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租房需求高峰如期而至——大学毕业生如何应对找房难

    又到毕业季,大学生租房需求激增。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人,其中不少是“00后”新生代。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影响,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找房之路更为不易。该如何在大城市中“安居”?新生代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答案。


    对于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与找工作同样焦心的是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住处。受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租房模式的影响,今年又适逢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众多大学生面临着租房新挑战。经济日报记者走进高校毕业生群体,一探他们的租房需求与找房现状。


    线上找房渠道多


    “我们是疫情暴发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当时学校暂时不让毕业生返校,我就在家里线上看房。那时有点慌乱,打算尽可能在线上多看几套房源,临近入职前,我留出一周左右的时间线下实地看房。”来自内蒙古的陆壹是中国农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对刚毕业时的租房经历记忆犹新。


    房屋中介也在调整自身服务方式。在北京有着6年住房租赁工作经验的张晓强告诉记者,“我服务的几名外地大学生都是来京前就联系好的。我会根据他们的需求选定合适的区域,通过线上VR看房提前确定几套有意向的房源,这样交易周期变短了,效率也提高了”。


    如今,毕业生们已经在“云课堂”“云毕业”中逐渐适应了生活中的变化,并能利用线上资源挖掘出更多可能性。为看到更多出租房源,除了常用的租房APP,微信群聊、豆瓣小组等社交平台,以及闲鱼、小红书等电商平台也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高频使用对象。陆壹说:“有些房东会直接在小红书上发布房屋信息,能在帖子下面直接和房东对话,比较方便。”


    通过介绍,记者加入了一个名为“暑期租房群”的微信群,里面大多是临近毕业或已经毕业的学生,群聊中的备注名清晰地标注着他们各自的专业和届别,群里时不时会有人分享详细的租房信息。“群里大多是师哥师姐,相对来说找房比较放心。”群聊中的一名毕业生向记者表示。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当“00后”们踏入社会,他们对生活的期待,也在选择房子的过程中变得具体起来。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黄卉认为,“‘00后’思想更为开放,消费观念超前,将逐步成为租赁市场主力军,租赁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


    沟沟坎坎可不少


    对大学生来说,租金往往成为租房中的一道坎。“毕业生群体预算有限,往往最关心的就是价格。”张晓强向记者介绍。


    “北京的房租太高了,目前租金接近工资的一半。”工作在北京三元桥附近的席晓琳整租了一套位于东五环外的loft结构房屋,对于高房租,她表示很无奈。陆壹现在租住在北京西站附近某小区,他也表示,高房租带来的压力很大,“我和朋友整租一个两居室,租金是‘押一付三’的按季度支付模式,每月差不多6500元”。


    记者以租客身份与北京某房屋中介沟通时,对方介绍,以长租一年为例,通常租金按照季度支付,但首笔租金需要“押一付三”,并一次性支付一年的服务费以及租期内的水、电、燃气等费用。如果租期是两年的话,第二年的租金还会上涨3%。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秀池认为,“房租是房东出租住房所取得的收益,应该包括住房的各种成本,如投资住房的资金成本、维修费、税费,还要考虑盈利,高房价自然就会产生高房租”。


    除了高租金,“租期过长”“短租房一房难求”也成为毕业生们的心头“痛”。北京某房屋中介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如果租约尚未到期就已不再需要住房,可以选择“转租”或“退租”,但均需收取月租金的50%至70%作为手续费。“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感觉有点不太友好。”南京大学应届毕业生小昀说。


    多方合力解难题


    “我会提前把压岁钱与实习工资都存起来,以应对可能上涨的房租。”毕业生周溪说。“我起初也会‘月光’,但慢慢习惯后就会主动调整支出,比如少出去聚餐,不必要的花销也会克制一些。”陆壹说。


    面对租房中的种种烦恼,大学生们通过开源节流积极应对。黄卉建议,首先,应谨慎选择住房租赁机构,及时关注当地住建等相关部门发布的风险预警名单。其次,短周期支付租金,并注意租金和押金分开支付,保障押金安全。再次,要使用规范的租赁合同,降低租房中因为合同签约不当而导致的风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则在网上建议,有实力的租房企业可免去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租房押金,并采用租金月付方式,降低毕业生负担。据记者观察,针对应届毕业生,目前市场上多数长租公寓机构推出了“租金月付”“0元搬家”等服务。


    为解决毕业生租房难题,中央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不少地方也推动出台了福利政策。旨在解决刚毕业大学生、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从中央层面看,去年7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提出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按照计划,“十四五”时期,40个重点城市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50万套,预计可解决1300万人的住房困难。


    从地方层面来看,今年4月份,北京市住建委宣布率先从新毕业大学生开始试点,启动2022年保障性租赁住房青年公寓对接工作,试点项目房源近1000间,均为全装修交付新房,可“拎包入住”,月租金在2000元至3000元,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去年8月份,成都也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苏州在去年10月份提出,未来3年要提供不少于10万套人才公寓……


    然而,不论是新增或改建存量住房均需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并主要通过未来租金收入逐步回收,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因此,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仍需拓宽住房租赁企业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其中,住房租赁公募REITs被视为解决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瓶颈的重要工具。


