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系统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 推进政策落实 拓展岗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为抢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刺期,5月至8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各地各高校聚焦促就业工作重点难点,加快推进政策宣传落实,精准拓展岗位资源。

    据悉,教育部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出台系列促就业政策,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发挥失业保险助企扩岗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大学生等青年就业。各有关部门、各地方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体系,精准有效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措施。

    在就业政策宣传方面,教育部面向多省份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调研,深入地方、企业、园区,发放政策手册、宣传解读政策。部署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和19个行业就指委进园区、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共计宣讲政策400余次。会同相关部门编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在教育部官网、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汇集发布各省份及100余个地市级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1866条。组织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活动,指导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知晓政策、用好政策。

    “百日冲刺”期间,教育系统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校企供需对接等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岗位,更好匹配毕业生就业需求,提升访企拓岗的实效性和供需匹配度。

    各地各高校结合专业特色、毕业生就业意向等,持续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重点邀请对毕业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企业进校招聘。累计举办各类校园招聘活动6.4万场,79万余家企业提供岗位信息1230万余条,1074万余人次毕业生现场参加。

    “互联网+就业”助力毕业生“云求职”。以数字化赋能就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资源。“百日冲刺”期间,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推出“华东六省一市重点地区专场”“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行业专场”等30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线上招聘活动,累计参会用人单位8万余家,提供岗位信息120万余条。

    教育系统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企供需对接活动,加强校企双方在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共建就业实习基地、重点领域校企合作等方面深度对接。教育部举办重点领域人才校企供需对接会,邀请了15个重点领域行业的35家企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5所高校现场对接,达成近百个合作意向。

    教育系统聚焦毕业生求职需要和就业进展,有的放矢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切实加强重点群体毕业生特别是尚未就业毕业生的帮扶,为毕业生提供暖心贴心、精准有效、“不断线”的指导服务。

    在财政部支持下,教育部扩大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面向重点群体毕业生开展就业能力专题培训。目前已累计面向9.4万名2023届毕业生开展线下培训。各地各高校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四川省教育厅建立了重点群体毕业生基本信息和就业帮扶两本台账,开展重点群体毕业生与企业导师“结对子”帮扶。北京化工大学、河北大学、西藏大学等建立动态管理帮扶台账,帮助重点群体毕业生诊断求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岗位。

    教育系统持续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促就业各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举办2023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专场网上招聘会、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网络招聘活动等,提供岗位信息16万余条。

    2023-07-24
  • 上海发布措施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近日,上海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结合上海实际,从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推动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和加强组织实施等5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措施,多措并举全力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通知》指出,要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扩岗政策支持,将重点工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重点民营企业等纳入重点企业用工服务范围,配备就业服务专员,实行“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大力推进政策“直补快办”,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

    《通知》明确,要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延续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扩岗补助政策。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新招用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要鼓励引导基层就业,稳定“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科研助理招募规模,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原则上2023年所有新招聘社区工作者岗位全部面向应届生开放。要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在沪市属和区属国有企业要安排不低于50%的就业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定向招聘。实施上海工程师选调培养生项目,并逐步扩大选调规模。要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持续实施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选调招录工作。要提升就业见习质量,落实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支持、引导本市红色资源申报就业见习基地,落实见习补贴政策。要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组织开展“职引未来”系列招聘活动,实施高校毕业生“乐业护航”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十个一”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确保到年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就业率不低于90%。

    《通知》提出,要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实行分类援助办法,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相关就业补贴,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完善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政策。对吸纳失业人员的用人单位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要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等常规性保生活待遇发放工作。调整失业保险金待遇标准,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2023-07-21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 把爱眼护眼融进学生日常生活

    自2019年成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以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连续两年将“明眸亮睛”护眼工程列入区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全力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走深走实。据统计,上虞区监测点学校2021年近视率为54.82%,2022年为53.57%,下降了1.25%。

    普及科学用眼提高防控意识

    “我在一年级时看东西有些模糊,听了学校的保护视力讲座后,知道这是由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以后,我要好好保护我的眼睛。”近日,上虞区百官小学邀请眼科专家进校开设“珍爱眼睛保护视力”近视防控科普讲座,二年级的陈黄钲和同学们听完讲座后纷纷表示要自觉爱眼护眼,科学用眼的意识也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作为上虞区全域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特色试点学校,百官小学定期举办近视防控科普讲座。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胡月华说:“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用眼时间相对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眼球发育、用眼习惯、学习姿势等如果不加注意,都有可能造成近视。尤其是随着学段年级的上升,部分学生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导致近视概率增加。学校必须通过提前预防,注重矫正,努力守护孩子们的‘明眸亮睛’。”

