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了,这所小学近视率还是零

    9月1日下午3点,红日高悬,天气闷热,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乡卫生院里,副院长杨玉强和护士黄美正收拾着工具,准备去一所小学抽检视力。被抽检的学校叫湾塘小学,近年来,该校的近视率一直是零。




    满眼绿意的湾塘小学。新华社记者岳冉冉摄


    视力抽检无一近视

    杨玉强负责全乡儿童的视力保健已有5年,他对湾塘小学印象很深,“我记得有个学期,他们双眼视力5.3(2.0)的学生达到了20%。”

    来到校门口,杨玉强联系了校长孙付标。进入校园,他选定一间教室,挂好视力表,调整好测距,随机找来25个来自6个年级的学生。下午4点半检测开始,学生们排着队一一进行检测。一年级新生在高年级同学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视力表“上下左右”的辨认法。

    “从抽查结果看,零近视。孩子们视力都在5.0或以上。5.2的80%,5.0和5.1的8%,5.3的12%,要特别注意5.0的孩子,稍有不慎,就可能近视。”杨玉强说。

    孙付标赶紧抄下两个孩子的名字,“我会关注”。

    湾塘小学位于南溪河畔,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周一至周五住校,周末回家。9月1日是该校秋季学期的开学日。早上8点,全校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536名学生没有一个“小眼镜”。而站在最后一排的53名教职工中,有六位戴着眼镜。“我们六个自嘲是孩子的‘反面教材’。”孙付标说。

    30摄氏度的湿热天,让孙校长的鼻头挂满了汗珠,他不时扶一下镜框,防止滑落。“我常跟孩子们讲戴眼镜的不便,给他们看失焦的照片,戴花镜体验近视的感觉。我一直认为,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是我们这代‘眼镜教师’最想给他们的礼物。”

    户外运动超三小时

    每到下课铃响,湾塘小学的操场都会瞬间沸腾,打篮球乒乓球的、“编花篮”的、在双杠上仰卧起坐的……

    “我们要求所有孩子下课后必须出教室,哪怕是喜静不喜动的女生,我们都鼓励她们出去走走。”大队辅导员杨清义说。

    若论场地和设施,这所村小并不“富裕”。200米的水泥操场、一个篮球场、两个乒乓球台、两副双杠……虽条件有限,但体育老师总有办法激发孩子们的运动热情:把大抹布打个结,就能当“手榴弹”练投掷;如果下雨,就到教学楼台阶上练踏跳;没有球门,摆两块砖,一样射门……

    学校共有3名体育教师,从上午第三节课到下午4点半,体育课全满,再加上七八个运动兴趣小组,体育老师分身乏术。于是,有体育特长的老师纷纷驰援:教务主任唐飞位教乒乓球;数学老师张福带篮球队;音乐专业毕业的杨清义教健美操。

    此外,从下午第三节课后到晚饭前,孩子们还有一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借器材,继续锻炼。“别看我们场地小,孩子们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超过3小时。”体育老师褚志华说。

    大量研究表明,在白天进行户外活动,紫外线可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的分泌可抑制眼轴增长,有效防控近视。“如果说在孩子零近视率上,我们有什么经验,那就是进行大量户外运动。”孙付标说。

    满眼绿意睡足吃好

    湾塘小学坐落在半山,从宿舍到教学楼,得先爬181级台阶。

    6年前,老校长黄兴祥带领教职工,在坡道旁种了200多株植物,如今越长越茂。一进校门,沿阶而上的是紫色、红色的三角梅,身形高大的芭蕉树,挂在枝干的树菠萝。

    校园的操场两端,七八棵榕树如巨大的“遮阳伞”,给校园带来清凉。烈日下,孩子们运动10分钟,就会到树下纳凉;晚饭后,大家绕树围坐,大声诵读。

    “前人栽花,后人乘凉,有了每一任校长的努力,才有了满眼皆绿的校园。”孙付标说。

    户外,老师鼓励孩子多动;室内,老师会定期调换座位,调节孩子视距。“还有每天两次的眼保健操也不可少。”五年级一班的王骏龙说。开学第一天,他需要给一年级同学做示范,手把手教。

    从一年级,学校就开始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作息习惯。语文老师毛合明说:“学校晚9点准时熄灯,孩子们早上6点半起床,加上午休,每人每天的睡眠有10个半小时。充分休息也有助于保护视力。”

    学校的伙食,一日三餐,搭配合理,早餐是牛奶和米线,中餐晚餐都是四菜一汤,大家吃多少打多少,杜绝浪费。

    除了老师上课需要用电子白板,这里的学生几乎与电子产品“绝缘”。学校禁止孩子把手机带入校园,如果跟家人联系,可以免费使用校内的6部公用电话。孩子回到家中,电子产品的使用需家长监督。

    “这个暑假,我计着时让女儿看电视,每天就半小时。”家长胡吉琼说。

    爱运动的孩子,学习效率更高,这是湾塘小学老师们的共识。“我带的班男生爱打篮球,我说如果20分钟内背完课文,我跟你们一起打,果然,这帮小子做到了。”杨清义说。据屏边县教体局数据,去年,湾塘小学的综合成绩全县第四,排名从中下到了中上。