    去年6月,保障性租赁住房被纳入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范围。今年4月份,我国首单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业内人士将此视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发行基础设施REITs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标志。7月29日,红土创新深圳人才安居REIT、中金厦门安居REIT获证监会注册批复,相关试点工作加速落地,正在成为金融支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能够为地方政府和持有租赁住房重资产的企业提供盘活存量资产、募集权益资金的新渠道,有效缓解及避免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资金压力及金融风险,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改善原本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的困境,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中来,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进程和社会供给规模,推动解决大城市租房难题。”中信建投证券投行委委员、债券承销部和结构化融资部行政负责人郭春磊向记者表示。(记者郎竞宁)

    2022-08-25
  • 同比多增608亿元 上半年邮储银行贷款增量创新高

    国有大行首份2022年中期业绩出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8月22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行各项贷款增长5370亿元,同比多增608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截至2022年6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7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42.64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9.23%;“专精特新”及科创企业贷款客户数超2万户;绿色贷款余额4336.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49%。


    当前,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召开的“部分金融机构座谈会”强调,主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要强化宏观思维,充分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上半年,银行业整体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挑战,我行前瞻预判市场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策略。”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在总量安排方面,邮储银行坚持稳的总基调,全年信贷增量稳中有升、超过去年全年。上半年,邮储银行各项贷款增长5370亿元,同比多增608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存贷比和信贷资产占比较上年末分别提升0.83个百分点、0.80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从信贷结构看,在上半年的贷款增量中,邮储银行的实体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新增占比达86%。“绝大部分的信贷资产投向了实体经济。”刘建军说,其中,“三农”金融、小微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信贷增长势头良好。


    在“三农”金融方面,邮储银行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力争“让大多数中国农民都有邮储银行的授信,为亿万农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7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42.64亿元,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四分之一;个人小额贷款结余突破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近18%;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建成信用村30.41万个,评定信用户486.15万户。


    “在小微金融方面,作为普惠金融的倡导者、先行者和推动者,我们长期深耕小微金融市场,不断丰富产品,加快数字化转型。”刘建军说,上半年邮储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净增超1300亿元,净增金额同比增长近40%;线上小微贷款余额97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


    在绿色金融方面,邮储银行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截至2022年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43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绿色债券投资余额2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


    在信贷平稳增长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工作。今年上半年,邮储银行的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充足。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83%,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此外,该行严格做实资产分类,目前逾期60天的贷款已全部划入不良。“无论是产品、客户的准入,还是资产风险分类,邮储银行一直坚持审慎的标准,强调全流程风险管理,这是我们的核心、关键能力。”该行首席风险官梁世栋说,从长远来看,着力打造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力最为重要,包括对行业的深刻洞察能力、看未来的能力,也包括智能风控的能力。


    “展望下半年,我们对完成全年信贷增长目标的信心还是比较强的,目前信贷投放已经完成了70%以上的进度。”刘建军说,接下来,该行将坚持“特色化、综合化、轻型化、数字化、集约化”的转型方向,在生态金融、产业金融、协同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等方面发力,把传统优势转化为决胜未来的差异化优势。


    针对零售金融,邮储银行将坚持不懈地推进财富管理战略,将邮储银行的网点、客群、储蓄存款等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财富管理发展优势,实现“储蓄银行”向“财富管理银行”的快速蝶变。针对公司金融业务,邮储银行将更加精准地聚焦“专精特新”、科创企业等代表中国经济转型方向的目标客群,通过“商行+投行+交易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以及“1+N”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专业金融服务。针对金融同业,邮储银行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推进“同业生态圈”建设,加大资产交易流转,全面丰富资金管理业务的价值贡献。


    “特别是在‘邮银协同’方面,中国邮政拥有独特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优势,拥有强大的生态场景、庞大的渠道、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构建特色更加鲜明的业务模式和服务体系。”刘建军说,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天地、下沉市场方面,要让场景、数据和流量通过银行实现价值变现,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022-08-25
  •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逾61% 更多乡亲挑上“金扁担”

    水稻管护正忙,北大荒红卫农场第五管理区种植户齐放却从容淡定……


    “叮咚”一声,齐放的手机收到智慧平台提醒:“最近降水偏多,请加强肥药调节,预防病虫害。”看完信息,齐放带着植保队赶赴田头作业。“靠着大数据抓田管,墒情、温度、病虫害等信息一目了然,生产更有准头。”齐放说,“种田变成了精细活,稻米丰收有保证,质量也提高了。”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年来,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支撑保障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菜篮子”供给充裕,“米袋子”保障有力。


    科技赋能


    农业稳产保供品质优


    “早上一片金黄,晚上一片碧绿。田间‘铁牛’驰骋,现在种粮轻松多了。”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马荃镇林溪村,种田大户吴友发承包的1700多亩农田里,各式现代化农机大显身手。“以前抢收抢种得忙个把月,现在十来天就完事了。”


    大农机助力,田野里“双抢”有条不紊:一边收割机轰鸣,金黄稻谷入仓;一边插秧机忙碌,青青禾苗下田。“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一应俱全,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早稻颗粒归仓,晚稻丰收在望,吴友发满面笑容……


    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助力端稳“中国饭碗”。我国可自主研制4000多种农业机械装备,水稻机械直播、玉米籽粒机收、油菜全程机械化等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


    科技助力农业结构调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怎么种,一度难倒了不少乡亲。”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滋镇丰泽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文昌,创新采用“四二模式”(四行大豆、两行玉米),带头示范绿色种植1000亩。


    陵城区通过农机补贴、技术创新,助力王文昌节本增效。“经过技术改造,一种农机两种作物通用,节肥省药,绿色防控,亩产投入少了一大截。”青纱帐里,玉米苗身挺立,大豆长势喜人,“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丰收就是增收!”今年以来,陵城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已达6万亩。