    近年来,为扎实做好青少年近视预防和矫正工作,上虞区坚持“政府主导、教卫为主、部门联动、全面推进”的原则,组建上虞区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领导小组,由区教体局、卫健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绍兴市上虞区第二轮深入推进青少年儿童“明眸亮睛”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并完善防控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健全防控考核机制、推进健康教室建设等10项举措。

    在上虞区教体局的全面指导下,百官小学定期邀请上虞区人民医院眼科医生走进校园,为师生们进行“科学用眼防控近视”宣传讲座,引导学生自觉从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用眼卫生习惯、保证睡眠、营养均衡、规范眼保健操等方面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此外,百官小学还开设“爱眼护眼小知识进课堂”活动,普及近视形成原因、危害影响和如何科学保护视力等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近视防控意识。

    密切家校协作强化护眼教育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结束后,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百官小学的学生们都会端坐在敞亮的教室内做有趣的“晶睛”护眼操。陈黄钲每次都特别认真,他说:“眼保健操帮助我的视力有所好转,既有趣又放松。”

    为提高学生视力健康水平,百官小学集思广益,精心创编了一套“晶睛”护眼操。该护眼操结合民间传统“抓骰子”游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多位转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活动眼睛,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协作游戏预防近视。每学期,学校会组织相关眼保健操比赛,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做眼保健操的习惯,把爱眼护眼融进日常生活。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胡月华表示,为全面做好近视防控工作,学校积极打造“健康教室”,定期组织专人对各教室灯管进行检查,及时更换损坏灯管,确保教室内光线充足。“每学年,各班还会根据学生身高、坐高匹配相应的课桌椅,并结合学生听力、视力等特殊情况进行调换。”

    为加强宣传教育,百官小学除了通过道德与法治课、体育与健康课、主题班会等集中提高学生自觉保护视力意识,还通过举办以近视防控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绘画比赛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爱眼意识,利用广播、校园电子屏、家长钉钉群等宣传渠道,强化社会、家庭、学校联动效应。

    “在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中,家长的守护至关重要。每学期,我们都会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知识和方法,指导、督促家长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视力保护的学习环境、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胡月华介绍。

    百官小学积极落实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方面的“五项管理”,把“防近视四五六准则”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阅读和书写的正确姿势,注重培养标准读写姿势与习惯。利用晚托时间增加每天半小时的室外体育锻炼,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到户外锻炼,以家校协作的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预防近视。

    定期视力筛查及时矫治干预

    近年来,为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关键环节,上虞区教体局联合区卫生健康局全面启动筛查矫正工作,重点针对全区8.5万名幼儿园中班以上学生完成一年两次的近视普测工作,逐步构建起“预防—筛查—发布”的常态机制。

    “每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视力健康普查,由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筛查小组对每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并将检测结果详细录入‘上虞区儿童青少年视力防控中心’平台,做到‘一生一档、转学迁档’。”胡月华说。

    去年10月,百官小学提升改造校园医务室,建立视力健康指导站,通过定时视力筛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视力问题并做好重点监测,帮助有近视、斜视、弱视等视力问题的学生及早实施矫正和干预治疗。家长可以通过上虞教育码端口,扫码查询学生历年和近期筛查的结果及预警信息,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据统计,经过“重预防”“强矫正”的系列举措,自2021年下半年至今,百官小学的学生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学校将以‘不近视、迟近视、慢近视、低近视’为工作目标,继续创新工作举措,依托‘四前并举’策略和‘三方共管’机制,坚决打好近视防控持久战。”胡月华说。

    2023-07-21
  • 开发特色课程、城乡结对帮扶,重庆市巴南区完善美育工作机制 成长之路,与“美”同行(解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图为鱼洞第四小学艺术节上,学生们在画画。


    鱼洞第四小学供图

    核心阅读

    挖掘特色,打磨近600种特色课程;结对帮扶,城乡学校资源共享;综合评价,学生的爱好得到充分鼓励……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在课程、师资、管理三方面发力,以美化人,将美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让艺术添彩成长之路。

    在泥陶课上捏出一个个充满创意的摆件,孩子们的创造力被唤醒;

    在黄桷树下,师生伴着微风哼唱童谣,感受旋律的美妙;

    在“线上+线下”融合课堂,山里娃通过大屏幕与城市学生共上一堂音乐课……

    这些场景,得益于重庆市巴南区“让艺术扮靓人生”的美育理念。近年来,巴南区在课程、师资、管理三方面聚焦发力,深入实施美育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美育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美育教师素质,以美化人,将一颗颗美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灵。

    一校一品

    打磨近600种特色课程

    “同学们,把眼睛闭上,仔细回想自己最喜爱的动物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征?具体是什么形状?”

