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铁路客流量连续5天超千万人次

    随着节后返程客流高峰持续,1月26日至30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连续5天超过1000万人次。铁路部门通过增开临客、动态调整运力来满足高峰期旅客出行需求。


    记者从国铁集团了解到,30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120万人次,开行旅客列车10422列。


    在客流集中区域,铁路部门根据旅客出行情况科学调整运力。北京局集团公司安排临时旅客列车49.5对;国铁成都局根据客流变化和车票预售情况,精准实施“一日一图”,动态开行夜间动车、务工专列,当日共计开行旅客列车800余列。广州南、广州、深圳北、长沙南等主要火车站到达客流高度集中,广铁集团当日加开158.5对列车,含88.5对夜间高铁,满足旅客中短途出行需求。





    长三角铁路持续迎来节后返程客流高峰,铁路部门提醒,近期返岗复工客流集中,各地市内交通运输压力增大,有出行计划的旅客可适当提前出门,为前往火车站、进站安检等环节预留合理时间。

    2023-01-31
  • 国家文物局:2023年将全面加大文物保护工程力度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2023年将全面加大文物保护工程力度。启动壁画彩塑文物和廊桥专项保护行动。实施一批石窟寺、石刻文物重大保护项目,健全国家和区域两级石窟寺协调保护研究机制。推进应县木塔等文物建筑保护研究示范项目。启动文物保护工程全流程管理网上平台相关工作,出版《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手册》。


    同时,2023年也将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贯彻落实,启动编制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利用专项规划。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文物保护利用,加大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川渝文物保护利用协调联动,试点建设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协同开展第八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遴选工作。


    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管理。继续做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等跨国申遗项目。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建立预备名单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巡查机制。


    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完成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核定公布和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做好全国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核查定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基本信息和保存状况核查工作。积极推进革命文物大数据库建设。研究制定革命文物分类分级认定标准。公布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实施一批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项目。


    2023年,还将进一步夯实馆藏文物管理基础工作。制修订《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委托开展文物定级系列标准研究。完成馆藏一级文物备案,指导各地规范开展馆藏珍贵文物定级、建档和备案工作。组织开展馆藏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计划,持续推进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重点项目。

    2023-01-30
  • “灵魂砍价”之后,药品耗材集采下一步如何推进?

    在有效保障患者用得起优质药的同时,一些难点、堵点问题也随之出现


    “灵魂砍价”之后,药品耗材集采下一步如何推进?


    阅读提示


    随着药品耗材集采常态化推进,在有效保障患者用得起、用得上优质药的同时,一些难点、堵点问题也随之出现。专家指出,进一步提升集采质量,中选价格不仅要覆盖生产成本,也要覆盖合理的流通成本和耗材伴随服务成本。


    近日,一场事关种植牙价格的集采备受关注。


    1月11日,口腔种植体集采在成都开标,拟中选产品平均中选价格降至900余元,与集采前中位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55%,这给很多需要种牙的患者带来了大大的实惠。目前,种植牙耗材并未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本次集采也是高值耗材集采从医保领域扩围到非医保领域的首次尝试。


    集采,即集中带量采购,通过量价挂钩、以量换价,不断挤出虚高价格水分,引导药品、耗材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破解群众看病贵难题。


    国家医保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7批药品集采、3批耗材集采,叠加地方联盟集采,累计降低药耗费用超4000亿元。


    随着集采常态化推进,在有效保障患者用得起、用得上优质药的同时,一些难点、堵点问题也随之出现。日前,在中新社举办的“国是论坛:集采常态化与医疗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建言,为更好推进集采支招。


    摒弃“唯低价”,提升集采质量


    药品、耗材集采“灵魂砍价”后,患者就医负担持续降低。


    在药品集采方面,2018年以来,以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为重点,国家组织开展了7批药品集采,涉及294种药品,1135个中选产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品种中使用高质量药品的患者比例从50%提高至90%以上。


    在耗材集采方面,国家在心内科和骨科两个最受关注的耗材价格虚高领域开展了3批集采,其中,心脏支架集采已于2022年11月成功接续,平均中选支架价格在770元左右;人工关节类和骨科脊柱类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选产品平均降价超80%。