    放眼广袤田畴,各地利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推动生产向绿,品质向优。“从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说,我国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到6.2万个。


    服务给力


    好技术让农民用得上


    河南省桐柏县的茶园里,黄钲荃每天忙个不停,“好技术让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土地流转、技能帮扶、务工就业等方式,黄钲荃带动周边3个村的脱贫群众200余人参与茶园种植、管理、经营全过程。


    “好技术扎根田畴,让小叶子变成金叶子。”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黄钲荃推广应用茶树标准化生产、茶清洁化生产加工等实用技术,创建返乡创业示范园,面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种植能手等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新技术推广范围大为拓展。


    黄钲荃只是我国农业基层科技队伍中的一分子。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着力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国5.6万个农技推广机构和48万多名农技人员长期扎根田间一线,开展试验示范、观摩展示、技术指导等服务,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进村入户到田,带动农业稳产保供、农民持续增收。


    “强化科技服务,不光要面对面,还要会屏对屏。”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技标准体系处处长熊红利说,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业推广线上交流平台,农业专家成了乡亲触手可及的“身边人”。


    “大家看这个玉米叶片,叶片十分长,是高秆高穗型,十分高产……”点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农科云”咨询平台,农学博士、农业研究员化身主播,不仅在室内讲解,还会到试验田为农民线上答疑。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建设运行的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在2000多个县(农场)全覆盖应用,每年农户在线学习超过1500万次。


    走进江西省永新县芦溪乡社园村,绿油油的禾苗随风摇摆,农事服务中心的飞防手正在给晚稻进行植保作业。“‘田保姆’给力,种稻有了新种法。”村民唐海燕说,从插秧打药到收割销售,服务中心全程有人管,省心省时省力。


    翻看农事服务中心工作台账:“种粮大户黄金友机械育秧100亩”“中陂村曾繁生预定无人机打药5.3亩”……作业范围覆盖旋耕、育秧、无人机打药、粮食烘干等各类需求。近年来,永新县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生产性社会化服务,通过集中统一育秧、调度农机、订购农资、生产托管,让农户用上好机器、好技术。


    “田保姆”活跃田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建立主体多元、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食生产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代收代储,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目前,全国已有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面积近17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超过7800万户。


    智慧农业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区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全国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苹果、大豆等8个大类15个品种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稳步推进。


    不光靠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种子。希望的田野里,一粒粒好种子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拿比特’西瓜,皮薄肉软,甜度高,广受市场欢迎。”前阵子,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思古桥村西瓜种植户张利民种植的西瓜新品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订单不断。“如今,选好种、用好种,已经成了乡亲们的共识。”


    “依靠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国种业已进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礼胜说,我国农业科技整体研发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白羽肉鸡等标志性成果层出不穷,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近10年,全国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


    农产品产得优还要销得好。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樱桃产业接通了数字供应链。“科技连通产销两端,才下枝头、就到舌尖,樱桃成了网红产品。”果农杨钧翔说,果园90%的大樱桃进行线上销售,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最快24小时就能送到。“我们在电商平台开设网店,销量年均涨幅接近20%,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亩增长到100亩。”


    搭上科技快车,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如火如荼。目前我国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00多亿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应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破除水土资源禀赋的约束。”周云龙说,下一步还要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强化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更多乡亲挑上“金扁担”,过上富裕富足的好日子。

    2022-08-24
  • 截至六月底 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十六点四亿户

    本报北京8月23日电(记者王政)记者日前从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获悉:截至6月底,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达16.4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4亿户。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我国移动物联网正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坚实,基础支撑加快完善。截至6月底,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035万个,比上年末净增38.7万个。其中,5G基站总数达185.4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17.9%。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窄带物联网,实现了全国主要城市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4G网络实现全国城乡普遍覆盖,5G网络已覆盖全部的地级市、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业链持续完善。截至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芯片、模组、终端、软件、平台和服务等环节的较为完整的移动物联网产业链。窄带物联网已在水表、燃气表、消防烟感和电动自行车防盗4个行业实现超过千万级连接。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移动物联网将成为承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落地的重要表现形式。接下来,将面向重点场景实现网络深度覆盖,形成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基础网络,加快移动物联网技术与千行百业的协同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社会服务智能高效、百姓生活方便快捷。

    2022-08-24
  • 油价今日或“五连跌” 95号汽油有望回归“8元时代”

    8月23日24时,国内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开启。受国际油价震荡走低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有望迎来“五连跌”,也将是年内的第六次下调。


    金联创成品油分析师路乔惠表示,6月中下旬以来,国际油价走势转弱,整体行情较上半年明显回落。受国际原油价格走跌影响,国内成品油零售价亦高位回落。近期,国际原油期货呈现震荡下行的走势,市场对经济及需求前景的担忧依旧是导致油价下跌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市场对能源需求增长放缓的预期,也导致油价承压。


    机构测算,截至8月22日,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第九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品种均价为每桶93.34美元,变化率为-4.06%,预计国内汽油、柴油下调幅度为每吨210元,折合汽油、柴油每升下调0.2元左右。本轮油价调整后,95号汽油有望回归“8元时代”。


    在金联创成品油分析师奚佳蕊看来,由于供应链出现了中断的风险,导致全球的能源系统再次经受严峻的考验。如果欧洲地区的能源危机继续升级,最终也将影响到原油市场,并对油价形成支撑作用。


