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深入抓好自治区民族工委40个委员单位结对挂点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高质量做好“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工作。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七进”为抓手,分类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特色品牌和亮点。

    更加突出服务中心工作大局,推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度关注12个自治县及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59个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补齐短板,将自治县、民族乡发展纳入广西“十四五”民族专项规划实施意见特别是“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规划,坚决防止返贫。下大力气改善自治县、民族乡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更加突出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编制广西贯彻落实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十四五”规划实施意见。提升现有抵边自然村功能,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抵边新村,推动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边民安心留边守边。继续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四示范”创建,推荐一批全国兴边富民示范单位,以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

    更加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专项绩效考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运用好民族团结进步专项工作绩效考评“指挥棒”,进一步提高民族工作影响力、号召力。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五个纳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纳入巡视巡察的重点事项、纳入民主生活会剖析的重要方面、纳入财政预算)政策措施,争取在纳入巡视巡察的重点事项和纳入财政预算方面取得新突破。

    更加突出强化民族工作基础,巩固和拓展各项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自治区民族工作委员会平台的机制作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广西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落实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祝活动机制。加快筹建广西民族职业学院。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更加突出“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以奋斗的姿态开好局、起好步,在第一季度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宣传、教育、培训热潮,为今年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出台并落实针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相关支持政策、调整完善现有民族政策法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全国兴边富民典范和强边固边示范区建设、民族语文工作健康发展、民族信息工作等方面排在全国前列打下良好基础。(梁晴黄伟勇)

    2021-06-16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