    专家表示,通过集采把价格“打下来”,并非“唯低价论”,而是要在多元目标中找到平衡。在挤掉价格水分的前提下,也要让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同时不影响相关药品和耗材可及性,不加剧医保和患者负担水平。


    如何进一步提升集采质量?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看来,下一步,应根据临床需求进一步完善集采规则,以质量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同时中选价格不仅要覆盖生产成本,也要覆盖合理的流通成本和耗材伴随服务成本。


    吴明指出,目前有部分药品和耗材虽然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效果参差不齐,因此要建立起临床耗材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评价系统,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完善物流配送和配送商遴选


    流通和配送是完成集采的重要环节,讨论中,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集采后的物流运输和服务问题。


    吴明在调研中发现,过去,由第三方管理医院的耗材库存,包括点货、备货、及时补货等,相当于提供“保姆式服务”;而集采后流通环节大幅压缩,很多代理商退出,为医院提供的物资管理服务显著减少,而配送企业没有经验和能力,只送货不提供其他服务,这就出现了供需双方的不适配——医院内部需求没有及时传导到供货企业,短期内出现管理空白。吴明建议,有必要尽快界定各方责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疏通集采流通环节的堵点。


    国药集团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威也表示,想要更好地服务集采,需要重视发挥大型流通与配送企业的作用。


    据张威介绍,通常全国性医疗器械流通和配送企业为实现集采产品落地,会在各地设立经营网络企业并开展医疗器械三方物流业务,但跨行政区域开展代储、代运需要单独申报,监管方需按照各自审批权限进行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采产品在流通和配送环节的畅通流转。他建议,建立集中带量采购流通和配送企业多仓协同制度,在全国试点探索大型企业内三方物流多仓协同机制。


    张威还建议,完善对配送商的遴选机制,包括仓储面积、人员资质、覆盖面积、注册资金等都需要重点考虑,以保证集采成果安全高效地配送到各级医疗机构。


    激励企业走创新之路


    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药品耗材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等特点,企业必然对高回报率抱有期待。


    “今后新技术、新耗材进不进医保?在什么时机、什么条件下进医保能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这些都需要考虑。”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杨建龙表示,一些国产器械、耗材企业研发投入非常大,如果产品上市后很快进入集采,而集采长期以“低价”作为标准,企业回收成本和创造利润都会受影响,长此以往不利于医药创新。


    杨建龙直言:“希望有灵活、精准的政策,作为新技术可以暂时不集采、不进医保,至少等足够成熟之后或者是有很好的卫生机制价值时再进医保,给予新技术一定的自由市场。”


    “如何保证企业进行高投入后能获得应有回报,应交给市场机制去解决。”在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看来,还应进一步完善对医院和医生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体系中更注重医生的专业和创新能力,而非论文数量。


    不过,在吴明看来,高回报率并不代表企业一定会有创新动力。


    “过去我国药品耗材价格很高、利润很高,但企业并没有积极性创新,因为只要给‘回扣’就可以躺着赚钱,为什么要走风险极高的创新之路?”吴明认为,要激励创新,首先要通过改革为医药创新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而集采就通过极大压缩“回扣”空间,纠正了市场失灵,形成了有效的创新激励,集采腾出的空间可以用来研发创新产品;集采产品薄利多销,企业若要获得更高利润,只能创新。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国头部医药企业正在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创新药研发上市进程不断加快。(记者王维砚杨召奎)

    2023-01-30
  • 1月份不认证停发养老金?别信

    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是国际通行做法,主要是为了建立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的反欺诈机制,防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被冒领,维护基金安全。认证时间一般是一年一次,各地区社保部门对于认证时间的安排存在不同的做法。


    2022年我国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1万亿元,支出6.6万亿元,年底累计结余7.4万亿元,能够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近日,“2023年养老金认证时间提前,退休人员必须在1月份完成待遇资格认证,否则养老金将会停发”的消息在多地流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网友担心是因为养老金不足。这是真的吗?针对此说法,记者予以求证。


    记者注意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发文紧急辟谣,同时提醒广大网友一定要提高警惕;武汉、成都、哈尔滨、郑州、呼和浩特、长沙、福州等多地人社部门也发布公告予以澄清,不少地方的人社部门还在相关公告中提示了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方式。