    路乔惠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夏季高温和天然气价格飙升导致发电用石油需求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经济衰退担忧带来的需求疲弱。此外,国际能源署(IEA)还将2022年的需求增长预期提高,这为油价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长期来看,国际油价仍将维持高位震荡。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表示,“与此前俄乌冲突市场对原油供应的担忧有所不同,本轮国际油价下跌,主要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加剧了市场对原油需求的担忧。但是由于天然气价格很高,因此,油价跌幅不会很大。”(葛成)

    2022-08-23
  • 聚焦防汛抗旱|查隐患 强措施 保安全——北方地区部分省份防汛工作见闻

    8月仍是北方地区防汛关键期。记者近期在河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采访了解到,当地完善应对预案,加强汛情监测,排风险查隐患,落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提高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受持续强降雨和支流涨水影响,黄河吴堡站22日8时流量达4680立方米每秒(警戒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正在向下游演进。陕西当地天气预报显示:23日和24日,陕北将出现强降水,黄河陕北段及支流将出现复涨洪水。


    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2日中午向地处黄河干流的榆林、延安、渭南三地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进入防汛工作应急状态。


    子洲县地处陕西北部,子洲县水利局局长白宇说,从确保地质灾害点安全、保障淤地坝安全、做好河流洪水防御等三方面入手,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会商研判,及时向各乡镇、各片区下达指令。


    河北石家庄、张家口、保定等地落实直达基层的预警机制,关注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加强中小河流洪水防范和城市防洪排涝,全力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


    每次巡河前,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大龙华乡杨各庄村村民杨向宇,提前给手机充满电,穿上反光背心,带上口哨和工兵铲,发现河堤问题后拍照上传,等待前来排险的人员和机械。


    河北易县有拒马河、北易水河、漕河等5条主要行洪河道,当地对容易受洪水威胁的重点村庄配备了80部卫星电话,确保实时与外界保持联系。


    记者了解到,保定市涞水县成立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有针对性制定防汛应急预案。涞水县防办工作人员李天晴说,涞水县强化防汛物资储备,还组织了7000多人的抢险队伍,包含150多人的专业救援队伍随时“待命”。


    近期,内蒙古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内蒙古各地正在全力抓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水库溃坝和人员伤亡“两个底线”。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3500名人员全时保持三级战备状态,已派出特种救援大队、鄂尔多斯中队、包头中队、巴彦淖尔中队共计200人在重点地域实施前置备勤,确保遇有情况及时处置。





    这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市内涝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受访单位供图)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记者看到东胜区城市内涝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工作人员正在紧盯屏幕、比对信息、检测各点位传感器运行情况。


    最新河道水情、最新水库水情、山洪站点运行状态、流域预报……在黑龙江省水旱灾害防御保障中心的一块大屏幕上,可以监测全省水情,数据随着实时监测的变化不时“跳动”。今年汛期,这个房间彻夜灯火通明。


    黑龙江鸡西市今年汛期遭遇多次暴雨过程。“到了汛期,气象、水利等部门结合天气、水情、雨情等进行研判,应急部门对洪峰过境、可能超警戒水位等信息作出预判进行统一安排调度。”黑龙江省鸡西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马永城说,防汛工作要杜绝麻痹思想,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汛情发生后更要有能力打好这场硬仗,近来汛期已接近尾声,我们更要紧绷弦确保安全度汛。


    记者从黑龙江省水文水资源中心获悉,截至8月22日8时40分,黑龙江省主要江河水位均低于警戒水位,全省报汛水库中没有水库超汛限运行。(记者赵鸿宇、刘彤、侯鸣、王靖)

    2022-08-23
  • 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机器人产业年均增长率达22%

    柔软的机械“手指”可以夹起不规则物体,膝关节手术机器人开展远程诊疗,工业机器人走向打磨、抛光等高精度应用场景……记者从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获悉,机器人应用广度深度加速拓展,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7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加快培育优质企业,为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成全球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130余家企业携500余件展品参展,机器人技术正加快融入千行百业的态势可见一斑。

    展区内,一个“大号扫地机器人”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工业车间内生产设备众多,不当的清洁操作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停滞。”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雷介绍,这款名为“星卫来”的工业清洁机器人运用了“大规模集中调度+机器人智能控制”相结合的混合导航方式,适合智能化无人工厂、IC装备车间、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等场景使用,兼顾生产安全及清洁效率。

    从全自动快速铺砖的地砖机器人,到高悬半空的外墙喷涂机器人,机器人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进一步加快。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震告诉记者,公司研发的喷涂机器人可以实现建筑外墙的无人化施工;测量机器人的测量精度在1毫米内,工效为人工的2.5倍以上。

    “一些‘危繁脏重’工地活可以交给机器人,减轻人工作业的负担和风险。”刘震说,截至7月底,公司已有30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

    随着应用广度深度加速拓展,机器人正助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传统行业应用不断深入,工业机器人已在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得到应用,并逐步迈向高端应用市场。新兴领域应用持续开拓,针对潜在应用需求、细分领域和特定场景,形成一批先进实用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

    机器人的市场潜力也不断释放。大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预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

    辛国斌说,多年来,我国通过制定产业规划、激励技术创新、培育应用场景、优化市场环境等举措,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