    “每天3小时户外运动、10个半小时睡眠、绿植环绕、没有手机、营养均衡……也许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娃娃们的好视力。”孙付标说。

    2022-09-05
  • 挖掘岗位潜力 提升就业信心——“百日冲刺”系列活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积极进展

    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系统会同有关部门推出多项措施,开展“百日冲刺”系列活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多措并举挖掘岗位潜力

    在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更多的新招、实招、硬招。

    为此,教育部今年挖潜创新拓岗,升级完善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以数字技术整合教育系统、有关部门和社会就业资源,加强供需匹配对接,发挥市场化岗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已汇集各类岗位资源1325万个,2022届毕业生注册547万人,用人单位注册55万家。

    为广泛凝聚社会合力,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举办“国聘行动”第三季,与全国工商联共同举办“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与工信部共同举办“中小企业百日招聘”活动。今年以来,教育系统还深入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已有2400余所高校走访用人单位约15万家,拓展岗位290多万个、实习岗位130多万个。

    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也出台更大力度政策措施,推动中央机关、地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加快招聘进度,国有企业稳定扩大招聘规模,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扩大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规模,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

    各地也通过推行多项务实举措挖掘岗位潜力。例如,广东省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项目、升学入伍等,累计提供政策性岗位28.3万个;上海市在市、区属国企招聘中扩岗;山西省积极推进各高校设立科研助理岗位和行政助理岗位,为毕业生创造过渡性就业机会。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重点领域建功立业

    清华大学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天津大学连续8年选派优秀辅导员到重点行业领域单位挂职锻炼……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舞台,也拥有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

    今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工作。其中,“特岗计划”计划招募6.7万人,“三支一扶”计划招募3.4万人,“西部计划”新招募志愿者3.67万人。为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民政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

    各地各高校加大引导力度,鼓励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推动参与社区治理——今年3月至4月,天津市委相关部门细化完善了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激励约束和薪酬待遇。

    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安徽省开发2000个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岗位,服务村、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乡村振兴储备科技人才。

    在有关部门和各高校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选择前往基层、西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所学贡献力量。

    助力重点群体毕业生尽快尽早就业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社会资源匮乏、就业能力不足等多种原因,就业困难毕业生求职就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

    为补齐短板,提升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竞争力,今年春季学期,教育部部署实施2022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面向重点群体开展就业能力培训,帮助参训学生增强求职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截至目前,已线下培训毕业生8.93万人、线上培训67.6万人。

    类似的帮扶场景也在各地各高校纷纷涌现——

    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开展“一对一”帮扶、专人谈心谈话、岗位推荐等帮扶工作,确保其毕业离校前完成3次有效谈心谈话、3次有效岗位推荐;

    同济大学设立校院两级就业困难学生排摸认定流程,按照致困主要原因对求职技能缺乏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重点群体分类统计,建立校院两级台账,实现信息同步共享……

    此外,据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首届高职扩招生在今年迎来毕业。各地各高校同样提前谋划、开拓岗位、加强服务,助力首届高职扩招毕业生顺利就业。

    2022-09-02
  • “考博热”与“重读本科”:考学有岸,读书无涯

    近年来,继考研人数不断突破新高后,考博热浪袭来。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开始了重读本科。各类“考学热”的背后,是对学历的执着还是对知识的追求?“上岸”之后,读书的“涯”在哪里?

    从专科到博士,“我”走了多少远的路?

    专科大三这一年,张泽决定参加专升本考试。

    在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时,身边的同学很少考虑升学,张泽突然想到,如果自己也这样下去,以后也许只能去打工,“那种生活一眼就看到头了,我的未来真的要被这样限制住吗?”

    那时他20岁不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有更多选择,想要成为一名站在大学课堂上讲课的老师。

    于是,偌大的图书馆里,只有少数几个的同学坐在一起,教材哗哗翻着,笔尖刷刷写着。张泽偶尔抬起头来,和他们一起讨论高数题目。

    现如今坐在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宿舍里,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泽依然觉得开心:“那个时候是自己主动学习,特别沉浸,吃饭都在背单词,”他说着笑起来,“有天晚上梦见做高数题,第二天醒来赶紧记下来,对答案一看居然是对的。”

    2015年,顺利升入河南理工大学后,张泽开始备战考研。2017年,他成为河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

    虽然学历不断提升,但张泽依然因为出身而自卑。小组讨论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为了一场交流会要在镜子前反复练习……他觉得,主角逆袭的戏码好像并没有在自己身上上演。

    研究生期间,张泽曾在遥感所实习,身边都是名牌大学出身的学生,他说:“可能大家敲代码的能力都差不多,但当面对不熟悉的领域,他们就相信自己可以做好。我反而总会担心自己没做过,会不会完成不了。”

    遥感所的老师则对张泽的工作成果给予了肯定,他还鼓励张泽继续深造。同学也夸赞他代码写得好,“学历和能力是两码事。”他对张泽说道。

    张泽突然被点醒了,“我原来一直追求更好的学历,却忘记这只是钥匙,进入门后的生活才是重点。”

    他很少再因为专科生的身份局限自己,决定继续在学术研究这条路走下去。张泽尝试申请了多个学校的博士,参加考试,最终被浙江大学录取。

    现在他27岁,想要继续做研究,想要深耕深度学习和时空预测领域,想要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大龄再读本科,“我”为什么要“逆社会时钟”?