    据悉,这个认证是指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认证时间一般是一年一次,各地区社保部门对于认证时间的安排存在不同的做法。例如,成都实行滚动认证,待遇领取人员自领取待遇的次月起,每12个月认证一次。开展此认证是国际通行做法,主要是为了建立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的反欺诈机制,防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被冒领,维护基金安全。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表示,一些试图浑水摸鱼的骗子通过散布谣言,推送虚假网站,打着可以代办认证的幌子,诱导一些退休人员和城乡老年居民填写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并从中牟利。


    那么,如何进行认证?记者从人社部了解到,第一种是刷脸认证。人脸识别自助认证,通过登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网站或“掌上12333”等官方手机APP进行认证。第二种是社会化服务认证。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提出上门认证的申请,社保局工作人员上门协助认证。第三种是数据比对。社保局通过和公安、民政、医院、交通运输等部门进行数据比对来获取退休人员的情况。


    如果退休人员或符合领取养老金的城乡老年居民在认证期限内没有办理认证,发现养老金被暂停,也不要着急。人社部提示,退休人员主动和社保局联系并按要求完成认证后,就会恢复养老金发放并进行补发。


    养老金关系着亿万退休人员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养老金运营情况如何?有没有网友担心的所谓停发、缓发或者少发的可能?


    金维刚表示,无论是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都是大于支出的。2022年,我国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1万亿元,支出6.6万亿元,年底累计结余7.4万亿元,基金运行平稳。我国各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实现基金长期收支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能够维护广大参保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能依法享有养老保障。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同样认为,从目前养老金的运营情况来看,不必担忧养老金停发、缓发或者少发。


    “我国不存在养老金亏空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但财政补助力度相应增大,能够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李实说。(记者马常艳)

    2023-01-29
  • “菜篮子”产品市场量足价稳

    28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据农业农村部监测调度,今年春节期间全国“菜篮子”重点产品市场供应总量充足,价格整体稳中略升。





    从生产供应看,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全国规模猪场5月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分别增长10.9%和5.6%,今年春节前后陆续出栏,猪肉上市量稳步增加。当前全国蔬菜在田面积6922.3万亩,同比增加101.2万亩;旬产量1704.8万吨,同比增加42.9万吨。


    从市场价格看,春节期间(1月23—27日),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37.17,比上周升1.43个点,同比高0.61个点;“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40.34,比上周升1.66个点,同比降0.16个点。其中,猪肉批发均价22.98元/公斤,比上周涨0.4%,在连续11周下跌后有所企稳,同比高5.1%;牛肉78.72元/公斤,比上周涨0.8%,同比高2.9%;羊肉69.72元/公斤,比上周涨0.8%,同比低2.7%;鸡蛋11.21元/公斤,比上周跌0.2%,同比高16.9%;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均价6.18元/公斤,比上周涨2.5%,同比高7.1%;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均价7.65元/公斤,与上周持平,同比高11.8%。


    从流通环节看,节前市场备货充足,节后交易快速恢复。据北京新发地市场反映,1月27日(正月初六)已有80%以上商户开业,目前蔬菜交易已恢复正常,价格较节前有所回落。湖北武汉白沙洲市场反映,1月23日(正月初二)商户陆续开市,加上市场承担保供任务,春节期间蔬菜交易量较上年增加约25%。


    从后期走势看,“菜篮子”重点品种产能充裕,市场供应有保障。去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4400万头,为正常保有量4100万头的107%,略高于产能调控合理区域的上限,生猪存栏量同比增长0.7%,在产蛋鸡存栏量同比增长3.4%,奶牛存栏量同比增长8.2%,肉牛肉羊存栏量也处于历史高位,后期畜禽产品上市量将平稳增长。蔬菜在田面积稳中有增,1月份气象条件对蔬菜生长总体有利。春节期间大风降温天气导致南方局部露地蔬菜、晚熟柑橘等果树受冻,但大部地区没有出现强降雪,且天气晴朗、光照充足,加之各地提早采取了加固大棚、覆盖保温等措施,设施农业受影响有限,后期蔬菜供应总量充足。(记者陈晨)