    加快培育优质企业

    记者从会上获悉,多方正积极部署,进一步释放更多政策利好,加快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5G、生物、新材料等新兴技术加速融合创新,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工信部党组书记金壮龙在大会上表示,将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完善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夯实产业基础上,工信部将加快开展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打造更多高端化智能化产品。在拓展行业应用上,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产需精准对接,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加大信息领域产品创新,做强细分领域特色应用,助力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同时,工信部将加快培育优质企业,支持企业深耕细分行业,加快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创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表示,机器人要蓄积产业发展的创新之源,多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催生机器人科研新范式;复杂场景人工智能深度应用,酝酿原创性的突破。要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跃升,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源头储备。

    构建开放的产业生态

    业内人士指出,机器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成果,呈现出技术快速迭代、产业高速增长、应用持续深化等趋势,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持续优化产业高端供给,构建开放的产业生态。

    在中国电科董事长陈肇雄看来,要集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强机器人技术原始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专精特新”技术,打造多门类、专业化的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持续加强产业高端供给,加强核心部件攻关研制,优化先进加工制造工艺,提高机器人综合性能、稳定性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加速推进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开放的产业生态对机器人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机器人发展贵在融合创新、重在产用互促、成在协同共建。”陈肇雄表示,要积极推动机器人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应用,共同建设普惠开放平台,协同构建开源生态。

    辛国斌说,将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鼓励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强与国际同行合作交流。支持国外企业“走进来”,在中国投资创业兴业。同时将持续支持国内外机器人企业、研究机构、行业组织加强合作,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合力打造开放、稳定、安全的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记者郭倩钟源)

    2022-08-22
  • 前7月我国油气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8月21日电(记者丁怡婷)世界首个海上大规模超稠油热采开发油田投产、华北油田沁水煤层气田日产量突破550万立方米、顺北油气田落实4个亿吨级油气区……今年以来,一批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取得新进展。记者日前从国家能源局获悉:今年前7月,我国油气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油气进口规模总体稳定,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需求。


    今年前7月,国内原油产量1.2亿吨、同比增长3.7%,天然气产量12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4%。陆地非常规油气及海洋油气开发也取得新突破,页岩油、海洋原油、海洋天然气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4.4%、7.9%、13.6%,展现了未来油气接续发展的重要潜力。

    进口方面,石油天然气行业不断巩固拓展陆路及海上进口通道,完善稳定多元的油气进口体系,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努力化解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影响,全力稳住我国油气贸易基本盘。今年前7月,我国进口原油2.9亿吨、天然气约865亿立方米,来源基本涵盖全球主要油气出口国,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2-08-22
  • 骑手热盼、企业尝试、各方热议……给骑手评职称还有多远?

    外卖骑手已成为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并以“网约配送员”的名称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同时,他们也希望以职称评定的方式统一服务考核标准,增加职业晋升和享受技能人才政策的机会。专家认为,给骑手评职称是落实国家职称制度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需要多层次推动职称评审有序、有效进行。


    8月20日,外卖骑手彭文辉将参加全国首个省级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大赛。“赛前,我紧张得睡不着,脑海里不断回忆着各种配送规范和跑单技巧。”就在7月31日举办的“羊城工匠杯”2022年广州市网约配送行业技能竞赛中,他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了冠军。


    2021年,全国外卖骑手数量约1000万人,其中70%以上来自农村。外卖骑手已成为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并以“网约配送员”的名称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然而,职业发展受限,归属感不强,缺乏社会认同,是骑手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推动骑手职称评定工作,受到各方关注。


    给骑手评职称引热议


    在今年4月深圳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如何保障外卖骑手的权益,受到台盟深圳市委会、深圳市总工会的关注。台盟深圳市委会建议,给外卖配送员“评职称”,畅通外卖快递员的职业晋升通道,并将“配送”工种纳入职业技术培训目录。


    有关人士的建议,说出了外卖骑手们的心声。“给骑手评职称,是对骑手的认可,也可以促进行业发展。”现已是美团外卖广州东晓南站点的“骑士长”彭文辉认为,给外卖骑手评职称能让社会更关注、认可这一群体,也能让平台有统一的服务考核标准,无疑是畅通了骑手的职业发展通道。


    “有手机、电动车,下载平台APP注册后,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接单。”4年前,因快餐店经营不善,90后彭文辉选择成为一名外卖骑手。和大多数人一样,“门槛低”是彭文辉选择这一行的原因之一,却也是“职业技能不被认可”的关键。


    然而,这份别人眼中的“体力活”,彭文辉认为需要掌握的技能可不少。以“配送路线设计”为例,骑手在接到多张不同时效、不同类型的订单时,要思考好如何合理安排好订单配送顺序、规划好路线,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准时送达。彭文辉说:“一名优秀的骑手,除了具有专业服务态度,还要掌握沟通技巧和应急处理能力。”


    调查显示,外卖配送员入职门槛低,普遍仅在入职初期接受简单的培训,职业发展空间难以拓展。大部分配送员都是外来务工者,无社保,难以享受积分入户。大连森成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民治区域美团外卖站长左迪华告诉记者,外卖配送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强,部分干了七八年的“老骑手”也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他们迫切希望有更多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


    广泛探索职称评定经验


    以职称评定的方式统一服务考核标准,增加职业晋升和享受技能人才政策的机会,是彭文辉等骑手们的期待,也是推动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得职业发展的途径。


    目前,职称评定在快递物流领域已经有了诸多探索。2019年10月,北京市邮政管理局、人力社保局、医保局3部门联合,增设快递工程评审专业,同时,打通快递业高技能人才与快递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对此,台盟深圳市委会希望借鉴北京做法,畅通骑手职业发展通道,绘制职业发展路线图。此外,还建议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制定外卖配送员积分入户和推荐入户制度,推荐优秀外卖配送员参选各级“代表委员”。