    今年6月,28岁的汤莉坐在了高考考场上,她要答一份迟到了10年的试卷。

    18岁那年,正在备战高考的汤莉突然被学校告知,因为户籍问题她无法参加考试。这对于当时成绩还不错的汤莉来说,无疑是个打击——她已经在规划,要考医学专业。

    因为不想复读,汤莉和家人商议后决定从零开始学习日语,去日本读大学。最终,她考上了日本一所大学的生物科技专业

    然而,汤莉却在两年后退学了,“这个专业更偏向化工,我努力过,但实在读不下去了。”

    2016年,汤莉回国,工作、创业,独立经营一家留学机构,但心里始终放不下学医的想法。

    她决定再次参加高考。

    买了一些教辅,梳理好需要备考的科目,汤莉就这样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加入到浩浩荡荡的高考大军中。从2021年3月到今年6月,她一边在机构给学生讲课,一边私下给自己补课。

    重拾起来的教辅、枯燥难记的知识点、再简单也做不对的物理题,千万高考生面临的焦虑同样向她袭来。她开始质疑自己究竟是为了提升学历,还是为了读喜欢的专业。

    在题海中沉沉浮浮,重新理清自己目标和院校,汤莉想明白了自己考试的本心,“我重新考大学就是为了学自己一直想学的医学知识,不是为了工作,也不一定要上某所学校,能去学就可以了。”

    今年8月,她收到了广东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和汤莉不同,黄朗朗在28岁时面临的是父母的压力。当时她正在一所国际学校工作,生活稳定而轻松,身边不少同事已经结婚生子,父母希望她也能安定下来。

    快要走到30岁的分岔路时,黄朗朗却选择远赴爱尔兰,再读一个教育学本科。

    本科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却因为教育工作接触了不少孩子,黄朗朗渐渐对儿童学前教育产生了兴趣。也是在这时,她发觉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我想系统地学习教育学知识。”

    顺利申请好学校,告别家人和朋友,坐在候机厅准备登机的黄朗朗却哭了起来。

    她坦言,自己那时害怕过,“离开熟悉的环境,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很迷茫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她还是想要挑战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既然是自己做出的决定,不管多难都要坚持下来。”

    在开学第一天的自我介绍,作为班上唯一一个中国学生,她说:“我今年30岁了,来自中国。”班里的同学开始鼓掌,黄朗朗听见,有人大声地说了句:

    “你真是个勇敢的女孩!”

    “上岸”之后,“我”如何找到读书的“涯边”?

    升学考一直是常年霸占热搜的话题,高考、考研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考博热”也渐渐兴起。根据教育部官方公众号“微言教育”在今年3月发布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有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在学硕士生282.29万人。

    在考博辅导机构工作多年的李几深发现,近年来前来咨询考博的人越来越多,“有应届的、有在职的,我觉得人数增多一方面是研究生的数量在上升,另一方面是疫情下就业形势严峻,不少人会选择继续求学。”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吕林海补充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国家需要大量科研人员的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文化、教育方面的提升。”

    谈及“考博热”时,吕林海建议考生要对自己进行全面评估。“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科研工作,学生应该评估一下自己的学识积累、学术兴趣和知识创新能力,否则遇到高难度的学术挑战时,没有很强的动力就会退缩。”

    李几深在自己公众号的文章里提到,随着学习的深入,思维的提升很重要,一般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都具备双向思维,他写道:“对于考博来说,至少要达到立体思维的层次,最好具备较强的四维思维能力。”

    而对于再读本科的现象,吕林海说,这依然是一个较为小众的群体,“这跟我们过去的理念不一样了,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而社会对于他们的自我选择包容度也越来越高,”他认为,选择再去读书无论年龄多大,都不算晚,“读书应该是遵循自己的内心,而非外界的要求。”

    读完本科,黄朗朗又申请了研究生。如今她已完成学业,继续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前教育工作。

    对大学满怀期待的汤莉则一边处理着工作,一边准备入学报到。

    升入博三的张泽正埋头准备论文,并关注毕业后自己可以应聘哪些大学的讲师。再回想自己这几年的考学经历,他在朋友圈写道:“过去的是梦,未来的是希望。”(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刘欢)

    2022-09-02
  • 我国十年来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

    发展状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十年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既包含了助困功能的政策,又包含了奖优和鼓励引导功能的政策,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为世界学生资助提供了中国样本、中国方案。

    精准资助

    服务效能大提升

    要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如何保证对需要资助学生的识别和帮扶不落一人?