    2023-01-29
  • 青海湖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本报讯(记者邢生祥)记者日前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获悉,青海湖推进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创建、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青海湖生态系统保护明显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625.6平方公里,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今年以来,青海湖持续推进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标准化建设,成立中科院水生所青海湖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科学观测野外台站,建设青海湖视频监控点和鸟岛数据中心、青海湖空基无人值守湿地鸟类监控系统和湿地监管大数据平台,在流域设置300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全面搭建覆盖全流域的科研、监测与评价评估平台。


    同时,建立青海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机制,联合开展“绿盾”行动、旅游市场规范整治专项行动、青海湖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大巡护行动,形成合力推进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创建。此外,青海湖还通过开展垃圾清理整治行动,排查发现问题70处,清理整治29处,组织环湖群众、志愿者等2000余人清理整治环湖沿线垃圾,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青海湖生物多样性资源加速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青海湖水体面积较2017年增大2.9%,达到4625.6平方公里。青海湖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种类由2017年的92种增加到98种,栖息水鸟由2017年的33.6万余只增加到57.1万只。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85万吨,普氏原羚数量达到2969只。

    2023-01-28
  • 春节假期结束 全国铁路、公路、民航、水路昨日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昨天(1月27日)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春运迎来返程客流高峰。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210万人次。


    返程客流增多公路网高位运行


    全国高速公路车流量26日、27日连续两天超过5000万辆次,今年春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各地交通流量,特别是主干公路流量大幅增长,自驾出行需求旺盛,自驾拼车返程的比例也在持续增大。这两天,公路网虽然保持高位运行,但总体是平稳有序的。从今天(28日)零点开始,七座及七座以下小客车通行全国收费公路恢复收费。


    春节假期民航预计运送旅客900万人次


    民航方面,春节假期预计运送旅客900万人次。昨天(27日),首都机场计划起降航班907架次,运送旅客11.8万人次。大兴机场计划执行航班789架次,预计完成旅客吞吐量11.25万人次。


    春节假期全国水路预计发送旅客519.22万人次


    春节假期,全国水路预计发送旅客519.22万人次,比去年春节假期同期增长92.49%。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截至昨天(27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超7.8亿人次。

    2023-01-28
  • 住建部: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本报北京1月17日电记者邱玥从17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年将重点抓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十二个方面工作。会议要求,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新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60万套(间)。


    会议指出,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以更大力度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市场信心,努力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同住宅产业发展相协调,严控投机炒房。


    会议强调要防范风险。要“抓两头、带中间”,以“慢撒气”的方式,防范化解风险。“一头”抓出险房企,一方面帮助企业自救,另一方面依法依规处置,该破产的破产,该追责的追责,不让违法违规者“金蝉脱壳”,不让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蒙混过关。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做好保交楼工作。“一头”抓优质房企,一视同仁支持优质国企、民企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会议同时强调要促进转型。各项制度要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继续实行预售的,必须把资金监管责任落到位,防止资金抽逃,不能出现新的交楼风险。要大力提高住房品质,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大力提升物业服务,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要形成房屋安全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等制度,让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有依据、有保障。(光明日报)

    2023-01-18
  • 国资委:2022年中央企业营收39.4万亿元 同比增长8.3%

    中新网1月17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会上表示,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利润总额2.55万亿元、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和5%。


    彭华岗指出,中央企业在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采取减免房租、货车延期贷款免息、降低中小企业宽带专项费用等措施,积极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坚决扛起能源电力保供主体责任,不计代价增产增供、稳市稳价,在能源保供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新财经)

    2023-01-18
  • 全国能源量足价稳有保障 清洁能源支撑作用明显

    去年以来,国际能源供需形势严峻复杂,能源供应持续紧张、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国内能源保供难度和压力明显增加。在此形势下,中国能源供应是否有保障?能源价格能否保持稳定?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有关情况。


    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


    “总的看,全国能源供应有保障,价格平稳。”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介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入冬以来的历次寒潮天气均得到了较好应对,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


    从生产端看,能源增产增供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积极推动煤炭稳产保供,供暖季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同时,充分挖掘油气增产潜力,2022年天然气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持续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去年各类发电装机增加2亿千瓦以上。