    在这方面,广州通过举办技能竞赛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彭文辉所参加的广州市网约配送行业技能竞赛,是全国首个省级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大赛的首站,吸引了美团、饿了么以及顺丰同城、叮咚买菜等多家网约配送企业和平台共70余名骑手参加。


    在畅通骑手职业晋升通道方面,平台也有做出一些尝试。例如,美团外卖与国家开放大学开展“骑手上大学”合作项目,提升骑手学历教育水平,并通过“站长培养计划”为骑手提供晋升渠道;2020年12月,杭州20名饿了么蓝骑士通过了阿里本地生活大学的培训与考试,成功获得“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初级证书,骑手可据此享受政府培训补贴、杭州市积分落户加分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抵扣等技能人才政策。


    推动职称评审有序有效进行


    “给骑手评职称,可提高骑手的职业认同感,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提升社会对骑手的尊重和认同,为行业做好人才储备。”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沈建峰看来,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给骑手评职称是落实国家职称制度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


    广州市网约配送工联会主席何丽敏表示,长远来看,给骑手评职称对从业者、行业和社会均大有益处,能够促进树立行业标准,对从业者进行规范培养。然而,由于该新业态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论是标准确定,还是提高社会认可度,都需要一个过程。


    据何丽敏介绍,广州市网约配送行业技能竞赛的考核指标来自《网约配送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是‘给骑手评职称’的初步阶段,要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指标,促进网约配送流程专业化和标准化,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何丽敏说。


    沈建峰进一步分析指出,推动骑手职称评审有序、有效进行,必须理顺职称评审和市场化人力资源评价的关系。首先,要设置符合工作实际和行业发展实际需要的科学合理的评审标准。其次是职称评审的实效问题,即让“外卖小哥”评职称不仅得到“名”,还能获得真正的实惠。此外,如果职称标准和实际工作相关性差,或者评审结果对他们没有实际意义,评职称的动力将会大大下降。(记者刘友婷)

    2022-08-19
  • 补齐乡村市场短板 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家电下乡利农惠民空间广

    作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家电消费,特别是激活农村市场消费潜能,既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





    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全国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商务部等13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推出9条具体举措全面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新一轮家电下乡有望加快推进,更好释放家电消费潜力。


    推进家电下乡有何重要意义,当前还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近日,记者在陕西、贵州等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满减补贴、以旧换新,新一轮家电下乡惠及百姓


    “既能参加以旧换新,还能拿到满减补贴,太划算了!”近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90后小伙刘峰准备给父母换台新款冰箱,结账时在销售人员的提醒下,一下享受到两笔优惠。“每满1000元能享受80元政府补贴,再加上旧冰箱抵扣的190元,一共优惠了510元!”


    这份实打实的优惠得益于毕节市启动的家电下乡“焕新消费季”活动。


    “通过政银企协同发力,我们推出了近年来最大力度的家电补贴。”毕节市商务局副局长佘龙介绍,市里统筹银联、建设银行以及海尔等家电企业,对全市范围内参加家电下乡活动的销售企业和消费者给予补贴。“除了购买出资企业产品可享受8%的满减补贴外,消费者购买其他19个品牌产品也能享受5%的普惠补贴,让政策红利最大程度惠及群众,以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


    政策红利更普惠,家电品类更聚焦。最近,家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居民龚英华在国美电器线下门店添置了一台“降碳又降价”的全新智能空调。原来,今年7月,陕西国美电器推出了节能补贴活动,对一、二级能效家电给予分档补贴。


    “一台按照总价的10%进行补贴,省了800元。”龚英华告诉记者,家里的旧空调用了好几年,噪声大、制冷差,新款空调则可以自动调温降低能耗。


    “从近一年来平台销售情况看,县乡市场对家电产品的需求跟大城市已相差不大,对绿色智能家电的升级需求更加旺盛。”陕西国美电器总经理李海鹰说,以冰箱为例,以前消费者更在意容量和质量,近年来智能控温、节能低耗等新功能更受青睐。“目前补贴活动已持续三周时间,带动绿色智能家电产品销售额超4200万元。”


    联动平台商家、连接广袤县乡,新一轮家电下乡正在全国开展,各地纷纷出台相关举措。山东发放2亿元消费券,消费者在购买电视、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四类产品时,可按照单件商品销售发票金额发放相应消费券;浙江发布家电企业优惠促销方案,浙江苏宁易购联合银联云闪付面向消费者发放2500万元消费券……


    扩内需、补短板,为县乡家电市场提供更高水平供给


    当前,为何要推动新一轮家电下乡?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表示,开展新一轮家电下乡有利于改善家电消费市场环境,激活巨大内需潜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占人口70%的下沉市场在家电零售额中占比为31.5%,市场规模达2775亿元,同比增长8.9%。京东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农村市场高端家电的零售额增幅达到61%,远超一线城市35%的增幅,下沉市场已成为家电行业最富潜力的增长极。


    姜风认为,自上一轮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后,如今这批老旧家电已逐渐到了更新换代的年限。“迈入存量市场阶段,以旧换新是主要方向。农村消费者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需求转变,将释放可观的增长空间。”


