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进入一级学科 弘扬传统文化落地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2023年下半年启动招生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将按照新版学科专业执行。这个消息对于中国书法界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书法也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润泽了无数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张旭的《古诗四帖》、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历代书法精品,在一撇一捺、起承转合中展现书法家多方面的感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家通过一支毛笔纵横纸上,能将山河沉淀为多变的笔画,将或炽热或沉郁的情感镌刻进人心,昭示着审美高度与深厚底蕴。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法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并可设置博士学位具有重要意义。将其从美术学下的二级学科脱离出来,成为具有独立属性的学科门类,是对研究生阶段书法专业价值的重新认识,有利于专业学位类别的完善,显示出教育部门从学科专业上更加重视书法。同时,书法从艺术学、美术学门类中独立为一个专业,也与当下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复苏与发展。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全国掀起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与此同时,电视、新媒体也纷纷推出《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为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助力。中国书法具有变化多端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优秀的书法作品可谓是一首无言的诗、一幅无声的画、一支有形的舞。社会各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兴未艾,将书法列入一级学科、可设置博士学位,很显然是对传统文化复兴潮流的准确认识与强力推动。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保护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但如何使之落到实处却值得思考。将书法列入研究生教育学位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是从顶层设计上重新布局书法专业,通过提高其学科地位,夯实后继人才支撑,从国家层面为书法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拓展发展空间,这显然比一些以弘扬中华文化名义举办的短期性活动更有深远意义。书法成为一级学科,为我们重新理解“如何弘扬中华文化、怎样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的命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2022-10-07
  • 非凡十年 托起山村孩子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焦点访谈》从今天开始,聚焦“非凡十年”,关注我们身边的巨大变化,记录着满满的获得感。这些孩子是甘肃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今年都满十岁了。别看这些小朋友的人生阅历还很短,但却已经体会过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当地在戈壁滩上开发建设了生态移民新区,将乡亲们陆续搬出了大山。新村很美观,但最漂亮的是学校。2018年的这场搬迁,就将孩子们的生活分成了前后两半。前半部分是在深山沟壑中玩耍,后半部分是在足球场草坪上奔跑。


    富民完全小学坐落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是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的配套工程,也是一所在戈壁滩上新建起来的小学校。全村适龄儿童都可以在这里接受小学义务教育。塑胶跑道、标准的八人制足球场是这所小学校里最靓丽的风景。这里的孩子大多是从古浪县南部山区搬迁下来的。





    古浪县的南部山区属于祁连山东端支脉,那里生存条件恶劣,教育水平落后。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校长朱世云说:“过去基本上都是土坯教室、土操场,一块平整的操场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在我们印象当中,那些孩子整天都在土里面做游戏,感觉身上都是土里土气的。”


    高嘉欣是个喜欢音乐的孩子,小时候奶奶吹奏的口琴,曾是她最美好的记忆。但是不管怎么练习,高嘉欣总是不得要领。她不像奶奶那么有经验,在口琴上总是找不着调。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体育老师,也没有像样的操场,缺少基本的教具,这曾经是南部山区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窘迫状况。2018年8月,搬迁的大卡车载着古浪县南部山区的乡亲们来到了他们的新家园,一座新学校已经在这里等待着老师和学生们了。


    新建的富民完全小学是从2018年开始招生的。新学校哪里都好,但在第一个学期,看着新配发的电脑,老教师刘桂文却有些发懵。以前在山里,刘桂文都是用纸笔备课的。


    老教师变成了新学生,但只要教学效果好,孩子们喜欢,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教师刘桂文:“老师们的教学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课堂接受能力也大幅度提高了。”


    新学校的新设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但对高嘉欣来说,最让她欢喜的是学校里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室和专职的音乐老师。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志愿者教师杨亚卉说:“她非常喜欢音乐,但是她什么都不懂,不识谱子也不懂节拍,所以我就从最简单的1234567教起。”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学生高嘉欣说:“老师刚开始教我们,我们用了一两节课就会弹了,又开心、又快乐。”


    最让孩子们惊喜的还是学校的大操场。在那之前,南部山区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操场。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校长朱世云说:“作为移民点新办的学校,当时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这些孩子们第一次走到舒服柔软的足球场上面的时候,用他的小手去抚摸那些小草,去感受它的温度,好多孩子都躺到草坪上面开始打滚撒欢。”


    孩子们第一次走上足球场的那一幕,至今在朱世云的心里难以忘怀。而最令富民完全小学师生难忘的时刻是在2019年8月21日的上午,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调研,他走进了这所小学校。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志愿者教师杨亚卉说:“当我抬起头的时候,我看到习总书记已经走到了教室门口,我转过去的时候,看到总书记我非常激动,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孩子们当时也非常激动,看到总书记之后,都是开心地叫着习爷爷。”