    从储备情况看,能源储备和顶峰保供能力显著增强。天然气方面,全国储气能力超过320亿立方米,入冬前实现应储尽储,目前剩余可动用储气量200亿立方米。煤炭方面,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5000万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1.75亿吨的高位,可用天数达到22天。


    “我国能源安全稳定可靠供应是有保障的。”连维良说,这主要体现在能源增产增供有空间、外购资源有长协、重要品种有储备、稳定价格有政策、应急保供有机制。国家统筹做好煤炭、天然气、电力、成品油等各种能源品种的互济互保,能源顶峰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需求侧负荷管理预案进一步完善,坚决做到非极端情形不限电、不限气,极端情况下限电不拉闸、限气不关阀,牢牢守好民生用能底线。


    清洁能源支撑作用明显


    能源保供版图中,不仅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底气足”,光伏、风电、核能等清洁能源的作用也愈发凸显。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在1.2亿千瓦以上,累计装机将超过7亿千瓦,带动了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12亿千瓦,风电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在能源保供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章建华说,根据电网公司调度数据,202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出力约占平均用电负荷的15%左右,最高可达40%。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江苏、山东、浙江等光伏发电装机大省午间用电高峰期间,光伏平均出力系数达到0.5,有力支撑了能源安全供应。


    核能也正成为冬季保暖的重要资源。2019年,山东海阳核电厂建成投运核能供暖一期工程,成为中国首个核能供暖项目;2021年建成海阳核能供暖二期工程,供暖面积已超过500万平方米,实现了海阳市城区核能供暖全覆盖;此外,浙江秦山、辽宁红沿河等核电厂也先后实现核能供暖。


    “核能供暖是在核电厂发电的同时抽取部分蒸汽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进行多级换热,最终经市政供热管网输送到用户。用户与核电机组之间采取多重屏蔽隔离,只有能量传递,没有介质接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城市集中供暖方式。”章建华说。目前为止,这些项目运行安全平稳,供暖效果良好,既有替代煤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又有降低当地热价、提升供暖质量的经济效益、民生效益,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个着力”确保能源稳价


    去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持续高位震荡,欧洲电价、气价大幅飙升。数据显示,去年1-11月,美国、欧元区CPI中能源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27%和38%,其中天然气价格同比涨幅达到26.6%和56.5%,电力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2.9%和36.3%。


    在同样面对国际市场冲击和极端天气考验的情况下,中国依靠制度优势和保供稳价组合拳,实现了能源价格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去年1-11月,中国CPI中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仅上涨了约3%,汽柴油价格涨幅也明显低于欧美,尤其是居民电价、气价总体保持稳定。


    “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也是进口大国,在严峻外部环境下,实现能源保供稳价,特别是稳价,十分不易。”连维良说,这主要取决于四个“着力”:着力增加有效供应;着力完善价格机制;着力用好中长期合同和着力发挥能源企业保供关键作用。“政府尽力帮助能源企业纾解困难,通过中长期合同控制成本,通过落实价格政策合理疏导成本,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一些企业的阶段性经营困难,为能源保供稳价创造了良好条件。”


    当前,在能源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中,一些企业反映不能足额签订中长期合同,签到的部分合同不能全部履约。连维良表示,2023年将加大力度推动解决这类问题。一方面,推动“应签尽签”。涉及公共利益、民生保供的部分,要在政府指导下规范签订中长期合同;另一方面,实现“违约必究”。对于政府引导的能源中长期合同,特别是涉及民生的中长期合同,不仅要签约到位,还要履约到位。不履约的,将一个不放过地督促整改。

    2023-01-17
  • 揭示火山成因之谜、发现新矿物……嫦娥五号发现了这些月球的奥秘

    揭示月球年轻火山成因之谜、发现高含量的太阳风成因水、发现新矿物……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克月球样品,正不断迎来新发现。


    1月16日,第一届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会上,来自国家航天局、中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及科研人员,围绕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基本特性、月球火山活动历史及年轻火山活动成因、月球水和挥发分的含量与来源等主题深入研讨。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首批研究成果于2021年10月发布,在着陆区火山活动时代、源区性质等方面获得颠覆性认识,相关工作在《科学》和《自然》共发表四篇论文。2022年9月,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揭示月球年轻火山成因之谜