    精准资助是学生资助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资助的基本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搭建起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全面打通学工、教学、招生、就业等16个部门业务系统,同步近6亿条数据,构建学生多维度全生命周期成长档案。根据精确算法模型,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特征,在评议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识别,降低误判、漏判的概率,提升认定精准度,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实现精准认定、精准资助、精准帮扶。

    在省级层面,河南省全面推行国家资助系统,实施数据定期报告制度,出台《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建立大数据比对平台,实现资助管理信息化。开展全覆盖绩效评价,组织奖学金和助学贷款集中审核,研发面部识别监管系统,推动资助资金纳入惠民惠农“一卡通”发放。

    郭鹏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精准资助的实施方法:在政策设计时,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资助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艰苦专业和国家亟须专业倾斜。在确定资助标准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实行分档资助,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落实资助政策时,建设应用学生资助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提升资助数据管理效能。在监督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由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督机制,多措并举,多方发力,确保学生资助更精准、更公平、更高效。

    学生资助以信息化为基础,从制定精准认定依据、细化工作程序、建立比对机制着手,精准识别受助学生,摸准底数、精准施策,甚至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智慧资助”,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隐形资助”。丁小浩认为,以政策落实落细为目标,从资助标准、资助对象、资金分配、发放时间四个维度有效实现精准资助;以确保资助资金安全为底线,强化督导考核,使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效益不断提高,学生资助智慧化、精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的精准性、及时性显著增强。

    资助育人

    成长成才强保障

    健全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努力提高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的科学化水平,不仅为了让每位学生充分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更为了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学生资助事业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丁小浩如此强调。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472万人,资助金额344亿元。学生资助政策减轻了脱贫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质量就业,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学生资助不仅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习,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增强了身体素质。郭鹏举例说:“比如,国家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学生达3.5亿人次。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监测数据,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4.2cm和4.1cm,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中西部农村学生的生长迟缓率为2.5%,比2012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郭鹏特别提到,今年年初成功举办的冬奥会,参加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中有91%是受奖助学生。此外,通过学生资助政策的引导,中职教育以及农、林、地、矿、油等艰苦专业和师范专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数十万名受助师范生投身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改善;66万名受助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就业,基层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结构明显优化。

    坚持资助育人,十年来,学生资助工作把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学生资助由保障型向发展型延伸。郭鹏介绍,资助体系从身心发展、道德培养、学业提升、就业帮扶等对受助学生给予全方位关怀和帮助,促进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奖学金评选、助学金申请、助学贷款办理、勤工助学等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精神,劳动光荣的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郭鹏说。

    2022-09-01
  • 教育部:部属高校托管帮扶115所县中 秋季学期全面启动实施

    人民网北京8月31日电(记者李依环)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落实《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要求,近期,有关部属高校、县级人民政府和县中按照对口帮扶关系,已全部签署了托管帮扶协议,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启动项目实施。

    据悉,为充分发挥部属高校人才优势和附属高中的办学优势,促进提升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围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聚焦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重点任务,组织48所部属高校和相关专业教育机构,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托管帮扶115所县中。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有关部属高校高度重视县中托管帮扶工作,普遍成立了由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学校相关部门和附属高中参加的托管帮扶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项目实施领导,认真研究制定帮扶方案,积极完善援派挂职干部教师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为确保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有关部属高校和附属高中在前期深入调研对口帮扶县中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一校一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托管帮扶措施,积极助力县中发展提升。围绕提高县中管理水平、加强教研指导和教师培训、提高帮扶县中育人质量等重点帮扶任务,将通过派驻校长教师团队、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定期到校指导、选派优秀大学生支教实践、定期开展县中校长教师培训、选派县中教师到高校附属高中跟岗挂职锻炼、组织县中学生到高校参加夏(冬)令营和重点实验室开放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县中托管帮扶。

    有的高校还积极研究进一步扩大帮扶范围,逐步将帮扶覆盖面扩大到县域所有高中以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并在产教融合、智力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帮扶县全方位支持。受援县中所在县县级人民政府将进一步强化投入保障责任,切实加大县中学校建设投入,积极改善县中办学条件,并为部属高校开展县中托管帮扶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积极完善县中发展政策,指导受援县中认真制定本校发展提升规划,进一步激发受援县中内生办学活力,努力为高校开展托管帮扶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据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建立项目实施跟踪指导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好的经验做法,帮助解决项目实施面临的困难问题,切实发挥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推动各省(区、市)认真组织开展地方高校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和市域内城区优质学校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力争使每一个教育基础薄弱县都有1所县中得到帮扶,促进整体提升我国县中办学水平。

    2022-09-01
  • “身份门槛”正在被拆除 学历让位于能力的职教启示

    根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招聘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当明确技术技能要求,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聘用的重要条件。学历门槛让位于能力优先,职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宽,有了更多机会争取到适合自己的优质岗位。


    “我很满意现在的工作,不仅专业对口,上岗后还有师傅专门带我不断提升。”毕业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姚辰浩,正式上岗已经快两个月。通过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姚辰浩一毕业就入职合肥轨道集团,成为一名门梯检修工。

    不用费劲海投面试就能入职国有企业成为正式员工,姚辰浩的求职经历让他成为身边同龄人羡慕的对象。

    根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招聘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当明确技术技能要求,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聘用的重要条件。学历门槛让位于能力优先,职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宽,有了更多机会争取到适合自己的优质工作岗位。

    高职毕业到清华当老师

    “同学们看,把多余的沙子刮掉,然后拍实……”短视频中,邢小颖动作麻利、声音洪亮地给学生讲解铸造工艺。就是这样一条教学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获得了上百万的点赞量,也让这位毕业于高职院校的清华老师火了。