    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泥陶课工作坊里,在老师沈锐的引导下,一只只萌趣的小动物在孩子们手中成形。

    “闭着眼睛玩泥巴也叫‘盲塑’,离开了视觉的辅助效应,对手脑协调能力提升很有帮助。”沈锐说,“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学了心理学、色彩学。”

    泥陶课是学校的招牌课程。“班上有20余件作品被中国雕塑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荣昌陶博物馆等永久收藏。”说起这些,沈锐颇为自豪。

    不仅鱼洞第二小学有特色泥陶课,在巴南区,许多学校都有独特的美育课。巴南中学的陶艺、鱼洞第四小学的综合材料制作、惠民小学的版画、南湖小学的刮蜡画、花溪中学的葫芦丝、重庆市实验中学的梆鼓舞、花溪小学的合唱、木洞小学的木洞山歌……巴南区已建成30所区级、11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巴南区教委主任唐泽奎说:“目前全区已实现‘一校一品’,各有特色的课程,推动了学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发展。”

    “如何避免同质化,是在‘一校一品’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郭昕说,“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开展特色化授课,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自主性。”

    “一校一品”的背后,是教师的匠心。

    前些年,沈锐利用暑假上了为期一周的少儿泥陶公益培训,她特意带上4岁的女儿一起上课。“农村学校开展美术教育面临不少困难。”沈锐曾在乡村学校工作,“一旦更换老师,课程往往面临中断。”

    “为解决师资力量不足导致美育课程难以为继等问题,我们鼓励学校推行‘名师工程’,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积极研发课程、开发教材。”唐泽奎说。

    随着“名师工程”推进,一批教师成为区级艺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沈锐就是巴南区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购置相机、添置灯光、布置展台……利用假期,沈锐完成了泥塑校本课程的视频编辑和制作,可供其他教师教学使用。

    目前,巴南区各学校共开发了近600种校本课程,其中共有30多个学校的150余个特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

    以城带乡

    艺术学科教师结对帮扶

    一天午后,3名老师和一个班级的学生,将教室“搬”到了校园内的黄桷树下。

    “小猫遇见大老虎,摇头摆尾装师傅……”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歌。老师问:“你们还听到了什么声音?”“鸟叫”“有3只”“不,很多只”“还有鸟儿挥动翅膀的声音”……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

    这堂别具特色的音乐课,是巴南区音乐教研员周丽娟和鱼洞第四小学骨干教师团队,与巴南区界石小学音乐教师易高东一同磨课的结果。

    地处重庆主城的巴南区,有45%的中小学分布在山区乡镇。为此,巴南区开展艺术学科结对帮扶,10个中小学教育集团24所学校、4个初中学区22所学校、10个小学学区65所学校合作共建,促进区域内城乡美育均衡协调发展。

    密密麻麻的听课记录、无数次的理念碰撞、一遍遍的试讲复盘,为了上好音乐课,易高东和结对团队反复打磨,最终选择歌曲《猫虎歌》作为音乐课的内容。

    怎么讲课?“二年级孩子较小,要从生活、感受和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音乐。”老师们达成了一致。

    据介绍,界石小学共2885名学生,仅有9名艺术教师。如今,鱼洞第四小学作为指导学校,面向界石小学开放师资培训、学区教研等,3年来两校开展师资共培活动15场,培训教师207人次。

    “在师资队伍上,我们实施以城带乡学区制,推动城乡音乐、美术教师互派、走教,近年来城乡美育教师年均交流50余人次。”唐泽奎说:“农村专兼职美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多名美育教师在全市赛课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因材施教

    艺术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姜启帆同学可以在美术课上画漫画!”

    打开鱼洞第四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姜启帆的笔记本,一行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原来,一次课上,美术教师石琪发现姜启帆将脑袋埋在桌子下,走近才发现是在画画。看到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石琪不仅没有批评,还指导他开始漫画创作,如今姜启帆已有厚厚一摞原创作品。

    “这幅漫画画得真好,应该积分。”石琪一边说着,一边将姜启帆的画作拍照上传。鱼洞第四小学有一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美育素养培养的点滴。点击积分小程序,进入姜启帆的页面,他已经获得了不少分数。

    走进校园内的“积分银行”,架子上摆放着课外书、笔记本等各色物品,下方有相应的积分标价。“还有别的奖励,比如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合影、点播一首喜欢的歌等。”三年级的董婉如说。