    孩子们演奏了他们刚刚学会的乐曲《小燕子》。


    杨亚卉说:“总书记听完之后,对孩子们的表演非常满意,他当时说农村的一个小学,孩子们能把《小燕子》弹得这么好听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孩子们从小就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走出教室,总书记看到了正在进行足球训练的孩子们。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原校长董胜业说:“他问喜不喜欢踢足球,已经踢了几年了,当得知孩子们非常喜欢踢足球的时候,就叮嘱我们一定要开办好这样的兴趣小组。总书记走到校门口的时候,然后回过头来,说跟孩子们合张影,因此在那个位置留下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孩子们欢呼雀跃,笑得像花一样,当时老师们也非常激动,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殷切期盼,成为这座戈壁滩上的小学校里师生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全面发展,阳光自信,是近十年来我国在教育改革发展上不断努力的目标。富民完全小学的师生也努力向着这个目标奔跑。买慧君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她得知王生辉、王雨萱兄妹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中只有年迈的老人和两个孩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对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作出决策部署。富民完全小学建立之初,就预留了一个房间,作为孩子们心理疏导的港湾。学校还派买慧君专门学习了心理辅导的相关课程,定期的家访和沟通是学校承担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保护工作的内容之一。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教导主任买慧君说:“陪他们一起做作业、陪他们玩耍,让他们感觉到身边有很多好朋友在帮助他,让他们参加足球训练。”


    绿茵场上的拼搏渐渐让王生辉找到了自信的感觉。没有哥哥踢得好,让王雨萱有些失落。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孩子,雨萱总要捡哥哥的旧鞋子穿,也让小姑娘有点难过。


    买慧君说:“我在周末悄悄给她买了一双新鞋子,我说你试一试这个码适不适合你穿,她试一试很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个鞋刚刚适合我。”我说这双鞋正好送给你。孩子们都在旁边给她鼓掌,说这双鞋子就像是天生为你准备的一样。”


    让孩子们“个子长得高高的,身体长得壮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富民完全小学考察时对老师们的嘱托。今天这所戈壁滩上小学校里的师生们一直将总书记的话记在心中,向着这样的目标而努力。


    杨亚卉说:“老师的意义就是想让他们从小有爱好,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阳光、活泼。”


    学会了弹奏电子琴的高嘉欣,迫不及待地想让奶奶认识她的音乐老师。吹口琴,高嘉欣已经能找到感觉了,对这个爱好音乐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


    2022年8月,12岁的王生辉第一次坐上飞机,飞出了戈壁滩。中西部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在贵州都匀开幕。富民完全小学雏鹰足球队与来自全国九个省的200多名足球小将在绿茵场上展开角逐。他们获得小组第二的佳绩,王生辉获得了“最佳射手奖”和“勇于拼搏奖”。努力进取、快乐成长,正在这座戈壁滩上的小学校里成为现实。曾经那些南部山区里的生活对这些孩子来说已经成为历史。


    仅仅数年,富民完全小学的师生们经历了从生活环境到教育环境,乃至教育理念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2012年到2021年十年间,全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1.17万亿元增加到2.29万亿元。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了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生均体育运动场占地面积从7.3平方米增至8.2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从727元增至2285元,互联网接入率由25%提升到近100%。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2022-10-06
  • 首都大学生乐享国庆假期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人民网北京10月1日电(记者郝孟佳)千名大学生天安门广场观礼升旗仪式、高校党委书记带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在全国人民喜迎党的二十大前夕,第73个国庆节到来之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织各高校围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国庆节期间留京的广大高校学子乐享假期,上好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高校千余师生共祝祖国繁荣昌盛


    今天清晨,天安门广场,在嘹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千余名师生,面对国旗肃立,行注目礼并怀着崇高的敬意和满腔的热情高唱国歌,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首都高校师生参加升旗仪式


    今天上午,“行走京华大地感悟思想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主题创作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幕,集中展示了30多所高校学生创作的160余件优秀作品。记者现场看到,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展示了党的的伟大成就,独特的视角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身边变化的感受、对新时代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主办方还将这些作品送进各大高校校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巡展,让更多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欣赏到优质的作品。


    据了解,十一期间,北京教育两委还将组织北京各高校的200名学生代表到北京农学院试验田参观了解现代农业,参观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成果展,走入田间地头;组织约14000名师生前往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学习参观中深刻感受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成就、伟大变革,思考和理解变革背后的力量和动能,胸怀爱国心,笃行报国志。