    邢小颖2014年毕业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成形与控制技术专业,专业成绩第一名的她,毕业后就进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我要感谢清华大学在建设教学队伍时,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邢小颖由衷地说。

    邢小颖所供职的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是清华大学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我们属于工程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课中对技能操作进行演示和讲解。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动手能力较强,更加熟悉这些设备和仪器,所以根据学生的培养需求出发,我们还是比较合适的。”对于高职毕业生为何能到大学当老师,邢小颖这样解释。

    以专科学历进入清华任教,邢小颖不是第一位。目前,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50名工程实验技术人员中,第一学历为中高职、技校的有27人。“这些职业院校毕业的工程实验技术人员,在训练中心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中发挥了主力作用。他们爱岗敬业,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也重视自身水平和能力的持续提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表示。

    目前,邢小颖已经通过在职专升本,于2017年顺利拿到工学学士学位,并获评工程师职称。

    “除了清华大学,我们的毕业生有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本科院校任教的,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大型国企订走。”在邢小颖的母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郝平看来,邢小颖的走红也给全社会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这说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更多国企招录时强调技能优先

    “这里的操作环境和我们在学校里的实训室非常相似。”虽然刚上岗不久,但姚辰浩对于新的工作环境并不陌生。岗位对应需要的电工证,他也早已在学校时就考取了。

    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2022届订单班中,有超过80%的学生通过考核,入职合肥轨道集团。

    “订单培养就是要让学生们毕业之后就能够胜任对应的工作。”合肥轨道集团教育培训中心高级主管武止戈表示,集团自2012年就开始与全国铁路专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组建订单班针对性培养轨道交通各专业人员。

    曾经,许多国有企业在进行校园招聘时往往有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几乎是标准配置。但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更多职校生的能力早早被大型企业看见,技能水平也在录用时摆到了更为优先的位置。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并提出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作出奖励、税费优惠等激励政策。这也提升了许多用人单位在校企合作上的积极性,为更多优秀的职校生创造出能力被看到的机会。

    优质的生源往往会引发连带效应。因为生源建立了好口碑,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多名学生接连入职西安航天发动机厂。

    “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告诉我,每次有新校友入职,他们都会互相叮嘱,‘一定要好好干,不能砸了学校的牌子’。”对于学生们形成的这种集体荣誉感,郝平感到很欣慰,“这说明他们对自己职校毕业生的身份已经建立的自信和认同”。

    高职生可考公务员,就业渠道越来越宽

    高职生也能考公务员了。今年6月,北京市发布《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强调要把北京市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并在公务员招考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中因岗设职,鼓励公平竞争。

    “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政策,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宽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夏新生表示,这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又多了一条就业出路,也有助于进一步拆除“身份门槛”。

    此前,职业院校职校生考编考公几乎是天方夜谭。记者咨询多所职业院校就业工作相关负责人发现,几乎很难在职校毕业生中找到考编成功的案例。“报名时只能报‘三不限’岗位,要么就是先从一些不是正式编制的社区管理岗做起。”一位职校毕业生表示。

    有专家认为,将高职毕业生纳入公务员招考,除了降低学历门槛,还需要建立新的能力评价体系,在招考时重点考察报考者和岗位的技能匹配状况。

    针对职校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北京市在这份方案中还提出:在打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通道方面,不将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要求作为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价的限制性条件,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可申报职称评价,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得奖牌的本市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在京工作,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并享受相关待遇。

    毕业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史海军认为,技能人才职称评价体系的调整变化,说明国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越来越重视,也启示职校及其毕业生,从事技术技能岗位,以提升技能水平为导向,在工作中将更有奔头。(记者曲欣悦)

    2022-08-31
  •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多措并举确保资助对象精准

    新华网北京8月30日电今日,教育部举办第十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年来学生资助工作的进展。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在答问环节介绍了十年来在推进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落细上采取的具体措施。

    马建斌介绍,“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共28项,2021年财政资金的投入超过2000亿元,要把每一项政策、每一分钱都落在实处、发挥效用,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力求确保资助对象精准。首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和民政部、原国务院扶贫办(现国家乡村振兴局)、残联等有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其次,把个人申请、同学评议、家访、学生消费大数据等相关信息相结合,力求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资助,确保一个不少。

    二是力求确保资助标准精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一刀切”。为确保能满足每一个同学的资助需求,各有关学校将学生消费大数据与同学评议、家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档确定资助标准。

    三是力求发放时间精准。学生资助政策解决的是学生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所以及时发放非常重要。为了做到这一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采取多项措施:会同财政部督促各地及时拨付资助资金,同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及时发放,还通过信息系统监督各地的发放进度,对于不按时发放的第一时间进行督办。

    四是加强政策宣传。任何一项好的政策要落实落细,都首先必须让政策对象、让全社会了解政策的内容。在政策宣传方面,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日常宣传和重要节点宣传相结合。全国层面,有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还有其他的公共媒体。学校层面,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学校设有资助政策专栏,常年公布学生资助政策。针对各学段的重要节点开展宣传,每一个学期开学,各级各类学校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有的给学生和家长发放资助政策“明白纸”,有的发放“资助政策卡”,让学生和家长了解资助政策。每年高考前,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学生发出“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在中考前,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每一个初中毕业生发出“致初中毕业生的一封信”,介绍资助政策,提示学生如何申请办理资助。