    “积分只有老师和家长可见,不是为了排名,而是鼓励孩子全面发展。”鱼洞第四小学校长龚胜利说,“教育质量不能仅以分数来评价,我们想通过这一方式,让老师和家长更重视美育。”

    “艺术教育没有标准答案。”郭昕说,“这种评价系统鼓励孩子在艺术的氛围里自由生长,联想与创造,开拓与创新,回归艺术教育的初心。”

    唐泽奎说:“近年来,巴南区出台中小学美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制发关于区级艺术素质测评等近10个专门文件,健全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学校艺术工作自评和艺术教育年度发展报告三级考评制度,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考核。”

    “将美育‘种’进校园,下一步我们将打造区级智慧美育艺术素质测评服务云平台,完善学生测评系统、学生成长档案系统、教师评价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孩子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唐泽奎说。

    2023-07-20
  • 暑期青少年易沉迷手机 如何将孩子从“小屏幕”拉回“大世界”

    炎炎夏日,舒适的空调屋中,放暑假的青少年慵懒地躺在沙发上,手指对着手机屏幕不停划动,一整天的时间就这样在指缝中溜走。这样的场景不知引起了多少青少年家长的担忧。

    暑假来临,青少年有了大把闲暇时间,但这大好时光却几乎被手机的“小屏幕”填满,即使短暂地放下手机,心里却还是放不下“小屏幕”中的“花花世界”。

    那么,青少年为何对手机如此着迷?手机的哪些设计让人欲罢不能?漫长假期中,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逾九成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

    随着手机已经深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不少中小学生也都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除此之外,不同于个人电脑时代上网流程的繁琐复杂,手机的便捷性让许多青少年早早便“叩开”了网络世界的大门。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2年末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经高达90.7%,并且超过6成的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的手机。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则更为普遍,《报告》显示,由于农村地区有超过4成的未成年网民没有和父母共同生活,使得农村地区青少年需要长期使用手机与父母进行联络,因此有约7成的农村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的手机,并且缺少家长直接有效的监督约束。

    手机连接网络世界的便利性,也让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报告》显示,大部分未成年人在上小学时或在上小学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且近年来比例逐渐升高。未成年人在上小学前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28.2%。

    青少年用手机来做什么,这是不少家长最关心的事情。《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手机上玩游戏,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也接近5成。

    《报告》中也特别提到视频、短视频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目前,各类视频平台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事件、重大消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有接近半数的未成年人习惯通过抖音、快手、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等短视频、视频平台获取社会重大事件信息。尤其是在未成年短视频用户中,能够有意识地区分短视频信息是由权威媒体还是由自媒体发布的比例不到一半。其中更是有38.3%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接触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

    如何辨别网络中泥沙俱下的信息、避免受到不良信息影响,这考验着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增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青少年网络素养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们团队最近3次进行的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显示,2017年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3.55分(5分制),2020年平均得分3.54分,2022年平均得分3.56,总体得分水平处于及格线以上,但有待进一步提升。”他说。

    欲望“陷阱”与“情感满足”的双重夹击

    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孩子们拿起手机容易,但想让他们放下就没那么简单了。

    那么,手机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够让青少年如此着迷?

    事实上,智能手机及其应用的设计或许正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某些弱点。

    “智能手机上的信息是无休无止的,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网络游戏等应用像一个个‘无底洞’,每一个悬念的设置、每一次自动播放,都有可能让你不断放纵自己的欲望。比如,下拉刷新就是一个十分令人成瘾的设计,每一次刷新获得的反馈和新鲜感都会让人欲罢不能。”方增泉进一步说,此外,手机应用中广泛采用的算法推荐机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重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算法推荐机制通过抓取用户日常数据,分析用户习惯和喜好,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娱乐和消费内容,在提供一定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加重了用户对手机的依赖。这些设计对于还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手机成瘾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主要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青少年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较弱,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负面因素,有时缺乏自我激励的能力,易形成焦虑、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

    “这时候手机就成为了一个‘遁世’的好‘去处’,拿起手机,青少年就可以进入一个没有烦恼的虚拟世界。”陈祉妍表示,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青少年对手机愈加沉迷。

    另一方面,手机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情感需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来自亲密关系的陪伴、支持,给予他们安全感。

    “不过,有时这种情感需求并不能从家庭亲子关系中得到满足,反而有些家长会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让手机、平板电脑等充当‘电子保姆’,这也将青少年进一步推向了手机等智能设备。”陈祉妍说。