    2021年,中国科学家对嫦娥五号玄武岩的研究,证实月球火山活动可以一直持续到20亿年前,不仅刷新了人类对月球岩浆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月球火山活动为什么持续如此之久?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发现,与古老的阿波罗低钛玄武岩相比,年轻的嫦娥五号玄武岩的初始岩浆含有更高钙和钛,可能因为源区含有更高的岩浆洋晚期形成的单斜辉石-钛铁矿堆晶体,导致月幔熔点降低,诱发年轻火山的形成。


    这项工作量化了月球内部缓慢冷却的热演化过程,为“月球年轻火山成因”这一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释。


    嫦娥五号月壤玻璃珠年代学探讨内太阳系动力学


    月壤中含有大量玻璃,撞击成因玻璃是了解内太阳系撞击历史的重要研究对象,能够反映月壳物质组成和内太阳系的撞击动力学。


    中外学者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初步确定了产生嫦娥五号撞击玻璃球粒的源撞击坑,并讨论了撞击玻璃球粒的年龄分布与内太阳系撞击体迁移的动力学过程,表明月球撞击通量变化可能与小行星带动力学过程有关。


    这项工作首次获得了嫦娥五号月壤中的多组撞击玻璃球粒年龄,并与着陆区撞击坑关联,证实了月球20亿年以来撞击频率随着时间变化,这意味着地球历史上经历过撞击频率高于平均水平的时期,为地月系统撞击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发现高含量的太阳风成因水


    相比于阿波罗和月球号在月球低纬度采样,嫦娥五号所采集的中纬度月球样品,为探究月表水含量和保存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窗口。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的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矿物开展研究,分析了不同矿物中水的成因、含量与赋存状态,发现嫦娥五号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结合透射电镜与能谱分析,揭示了太阳风成因水的形成和保存主要受矿物的暴露时间、晶体结构和成分等影响。


    这项工作证实了月表矿物是水的重要“储库”,为月表中纬度地区水的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通过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在十四万个月壤颗粒里找到了一个可以解结构的嫦娥石颗粒,并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把它切割、提取出来。这项发现增添了矿物家族、特别是地外矿物新成员,推动了矿物学学科的发展,为月球、行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研究表明,嫦娥石形成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通过研究其形成条件,可以为分析月球岩浆演化提供线索。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不仅体现了中国现代科技和工程技术水平,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开展月球研究和深空探测的贡献。


    分析嫦娥五号样品月壤成分特征


    嫦娥五号样品是否可以代表着落区玄武岩的平均化学成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团队针对月壤样品建立一种新的分析技术,在最低2毫克样品极低损耗量情况下,同时准确测定了月壤中48种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研究团队对两批次的铲取月壤进行了七次抽样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与嫦娥五号任务遥感数据也一致,表明铲取月壤很均匀,可以代表着落区玄武岩的平均化学成分。


    嫦娥五号着陆区位于月球风暴洋西北部的月海,但也可能存在月海之外的物质。山东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分析了两份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发现嫦娥五号月壤的辉石和橄榄石矿物化学成分范围基本与嫦娥五号玄武岩一致,但仍存在少量的富镁物质,推断嫦娥五号着陆区可能包含5%到7%的外来镁质溅射物,其可能源自远离着陆区的大型撞击坑挖掘出的月壳物质。


    除上述5项代表性成果外,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发放以来,相关研究已有50多项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推动我国月球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记者胡喆新华网)

    2023-01-17
  • 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农业科技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农业科技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虽然寒冬未尽,但田野里已孕育着新的生机:河南新乡,冬小麦喝足了水,正在安静生长;江苏淮安,水稻育苗大棚里,技术人员正忙着往水稻钵苗机内投放种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粮食事关国运民生。2022年,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迈进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重大突破不断,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新的一年,各地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聚焦高产、低碳等农业科技前沿,描绘着新一轮的现代农业图景。


    “扬州炒饭怎么做才好吃?首先是要有好米”


    都说冬天是农闲时节,可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的种田大户们可没闲着。1月9日上午10点,由建宁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建宁五子”山货年货节活动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火热开启,其中,建宁特色的水稻种子一上线就收到不少订单。