    此外,开展新一轮家电下乡,还将助力家电市场补齐短板,推动农村消费提档升级。


    “售后服务不健全、服务网络不完善是制约三线城市及县乡市场家电消费的重要因素。”专家表示,乘着新一轮家电下乡的东风,统筹用好相关资金改造提升乡村家电销售、配送、维修、回收网点,加大用电用水用气用网保障,短期看有助于持续释放消费潜力,长远看也将促进家电市场补短板强弱项。


    10年来,县乡市场环境发生的新变化,为新一轮家电下乡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家电企业的供给水平更高。


    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家里的电饭煲自动运行,热水器进入加热模式……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雷镇弼鄱村,90后小伙徐瑞航过上了“一键驱动、家电联动”的智能生活。“趁着有平台补贴,最近刚刚更换了一台智能电视,只需语音便能唤醒,父母用着也很方便。”


    “高性价比的智能家电能更好满足改善型消费需求,近两年来广受县乡用户追捧。”小米集团中国区总裁卢伟冰介绍,2015年以来,集团已在全国近90%的县城开设“小米之家”,通过强大的生态链体系,让县域乡村的消费者可以体验丰富的全屋智能产品,感受智能家电带来的舒适便利。


    销售网络的覆盖范围更广。


    “2016年,京东家电开始在全国县级市以下开设专卖店,并依托自有物流体系进行配送。”京东家电事业部总裁谢帆介绍,截至目前,已在2.5万个乡镇、60万个行政村开设超过1.5万家门店,帮助下沉市场消费者享受到同大城市一样的送货速度。


    越来越密集的网点,打通了农村市场货运不畅的阻点。“以前,一件普通大家电要经拉萨到林芝,最后到米林县,至少需要1个月时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京东家电专卖店店主刘婷婷说,去年6月,线下专卖店在林芝实现全覆盖,下单后2至3天就能送达。今年“618”期间,米林县京东家电专卖店家电成交额超过150万元,同比增长1.5倍。


    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更强。


    立杆、放线、进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十三房村,65户村民家的供电半径从310米缩小到210米,供电能力更强。国网杭州萧山区供电公司负责人说:“随着村民家用电器越来越多,用电负荷不断攀升,及时实施农网改造提升工程,能够更好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用电有保障,用网更快捷。继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后,5G网络也进一步向县乡深化覆盖,今年6月“县县通5G”落地成真。“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智能家电下乡、优化消费者体验筑牢坚实的网络支撑。”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说。


    “近年来,随着家电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一批千亿级家电生产企业快速崛起,建立的渠道更通畅,推出的品类更齐全、功能更丰富,创造的体验更多元,促进了供需的有效衔接。”在姜风看来,供给侧的优化升级将为激发新一轮家电下乡的消费潜力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让农村消费者买得到用得好


    尽管潜力大基础好,但在调研采访中,记者发现,新一轮家电下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堵点难点,仍需补短板强弱项,让消费者既买得省心,又用得安心。


    一方面,县乡市场亟须完善售后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家电消费体验。


    “家电售后配套服务是下沉市场的一个薄弱环节。”姜风介绍,目前家电售后服务在保修期内一般由企业负责,保修期后的售后问题成为消费者的一大痛点。无病乱修、小病大修、漫天要价……一些家电售后维修的套路让消费者苦不堪言,也让企业信誉受到损害。


    “线上购买家电虽然更便宜快捷,但售后不太方便,安装维修比较困难。”龚英华说,有些家电品类不支持跨区域销售,有时跨区域购买产品得不到相应的售后服务,用着心里没底。


    随着智能家电升级换代越来越快,可以预见,消费者对家电售后服务体验的需求将会更强。对此,《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实施家电售后服务提升行动,通过培育售后服务领跑企业,推动售后维修服务进社区、进商场、进平台等举措,有效改善目前乱象,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优质、更贴心的售后服务。


    另一方面,推动新一轮家电下乡,还需要在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上持续发力,消除家电更新的后顾之忧。


    “家里的旧家电想用不好用,想卖又只能当废品处理,太不划算。”刘峰告诉记者,虽然想更换更多新家电,但家中的旧家电怎么处理,一直令人头疼。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主要电器电子产品理论报废量约为2.08亿台,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总体回收处理量仅为8700万台,回收处理面临较大压力。


    新一轮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是主力。“旧家电处理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换新意愿。”姜风分析,过去家电生产企业主要通过缴纳基金来履行生产者责任,家电生产企业基本不参与回收工作,不利于形成家电绿色生态闭环。《若干措施》强调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要求家电制造商直接参与到废旧家电的回收拆解过程中,这将进一步畅通家电生产、消费、回收和利用,形成闭环,为激发家电更新消费提供强大支撑。


    据介绍,2022年,海尔、格力、TCL、长虹、美的、海信等6家企业共申报规范回收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大数达到1700万台,约占我国全年报废拆解量的1/5。


    “《若干措施》印发后,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补贴力度、操作模式和运作标准。”姜风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配套举措和具体指南,持续完善绿色智能家电标准体系、推进安装维修服务标准化、健全操作补贴规范等,让利好政策切实惠及消费者,有效促进家电消费扩容升级。(记者韩鑫程焕原韬雄)

    2022-08-19
  • 我国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名册项目总数世界第一

    科技日报北京8月17日电(记者张盖伦)17日,文化和旅游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下简称非遗博览会)相关情况。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会上透露,我国已有42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王晨阳表示,近年来,全国非遗战线坚持“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努力弘扬非遗的时代价值、展现时代风采,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五批306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对180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为充分发挥以传统工艺类为主的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


    王晨阳介绍,此次将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展示非遗在乡村振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坊搭建展示和推介的平台,聚焦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以茶文化协调带动茶产业、茶科技发展。