    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走进红色场馆学习


    今天上午,首都各高校纷纷组织学生在参观、学习、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北大红楼等,成为国庆假期高校师生参观学习的“网红打卡地”,现场党史微讲座、重温入党誓词等场景成为这些地点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带领120名师生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面对一个个熟悉的党史人物、一张张真实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段段珍贵视频,师生沉浸在深深地感动与思考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马俊杰、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黄先开分别带领师生前往北京展览馆,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师生逐一参观了序厅、中央综合展区、地方展区等6个展区。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启鸿也带队组织师生参观北大红楼,在边看边走过程中,现场为师生讲授了一堂“大思政课”。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国庆假期期间在京的大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北京各高校以红色场馆参观学习为重点,设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红色场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近两千场活动覆盖27.8万学生


    国庆假期,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首都大学生们“学起来”“唱起来”“讲起来”“做起来”,精彩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线上线下结合,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同时,各高校通过橱窗、电子屏、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加强主题宣传,形成浓郁的节日氛围。据统计,首都各高校将共举办校内活动1756场,直接覆盖27.8万学生。


    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大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表示在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深受教育。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曾俊淇在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后表示,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铸就辉煌的壮阔历程。要以史为鉴,铭记红色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辅导员王嘉伟观看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后也表示,仿佛已经看到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通过这场展览让更多的人看到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其意义非凡。


    来自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法学202班的学生古丽皮亚·玉素甫在参观完“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后无比自豪的讲到,展览全方位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踔厉奋发、攻坚克难所取得的的伟大成就,何其有幸生逢新时代盛世。


    北大红楼厚重的历史给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李佳豪同学带来深深的震撼,他表示,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看到了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一批知识分子苦苦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奋不顾身呼喊奔走的场景,深刻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记者还了解到,各高校在策划开展国庆期间的各项活动时,还周密制定了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尽量做到在室外开展小规模活动,既丰富了学生假期生活,又守住了防疫底线。

    2022-10-06
  • 这十年,中外合作办学交出满意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教育部党组坚强领导下,教育对外开放在时代中奋进,在风浪中前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强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国际化教育需求,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十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根中国大地,以质量建设为主线,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加以消化、吸收、融合、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路径。回望十年历程,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在这历程与成就之中,蕴含着对未来之路的深刻启迪。


    以过硬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疫情大考


    经过多年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改革创新不断深入,规范化进程快速推进,治理能力持续提升,质量建设成效显著,各个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得到的社会关注越来越多。尤其是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出国留学人员无法留在国外或暂时无法前往国外学习,一些学生面临就学“空档期”,他们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在中外合作办学上。如何缓解出国留学受阻问题,保障中国学生的正当权益,成为摆在中外合作办学面前的一大考题,这也成为检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契机。


    教育部连续三年出台政策,支持在办的具有相应招生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按比例临时增加招生名额,招录已持有境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并符合相关条件的学生。2020年至2022年,以具有法人资格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代表,共有1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临时扩招,通过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为学生提供国内求学机会。中外合作办学相关高校还以校际交流、委托培养等学分互认形式,接收出国留学受阻学生短期就读,为其提供国内学习平台。高校根据合作办学特点,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总结在线教学经验,广泛应用新技术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在线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应对疫情的临时扩招以及其他相关安置措施和教育教学安排,有效疏解了疫情影响下的出国留学难题,保障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安全稳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


    事实证明,中外合作办学以自身过硬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优势,经受住了社会“聚光灯”的审视,经受住了疫情大考,在教育对外开放领域抗击疫情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十年质量建设


    取得历史性成就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举办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2356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机构和项目1340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1016个;合作对象涉及39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所境外高校,900多所中方(内地)高校。


    十年披荆斩棘,十年繁花似锦。数字的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


    第一,中外合作办学地位更加显著,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合作办学擘画了宏伟蓝图、作出了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大场合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多次对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合作办学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作出部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这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发展方向。


    十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制度创新卓有成效。《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市场选择和淘汰机制,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支持办好一批高起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强调,“巩固发展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成果,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解决个别地方和单位存在的办学目的不端正、片面逐利倾向、办学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严重违规超规模招生处理结果的通知》公布,对严重违规超规模或超计划招生导致办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提出明确处理意见。2015年教育部试行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以上层次颁发境外学历学位证书注册认证新系统以及机构和项目信息年报系统。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要求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十年来,中外合作办学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打造了四梁八柱,从申请、审批到设立、管理、评价、退出,质量建设的主线贯穿其中。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持续前行,是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必然要求。