    需网络平台、社会、家长三方协力

    针对手机成瘾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的潜在危害,立法、教育、网络监管等部门以及手机应用平台等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

    2019年以来,各大视频、短视频、社交、游戏等网络平台陆续推出青少年模式,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对网络依赖和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6月开始施行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明确要求。

    《报告》也显示,2021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络上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的比例,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一系列措施虽已出台,但想让每个沉迷“小屏幕”的孩子放下手机仍需时日。例如《报告》调查发现,尽管85.9%的未成年人和91.6%的家长都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均不到5成。面对严格的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管理,仍有3成未成年网民使用家长账号玩过游戏。

    治标的同时更要治本。除了网络应用平台,家长及社会也应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给予其更多支持。

    陈祉妍建议,家长除了要采用合理方式控制青少年手机使用时间外,还要从青少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出发,给予青少年更多陪伴、支持。“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多陪其做做运动、聊聊天、做做游戏,或许孩子就不会总玩手机了。”她说。

    同时,陈祉妍也强调,这一方面需要家长提升自身对青少年成长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应鼓励全社会给予家长支持。

    例如,当孩子放假时,企业单位等能够允许家长适时休假、弹性工作、带娃上班等,为加强亲子联系创造条件。此外,具备相关能力的社会组织或者社区等也可以提供相应托管服务,将青少年聚集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开展有意义的线下活动,将青少年从“小屏幕”拉回“大世界”。

    方增泉指出,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合理控制自身手机使用时间,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学校则应建立起有效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避免其被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同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服务的企业也应建立起有效的未成年人保护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模式,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安全可靠的青少年友好型网络环境。

    2023-07-20
  • 天津大学组织师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快来看我自己写的小游戏!”近日,在甘肃省宕昌县竹院九年制学校,八年级学生杨丽红在天津大学志愿者指导下,编程写出“独创”的接水果小游戏,簇新的电脑教室里欢声笑语不断。


    今年暑期,天津大学以“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天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甘肃宕昌,针对当地信息化教育资源不足、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募集闲置电脑,并对其系统再生,为乡村学校打造梦想电脑教室,帮助孩子们通过小电脑了解大世界。


    “实践队还为每台再生电脑配备了信息化互动平台,可以有效实现远程软硬件维护、配件更换、系统安装指导。”暑期社会实践队领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靳学峰介绍,“我们计划在学校成立公益基地,持续开展梦想电脑教室援建活动,把天津大学的教育帮扶落到实处,让健康好用的电脑陪伴孩子们成长。”


    “我们已经设计形成新思想实践行、红色薪火行、创新中国行、兴学振农行和大美中华行等六大品牌实践活动。”天津大学团委副书记李霞介绍,目前,天津大学累计已有300余支实践队、近3000名师生奔赴30个省份开展实践活动。


    “同学们,我们约定,以后哥哥姐姐每年都回来为大家上课,好不好?”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天津大学“遇见格桑”暑期社会实践队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雪域高原。


    “临走时孩子们使劲向我们挥手,一遍遍说着老师再见,特别让人感动。”天津大学2021级本科生吕晨昊介绍,本次“遇见格桑”实践队将为日喀则市多所中小学带来汉藏文化课、阅读课、手工课等课程。实践队还将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充分发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何立乾介绍,天津大学已经为桑珠孜区第一小学、青岛小学、青少年科学院、甲措雄乡希望小学、齐鲁高中颁发了“天津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子。“我们希望实践队成员在三尺讲台助力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同时也把实践收获带回母校,传播给更多师生。”


    利用优质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赓续红色传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近国之重器,开展实地交流学习……“300多支实践队在不同的领域里发光发热。”李霞说,“越来越多的天大青年正通过社会实践平台走进基层、来到田间地头,一同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9日13版)

    2023-07-19
  • 百日千万招聘行动持续推出专场招聘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记者邱超奕)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7月17日至2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推出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快递、海外留学生4个线上招聘专场,共有1.9万余家用人单位参与,招聘需求达20.6万人次。


    生物医药行业专场由智联招聘承办,302家用人单位参与,提供医疗器械销售、医疗器械注册、有机合成助理研究员、医药信息沟通专员等岗位,招聘需求超3000人次。信息技术行业专场由国投人才承办,110家用人单位参与,提供信息化项目负责人、网络安全咨询顾问、软件研发工程师、IT运维等岗位,招聘需求近2000人次。


    快递专场由“就业在线”联合中国快递协会承办,共有1.9万余家用人单位参与,提供货运司机、快递员、装卸工、客服等岗位,招聘需求约18.8万人次。海外留学生专场由前程无忧承办,上百家企业参与,提供开发工程师、金融管培生、运营管培生、医药代表等岗位,招聘需求超1.3万人次。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9日13版)