    另外,从2021年开始,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年开通了热线电话,同时在暑期继续联合三家电信运营商向全社会发布学生资助公益短信。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宣传的效果很好,对资助政策落实落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022-08-31
  • 高职院校与产业链的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

    前不久结束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各国与会者形成《天津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共同推动全球职教务实合作,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倡议强调,职业教育要与终身教育相结合,与产业链条相契合,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要进一步扩大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供给,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式、组织形式变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

    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被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仅规模居世界首位,而且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发展到高质量内涵发展的重要转变。在天津、山东、广东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省份,一些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与产业链条的结合,在产业链的推力下优化学校各项工作,学校走上了产教融合的快车道。以近期媒体关注的山东商业学校为例,学校恪守将专业建在产业群上,坚持科研立校,5年间承担17个国家级项目,在产教深度融合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导向下,学校办学产出了高水平成果。

    高职院校身兼类型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性质,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具有鲜明的就业、创业、从业和服务产业导向;作为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术学问的基本属性。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双重性质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高职院校在这场转变中应当起到关键性、决定性作用,为中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职教的力量。

    与产业链条的全方位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科设置是教学和育人的核心,聚焦产业链而不是按照科学门类来设置专业和二级学院,可以直接促进学生就业,为校企合作铺平道路,更能加强专业和产业的结合,实现理论更好地服务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更好地完善和生成理论。从科研角度来说,聚焦产业链条,可以为高职院校科研找准空间领域,发挥相对优势,与普通高校科研实现错位发展。从社会服务来说,聚焦产业链条,更能发挥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近距离优势,促进高职院校社会地位的提高,形成尊重职业教育、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高职院校与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在投入和分配机制上下功夫,用好政府统筹和社会多元两种力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完善让团队和个体都受益的体制机制,激发知识和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适应高职院校作为类型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有效评价机制,做好学校评价、学科评价和师生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为学校发展和师生发展减负、赋能、增劲,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链的全方位融合。

    2022-08-30
  • 小升初、初升高——如何完成跨越 从容迎接新学段

    想必不少人都听过这样的比较:在小学,如果一节课教你和面,那么作业就是和面;如果一节课教你擀皮,那么作业就是擀皮。升入初中,如果一节课教会你包饺子,那么作业可能是回家蒸包子,而考试的时候,考的却是烙馅饼。

    “小升初”,一点都不“小”,不仅标志着学生要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跨越,而且是“独立意识”萌发下,学生尝试自主管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初体验”。

    无论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都意味着一次重要的飞跃。如何做好知识衔接,心理调适,亲子关系调整,完成跨越,从容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跨越一:学业难度强度增大

    升入初中,课容量逐渐增大,不少家长会让孩子提前预习初中的课程。家长们的想法是,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别等到一开学,那么多门功课齐刷刷扑面而来,时间不够用。

    初中课程和小学相比究竟有怎样的变化?

    学科明显增多。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初一年级组长贾茜老师看来,小学时,学生更多的精力在语数英三个学科。升入初中后,学生将迎来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的考试——中考。初一学生将面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道德与法治七门学科的学习,加上体育,初二加上物理,初三还要加上化学,科目比小学翻了一倍多。原本在小学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的好成绩,可能在初中由于科目增加,就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反复练习。

    节奏显著加快。小学的课堂,老师会把一个知识点反复讲、反复练。升入初中后,由于课本的内容增多,课堂容量变大,老师的语速、讲课的节奏,都会比小学老师要快一些。

    贾茜建议,初一新生应该每天有预习、有复习,即使不能做到每天,至少要做到每周预习和复习,才能保证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节奏,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要求。

    从初中跨入高中,又该怎样调整适应呢?

    北京十一学校化学特级教师王笃年明确表示:主动学,练就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明着写在教科书里的知识外,还有方法策略、能力训练、观点形成等诸多高阶的目标,高考更侧重能力方面的考查。能力何以得来?那都是通过主体性的学习过程获得,而非别人灌输可以形成的。”

    近40年的教学经验使王笃年坚信:高中学生是可以进行自学自研的;学期转换是很好的机会。暑期里,新的教科书拿到,在休息、调整之余的时间,做好规划,认认真真地自学自研其中一两章的内容,体验一把自觉、主动学习的愉悦,和学习能力训练提升的美好感受。通过超前自学自研,训练提升自学能力,提升思考的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李瑛教授的建议是:学会时间管理。无论是科目的增加还是学习难度增加,都对时间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闲时间,以书面形式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并记录执行情况,定期回顾,发现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这样就可以从容不迫地迎接新阶段的学习任务了。

    跨越二: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

    进入初中,学生的身心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如身体的迅速发育,身高体重迅猛增长,青春心理开始萌动,独立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自身的控制能力、情感和意志行为又相对较弱,容易冲动,自身充满了矛盾。初中生们开始由依附服从变成独立反叛、由喜欢父母变成喜欢同伴、由忽视性别变成重视性别、由心无杂念变成心事重重。