    第二,严把“入口关”,引进教育资源整体水平持续提高。


    坚持审批制度,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审批常态化机制建设。中国教育机构应与相应层次和类别的境外教育机构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和(机构)章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进高水平外方课程和师资,颁发中方学历学位证书、外方学历学位证书。在发展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审批机关及管理体制发生过一些调整和变化,社会上出于良好愿望,曾出现过“取消中外合作办学行政审批”的呼声。然而,实践证明,对申请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实行行政许可制度,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保障,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在坚持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十年来,教育部和相关部门改进了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程序和流程,优化了办学目标、办学基础条件、规划、学科专业设置、资源引进、教学组织、管理架构、财务制度等准入指标及其权重,开展专项治理“麦当劳式连锁店”办学,强化了对拟办中外合作办学中方院校国际化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的考察和审核,增加其在准入标准中的权重。同时,在海南、福建、广东、浙江、重庆、河南等省份试点实施部省联合审批制,开展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雄安新区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创新试点,在特定区域适度放宽准入条件、办学主体资格限制和审批权限。比如,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在上海试行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备案制;推进雄安新区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体系和规划建立并完善;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改革举措,赋予港澳高校在内地更大办学自主权;加强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支持、引导与资源倾斜力度;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些关键国家合作办学,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第三,规范管理,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强化日常监管。管理部门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成本“阳光核算”和招生简章规范性、收费项目审批程序完整性建设,加强引进教材选用审核机制和使用评估机制建设,强化师资聘任标准、程序建设,建立违规通报制度,建设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管理系统和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披露专业化、法治化水平。


    推进评估常态化、规范化。评估是中外合作办学审批制度和培养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学机构和项目审批、变更、延期的重要依据。管理部门对办学机构和项目开展初次评估和定期评估,并建立专项评估制度,根据需要开展不定期专门或定向评估,全面检查依规办学、履行合作办学协议、遵守合作办学机构章程的情况。目前,教育部共开展11轮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基本实现了本科以上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定期评估全覆盖。


    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退出机制。2014年,教育部公示了停办的252个本科以下机构和项目;2018年,公布了批准终止的234个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此后,继续用好引退程序,批准终止了若干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管理部门引退办学水平低下的机构和项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和指导相关办学单位对终止的机构和项目开展财务清算、清偿、注销登记等后续工作。这一举措保障了学生、家长和办学者的权益,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满意度,得到了社会各界及舆论积极正面的支持。


    这十年,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部署了对质量建设具有牵引性作用的专项规划和专项改革,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办学环境,激发了办学单位发展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的活力与合力,富有成效地贯彻了“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方针。


    第四,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十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显著提升。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满意度不断提升。2021年评估的6800多份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合作办学总体满意度达98%。由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不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高考录取分数线逐年提升。二是“强强联合”,优质课程、优质师资、优质科研平台等资源核心要素的实质性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入。世界200强高校中75%以上与我国开展了合作办学;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80%以上开展了合作办学;400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了合作办学;高校举办硕博层次合作办学机构71个、合作办学项目276个,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学、环境生态等领域组建数十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中外教育教学理念融合创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急需紧缺人才。三是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一部分赴世界知名高校深造,一大批主动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入职跨国公司、大型国企、国际组织等,还有的在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中发挥重要作用。数据表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毕业生的平均一次就业率不断攀升。由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国际化特征,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


    十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中发挥了多重天然优势,成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依靠力量。中外合作办学在促进中外教育交流合作,围绕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前沿交叉领域和基础学科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推动人才国际交流,汇聚境内外高水平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有效增强了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及国家相关人才战略和区域重点产业的适应度和支撑度。二是中外合作办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引擎”“排头兵”“试验田”,推动建设一流学科并形成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中外合作办学相关高校借鉴外方合作高校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的成熟经验与做法,转变管理观念和方式,推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中外合作办学带动学校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顶尖认证机构的质量标准体系,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积累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日益增多,为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不少经验和启迪。当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已经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其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产生的辐射作用值得期待。


    十年建设成功路的


    深刻启迪


    这十年的发展成就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外合作办学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党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全面领导。中外合作办学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党领导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制度力量。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第二,坚持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作为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中外合作办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和方向十分明确。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中外合作办学面临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我们更要增强战略定力,保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


    第三,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加以消化、吸收、融合、创新。中外合作办学要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引进范围、提高引进质量。但是,引进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对引进的教育资源进行吸收、消化、融合、创新,是我们自己闯出来的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成功路径,必须贯穿办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第四,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课程教学改革是核心。体制机制改革应围绕课程教学改革这个核心进行,才有利于质量提升。应根据质量建设目标要求,协调推进两种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牢牢牵住师资建设这个“牛鼻子”,保障师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第五,坚持以理论研究促实践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性很强。时代赋予了理论工作者开拓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专门研究领域的责任并提供了研究环境。理论工作者要面向现实不断创新,使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政策支撑、专业支持和人才保障有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过去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中外合作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新的赶考路上,中外合作办学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找准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不断深化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外合作办学规律的认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国际化教育需求;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强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和特色,形成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体系,带动我国教育不断增强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助力营造面向全球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以更高质量发展为人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2-10-05
  •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性格局性变化

    高考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唱响了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改革开放主旋律,推动了我国由教育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迈进。2014年启动的高考改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即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新要求,适应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创新性发展,致力于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一轮高考改革,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高考持续变革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集大成的改革,是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最复杂的改革,推动了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性格局性变化。