    建宁县是国家级制种大县,全国每十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一粒来自这里。当地丘陵与河流相互交错的地貌为种子生产提供了一道天然的隔离屏障,让这里成为我国培育生产杂交水稻种子的最优势区域之一。


    种子有农业“芯片”之称,良种培育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建宁县推进杂交水稻产业园建设,诞生了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培育推广有“东方魔稻”之称的杂交水稻品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这里走向全国。


    在建宁县,从田间地头到育种机构,处处都有高科技的身影。在当地的种业科技中心实验室,先进的检测仪器可对种子纯度、净度等指标以及DNA等进行检验鉴定,保障种子质量安全。科技中心采用了大数据等多项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对全县种子的生产管理。


    除了育种,在制种环节,现代化的制种经营体系也让建宁县实现了种子生产的“因地制宜”:9万多亩制种稻田,每年300多个品种,哪片田有什么样的气候,适合种什么品种的种子,什么时间播种、移栽、授粉、收割……都能精准规划。


    在种子收获后期加工的环节,建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还研发出密集式智能烤房烘干种子等新技术,稻谷收获后,只需倒入烤房,设定好温度,一键启动稻种烘干就可以了。


    建宁县里心镇上黎村村民肖凤辉说,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晒席,秋收时,稻谷都铺在晒席上,要不定时翻动,晒好多天。遇到下雨抢收不及时,种子就要发霉。现在种子进了烤房,两天两夜就能取回家,更方便了。


    水稻是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各地在水稻育种育苗方面,都不断有新技术新成果。


    “634.7公斤!不仅高产还优质环保!”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庆丰村稻虾共作示范基地中,水稻新品种“虾优100”的平均亩产让农科所的研究员们分外惊喜。


    “扬州炒饭怎么做才好吃?首先是要有好米。”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家宏介绍,虾优100是里下河农科所水稻育种创新团队培育的江苏省首个稻虾田专用水稻品种,不仅经受住了2022年夏极端高温天气和台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植株高、耐水淹、品质优等特点,而且还能在稻虾共作的深水条件下实现零农药残留、优质稻米的生产。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1栋智能化水稻育秧大棚实现“智慧”育秧。苗床大棚控制系统,可以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指数,大大提升秧苗的出芽率。而水稻钵苗移栽技术,不仅节约了人力还提高了产量。


    “插秧机装上了北斗导航系统”


    冬日上午,浙江省平湖市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得稻家庭农场内,冬小麦像排列整齐的小士兵,长势喜人。农场主张良杰正操作着无人机在农田上方为麦苗有序施肥。


    农业作物种植,与天、与地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但张良杰对自家农场下一季的谷物产量充满信心。他的底气,来自于先进农业科技。


    “我们购置了新的农业设备,为插秧机、播种机装上了北斗导航系统。”张良杰说。“通过北斗卫星控制,设置好路线后就可以进入自动驾驶模式。这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农作物质量,助力粮食增收增产。”


    2022年,得稻家庭农场水稻百亩示范田平均产量533公斤、小麦最高田块产量577.04公斤,突破了保持11年的浙江省二项最高纪录,这样的成果离不开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支撑。无人机施药、无人驾驶机插秧……这些技术让农场实现精准种植、效率作业。


    这几天,农场的小麦田内,无人播种机正在进行补种。只见张良杰掏出手机,在APP内进行着简单的操作。“每排麦苗间距20-30厘米最有利于作物生长,机械化种植能够精准地控制这个距离,也可以避免将近70%的草害。”张良杰说。


    不仅是得稻家庭农场,在浙江平湖,农业科技让农业生产告别“靠天吃饭”的艰辛和粗放。沙地里的豇豆、空中的紫背天葵、营养液膜里的快菜……与传统农业相比较,位于浙江省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不仅种植方式特殊,产值产量也能提升近一倍,这得益于该公司基地内特殊的种植方式和多样的科技装备相结合所产生的效果。


    隆冬的早晨,一望无垠的田地披上了一层白茫茫的霜冻,而在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结构分明的温室和路中央的无人机为基地增添了一份神秘感,揭开这张数字农业的神秘面纱则要从一座北斗高分基站开始。“这个基站能测绘农场高精度地图,依靠它我们能对场地、设备和人员进行优化管理和智能调度。基站建成后我们引进了无人车,现在灌溉、水肥、环境、温控等流程不需要人工干预,依靠计算机就能完成。”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余魁指着屏幕说道。