    2023-07-19
  • 在科学家精神思政课上,院士专家寄语青年学生——成长为祖国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路走来,哪项成果对您最重要、让您印象最深刻?”台下的青年学生把问题抛给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都有为。


    扎根磁学研究六十年,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论文著作等身。但都有为不假思索,“最重要的成果是培养了人才。”


    这显然是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但立刻引发现场掌声一片。今年87岁的都有为仍在做这件事。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培养学生、做科普讲座上,“希望大家都成长为有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人才。”


    近日,这堂科学家精神思政课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十四所)开讲。老中青科学家就雷达、北斗导航、芯片等前沿科技做了生动科普,科学的魅力、科学家精神的光彩也在师生互动中涌流。


    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紧密相连


    十四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雷达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它通过发射电磁波来探测目标。”全球首款C波段气象雷达设计师张兴海指向身边的“314甲”雷达模型,它是新中国第一部雷达,今年诞生70周年。


    解放初期,十四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雷达研究所,老一辈专家们在没有任务参数和借鉴的情况下,通过反复测绘、分析,逐渐摸透雷达天线电路原理。


    雷达可以用来看飞机、看导弹,保障军事活动,还可以用来看风、看云、看雨,提供气象信息。凭着不服输的精神,雷达人从修配仿制到自力更生,从保障“两弹一星”到为“神舟飞天”护航,从筑牢国防实力到服务百姓生活,“祖国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张兴海说。2017年,他们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研制了全世界第一部民航领域C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和义务。”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贲德嘱托青年学生,“科研是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有好品德、好本事,也要有好身体。”


    “雷达人的选择,是把个人发展深深融入祖国的强军事业。把个人选择与党和国家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张兴海说。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雷达人接续攻关,获得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我国在预警探测领域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敢于首创的精神勇闯科研“无人区”


    “室内定位是世界公认难题,以创新手段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的使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蔚保国七年前的这句话,让贾浩男至今难忘。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一名青年科学家,担任北京冬奥会“时空盒”项目总师。


    “时空盒”指北斗微基站室内外亚米级无缝定位系统,这一精准定位服务可以保证“冬奥不迷路”,它的投用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奥运场馆大规模高精度室内定位。


    科研就是在“无人区”中爬坡过坎。贾浩男记得,“时空盒”的研发过程面临信号衰落、多径效应等重重阻碍,为了采集测试数据,他曾经佩戴可穿戴设备,一个月走了60多万步。


    在祖国的蓝天建设“自主天路”是中国指控学会青年科学家严勇杰的事业。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他和团队现场参与通航空管保障任务。他们研发的场面监视系统在大兴机场成功投用,是目前全球第一套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四级运行标准的系统。


    场面监视系统被称为机场地面的“红绿灯”。早在2007年,严勇杰就和空管团队在北京首都机场首次开展灯光引导建设,但六年探索无果。


    虹桥、浦东、郑州、天津……多年来,各处机场见证了他们的论证和试验之路。从原型系统研发到重大技术专项攻关,系统慢慢成形、日臻完善,灯光引导系统最终在大兴机场成功落地。“从首都机场到大兴机场,只要敢拼、勇于追梦,就一定能圆梦。”严勇杰感慨,“希望同学们能够争当创新者,以敢于首创的精神创造更多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记者崔爽)

    2023-07-18
  • 北京推出保租房等优惠房源 助力毕业生安居

    近段时间,正值各大高校的毕业生离校和租房的高峰期,北京市住建委推出了3000余套保租房,并联合相关企业筹集了10万套优惠房源,助力毕业生安居。


    为解决毕业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北京市今年共筹集3000多套保租房,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截至目前,所有房屋已装修完毕,并配备了必要的家具家电以及宽带网络,毕业生可以拎包入住。今年,所有保租房将优先面向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可关注相关区政府和北京保障房中心官方网站,进行申请登记。


    同时,北京市已连续五年开展“毕业季租房服务进校园”活动。今年,北京市住建委联合了25家联合房地产经纪机构、住房租赁企业,以及自持类开发企业,共筹集了10万套优惠房源,面向北京市92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及2022年离校未就业、异地来京就业等毕业生群体,提供减免押金、租金月付、法律咨询等服务。


    北京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庆祥:所有的房源都要经过市住建委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的核验,这个安全是没问题的,也是一些中低价位的房源。