    在高中学生成长路径上,打破“一考定终身”,努力为每个高中学生提供适合的升学道路。伴随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我国逐步形成了“大一统”的高考制度,每年千万考生统一参加一次高考,形成了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的局面。这种高考制度充分彰显了集约高效的优势,但随着我国高中教育的普及,也暴露出与千万高中学子的学业层次、学科兴趣、职业性向差异之间越来越不适应的矛盾。这一轮高考改革,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的改革,逐步打破了“一考定终身”。一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录取体系,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时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设置上,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二是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初步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教高考制度等;三是实施“强基计划”,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实施英才班等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探索,为不同的高中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道路提供了可能。


    在促进教育公平上,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学子提供了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和实施这一轮高考改革关注的重大原则问题。受制于教育条件的差异,广大学子的受教育水平和质量不同,必然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带来一定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促进区域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是清理规范各种高考加分政策,最大幅度降低、减少、控制各种加分政策对教育公平的冲击。二是实施“农村专项计划”。每年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各地省属重点高校承担,实施区域覆盖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县、国贫县等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招生实行单列计划、单报志愿、单独录取。三是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


    在引导高中教育发展上,建立“高校选科”“高中选课”制度,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相对独立。这次高考改革,通过建立高考选择性考试制度、高校分专业选科制度和高中“选课走班”教学制度,为打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办学,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一方面,高考选择性考试制度和高校分专业选科制度,搭建了普通高中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桥梁,改变了过去二者之间只用高考分数对接的局面;另一方面,高中“选课走班”教学制度打破了过去“文综”“理综”的固定科目组合模式,超过70%的学生选择了新的科目组合,突破了高中学生同质化学习局面,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能和个性特点得到更充分体现。


    在高校人才选拔上,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多元录取新模式。这一轮高考改革探索将高中学生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实践性学习成果等客观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建立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新模式,并在“强基计划”和部分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中,探索多维度评价考生,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参考,逐步改变简单以高考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方式。特别是在“强基计划”中推进“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积极探索在招生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通过学校考核、面试等方式选拔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这些探索,为今后突破高校招生“唯分数论”,全面建立高校招生多元综合评价录取机制积累了经验。


    (作者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学部教授)

    2022-10-05
  • 【二十大代表风采】于吉红:“做科技攻关的领头雁”

    “在科研中,党员要做科技攻关的领头雁,勇挑重担,勇攀科技高峰!”作为国际无机合成、纳米科学及固态化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一直坚定不移地践行着科研人的初心和使命,深研科技前沿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1985年,于吉红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吉林大学化学系,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她躬身于教、矢志科研,勤勉执着、始终如一,在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定向设计合成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积极推动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基础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

    具有规则纳米孔道的分子筛是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催化材料、吸附分离材料和离子交换材料。“在传统合成领域中,分子筛的生成过程一直被认为是‘黑匣子’,其定向合成极具挑战性。”于吉红说。20世纪90年代,分子筛研究正处于瓶颈低谷期,坚持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不多。但于吉红一直坚守,因为她认为分子筛具有强大的工业应用前景,对国家科技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天道酬勤,胸怀祖国。在于吉红的带领下,团队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在国际上创建了首个分子筛合成数据库;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以理论模拟、数据挖掘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指导分子筛定向合成的策略;成功合成出多种新型分子筛拓扑类型,实现了我国在分子筛新拓扑结构类型创制方面零的突破。2016年,她们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水热晶化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使人们对沸石分子筛的生成机理有了新认识,而且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路线;2021年,她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种基于分子筛固态电解质的全新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有力推动了我国在固态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进步,相关重要创新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

    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于吉红依然坚守教学一线,建立前瞻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以科研反哺教学。在她的言传身教和辛勤栽培下,已有70余名学生博士毕业,其中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吉大化学学院青年教师李乙教授说,于吉红心系祖国的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始终引领他成长。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不经意间养成了学生们严谨的求实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

    继党的十九大代表之后,于吉红又光荣地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她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将以国家命运为己任,抢抓科技发展先机,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贡献。”

    2022-10-01
  • “孩子上好学,我们就安心!”(我家的难事解决了·学有所教)

    “叮……”下午5时15分,放学铃声响起,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西渚实验小学的校园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整理好课桌,背上书包,在老师的带领下,按班级整齐列队,从校园鱼贯而出。


    校门口等待的家长里,冶艾海买一眼就看到了自己家的两个小孩。10岁的大儿子冶豪庭读四年级,小儿子冶峰读三年级。


    “今天上学怎么样?作业都做了吗?饿不饿?”冶艾海买取下孩子们肩上的书包,自己背上,摸摸儿子的脑袋,拍拍儿子的肩膀。落日黄昏里,父子三人有说有笑。


    今年38岁的冶艾海买,回族,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来苏州开拉面馆已经13年了。期间,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他和妻子都很喜欢苏州,两人勤劳肯干,生意做得不错,逐渐在苏州扎下根来。不过,4年前,一家人却遇到了难题,甚至动了回老家的念头。