    只见余魁鼠标一点,屏幕上便清晰地显示出许多数据:温度20℃,浇灌时间10时05分,时长20分……余魁表示,一旦指标出现异常,系统还会自动报警提醒。通过手机点一点就能够实现大棚温度控制,灌溉施肥等农事自动化管理,现在整个园区130亩地只需要一个管理员即可。


    有了这些“高科技”的加持,农作物才能顺利在除了土壤以外的介质中生长。在水培、气雾培种植区内,一棵棵紫背天葵被均匀地种植在“空气中”。为何在空气中植物也能顺利生长?原来在种植紫背天葵的区域中,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液以雾气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种植空间,还能使植物根系水肥条件最佳,营养液也能实现循环利用。


    除了水培、气雾培,沙培也是一大亮点,沙漠里的沙子、海岸边的海沙等,都可以作为种植介质,减少病虫害。


    余魁说,与传统农业相比,同样大小的种植区域,数字化农业技术使农作物生长周期变得更短。“我们现在主要是做一些自己的生产以及农作物标准化技术的输出,希望未来可以让数字农业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搞生态农业也是个技术活”


    北京市朝阳区三元桥附近,繁华的闹市区内隐藏着一家小小的菜店,菜店里出售各种蔬菜也出售五谷杂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种植方式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生态低碳种植。


    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的归零农场是菜店的供货商之一。这座农场有很多不同于传统农场的地方,比如被视为农作物“敌人”的杂草在农场里到处都是。农场主陈玉笏有一套可持续的耕作方式,她说,农场里的杂草割掉之后,不会扔掉,而是继续堆放在田地里。有了各种“杂草”,就有了植物的多样性,就会有各种昆虫来这里安家。同时,草和枯枝落叶的层层覆盖就像给土地盖上了一床被子,可以保持土地处于一个相对恒定的湿度和温度,各种微生物就可以安居。这样农场就会达到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土壤就会越来越健康,作物的病虫害也会大大减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


    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农业领域也在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农耕文明的结合,实现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


    在湖南省祁阳市,湖南舜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小龙和工人们正在为春耕作准备。公司有300亩“稻鸭模式”生态粮田,全部采用的是绿色生态的生产模式。


    陈小龙是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因为从小生长在农村,出于对农业的热爱,以及“让更多人吃上健康生态粮食”的愿望,五年前,博士毕业后,他返乡搞起了生态农业和农业科技研究。


    很多人说生态种植,不上化肥,产量必然低,陈小龙不信。然而,第一年,陈小龙采用“稻鸭模式”种植的生态粮田亩产稻谷确实不足200斤,但陈小龙不想放弃,他坚持不用农药化肥,不喷除草剂。为了提高产量,几年间,他几乎天天在实验室和农田之间奔波,不断进行创新攻关,优化升级“稻鸭模式”,粮田亩产一步步突破400斤、500斤。


    鸭稻相生,互帮互助,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陈小龙说,在“稻鸭模式”下,鸭子可以吃虫除草,排泄物为稻田提供有机肥料,再配合其他绿色基肥以及诱虫灯等设备,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有的人认为生态农业没有现代农业科技含量高,其实是错误的,搞生态农业也是个技术活。就‘稻鸭模式’来说,虽很早就有,但在保持生态健康的情况下如何让效益更优,就有大学问。”陈小龙说,从稻子种什么品种到鸭子养什么类型,再到一亩田里养多少只鸭子才合适,都需要花大力气研究。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陈小龙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组建了一个生物科技团队,建设起从种子培育到生态种植、品牌加工的农业科技生产模式。这些年,凭借在学校学习的作物遗传育种等知识,陈小龙带领团队分析试验数据,通过对2000多套种质资源、几万株稻苗的筛选培育,成功培育出祁山胭脂米等优良品种。陈小龙说,他希望这样以科研为基础的生态种植模式能更多地推广出去,带动乡村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王雅婧)

    2023-01-16

  • 首 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