    目前,毕业季租房服务线下进校园活动已经结束,线上的惠民租房服务平台相关活动将持续到今年9月份,毕业生可登录“毕业季租房服务平台”进行优惠房源查询。

    2023-07-18
  •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谈)

    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关口前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前宣布,今年将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前移资助关口,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博士生支持力度,试点优秀本科生资助,探索设立杰青基金延续资助项目,构建基础研究人才长周期培养机制,强化科学基金的人才和团队培养功能。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资助的主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此项举措将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科技竞争正在向基础前沿前移。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关口前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成果丰硕。但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要求相比,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


    可着力构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精准选拔、贯通培养机制。青少年时期是发现兴趣、树立志向的关键阶段,选拔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中学生作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符合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前不久,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包括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倡导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进行因材施教等。将这些举措落实落细,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养,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贯通式培养模式,搭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多元化培养平台。


    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育,可重点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全链条长周期培养机制。基础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很多重大科学发现需要较长时间积累才能取得突破。这决定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要符合科学规律,既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与智慧,也要为人才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例如,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中,可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多渠道、多阶段、多方式选拔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积极构建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针对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及需求,提供长周期的培养与支持政策等。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在遵循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尽快构建和完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培养等机制,通过多阶段、多方式精准识别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潜质的“优秀苗种”,将有助于更多基础研究人才涌现,进一步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2023-07-17
  •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建产业实习基地、匹配学生求职需求——精准对接,广搭平台促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核心阅读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推动供需精准匹配。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前培训,帮助学生找准就业目标;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发挥本地企业集聚效应,校企合作拓宽招才视野;精准摸排、对接,根据学生需求开展针对性帮扶。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积极应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求职意愿,针对性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培训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多渠道搭建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供需交流平台,结合企业实际,优化服务,实现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多措并举——


    贴近实践提技能


    手握鼠标,双目注视,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云计算技术专业大二学生周杰一丝不苟,在电脑上为一张张图片打标记。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相关技能,培育自身优势,学院对学生进行了职业测评和职业画像。经过综合测评,周杰被认为较适合从事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行业,具体做数据标注工作。一段时间实操以后,他逐渐明确了就业方向,工作也越来越娴熟。


    近年来,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广搭平台促就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数据标注并没有听上去那么简单。”学院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行业发展快、需求大,但以前学校教授的内容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对数据处理精度的要求。因此,学校和相关企业建立产业学院、职教联盟,成立“校中厂”等实习基地,提前培训学生。


    “通过学校‘校中厂’学习,我不仅熟悉了相关工作,找准就业目标,还积累了很多实际经验,对将来就业也更有信心。”周杰说。


    产业学院是指高校与企业等主体共建共管的学院。如今,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已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更多校企合作在这里从“相加”走向“相融”。


    “产业学院相当于一个‘现代化微型工厂’,既是育人平台,也是生产平台。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立即能上岗操作,实现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有些优秀学生甚至1年后就能当师傅。”产业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学校还多措并举,帮助学生就业。如实行校企导师制度,校企双方为学生配备导师,助其制定职业发展路径,教学计划由双方共同设计,学生成长迅速。在杭州一家知名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内,有近50名员工均毕业于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部分员工已成长为企业各产线骨干。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只是江津高校的一个缩影。”重庆市江津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津与45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融通培训就业链条,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培训前就业意向和培训需求摸底、培训中培训工种和就业岗位精准匹配、培训后岗位推荐和就业跟踪帮扶,构建“培训+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参加职业培训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


    校企合作——


    拓宽眼光揽人才


    准备物料、组织人手、安排行程……这几天,当得知海南又要组织企业赴省外校招,武利娟和同事们立马紧锣密鼓筹备起来。作为大唐海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武利娟要在总公司和海南省组织的招聘活动中来回奔忙。“忙得简直成了‘空中飞人’,但能‘抢’到优质人才,再累也值得!”武利娟说。


    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于去年正式获批。新项目落地,大唐海南公司自然有了更多用人需求。武利娟说,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今年,企业通过校招已与近40名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


    “往年6月,校招已经收尾,今年我们不仅延长时间,目光也从聚焦老牌电力院校到面向全国招揽人才,并做好法律、财务的相关人才储备。”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曹永峰说。经过笔试和面试,中央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毕业生李征收到了企业财务岗位的录取通知。


    时间回溯到3月,李征还奔波于各大招聘会。在“海南‘百场万岗·四城同办’2023年校招活动”中,她感受到了大唐海南公司引进人才的诚意:“我想了解企业在自贸港建设中的发展前景,招聘人员现场为我做了详细介绍,包括能享受到的引才政策,还根据我的个人情况列出培养计划。”这让老家在河北的李征下定决心,前往海南。