    “我们在这边开拉面馆,照顾不过来两个孩子,本来,孩子是在青海老家,爷爷奶奶帮着带,但要上小学了,我们想把孩子接过来,在这边上学。”冶艾海买说,当年他自己只上了初中就去学做拉面,这些年来,他深深地感受到读书学习的重要,他和妻子努力奋斗,就是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为了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冶艾海买和妻子没少发愁:作为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孩子没有苏州户籍,能入学吗?眼瞅着大儿子到了入学年纪,如果在苏州上不了小学,他们就准备回青海老家。


    冶艾海买决定去教育局咨询一下。“工作人员告诉我不用担心,苏州有积分入学的政策,像我家这种情况,拿居住证等证明,就可以申请入读公办学校。”


    回家后,两口子一合计,先是激动,孩子入学有着落了;又不免有些担忧:积分政策是好,可我们家的积分够吗?孩子会被分配到哪里上学呢?


    冶艾海买又跑到负责积分事宜的“积分办”了解情况。“除了租房、缴纳社保等项目,社区志愿活动也可以加分。正好我们面馆每年都办送爱心活动,夏天为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提供绿豆汤送清凉,冬天就送上热腾腾的牛肉面,这种就可以作为志愿服务加分。”有了希望,冶艾海买和妻子认真研究积分标准,一项项对照、准备材料。


    2019年5月底,申请截止。过了一个月,冶艾海买接到一个电话,是高新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打来的,告诉他豪庭的积分入学申请通过了,可以去西渚实验小学上学。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我们听到后,开心得不得了!学校离我们家就3公里,我和孩子他妈妈当时就带上孩子,骑着电动车,去实地看了。那时还没开学,我们就绕着学校外围逛了一圈。校园很大,教学楼是新盖的,还有很大的操场,感觉特别好!”冶艾海买说。


    一年后,冶峰也通过积分的方式顺利入学,和哥哥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第二年,我们就对申报流程更了解了,老二上学非常顺利。”冶艾海买说,这几年来,他身边不少朋友的孩子,都通过积分入学的方式,成功就读家附近的公办学校。每个孩子和家庭积分多少、分配到哪所学校就读等,在网上都有公示,整个过程公正透明。


    苏州流动人口多,保障新市民的子女学有所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苏州高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季红斌介绍,从2016年至今,区教育局已帮助10300多个随迁子女成功入学。2022年,高新区已有15所公办小学、8所公办初中纳入到积分入学政策覆盖范围,解决了1330个随迁子女的学位。


    不仅落实学有所教,苏州还注重学有优教。通过集团化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内各校的教学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孩子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


    在西渚实验小学,下午5时左右,记者看到,学生们有的在向老师询问书本知识,有的在科技教室观察航天模型构造,有的在运动场上比拼足球……西渚实验小学副校长吉守益表示,“双减”工作开展后,从下午3时15分到5时15分这2小时里,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课后作业基本能在校完成,还有老师当面辅导。此外,航模、书法、篆刻、足球等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学生们可自由选择。


    如今,冶艾海买和妻子每天轮流,早上8时送孩子上学,下午5时接孩子放学,不影响做生意,还有许多亲子时光。通过与老师沟通、参加家长会、参加学校举办的专家讲座等,冶艾海买了解到,家庭教育同样重要,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缓解孩子的压力,营造好的家庭氛围等。“现在的教育真是越来越好了,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做家长的也要学习进步。”冶艾海买说,“孩子上好学,我们就安心!”


    冶艾海买和妻子商量着,孩子喜欢运动,接下来让他们学学篮球,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能长高个儿。听到这,哥哥开心地笑了,弟弟也合不拢嘴:“我最喜欢体育课啦!班上的同学都跑不过我,以后我要当冠军!”


    记者手记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在金秋时分,到位于太湖边的学校采访,看到孩子们稚气的面庞,听到朗朗的书声,是一次很愉快的体验。


    更加令人开心的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苏州,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小学和初中,都可以采取积分入学的方式。顺利考入高中后,可以直接在江苏参加高考。冶艾海买这样的城市新市民对于孩子“好好读书上大学”的期待,完全有希望实现。


    做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是提高教育公共资源均等化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学有所教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十年前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提高27.8个百分点。一系列举措,更好地保障了人民受教育的机会,有效缓解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双减”以来,学校书面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作业质量不断提高;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内容逐步丰富,吸引力不断增强,较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2022-09-30
  • 三部门:防范以“家庭教育指导师”名义开展违规校外培训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李依环)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期,发现有一些机构打着高薪旗号,招用“家庭教育指导师”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活动,严重扰乱培训市场秩序,误导社会公众,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为此,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联合发布提示。