    “初中阶段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在由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一方面没有摆脱儿童期的幼稚,一方面又想表现自己的成熟。所以,在这一时期容易与同学、家长产生冲突,对自己身心变化的敏感产生不适应等。”北京市八一学校心理教师王凌霄介绍。

    初中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因而自我意识呈现两重性。王凌霄表示,这个阶段,同伴认同需求逐渐大于父母认同。家长需要主动了解有关青春期的知识,在自我做好对青春期认知的同时,也要给孩子“打好预防针”,讨论在人生的这一特殊时期,如何和谐相处。

    成绩分数固然重要,但青春期孩子的人生道路是否走得远、走得顺畅,更多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王凌霄建议,家长要更多去关注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豁达的性格、“情绪智力”,培养孩子参与生活的热情、对社会的初步责任心,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这样自然而然,学习就不会再是问题。

    跨越三:亲子关系冲突

    小学时,家长和老师在生活、学习上事无巨细地帮助学生安排,但升入初中后,知识的难度和思维的方式都与家长上学时有很大的不同,家长的帮助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同于小学教育的“事事关心”“面面俱到”“循循善诱”,初中更趋于尊重学生独立性、唤醒学生的内驱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成长的终身导师。孩子越独立,未来越光明。”长沙市雨花区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校长张国军认为。学生进入初中,从儿童变为少年,家长面对孩子的跨越式成长,要尊重孩子不断觉醒的自我意识,学会平视孩子,平等对话。优秀的标准并不唯一,成长的路径多种多样。

    在王笃年看来,家长关心孩子的发展,重点应该在身体健康、道德品行、生活习惯(比如按时作息、充足睡眠、营养均衡)等方面。当孩子学业不顺利时,不要埋怨。可任其自己独处、安静一段时间。要坚信每一个少年人内心都是积极向上的,考试分数只是一个副产品。有了这样的认识,孩子就不会因一时考不好而过分苦恼,家长也不会因之焦虑,而是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把考不好的“坏事”变为促进成长与进步的好事。

    家长不能把望子成龙变成“逼子成龙”。王凌霄告诉记者,家长要做好初中阶段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调整心态坦然接受孩子的每次起伏。初中各学科的容量、难度、教学节奏,较小学有大幅度的改变,孩子的成绩会因为内容难度、学习状态等因素而改变。家长要在尊重孩子、情绪平和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就事论事进行分析,重在培养学习习惯,而不是追究每次考试失败的缘由。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认识到成长不是盲目攀比分数,而是不断完善、超越自我。科学陪伴,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在白炽化的学业竞争中当好‘减压员’,在‘身心聚变’的关键期当好长远的‘规划员’,在‘三观’和‘处世观’‘朋友观’的摸索期当好‘监督员’。”张国军表示。(记者靳晓燕)

    2022-08-30
  • 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人民网北京8月19日电(记者李依环)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部门日前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

    《方案》提出,要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高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参照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准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方案》要求,要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中小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

    《方案》明确,要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建设,推出一批思政“金课”。另外,教育部还将会同中央网信办等,组织开展“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鼓励师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

    《方案》提出,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提高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各地教育部门要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各地各高校建立专门制度,常态化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相关经历纳入评奖评优、干部选聘体系,相关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参考。

    《方案》明确,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要建强思政课课程群、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要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要用好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班子成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

    《方案》强调,要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思政大课”。学校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职教学生读党报、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论坛讲坛、讲座报告会等,组织专题“思政大课”。教育部打造并集中展示一批校园文化原创精品,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

    据悉,教育部将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重大问题,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西、陕西等地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

    2022-08-29
  • 赤峰人才新政“真金白银”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8月23日,赤峰市人民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出台《赤峰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政策》,积极发挥政策引领带动作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赤峰市就业创业。

    在“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方面,赤峰市充分使用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年度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招聘)规模不低于3500人;每年开发项目生岗位3500个,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提升120个人才专项编制使用效能,为重点企业和项目引进急需人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每年全市各单位提供见习岗位不少于5000个。

    在“落实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补贴”方面,赤峰市对刚性引进的人才,按照博士30万元、硕士10万元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除享受自治区1500元的一次性扩岗补贴外,按照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再给予企业每人2万元、6000元、1500元一次性扩岗补贴;到该市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按照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标准发放两年生活补贴;支持在本地购房,最高可申请2万元的购房补贴;对于贫困高校毕业生来该市企业就业的,再给予每人一次性2000元求职补贴;落实国家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补贴和免费技能培训。

    在“支持高校毕业生在赤创业”方面,赤峰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高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提供创业服务支撑、落实一次性1万元创业补贴、资助来赤创业大赛获奖团队。

    在“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方面,赤峰市各级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一次性输送30人以上高校毕业生的,按照每人300元给予其职业介绍补贴;强化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为高校毕业生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实行高校毕业生体检结果赤峰境内互认。

    高校毕业生作为最庞大的就业群体,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是赤峰市委、政府“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赤峰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晓东说,我们鼓励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稳住经济大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的具体体现,又是赤峰市完善“鸿雁北归、赤子还乡”引才政策体系、建立从高层次人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全覆盖引进政策体系的重要一步。(记者魏那)

    2022-08-29
  • 体育运动,成为孩子“假期必修课”