    “吸引优质人才,首先要增加企业和人才彼此了解的机会。”曹永峰说,除了总公司的统一招聘和省内系列招聘会,赴省外引才的校园招聘活动也是主要途径之一,“本省企业组团,能够发挥集聚效应,增加优质人才,尤其是有志建设家乡的学子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据介绍,企业今年招聘的毕业生里,海南籍的超过1/4。


    不仅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去年10月,大唐海南公司与海南大学启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下一步计划在海上风电、光伏、天然气发电等领域开展校企合作,通过点对点培养,让学生提前适应岗位,也节省企业人力成本。”曹永峰说。


    7月底即将入职,李征已经开始为新生活做准备。她最近得知,公司为同批入职的毕业生制定了培养方案。入职后,第一场培训为期3个月,其中包括10天的基础培训和2个多月的岗位培训,“届时还会签订师徒合同,以老带新。”对于未来的职业道路,李征充满期待。


    为抢抓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窗口期,加快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海南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活动。截至目前,海南“百万百岗”2023年校招活动累计举办153场,吸引5342家企业参与,为国内高校毕业生提供10.9万个岗位,其中已落实签约意向3.9万人。


    积极施策——


    牵线搭桥送岗位


    家住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的市民范渤海对记者说,儿子范连涛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生产工艺师。不久前,范连涛被离家1公里的山东海科化工有限公司录取了,最近,正忙着岗前线上培训。“临近毕业,家里讨论最多的是就业。”范连涛回忆,“春节前,我向好几家招聘网站投了简历。广撒网,成功概率才高!”


    大学生就业如何帮?东营市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减税退税、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多项惠企助企政策,力争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同时,加密开展了“东营学子家乡行”“企业招聘进校园”等专场招聘活动,让高校毕业生就业有选择、有平台。


    不久后,范连涛在网上看到东营市“第十一届东营学子家乡行”招聘通知,便决定前往试一试。一开始,范连涛没有找到合适岗位。东营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向明找到了范连涛。“有许多孩子像范连涛一样,在大型专场招聘活动中,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就需要政府下足‘绣花’功夫,精准对接需求、提供服务。”东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宝杰说,“在市里的引导下,各县区纷纷开展摸排,形成未就业人员档案,根据学生需求针对性开展帮扶。东营区总工会、团区委等单位共同参与,每个工作人员对应8—10名就业帮扶对象。在此基础上,组成20多个‘入企探岗小分队’,同步了解企业的招聘需求。”


    范连涛就是张向明的就业帮扶对象,建立联系后,每次入企探岗,张向明都会问一下企业是否需要相关专业学生。“有一天,我到山东海科化工有限公司调研,抱着试试的态度一问,没成想,他们正处在转型阶段,招聘需求与范连涛的专业十分匹配。”张向明说。


    于是,张向明兴奋地拨通了范连涛家的电话。“电话是我接的!”范渤海笑道,“很快,孩子向海科公司递交了申请,经过面试后,顺利拿到了企业的录取通知!”


    今年以来,东营市共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86场,发布各类岗位3.3万余个。“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我们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做出积极贡献。”东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袁永鹏表示。

    2023-07-17
  • 教育部部署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

    7月10日至12日,教育部在山东省济宁市举办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交流研讨活动,深入分析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形势,总结交流各地工作经验,研究部署暑期安全相关工作,确保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


    会议强调,各地要进一步聚焦关键环节,扎实做好中小学暑期安全各项工作。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暑期安全教育。对学生要多提醒,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及时发布安全提示,提醒学生暑期外出时注意自身安全。对家长要多叮咛,重点加强对广大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提醒广大家长增强安全意识,自觉履行监护责任。二是多渠道做好暑期关爱服务。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开展暑期托管服务,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会同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强特殊困难儿童帮扶,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事实无监护儿童的关爱服务,确保特殊儿童群体暑期安全。三是深入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做好暑期活动空间安全排查,提请属地党委政府加强统筹领导,协调组织各相关部门,为中小学生暑期活动提供安全有序的公共空间。做好校园隐患排查整治,学校要利用暑期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建设和保安员培训演练。四是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会同妇联等部门,指导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密切家校联系,帮助家长科学安排子女暑期生活,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合理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指导家长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多陪伴孩子,积极构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会议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聚焦重点时段、重点群体和关键环节,确保暑期安全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压实责任链条,将有关政策措施细化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


    公安部、民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气象局有关司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交流研讨活动。

    2023-07-14

  • 首 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