    提示指出,第一,家庭教育指导是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服务,重在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第二,“家庭教育指导师”尚未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相关主管部门未颁发或授权颁发“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


    第三,“家庭教育指导师”不符合《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资质要求,不能招用为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教学、教研人员。


    第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对象是成年人,以“家庭教育指导”等名义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培训活动,属于违规行为。

    2022-09-30
  • 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增加158个新职业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姜琳)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8日举办的网上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已于近日完成修订工作。与2015年版大典相比,新版大典净增了158个新职业,总职业数达到1639个。


    “为了适应当前职业领域的新变化,更好满足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促进就业创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需要,我们于2021年4月启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目前,修订后的2022年版大典已终审通过。”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在发布会上介绍说。


    新版大典首次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吴礼舵说,标注数字职业,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李金生表示,新版大典的专业技术人员大类中,增设了密码工程技术人员、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金融科技师等29个新职业,为新兴领域、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大职业发展空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工信部已制订颁布了其中10个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启动实施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每年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才8万人左右。”李金生说。


    他表示,下一步将以新职业为重点,加快开发制订职业标准,促进职业标准与人才评价深度融合;探索在新职业领域新设职称评审专业,提供职称评价服务,为新职业群体搭建更加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

    2022-09-29
  • 教育事业:重质量重内涵,夯实教育强国根基

    一块黑金色的电路板,导线连接起电阻,会勾勒出校园的轮廓,扫描电路板,能够生成3D校园图景,进入“元·成电”AR系统,这个令人惊讶的“黑科技”只是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8月29日,5076个年轻人拿着这个通知书走进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电子科技大学,开启了他们“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大学之旅。电子科技大学,是我国两千多所高校之一。


    2022年秋季,全国大中小学井然有序地开学了,校园生活依然像往常一样热火朝天,但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这十年,中国教育一直在探寻一个问题: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内涵式、自主创新、提质增效……这是一份持续书写、徐徐展开的答卷。


    1“元实力”: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12岁的我,梦想成为一名舞蹈家,学习之余一直在坚持练习舞蹈。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我流下汗水,明天能收获希望、实现梦想。”河南省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学生余正宣把自己的梦想画成一幅画,绿茵茵的草地,小小的女孩立在一个大大的彩球上。


    童趣、诗意、色彩明丽,朝气蓬勃、元气满满。


    这是优质义务教育期待的景象,也是深入推进“双减”以来基础教育初步呈现的景象。


    从大量机械重复的“压力作业”到少而精甚至可以自主选择的“配方作业”,从奔波于各种课业辅导培训到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中小学孩子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折射出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的质变——从课堂教学水平、作业管理水平提高到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转变,从教育评价改革再到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落地,让教育质量起飞。基础教育的底子打好了,元气满满的少年们才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劳动教育进课堂、国家安全教育进课堂、革命传统进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贯穿大中小学的思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让广大青少年懂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提升质量一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十年来,党和国家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系统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说。


    广大青少年从思政课上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培根铸魂,这正是中国教育“元实力”的源头活水。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响亮的声音,是青春的誓言,青春的礼赞,也是中国教育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底气所在。


    2“硬实力”:给每个孩子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1年邢小颖考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时候,没有人会把她和清华大学联系起来。三年高职毕业后,她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


    “过去这十年,是职业教育给了我人生出彩的机会。”邢小颖说。


    现在的她,致力于将专业领域的大国工匠元素融入课堂,用工匠精神感染学生,让他们体悟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自豪。


    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背后,中国职业教育的硬实力功不可没,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往往被当作短板。也正因此,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更能体现中国教育这十年的质量提升。


    十年来,中高职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人,他们活跃在各种制造、工程的生产一线,谱写自己的人生华章,职业教育也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全国中高职学校超过万所,开设1349种专业、12万个专业点,现代学徒制试点558个,与2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的机构及项目1000多个,接收留学生2万多人,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课程2000多门……


    “十年来,我们相继迈上了3个大台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一是质量提升,二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立了类型教育的定位,三是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


    “中职—职业专科—职业本科”的体系、“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路径更加通畅。


    “推进职普融通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客观要求。”陈子季说。


    现在,全国4500多所职业学校支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辐射中小学生超过1500万人次。学生的成长成才路径有了更多选择。


    从层次走向类型、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十年披荆斩棘,十年繁花似锦。


    3“锐实力”:着眼未来,勇毅前行


    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自主研发“天鲸号”,实现了我国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


    南昌大学开创了世界LED照明第三条技术路线,解决了LED照明芯片的“卡脖子”问题。


    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牵头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的重大原创突破。


    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发现了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解决了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


    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论、中国科技大学牵头研制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华中科技大学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