    据悉,本届非遗博览会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将于2022年8月25日至29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

    2022-08-18
  • 二手车市场 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近日,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6部门发布了《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二手车流通规模化发展,各地区严格落实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等。对此,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面取消限迁政策以后,二手车将进一步实现全国自由流通,各地汽车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提升供需适配性,更好满足汽车消费需求。





    近日,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6部门发布了《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二手车流通规模化发展,各地区严格落实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等。《若干措施》要求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基于什么背景?在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方面还有哪些新举措?记者采访了商务部相关负责人。


    二手车将进一步实现全国自由流通


    二手车限迁一直是制约汽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突出问题。过去几年,国务院多次部署,相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持续推动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取得积极成效。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企业和群众反映,新车国六排放标准在全国范围实施以来,少数地方对二手车“政策加码”,要求外地转入二手车也要达到国六排放标准,不允许国五排放标准车辆迁入。同时,还有部分地方违反国家已有规定,限制符合在用车排放标准的二手车迁入,阻碍了二手车跨区域自由流通,限制了企业经营,抑制了群众汽车消费需求,各方对此反映强烈。


    针对这些问题,5月份,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要求,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若干措施》对此作了进一步细化落实,确保该项措施尽快落地见效。一是明确范围要求。即要求在包括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在内的全国范围实施该项政策,促进符合国五排放标准二手车实现全国自由流通。二是明确时间要求。少数地区取消限迁政策进展缓慢,为保证该项措施尽快落地见效,进一步明确该措施从今年8月1日起全面实施。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有关机构的分析,目前我国二手车在流向上总体呈现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流动这样一个区域特征。全面取消限迁政策以后,二手车将进一步实现全国自由流通,促进各地丰富汽车产品供给,提升供需适配性,更好满足汽车消费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负责人表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政策落实进展,做好督导检查,确保政策全面实施、尽快见效。


    彻底打通二手车流通的堵点难点


    二手车是汽车全生命周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搞活二手车流通,能够盘活汽车存量,拉动新车消费增量,对促进汽车梯次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亿辆,位居全球第一。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二手车市场就开始放量,这是国际上汽车消费的普遍规律。2021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达1759万辆,不到汽车保有量的6%,远低于国际成熟汽车市场比例,二手车跨区域限迁、商品属性不明确、经销业务受限多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二手车市场的发展。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系统梳理、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商务部研究提出了全面发展二手车流通的系列举措,希望彻底打通二手车流通的堵点难点,让二手车逐步像新车一样,规范交易、自由流通、放心消费。这些举措几乎覆盖了二手车流通的全环节、各领域,从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到备案,再到二手车的会计处理、发票开具,再到车辆的跨区域流通、转移登记。除了全面取消限迁政策外,《若干措施》还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支持开展经销业务,促进规模发展。企业经销模式是国际成熟二手车市场的流通主渠道,占比约为70%。我国二手车市场以“经纪+个人”模式为主,行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为此,《若干措施》要求取消对开展二手车经销的不合理限制,明确登记注册住所和经营场所在二手车交易市场以外的企业可以开展二手车销售业务。同时,由于自然人售卖二手车时,无法作为卖方向收购企业开具销售发票,为便利群众售车和企业经营,允许二手车企业作为买方开具发票,即“反向开具发票”,并凭此办理转移登记手续。


    优化交易登记管理,促进高效流通。《若干措施》明确,将企业经销的二手车像新车一样按照“库存商品”进行会计核算,在车辆转移登记时进行单独签注,并核发临时号牌,极大优化了交易登记流程;对汽车限购城市,明确汽车销售企业购入并用于销售的二手车不占用号牌指标,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便利二手车交易流通。


    促进二手车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若干措施》提出,限制自然人在一个自然年度出售三辆及以上持有时间少于一年的二手车。对此,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措施比较具体,但对于促进二手车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这项政策符合二手车流通发展需要和业界诉求。根据现行规定,个人出售二手车是不用交增值税的,是免税的。而经销企业销售二手车要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征收增值税。为此,部分二手车经销企业以经纪名义开展二手车经销业务,将经销车辆挂在个人名义项下进行交易,产生了个人“背户”现象。目前,我国二手车流通主要以“经纪+个人”为主,导致行业“小散弱”,并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不公平竞争,也产生很多交易纠纷,挫伤了消费的信心,成为行业的一个弊病。业界呼吁出台有效的政策,对这种现象进行有效规范。


    这项措施也借鉴了国际成熟汽车市场的经验做法。商务部充分调研了发达国家二手车流通管理情况,发达国家二手车交易流通是非常普遍的,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做法。比如,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销售二手车达到一定数量的都被认定为二手车经销商,这时不能再以个人名义进行交易,一定要依法纳税,要向下一家经销企业、向消费者明示车况信息,还要承担质量保证的责任。商务部也借鉴了这些国际上先进的做法。


    这项措施不会影响广大车主正常的售车行为。这项措施的出发点是为了消除个人“背户”现象,对个人卖车不会造成影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辆,个人车主是2.15亿人。在2.15亿车主中,拥有超过3辆及以上车的车主约200万人,商务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这200万车主之中,在一年内销售持有时间不到一年的车辆超过三辆的,情况很少。因此,这项措施不会影响个人正常的售车行为。同时,这条措施还预留了半年过渡期,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保障政策平稳过渡也预留了充分时间。

    2022-08-18

  • 首 页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