    “双减”政策落地一年来,为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营造了良好氛围。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体育运动会更深入、更多元地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为孩子们带来更丰富、更长久的积极影响。


    清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广场传来欢声笑语。一群脚踩轮滑鞋的孩子在空地上风驰电掣,四五组少年在不远处的篮球场轮替着上场。附近的居民说,类似场景在这个暑假几乎天天上演。


    “双减”政策落地一年来,为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营造了良好氛围。这个暑假,各地如何引导学生加强锻炼,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报记者在北京、辽宁、云南等地进行了走访。


    暑假体育作业量身定制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量身定制的暑假体育作业,引导亲子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运动氛围。


    放假前,北京市人大附中全体学生都收到了详尽的体育锻炼指导。“练什么、怎么练,都有具体说明”,学校体育组副组长殷现飞介绍,老师们分别针对全身运动、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腰腹运动等一一拍摄视频,同学们可以据此进行科学锻炼。


    此外,殷现飞还和同事带领体重超标、体质较弱的同学组成跑团,在公园空地组织晨跑。初一学生周轩丞体会深刻,晨跑一个多月,体重减少了14斤,1000米快了30多秒。跑团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有600多人。“我们还开启直播,鼓励无法来到现场的同学也跑起来。”殷现飞说。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北关小学为孩子们制定了暑期运动清单。“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项目、运动时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学校德育主任颜睿鹏说,假期结束后,这份运动清单将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填写评价意见,学生返校后交给体育老师。


    在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学生们收到了量身定制的假期锻炼指南。每天,家长给予鼓励评语、学生描述自我感受,以此记录锻炼效果,并可通过软件展示排名。“希望学生能够巩固学校体育锻炼成果和阳光体育活动一小时成果,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大连市教育局安体卫处工作人员高明宝说。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则不规定锻炼项目,同学每日运动后打卡,老师开学后对记录进行归纳总结,再给学生提出个性化的锻炼建议。体育老师刘禹说:“将内容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孩子们从兴趣出发参与运动,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校外体育培训备受青睐


    今年暑假,各地体育培训市场一片热闹景象。各类体育培训机构推出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的一家健身游泳俱乐部里,6条泳道的泳池被划分成若干区域,几十名孩子在教练指导下,或奋力击水,或练习憋气。俱乐部教练杨阳说:“7、8月份一直是学习游泳的高峰期,今年报名的孩子尤其多,假期课程排得满满的。”


    除了游泳、篮球、跑步等传统项目备受青睐,冰球、橄榄球、桨板、飞盘等所谓“小众项目”也日渐受到青少年欢迎。据华熙冰雪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冯飞介绍,2009年时北京只有40多个孩子打冰球,如今在北京市冰球协会注册的青少年球员已有7000人左右。


    作为北京冬奥会冰球训练馆,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自7月15日正式运营以来,客流量迅速攀升。近来,冰球、花样滑冰培训达到日均300人规模,华熙银河俱乐部教练付强每天要工作8—10个小时。“冰球是一项对抗激烈的运动,对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很有帮助。”付强带的最小学员还不到5岁,练习冰球已有10个月,进步明显。


    在辽宁省沈阳市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场上,20多名青少年挂上腰旗、追逐橄榄球奋力奔跑。这是沈阳市体育局暑期组织的腰旗橄榄球公益课,腰旗橄榄球没有美式或英式橄榄球的复杂规则,经过1个小时培训,孩子们就能参与比赛。“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腰旗橄榄球,感觉趣味性很强、对抗性较弱,既能锻炼身体,还比较安全。”和平大街第一小学的谭逸宸第一时间报名学习,“更开心的是,通过一起运动,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专业场馆设施加强开放


    暑假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中小学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在暑期面向中小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暑假期间,沈阳市首批17家青少年校外体育服务驿站进行试运行。这些驿站以综合或专项体育场馆为依托,覆盖青少年赛事活动、健身指导、体质检测、精英训练营等体育资源,涵盖了足球、篮球、橄榄球、棒球、冰球、游泳等20多个运动项目,通过免费开放、开设公益课等方式,引导全市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验运动乐趣。


    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游泳比赛场馆辽宁游泳馆,暑期开设游泳公益课,32名专业游泳教练向孩子们提供教学指导,颇受欢迎。沈阳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郭晓峰说:“暑假期间,我们还依托体育系统的各类场馆,举办了青少年武术大赛、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等系列赛事。”


    北京市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近日结束了第九个赛季的比赛。让冰球少年们格外激动的是,决赛被安排在北京冬奥会男子冰球比赛场馆——国家体育馆冰球馆进行。十一学校冰球队的主力队员周嘉禾说:“这是我的毕业赛季,能带着学弟们在冬奥场馆卫冕冠军,更加有意义。”


    这个夏天,曲靖市麒麟区育红小学与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进行联合办学,开展游泳、篮球、足球、网球、跆拳道等项目训练。育红小学校长王辉表示,利用校外专业场地设施,丰富孩子们的假期锻炼内容,让运动兴趣的培养方式更加多元,“我们还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省市体育比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是青少年的“健康必修课”,也正成为青少年的“假期必修课”。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这门“课”会更深入、更多元地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为孩子们带来更丰富、更长久的积极影响。

    2022-08-25

  • 首 页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