    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作出了贡献。


    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余次到高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20余次给高校师生回信。


    中国高等教育没有辜负这殷殷嘱托、深深期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每一朵在前沿尖端上盛开的鲜花,都来自土壤深处持续不断的努力。每一个科研成果,都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服务国家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果。


    “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破五唯”、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交叉学科融合……


    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推动建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一直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力,一直在培养能担大任、能挑大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上下功夫。


    “这十年,高等教育开始了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内生活力不断加强。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整体实力和办学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

    2022-09-29
  • 云课堂,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网上中国)

    形式丰富的课程设置、琳琅满目的主题视频、名师汇聚的优质资源、交互性强的课后互动……信息网络化浪潮之下,汇聚多样化网络课程资源的“云课堂”正以优质内容积极服务于人们的学习需要,并为各地中小学教育工作提供教学新途径。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集结于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云课堂”对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大有裨益。


    解决教学的“急难愁盼”


    今年3月28日,由教育部指导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其集成了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就业服务资源等各类信息内容,为“云课堂”模式教学提供集约化的平台基础支撑,也让学校教学工作摆脱了时空限制。


    “我喜欢在电视上看‘云课堂’,一些没听懂的知识点我可以反复观看,还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就读于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实验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明悦说。


    防疫期间,“云课堂”教学模式在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还保证了教学质量。打开电视,点击进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选择当天课程安排的视频版面,观看相关“云课堂”内容资源;课后完成当天的“智慧作业”,上传“一起作业”平台,老师精心批改后反馈评阅意见……“云课堂”的数字化教学形式让明悦在家也能学得好、学得丰富,解决教学的“急难愁盼”,学习流程便捷高效。


    启动“云课堂”教学模式之初,明悦的母亲丁女士担心“光看电视来学习,不如老师在现场讲课的效果好”。但在陪孩子共同观看相关课程后,质量上乘的数字教学内容打消了丁女士的疑虑。“平台邀请的都是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名师,老师们上课讲解生动细致、知识点解析深入浅出。”丁女士说,“云课堂”模式能够不拘泥于时空局限,很好地帮助班级老师对孩子进行教学。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应探索数字化条件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助力之下,“云课堂”将进一步释放网络智能化时代的活力,带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教育资源“云”上共享


    在“云课堂”模式下,优质教学资源依托电子媒介和“云平台”实现了更广范围的传播与共享。对中小学教育而言,学生和教师皆可从中受益,教学手段完成了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整体教育质量。


    “课程质量整体不错,许多都是名校很出色的老师,思路清晰,拓展的资料也比较丰富。”在北京市某高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的王老师平常会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相关渠道探寻教学思路,充实完备教学教案,同时还会建议班级学生围绕相关知识点,在平台上搜索有帮助的资源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分享讨论。“我认为‘云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局限于课堂本身,而是能够通过课堂内外与线上线下的交互,有效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云课堂’模式融合运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还实现了知识的‘共创’。”王老师说。


    江西南昌某中学的英语教师钱老师说,她所在中学会组织教师参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暑期教师研修,“这有利于提升我们教师团队的备课和教学水平,也启示我们如何运用好这些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初,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总浏览量近40亿次,总访客量约6亿人次。业内人士认为,优质课程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多元共享,相关数字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充实了“云课堂”,也建立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这有利于整合优化并盘活国家优质数字化资源,让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成果普惠大众,从而开拓网络时代的教学新模式,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研究员徐晓明认为,教育数字化可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城乡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互联网+”背景之下,“云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国家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随着教育扶贫的不断深入,“云课堂”来到欠发达和偏远地区的学子身边,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全民共享。在“云课堂”操作观看设备、直播卫星接收装置等基础性设施搭建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云课堂”在“云端”为孩子们打通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进一步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为例,“云课堂”总计覆盖当地20所学校28个班级5000多名学生,推动了当地教学质量提升与教育事业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专家认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开展有利于建设数字中国,“云课堂”教学模式将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数字化建设注入更多活力,推动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协调,从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022-09-28
  • 教育部: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做出部署。9月27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把过去“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变成“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把高校真正组织起来,做成事、做成大事,为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雷朝滋说,要牢牢把握服务国家需求这一根本目标。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推动高校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根本目标,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他表示,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关键是统筹推进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相结合。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加强有组织科研是高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必然选择。二是要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与推进“双一流”建设相结合。科技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方面,要在服务国家中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三是要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与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加强有组织科研,要以问题和需求为牵引,以重大任务为驱动,带动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合力、激发创新潜力、提升创新效能,推动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取得更大成效。


    雷朝滋说,接下来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加快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


    十年来,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突破6.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雷朝滋说,加强有组织科研,要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还需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十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2021年全国共有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其中,在学博士研究生50.9万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研究生195.4万人,占全国58.7%。

    2022-09-28

  • 首 页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